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优秀案例及说课稿_第1页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优秀案例及说课稿_第2页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优秀案例及说课稿_第3页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优秀案例及说课稿_第4页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优秀案例及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优秀案例及说课稿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一、激趣导入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 (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 。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 150( ) ;那一箱苹果约重 10( ) ,能填上什么单位呢?生: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 、 “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1、教学吨的认识师: 1 吨到底有多重呢?生: 1 吨是 1000 个 1 千克。生: 1 吨有 10 袋大米那么重。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 10 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 (20 千克)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 20千克的水重吗?生:重!师:这桶水的质量是 20 千克,50 桶这样的水大约重 1 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 1 吨吗?可见 1吨是很重!50 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 1 吨,说明 1 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想一桶水重 20 千克,50 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 20 千克乘 50 等于 1000 千克,也就是 1 吨。(师板书: 1 吨=(1000)千克)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 25 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 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 1 吨重?生: 40 个同学。师:你能一次背起 40 个同学吗?(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 吨=( )千克 XX 千克=( )吨生: 1 吨就是 1000 千克,5 吨就是 5 个 1000千克,就是 5000 千克。生: 1000 千克就是 1 吨,XX 千克就是 2 个 1吨,就是 2 吨。3、归纳小结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吨千克克)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很重、很轻)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 ,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 60 吨。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三、趣味练习1、填空。一只鸡约重 2( ) 一条鲸鱼约重 48( ) 一个足球约重 250()6000 千克=( )吨 ( )千克=3 吨 3000 克=()千克2、 (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 8 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 150 克的牛奶,吃了一个 65 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 3 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 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 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生:注意交通安全!3 、 (电脑显示)拓展应用。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 7 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教学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 、 “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一、激趣导入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 (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 。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 150( ) ;那一箱苹果约重 10( ) ,能填上什么单位呢?生: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 、 “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1、教学吨的认识师: 1 吨到底有多重呢?生: 1 吨是 1000 个 1 千克。生: 1 吨有 10 袋大米那么重。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 10 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 (20 千克)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 20千克的水重吗?生:重!师:这桶水的质量是 20 千克,50 桶这样的水大约重 1 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 1 吨吗?可见 1吨是很重!50 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 1 吨,说明 1 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想一桶水重 20 千克,50 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 20 千克乘 50 等于 1000 千克,也就是 1 吨。(师板书: 1 吨=(1000)千克)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 25 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 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 1 吨重?生: 40 个同学。师:你能一次背起 40 个同学吗?(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 吨=( )千克 XX 千克=( )吨生: 1 吨就是 1000 千克,5 吨就是 5 个 1000千克,就是 5000 千克。生: 1000 千克就是 1 吨,XX 千克就是 2 个 1吨,就是 2 吨。3、归纳小结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吨千克克)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很重、很轻)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 ,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 60 吨。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三、趣味练习1、填空。一只鸡约重 2( ) 一条鲸鱼约重 48( ) 一个足球约重 250()6000 千克=( )吨 ( )千克=3 吨 3000 克=()千克2、 (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 8 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 150 克的牛奶,吃了一个 65 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 3 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 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 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生:注意交通安全!3 、 (电脑显示)拓展应用。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 7 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教学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 、 “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一、激趣导入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 (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 。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 150( ) ;那一箱苹果约重 10( ) ,能填上什么单位呢?生: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 、 “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1、教学吨的认识师: 1 吨到底有多重呢?生: 1 吨是 1000 个 1 千克。生: 1 吨有 10 袋大米那么重。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 10 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 (20 千克)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 20千克的水重吗?生:重!师:这桶水的质量是 20 千克,50 桶这样的水大约重 1 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 1 吨吗?可见 1吨是很重!50 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 1 吨,说明 1 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想一桶水重 20 千克,50 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 20 千克乘 50 等于 1000 千克,也就是 1 吨。(师板书: 1 吨=(1000)千克)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 25 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 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 1 吨重?生: 40 个同学。师:你能一次背起 40 个同学吗?(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 吨=( )千克 XX 千克=( )吨生: 1 吨就是 1000 千克,5 吨就是 5 个 1000千克,就是 5000 千克。生: 1000 千克就是 1 吨,XX 千克就是 2 个 1吨,就是 2 吨。3、归纳小结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吨千克克)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很重、很轻)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 ,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 60 吨。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三、趣味练习1、填空。一只鸡约重 2( ) 一条鲸鱼约重 48( ) 一个足球约重 250()6000 千克=( )吨 ( )千克=3 吨 3000 克=()千克2、 (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 8 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 150 克的牛奶,吃了一个 65 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 3 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 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 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生:注意交通安全!3 、 (电脑显示)拓展应用。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 7 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教学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