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篇一:高一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汇总高一地理重点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1、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夜晚,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太阳 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指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比总星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如图所示: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原因是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其他天体围绕其运转。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人们肉眼所看见的是光球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层,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约为 11 年。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3、太阳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按照物理性质将八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具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稳定。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能够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4、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自转周期为 23 时 56 分 4 秒,叫 1 恒星日。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为 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极点为零,纬度 60处线速度为赤道一半。同纬度地区,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 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产生时差;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昼夜交替周期为 24 小时,叫 1 太阳日,我们的作息时间就是以昼夜交替周期而定。昼和夜是由于地球 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为白昼,背对太阳的一半则为黑夜。晨昏线是昼和夜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 0. 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为地方时,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定为地方时 12 点。同一纬度,相对位臵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早(即钟点数要小)。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跨划为中时区,再依次向东、向西每隔 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为 24 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合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位于日界线(180经线)西侧,早一天;西十二区位于日界线(180经线)东侧,晚一天,所以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时区的确定方法: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计算方法:时区=经度数15=商(保留一位小数,四舍五入)。区时: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中央经线=时区15,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我国采用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 120的地方时。 关于区时计算:求东=已知时间+时区差;求西=已知时间-时区差。温馨提示:时区差计算时,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再求两地时区差。如下图所示: 两条日期分界线:0 点或 24 点所在经线和 180经线。自 0 点所在经线向东到 180经线为新的一天。7、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顺着物体运动方向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明显;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右岸堆积明显。长江口的舟山群岛就是由长江泥沙堆积而成,岛屿会与长江北岸相连。 8、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其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日地平均距离亿千米)每年 1 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 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周期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叫做 1 恒星年。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简称为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为 2326,它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其运动周期是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叫 1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如图所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326S),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夏至日(6 月 22日前后)太阳光照图如下: 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昼夜长短状况是: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南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3 月 21 日、9 月 23 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 6 点日出,18 点日落(地方时)。 温馨提示: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 直射点的移动和位置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哪个半球昼就变长;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昼夜长短状况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光照图如下:判断依据: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就长,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地方时早于 6 点,日落地方时晚于 18 点,昼长夜短;日出晚于 6 点,日落早于 18 点,昼短夜长。相同纬度地区,南(北)半球昼长=北(南)半球夜长。 日出=12-昼长/2,日落=12+昼长/2 。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所求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的纬度差,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0、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3、4、5 三个月为北半球的春季,依次后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回归线到极圈之间为温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内为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范围。11、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平角=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 第二单元 1、地壳由岩石组成,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其形成过程如下:岩浆经上升冷却凝固作用(或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裸露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或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沉积岩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石灰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质成板岩,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下: 注意判断依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各类岩石都 可以经过一系列地质作用回到新的岩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削高填低,使地球趋于平坦。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3、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一)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方法是: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受内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而成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而成谷;受外力(主要是侵蚀)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其具体的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褶皱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岩层发生的弯曲变形,形成许多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安第斯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背斜储油气,向斜地下水丰富,背斜部位适合修建隧道。 (二)断层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线附近常有河流发育、湖泊分布,泉水出露。断层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下沉的岩块形成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隧道、水库建设,尽量避开断层,原因是断层附近地质构造不稳定,不适宜工程建设。 4、外力作用中最常见的是流水、风力作用。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在河流上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常形成“V”型谷;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常形成三角洲或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风力侵蚀常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力堆积常形成沙丘、沙垄等地貌。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5、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成的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滥砍乱伐,毁林开荒,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6、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可以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导致大气增温,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臭氧可以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 80500 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造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海拔越高,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同一经纬度地区,高处不胜寒。 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主要原因是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能见度好。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等。吸收具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原因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阴天的夜晚气温不太低,原因是云层的大气逆辐射较强。从辐射波长来看,太阳辐射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不会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又不会太低,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小。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裸地大于林地,原因是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霜、露、霜冻等多出现在晴朗夜里,原因是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农民利用放烟幕的方法防御霜冻,其原理是烟幕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温室保温原理:太阳辐射透过玻璃或塑料大棚使室内升温,室内地面升温后所放出的地面辐射则被玻璃或塑料大棚阻挡,减少了热量的损失。8、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温度、海拔、气流运动,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形成高气压;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画风向: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根据南北半球,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 海陆风的形成示意图可以演示东亚冬夏季风的形成过程。海风=夏季风,陆风=冬季风。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是背靠最大的 大陆亚欧大(来自: 小龙 文档 网: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总结)陆,濒临最大的大洋太 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城市中心工业生产、交通和人口集中,产生大量的废热,中心温度高 于郊区。 工业区和卫星城建在热岛环流之外,绿化带建在环流之内,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净化空气。 9、大气环流包括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它决定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受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西风带影响,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有利于成云致雨,降水多。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气压带风带位臵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西南季风的主要原因,其具体形成的原因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而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 型有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和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左图为极锋形成示意图,位于纬度 60处,由较冷的极地东风和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而形成的。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所以乙处为 90,为极地高气压带,甲处为 3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带状分布起到了破坏的作用,起作用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北半球表现明显,原因是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1 月,亚洲(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具体成因是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7 月,亚洲(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10、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旋(低压)系统和反气旋(高压)系统。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暖气团主动 向冷气团移动,暖锋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冷锋与暖锋的降水都降 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在锋后,暖锋在锋前。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徘徊不前,受其影响常出现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最主要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大风和沙暴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则是暖锋过境带来;夏初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贵阳冬雨都是准静止锋带来的。 气旋或反气旋,低压或高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气流上升,有利于成云致雨,气旋过境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 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反气旋: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中心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反气旋过境多为晴朗天气,如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在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盛夏 7、8 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锋面气旋:锋面往往与气旋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右图所示。图中甲、乙被称为高压脊,丙、丁被称为低压槽,锋面形成在低压槽附近,所以图中可以形成锋面的是丙和丁。根据气压场的分布状况可判断P1P2,P1=1000,P2=995,冷锋位于左侧,暖锋位于右侧,丙为冷锋,丁为暖锋。未来几天 A 地经历的天气变化是先出现阴天、刮风、雨雪、降温等天气, 之后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A、B 此时的天气是晴而温暖。 11、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地球上的水以海洋水为主,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由于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速度而产生的水资源短缺,称为资源型缺水。由于利用不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导致的缺水称为水质型缺水。针对水资源短缺,人类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治水污染。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备注:图片当中太阳系八大行星不包含冥王星)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星。 小行星带:在火木星之间 1、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天体:行星;人造天体:空间站):以物质存在,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外太空。 2、 地球自身条件: a. 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同向,同面 b. 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c.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d. 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 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从内到外)太阳活动黑子周期是 11 年。 光球黑子(人类肉眼可见) 色球耀斑 日冕太阳风 3、 太阳活动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的带电粒子,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圈相互平行)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长度相同) 纬度:赤道是 0 度,像南北两极至 90 经度:本初子午线(0)向东至 180为东经,向西至 180为西经(其中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160E) 一、 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果是俯视图则是南顺北逆如下图:) 自转时间:一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一太阳日:24小时自转速度:角速度是除南北两极外都是 15/时,线速度是:赤道向两极递减 自转的影响: a. 昼夜更替:晨线:白天变成黑夜;昏线:黑夜变成白天 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都是早上 6 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线都是晚上 18 点 b. 地方时: 1. 同一经度上,地方时相同:东早西晚 2. 规律: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3. 时间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4. 引起日期变化的有两条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0 时经线 如下图: 180经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C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南左北右 二地球的公转: a.昼夜长短与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2326): 1、计算一天的白昼时间:日落日出=昼长,其中中午 12 点平分昼长 2、 太阳高度角变化:变化情况: 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冬至日,由南(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 同一地区:离太阳直射点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最大,冬至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 3、 四季划分: 春天:3,4,5 月,夏天:6,7,8 月,秋天 9,10,11月;冬天:12,1,2 月 4、 五带的划分: 0-2326热带;2326-6634南(北)温带;6634-90南(北)寒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内外部圈层的过度地带)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4)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 大气的作用:削弱,保温作用: 削弱:吸收,反射与散射保温:大气的逆辐射,即大气产生的大气辐射将其中很大部分热量还返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越强 二、热力环流: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热胀冷缩) 1、 常见的集中热力环流: 图示中是夜晚的海陆风,是城市热岛效应,是山谷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面垂直;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a、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图上面积相同情况下,等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b、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相交,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 c、风的偏转方向南左北右 (备注:要画风向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再判断南北半球,再考虑是近地面还是高空)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低纬圈,中纬圈,高纬圈) ,七个气压带,风带 (要求;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对应的位置,能够画出环流的方向以及风的方向)3、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 月份形成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7月份形成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2、下图是东亚季风图(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 1 月份季风图(日本,北京吹西北季风,东南亚,南亚吹东北季风) 7 月份季风图(日本,北京吹东南季风,东南亚,南亚吹西南季风) (要求:能够根据风向判断是哪个季节的季风,懂得季风的名称)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篇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普通性体现在: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 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 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 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 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 12 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8 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3)时区与区时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 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 120 度的地方时)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 小时时区差。 解题步骤: 第一步,求两地时区差:同侧减,异侧加;第二步,求出区时值,东加西减,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用减号。 补充考点: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1)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 (南左北右) (2)促使物体水平运动前进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3)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堆积、侵蚀)都有影响。 (4)河流侵蚀与沉积有时候考察离心力。河流拐弯处内侧(凸岸)沉积,外侧(凹岸)侵蚀。 考点 7: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 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