《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_2_第1页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_2_第2页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_2_第3页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_2_第4页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n y)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生():课本注释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老师朗读课文)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屏幕显示)(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 “鲜”注为 xin)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生():“鲜”应该读 xin,不读 xin。师:为什么这里读 xi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生():“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师:这位请说。生():很好。 “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 xi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 “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 ;“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 ;“濯”“淤” “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 “逸” ,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爱莲说”预备读!(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 xin)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生():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师:对!样子怎样呢?生():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 ,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屏幕显示)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 ,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生():是后面一组。师:对, “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 (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 )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 “骈”读 pin(板书:骈,pi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生():“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生():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 “出不染,濯不妖” , “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 )这位同学先说。生():“中通外直” ,我不懂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生():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师:对。还有问题吗?生():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生():(小声地) “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生:(齐)听到。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 ”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 “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学生踊跃举手)生():“益”是“更加”的意思, “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师:对。还有“不蔓不枝” ,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生():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 、 “生枝丫”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学生举手)生():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学生小声笑)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 (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生()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师板书:香,清)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师板书:不可亵玩)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 “予独爱”预备读!(学生齐背这一长句)师:我们已经说了, “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学生举手)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生():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生():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学生纷纷举手)师:一齐回答。生:(齐) 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生:(齐)陪衬。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学生踊跃举手)生():不跟坏人同流合污。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生():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生():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学生齐背)师:我们再看下文, “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学生背诵第二段)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学生背出课文)师:下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n y)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生():课本注释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老师朗读课文)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屏幕显示)(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 “鲜”注为 xin)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生():“鲜”应该读 xin,不读 xin。师:为什么这里读 xi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生():“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师:这位请说。生():很好。 “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 xi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 “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 ;“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 ;“濯”“淤” “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 “逸” ,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爱莲说”预备读!(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 xin)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生():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师:对!样子怎样呢?生():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 ,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屏幕显示)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 ,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生():是后面一组。师:对, “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 (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 )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 “骈”读 pin(板书:骈,pi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生():“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生():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 “出不染,濯不妖” , “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 )这位同学先说。生():“中通外直” ,我不懂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生():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师:对。还有问题吗?生():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生():(小声地) “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生:(齐)听到。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 ”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 “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学生踊跃举手)生():“益”是“更加”的意思, “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师:对。还有“不蔓不枝” ,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生():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 、 “生枝丫”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学生举手)生():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学生小声笑)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 (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生()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师板书:香,清)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师板书:不可亵玩)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 “予独爱”预备读!(学生齐背这一长句)师:我们已经说了, “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学生举手)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生():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生():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学生纷纷举手)师:一齐回答。生:(齐) 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生:(齐)陪衬。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学生踊跃举手)生():不跟坏人同流合污。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生():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生():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学生齐背)师:我们再看下文, “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学生背诵第二段)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学生背出课文)师:下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n y)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生():课本注释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老师朗读课文)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屏幕显示)(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 “鲜”注为 xin)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生():“鲜”应该读 xin,不读 xin。师:为什么这里读 xi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生():“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师:这位请说。生():很好。 “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 xi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 “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 ;“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 ;“濯”“淤” “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 “逸” ,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爱莲说”预备读!(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 xin)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生():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师:对!样子怎样呢?生():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 ,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屏幕显示)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 ,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八句子,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