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总结_第1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总结_第2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总结_第3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总结_第4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总结篇一: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归纳整理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归纳整理 集合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 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一般地,如果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那么集合 A 叫做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B 或 B?A,读作“A 包含于 B”,或“B 包含于 A”。 如果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并且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 A,那么集合 A 叫做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 A?B或 B?A,读作“A 真包含于 B”,或“B 真包含 A”。 一般地,如果集合 A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反过来,集合 B 的每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 A 的元素,那么我们就说集合 A 等于集合 B,记作 A=B。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 A,B,由属于 A 又属于B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 A,B 的交集,记作 A?B,读作“A 交 B”。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 A,B,由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 A 与 B 的并集,记作 A?B,读作“A 并 B”。 如果给定集合 A 是全集 U 的一个子集,由 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 A 在 U 中补集,记作 CuA,读作“A 在 U 中的补集”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1?(?集合与元素?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 、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x?A ?x?B,则 A?B,即 A 是 B 的子集。?nn?1、若集合 A 中有 n 个元素,则集合 A 的子集有 2 个,真子集有(2-1)个。?2、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A?A?注?关系?3、对于集合 A,B,C,如果 A?B,且 B?C,那么 A?C.?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真子集:若 A?B 且 A?B?(即至少存在 x0?B但 x0?A) ,则 A 是 B 的真子集。集合?集合相等:A?B且 A?B ?A?B?集合与集合?定义:A?B?x/x?A 且 x?B?交集?性质:A?A?A,A?,A?B?B?A,A?B?A,A?B?B,A?B?A?B?A?定义:A?B?x/x?A 或 x?B?并集?性质:A?A?A,A?A,A?B?B?A,A?B?A,A?B?B,A?B?A?B?B?运算? Card(A?B)?Card(A)?Card(B)-Card(A?B)?定义:CUA?x/x?U 且 x?A?补集?性质:?(CUA)?A?,(CUA)?A?U,CU(CUA)?A,CU(A?B)?(CUA)?(CUB),? C(A?B)?(CA)?(CB)?UUU?1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 A?x|y?lgx?,B?y|y?lgx?,C?(x,y)|y?lgx?,A、B、C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x|ax?如:集合 A?x|x?2x?3?0,B?,若 B?A,则实数 a 的值构成的集合为 ?1? 答:?1,0? 3注意下列性质: (1)集合?a1,a2,an?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 2 n?1?3? (2)若 A?B?AB?A,AB?B; 4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如:已知关于 x 的不等式 ax?5?0 的解集为 M,若 3?M且 5?M,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2x?a a3?5?3?M,?0?5?32?a?a?1?5?5?3?5?M,a?0?52?a?25? ?9,函数 函数是一种关系,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和 y,如果给定了一个 x 值,相应地就确定唯一的一个 y 值,那么我们称 y 是 x 的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定义 设 A,B 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对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 x,在 B 中有且仅有一个(唯一确定)元素 y 与 x 对应,则称 f 是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射。这时,称 y 是 x 在映射 f 的作用下的象,记作 f(x)。于是 y=f(x),x 称作 y 的原象。映射 f 也可记为:f:AB, xf(x).其中 A 叫做映射 f 的定义域(函数定义域的推广) ,由所有象 f(x)构成的集合叫做映射 f 的值域,通常叫作 f(A)。 注意: 1.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 2. 函数符号“y=f(x)”中的 f(x)表示 x 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 f 乘 x。 3. 集合 A 和 B 是有先后顺序的,A 到 B 的映射与 B到 A 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 其中 f 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 4. “有且仅有一个(唯一确定) ”意思是: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 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 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 ? 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区间的概念 ? 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 无穷区间 ? 区间的数轴表示 如果映射 f 是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射,并且对于集合B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 A 中有且只有一个原象,这时我们说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并把这个映射叫做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一一映射。 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 x 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作分段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 f(x)的定义域 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 x1,x2, (1)若当 x1 (2)若当 x1f(x2),则说 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若函数 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 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 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 f(x)在给定的区间 D 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 任取 x1,x2?D,且 x1 ? 作差 f(x1)-f(x2); ?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 定号(即判断差 f(x1)-f(x2)的正负) ; ? 下结论(即指出函数 f(x)在给定的区间 D 上的单调性) 。 取值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 设函数 y=f(x)的定义域为 D,如果对 D 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x?D,且 f(-x)=-f(x),则这个函数叫做奇函数。 设函数 y=f(x)的定义域为 D,如果对 D 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x?D,且 f(-x)=f(x),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 如果一个函数是奇函数,则这个函数的图像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图形;反之,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则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是偶函数,则它的图象是以 y 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反之,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 y 轴对称,则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篇二:高中数学必修 1 常用公式数学必修 1 常用公式及结论 必修 1: 一、集合 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 x?A,都有 x?B,则称 A 是 B 的子集。记作 A?B 真子集:若 A 是 B 的子集,且在 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 A,则 A 是 B 的真子集,记作 A?B 集合相等:若:A?B,B?A,则 A?B ?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 A 或属于集合 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B 交集:由集合 A 和集合 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 AB 补集:在全集 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 记为 CUA 5集合a1,a2, nn 真子集有 21 个;非空子集有 2 1 个; ,an的子集个数共有 2n 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f ( x ) = f ( x ) ,偶函数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 D 的函数 f ( x ),若任意的x1, x2D,且 x1 f ( x1 ) f ( x1 ) f ( x2 ) f ( x )是增函数 f ( x1 ) f ( x 2 ) f ( x1 ) f ( x2 ) 0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三、二次函数 y = ax2 +bx + c(a?0)的性质 * ?b4ac?b2?b4ac?b2 1、顶点坐标公式:?2a,4a?, 对称轴:x?2a,最大(小)值:4a ?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f(x)?ax2?bx?c(a?0); (2)顶点式 f(x)?a(x?h)2?k(a?0); (3)两根式 f(x)?a(x?x1)(x?x2)(a?0).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 (2)a?a?a n m n m?n , (3)( a m ) n = a m n ( 4)( ab ) n = a n ? b n n n ?11an?a?nn0m (5) ?n( 6)a = 1 ( a0)(7)a?n (8)a?a(9)am? nabb?a 2、根式的性质 (1 )n?a.(2)当 n ?a; 当 n?|a|?a,a?0. ?a,a?0 4、指数函数 y = a x (a 0 且 a1)的性质: (1)定义域:R ; 值域:( 0 , +)(2)图象过定点(0,1)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aN?b?ab?N(a?0,a?1,N?0).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 1 对数的运算法则: logN (1)a b = N b = log a N(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5)a a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 M ) = log a M - log a N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n logbN logba (10)推论 logamb?(11)log a N = n logab(a?0,且 a?1,m,n?0,且 m?1,n?1, N?0). m 1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logNa (其中 e = ) 2、对数函数 y = log a x (a 0 且 a1)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2)图象过定点(1,0) 六、幂函数 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 例如:y = xy?2 x?x y? 12 1 ?x?1 x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 y?f(x)的图象右移 a、上移b 个单位, 得到函数 y?f(x?a)?b 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 N,平均增长率为 p,则对于时间 x 的总产值 y,有 y?N1(?p)x.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 y?f(x),把使 f(x)?0 的 X 叫 y?f(x)的零点。即 y?f(x)的图象与 X 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 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有 f(a)?f(b)?0,那么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 c?a,b?, 使得 f(c)?0,这个 C 就是零点。 3.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给定精确度?) a?b 2 (3)计算 f(x1)若 f(x1)?0,则 x1 就是零点;若 f(a)?f(x1)?0,则零点 (1)确定区间?a,b?,验证 f(a)?f(b)?0;(2)求?a,b?的中点 x1? x0?a,x1? 若 f(x1)?f(b)?0,则零点 x0?x1,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若 a?b?,则零点为 a或 b 或?a,b?内任一值。否 则重复(2)到(4) 篇三:高中数学必修 1-5 常用公式(精华版)高中数学必修 1-5 常用公式(定理) 1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 ;A?B(取 A、B 的所有元素但不重复) ; A?B(取A、B 的公共元素) eUA 全集 U 中除了 A 中元素之外的元素 2子集与真子集:若集合 A 中有 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 2n 个子集,2n?1 个真子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3二次函数 y?ax?bx?c(a?0) 可化为 y?a(x? 它的图象是抛物线,对称轴为 x?二次函数的 3 种解析式: (1)一般式:f(x)?ax2?bx?c(a?0); (2)顶点式:f(x)?a(x?h)2?k(a?0);(3)零点式:f(x)?a(x?x1)(x?x2)(a?0) 4函数的单调性 (1)设 x1?x2?a,b?,x1?x2,则 (x1?x2)?f(x1)?f(x2)?0?(x1?x2)?f(x1)?f(x2)?0? f(x1)?f(x2)x1?x2f(x1)?f(x2)x1?x2 ?0?f(x)在?a,b?上是增函数; ?0?f(x)在?a,b?上是减函数 2 b2a )?b, 2 4ac?b4a4ac?b4a 2 (a?0) 2 b2a ,顶点坐标为(? 2a ); (2)函数 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 f?(x)?0,则 f(x)为增函数;若 f?(x)?0,则 f(x)为减函数 5函数 y?f(x)的图象的奇偶性 (1)函数的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 (2)若 f(x)是奇函数,那么 f(?x)?f(x),若 f(x)是偶函数,那么 f(?x)?f(x)?f(x) (3)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必过原点,即 f(0)?0. (4)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6函数 y?f(x)的图象的对称性 函数 y?f(x)的图象关于直线 x?a 对称?f(a?x)?f(a?x)?f(2a?x)?f(x) 7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y?f(x)与函数 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0(即 y 轴)对称; (2)函数 y?f(x)与函数 y?f(x)的图象关于直线 y?0(即 x 轴)对称; (3)函数 y?f(x)与函数 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4)函数 y?f(x)和 y?f m ?1 (x)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f m?n ?1 (x)是 f(x)的反函数) 8函数 y?f(x)的周期性:若 f(x?T)?f(x),T?0,则f(x)是以 T 为周期的函数 9 分数指数幂:an ? (a?0,m,n?N,且 n?1).a aa mn ? ? 1 m ? (a?0,m,n?N,且 n?1) an 10指数的运算公式:aa?a mnm?n ; ?a m?n ; (a)?a mnmn ; (ab)?ab a mmm 11对数的运算公式:logaN?b?ab?N(a?0 且a?1,N?0) alogN?N(a?0 且 a?1,N?0) M loga(MN)?logaM?logaN; loga N ?) n laoMg?nlNog a 换底公式:logaN? logmNb? loga m lobg a 12零点:函数 y?f(x)的图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当 y?0 时,x 的值) 零点存在定理:若函数 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的,且有 f(a)?f(b)?0,则 f(x)在(a,b) 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13棱柱、棱锥、棱台的侧面积和体积: S 圆柱侧?2?rl; S 圆锥侧?rl(r1?r2)l; S 直棱柱侧?ch; S 正棱锥侧?; S 圆台侧? 12 ch; h 111 ; V 锥体?Sh; V 台体?S 上?SS 正棱台侧?c?c)h;V 柱体?Sh 下233 14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设球的半径是 R,则其表面积 S?4?R2,体积 V? 43 ?R 3 15线面平行判定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过该直线的平面和此平面相交,则该直线和交线平行 16面面平行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则它们的交线平行 17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该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线面垂直性质定理: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该直线垂直于此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18面面垂直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过另一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面面垂直性质定理: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9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20斜率公式:k?tan?21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y?y0?k(x?x0); (2)斜截式:y?kx?b(b 为直线 l 在 y 轴上的截距) ;(3)截距式:(4)两点式: xa?yb ?1(注意: 截距不是距离; 过原点的直线也具有横、纵截距相等的特征) ; y2?y1x2?x1 (?90?,x1?x2) y?y1y2?y1 ? x?x1x2?x1 (x1?x2,y1?y2) ; (5)一般式:Ax?By?C?0(其中 A、B 不同时为 0) 2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若 l1:y?k1x?b1,l2:y?k2x?b2, l1/l2?k1?k2,b1?b2; l1?l2?k1k2?1 (2)若l1:A1x?B1y?C1?0,l2:A2x?B2y?C2?0,且 A1、A2、B1、B2都不为零, l1/l2? A1A2 ?B1B2 ?C1C2 ; l1?l2?A1A2?B1B2?0 23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 A(x1,y1),B(x2,y 2),则 AB?24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 A(x1,y1,z1),B(x2,y2,z 2),则 AB?2 25点到直线的距离:d?平行线间的距离:d?|Ax?By?C| |C?C|(点 P(x0,y0),直线 l:Ax?By?C?0) ; (直线 l1:Ax?By?C1?0,直线 l2:Ax?By?C2?0) 26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圆心为(a,b),半径为 r; (2)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 27直线 Ax?By?C?0 与圆(x?a)2?(y?b)2?r2 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1)d?r?相离?0; (2)d?r?相切?=0; (3)d?r?相交?0 28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 O1,O2,半径分别为:r1,r2,O1O2?d (1)d?r1?r2?外离; (2)d=r1?r2?外切; (3)r1?r2?d?r1?r2?相交;(4)d=r1?r2?内切; (5)0?d?r1?r2?内含 29 AB?x1?x2 30方差:S? 2 1n (x1?x)?(x2?x)?(xn? x);标准差:S?mn 222 31古典概型的概率 P(A)?32几何概型的概(来自: 小 龙 文档网:高中数学必修一公式总结)率 P(A)? (m 表示随机事件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n 表示试验的所有基本事件数). (?A 表示事件 A 发生区域的几何度量,?表示试验中总区域的几何度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A? 33任意角(逆时针旋转?正角,顺时针旋转?负角):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2k?,k?Z34弧度制:(1)? lr ,l?r;(2)180? rad;1rad?;(3)扇形面积 S? 12 lr? 12 ?r 2 3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般地,设角?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x,y),它与原点的距离为 r(r?0), 则 sin? yr ? cos xr ? tan 2 2 yx (x?0) sin?cos? 3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cos?1,tan?=,tan?cot?1 ? 2 ?)?cos?等 37诱导公式(口诀:纵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如 sin(?)?sin?,sin(3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倍角、降幂公式: tan(?)?sin(?)?sin?cos?cos?sin?;cos(?)?cos?cos?sin?sin?; tan?tan?1?tan?tan? 2ta?n1?tan? 222 sin2?2sin?cos?cos2?cos2?sin2?2cos2?1?1?2sin2?tan?2?cos? 2 ) 1+cos2? 2 ,sin? 2 1?cos2? 2 *(sin2? 2tan?1?tan? 2 ; cos2? ba 1?tan?1?tan? 39辅助角公式(合一思想):asin? bcos?)(其中 tan?) 2 40正余弦“三兄妹”sinx?cosx、sinxcosx 的内在联系:(sinx?cosx)?1?2sinxcosx?1?sin2x 3 41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 ?2R(R 为外接圆的半径) 2 2 2 ? ?别忘了 A?B?C? b?c?a222 42余弦定理:a?b?c?2bccosA; cosA? 2bc 4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bsinC?aha?r(a?b?c)(其中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22 44中点的坐标公式与ABC 的重心坐标公式:若A(x1,y1),B(x2,y2),C(x3,y3), 则 AB 的中点为 P( x1?x2 2 ,y1?y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