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导线规范_第1页
闭合导线规范_第2页
闭合导线规范_第3页
闭合导线规范_第4页
闭合导线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闭合导线规范篇一:导线测量规范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注:1 表中 n 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 2 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 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倍。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2 格,2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 格,6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 秒级仪器不应大于 1 秒,2 秒级仪器不应大于 2 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0 秒,2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5 秒,6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20 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秒,2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 秒,6 秒级仪器不应超过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 1。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的规定。 1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 的范围时,该方向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 2C 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 3 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 6 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 2 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 C 的规定。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 3600 之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 2 倍。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 2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1 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 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限制。 3 如受外界因素(如地震)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 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 15 秒,长度元素应量至 1mm。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测回内 2C 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 2C 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 1/3 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 1/3 时,应重测该站。 首级控制网所(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闭合导线规范)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距离测量 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工,应采用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一 2 组以下也可采用普通钢尺量距。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 3km 以下,中程为 315km。 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式表示。 mD = abD() 式中,mD测距中误差()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 D测距长度(km) 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宜选当地气象台(站)校准。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注;1 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 24 次的过程。2 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站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 2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 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且读数精确至;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且读数精确至 50Pa。 5 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本规范第和和条中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 1 倍执行。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3 篇二:闭合导线测量方案 经典闭合导线测量方案 一闭合导线示意图如下 E02北 C D 现场 E02、E04、I03,为设计院给出的三个已知点,根据施工现场的地形及其他有关条件,在升压站征地线外做闭合导线,示意图中 A、B、C、D 为一级水准点。闭合导线测量的内容: 1)根据现场条件布置 A、B、C、D 控制点,要求控制点之间要通视。 2)使用全站仪测距,从而得到3A、AB、CD、D3 的距离。 3)使用测回法分别测得闭合导线的内角。 4)将测得内角、距离数据填入平差表进行平差(具体见附表 1、附件 2) 5)根据相关规范核对误差值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导线平差步骤: 1) 计算 E04、I03 的方位角,并记录在附件 2 中。 2)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闭合差: ? 计算限差: ? 若在限差内,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 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前? 后?左?180?; 方位角。 4) 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XABDAB ; YABDAB 故:XB = XAXAB XA + DAB*cosAB YB =YA YABYA + DAB*sinAB5)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有: 表示在前进方向上,前面这条边的方位角,则 表示后面那条边的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当 f?f?允时,则将 fx、fy 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6) 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7) 闭合导线平差详见附件 2 附件 1: 测回法水平角观测记录表格 附表 2: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表 篇三:一级闭合导线测量 一级闭合导线测量实训 (一) 、导线的布设形式:闭合导线 如图 1 所示,导线从已知控制点 B 和已知方向 BA 出发,经过 1、2、3、4 最后仍回到起点 B,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这样的导线称为闭合导线。闭合导线本身存在着严密的几何条件,具有检核作用。 图 1 闭合导线 (二)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1踏勘选点 在选点前,应先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已有高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将控制点展绘在原有地形图上,然后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踏勘,核对、修改、落实导线点的位置,并建立标志。 选点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3)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 (4)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其平均边长应符合表 2 所示。 (5)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2建立临时性标志 导线点位置选定后,要在每一点位上打一个木桩,在桩顶钉一小钉,作为点的标志。也可在水泥地面上用红漆划一圆,圆内点一小点,作为临时标志,并导线点统一编号。 3导线边长测量导线边长可用钢尺直接丈量,或用光电测距仪直接测定。 用钢尺丈量时,选用检定过的 30m 或 50m 的钢尺,导线边长应往返丈量各一次,往返丈量相对误差应满足表 2的要求。 4转折角测量 导线转折角的测量一般采用测回法观测。在附合导线中一般测左角;在闭合导线中,一般测内角;对于支导线,应分别观测左、右角。不同等级导线的测角技术要求详见表 2。图根导线,一般用 DJ6 经纬仪测一测回,当盘左、盘右两半测回角值的较差不超过35时,取其平均值。 5连接测量 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进行连接,以取得坐标和坐标方位角的起算数据,称为连接测量。 如图 2 所示,A、B 为已知点,15 为新布设的导线点,连接测量就是观测连接角 B、1 和连接边 DB1。 3 4 图 2 导线连测 如果附近无高级控制点,则应用罗盘仪测定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并假定起始点的坐标作为起算数据。水平角测量和距离测量技术要求见表 1。 表 1 一级导线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表 2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三)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闭合导线如图 3 所示,计算示例见表 3。其内业计算步骤如下。 、角度平差 、角度闭合差: (n?2)?1800W?内 式中:n折角?的个数。 、角度闭合差限差:W?允?n () 式中:n折角?的个数。 、角度改正数:V?i W?n 说明:V?i 与 W?的单位应相同,一般 以秒为单位。 、检核计算:V?W?根据上述检核计算公式实际计算时,会图 3 闭合导线 发现有时上式不相等,这是由于角度改正数计算时取有效位而产生的凑整误差造成的。为了使检核计算式两端相等,应将凑整误差分配到观测角改正数 V?i 中这称为凑整误差调整。 该凑整误差调整的原则是:在短边两端的观测角对应的改正数 V?i 上调整,一个观测角对应的改正数 V?i 上只能调整秒。 、平差角计算:?i?iV?i (n?2)?1800 检核:? 、推算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 、计算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 ?i?1800 即:?i?1?i?左?i?1800?前?后?左 ?i?1800 即:?i?1?i?右?i?1800 或者: ?前?后?右 、检核计算: 从已知边 AB 开始,再推回到已知边 BA 结束,则已知边坐标方位角的计算值?BA 应与其已知值?AB?1800 相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已知边与未知边的连接角 若测错或整理数据过程中转抄错,在计算中将无法发现。因此,观测前,应加强对已知点位和已知方向的确认,保证无误;观测中,应保证观测角值 观测准确无误(一般应比?角多测一个测回) ;计算中,应保证 角的转抄准确无误。 、坐标增量计算 、坐标增量:?Xi?Di?Cos?i?Yi?Di?Sin?i 、坐标增量闭合差: WX?X 测?X 理?X 测WY?Y 测?Y 理?Y 测 2 WS?X(WS 为导线全长闭合差,也叫导线点位闭合差)?WY2 说明:当导线长度短于规范规定的时,导线点位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 ,即: WS 允() (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13 111S(为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DNXXN 、坐标增量改正数: WX ?Di DW VyiY?Di D Vxi 检核计算: VxWXVyWY 根据上述检核计算公式实际计算时,会发现有时上式不相等,这是由于坐标增量改正数 Vxi、Vyi 计算时取有效位而产生的凑整误差造成的。为了使检核计算式两端相等,应将凑整误差分配到坐标增量改正数 Vxi、Vyi 中这称为凑整误差调整。 该凑整误差调整的原则:在长边所对应的坐标增量改正数 Vxi、Vyi 上调整,一个 Vxi 或 Vyi 上只能调整一个毫米。 、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