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制度构建_第1页
陪审制度构建_第2页
陪审制度构建_第3页
陪审制度构建_第4页
陪审制度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陪审制度构建篇一:论人民陪审员事实认定的制度构建论人民陪审员事实认定的制度构建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这为今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的状况,从完善人民陪审员的角色定位、明确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知情、阅卷的权利义务、制定专门的陪审及议事规则、完善人民陪审员事实认定的责任追究及权利救济等方面提出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事实认定的制度构建,以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 事实认定 制度构建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在移植大陆法系的参审制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后的产物,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促使民众积极参与司法,加强人民对司法的监督。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人民陪审员的价值功能并没有得以真正有效地发挥, “陪审专业户” 、 “陪而不审” 、 “审而不议”的现象非常严重。学界关于人民陪审员的角色定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未来发展也存在种种争议。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出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提出要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决定中提出的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对现行法律规范中人民陪审员参审职能的重大调整。但是,如何有效发挥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的价值功能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并加以完善。 一、完善人民陪审员的角色定位 人民陪审员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矫正司法精英化的缺陷,避免司法活动因1其专业化而过于脱离民众的生活,是司法民主原则在司法领域中的体现。然而, 长期以来,我国将人民陪审员的角色定位成是与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角色的定位直接导致人民陪审员的价值功能虚化,人民陪审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重新定位人民陪审员在审判中的角色非常关键。虽然决定对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当前调整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审判活动,规定其在司法审判中角色定位的制定或规范仍然有效。如XX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及 XX 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颁行的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均与决定中有关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的改革目标相冲突。为此,需要上述有关机关及时修改或者废止相应的规定,明确定位人民陪审员在司法审理过程中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宪法中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加以规定,使人民陪审员制度有明确的宪法的依据。宪法应当明确规定依法参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可以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人民陪审员依据自己的理性和良知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但并不排斥法官对事实认定的参与。对于一些重难疑点案件,如果人民陪审员具有该案件的相关专业背景,又是法律专业出身,可以考虑向法官提出法律建议。 二、明确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知情、阅卷的权利义务 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认定案件事实的价值作用,其首要的就是要充分保障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知情、阅卷的权利。人民陪审员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其参加 庭审是其查明事实的重要环节,只有当人民陪审员全面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和争议焦点以后,其在庭审上才不至于“陪而不审” ,庭审才不会走过场,人民陪审员才能对案件的当事人进行发问、调查,进而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认定。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人民陪审员怠于行使其对所参审案件知情、阅卷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对案件事实认定的质量。因此,法律就必须明确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的知情、阅卷既是其权利、同时也是其义务。不仅要保障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知情、阅卷的权利,同时也要促使其充分履行对案件知情、阅卷的义务。首先,在制度设计上,法律应当明确人民法院的告知义务。如法官应当在开庭三日前确定人民陪审员的人选,由书记员通知人民陪审员到法院阅卷。对于案件的最后裁判结果,书记员应当在裁判书下达给当事人之日告知人民陪审员。其次,法院应当对人民陪审员阅卷的次数进行登记,对于怠于行使阅卷义务的人民陪审员达到一定次数后交由专门的陪审员管理机构处理。三、制定专门的陪审及议事规则 按法定程序参审是人民陪审员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当下,在赋予人民陪审员权利的同时,我国还要尽快制定相应的陪审规则和议事规则,通过规则的设定来规范其权利的行使,规范和保障人民陪审员有序且有效地参与司法审判。首先,法律应当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在陪审过程中与法官的地位平等,在案件审理中无正当理由不得更换人民陪审员。其次,法律还要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的时间和次数,如规定每个月每名人民陪审员至少参加陪审一次。人民法院应当通知人民陪审员参加其陪审案件的合议庭讨论,人民陪审员应当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问题发表意见并进行表决。案件事实的最后认定应当按照多数人的意见确定,但是少数人的意见应当写入笔录。合议笔录应当由参加合议的法官、人民陪 审员、书记员签名。最后,明确人民陪审员对裁判文书进行签名确认。如裁判文书中可以专列一节陈述人民陪审员的意见,特别是当裁判结论与人民陪审员的意见冲突时更应该加以详细论述。这既体现了司法对人民陪审员意见的尊重,同时也表明司法愿意接受人民陪审员的监督。 同时,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审判机制中,法官作为主导者,需要对整个审判活动进行协调,需要对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事实认定的过程进行必要和恰当的指引。法官的指引包括审前指引和庭审指引,既包括司法礼仪的指引,也包括法庭提问与质证等与事实认定相关的指引。2具体来说,在庭审过程中,首先法官要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与人民陪审员作书面或者口头解释,建议法官助理以书面形式将基本法律问题告知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可就不清楚的法律问题向法官提问;其次,法官应归纳案件的事实症结,并向人民陪审员阐释案件争论的事实,或者书面列出本案的主要事实问题,要求人民陪审员就案件事实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主审法官只能是引导和提醒,不能表达自己对问题的倾向性意见,更不能替代人民陪审员就事实问题作出判断。3并且,人民陪审员在进行事实审时“必须基于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的要求,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阅历理性地运用推论规则,对待证明的案件事实作出推论” 。4在法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参与事实认定时,需要有合理的程序和机制来规范他们之间的关系,细化职权职责,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四、完善人民陪审员事实认定的责任追究及权利救济体系 为确保人民陪审员在参与审理事实认定上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就必须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事实认定的责任追究及权利救济体系。随着社会对人民陪审员需要和要求的提高,要进一步提高人民陪审员事实认定质量,我国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工作。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由各地方的司法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考核、表彰、投诉处理及责任追究等工作。专门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人民陪审员的业绩档案,定期对人民陪审员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以及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考核,详细记录人民陪审员参加庭审和合议庭评议的情况,定期向人民陪审员反馈。发现人民陪审员不积极履行其陪审职能的,可由专门的管理机构予以警告、惩戒。发现人民陪审员在案件评议前与当事人有不正当接触的,或者人民陪审员通过其职务便利为当事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必要时,可以由专门机构撤销其陪审职能。如果人民陪审员在行使陪审职能过程中,遇到侵害其权利行使的,如人民陪审员所在的工作单位故意克扣其工资,法院不通知其阅卷或者不尊重其表达意见的,可以向专门机构或者人民法院投诉,必要时也可以提起诉讼。 参考文献: 1高峰、杨欢:“人民陪审员制度中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机制探析” ,载滦平县法院网。 2周祖成: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载人民日报XX 年 5 月 27 日。 3同2 4王新升:“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事实审机制研究” ,载河南省长葛市人民法院网。 篇二: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完善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陪审制度是人民陪审制度,是指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陪审员依法参加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并与法官具有同等职权的一项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制度在我国历经几十年的适用,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制度,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人民陪审员“ 民陪审制度其实是名存实亡、 格格不入。 一 我国近现代陪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在我国, “陪审制度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近代的陪审制度最早出现在清末。 ”而人民陪审员制度最早始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裁判部暂行组织和裁判条例 ,其中就有关于陪审制度的规定。此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区”都实行了人民陪审员制度。 ” 清政府在清朝末年被迫修律时,沈家本、伍延方等人主张效仿西方,(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陪审制度构建)实行陪审制度。在 1906 年编成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第一次体现了陪审制度的理念。该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凡陪审员有助公堂秉公执法,与刑事无屈抑,与民事使审判公直之责任。 ”还具体规定了陪审员的资格、责任、产生办法以及陪审制度。虽然该法对陪审制度规定得较为详细,但该法最终因重重阻力而并未正式颁行。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将这项制度予以改造,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崭新的人民陪审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省、市、县、区裁判部的合议庭是由审判员和两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员由职工会、雇农工会和其他群众团体选举产生。军事裁 周静:析我国陪审制度的司法价值及其构建 夏庆山: XX 年 12 月 30 。 在司法改革大潮中显得漏洞百出, “革命根据地” 、“边区”和“解放 ,中国法院网 。 制度在中国与美国的运作 ,中国法院网 1 陪而不审” 、 “审而不议”的现象。人形同虚设, 日陪审 判所的陪审员由士兵选举产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在 1932 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裁判部暂行组织及裁判条例中具体规定了陪审制度。 ”该条例规定, “中央苏区建立各级裁判部,下设刑事、民事法庭(1933 年 4 月后又增设劳动法庭) ,以裁判员为主审,另由工会、农会推选的两名陪审员一起组成法庭。此外,该条例还规定了陪审员的地位、各级法院的组成人员、产生的条件、陪审员的回避以及陪审员具体参加法庭审判的要求原则等。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对人民陪审制度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除反革命案件外,一切民事、刑事案件都实行陪审制。陪审员由工会、农会、青年会等群众团体选出,有的案件还临时邀请群众代表陪审并行使和审判员同等的权利。一般都规定陪审员由抗日群众团体互推产生,列席审判以 3 人为限。陪审员列席时可以对案件就法律上、事实上的问题陈述意见,提出问题(经庭长同意) 。陪审员对判决可提出意见,如庭长未采纳必须说明理由。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陪审制度又有新的表现形式:“为配合土地改革,各解放区在乡村普遍建立人民法庭,一般分为区、村两级,大多数地区由区、村农民代表大会、农民大会选举审判委员会,并由县、区政府委派干部参加审判委员会;有的采用由县人民法院派出审判员与当地农民代表组成合议庭分区巡回的方式。 ” 解放后,国家就人民陪审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 195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规定:“为方便人民参与审判,人民法院应视案件性质实行人民陪审制”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了适用人民陪审的案件范围。1954 年正式颁布人民法院组织法又将该范围具体化,即:李懂武:尴尬的人民陪审员 。 杨春静:从审委会与陪审团制度比较看建立中国特色公民陪审团制度之必要性 ,中国法院网。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 ,载于法学家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 ,载于法学家 兼议英美陪 1999 年第 31999 年第 3 期 2 “ 。 “人民团制度 ,中国法院网 41 页。 41 页。 审期 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但是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同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把人民陪审制度制定为宪法原则。(第七十五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制度。 )1956 年 7 月 10 日发布的关于人民陪审员名额、任期、产生办法的指示规定了如何确定陪审员的名单、陪审员每年到法院参加陪审的具体时间、陪审员的任期、产生等具体内容。1979 年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由合议庭审理的一审案件都必须有人民陪审员参加。 ”由于这一规定缺乏灵活性,使陪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流于形式。28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XX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的陪审制度进一步的完善。二英美法系的陪审制度介绍 “早期的陪审制是在古代审判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诉讼制度,它最早起源于奴隶制雅典和罗马时代。现代陪审制从严格的司法制度上讲,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并为其他英美法系国家所承袭。而陪审制度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在美国。 ”“陪审制度是美国法治和美国诉讼制度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美国诉讼制度的特性。陪审制度的国民参与性是美国诉讼制度最具诱惑之处,充分体现了美国法治的民主化,故陪审制的存在也就成了其他具有美国特色的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 说,陪审制是“自由的明灯,宪法的车轮。 ”那么,职责如此重要的陪审员的选任和审判规则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陪审员的资格方面。 “如在英国,根据 的规定,凡在议会或地方选举中登记为选民,年龄 岁起在英国居住 5 年以上,没有因犯罪被剥夺审判权或因职业限制不得参加陪审的男女,可充任陪审员。美国的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的规定并不相同,但一般都是从陪审员的国籍、年龄、住所、交流能力、有没有重罪前 夏庆山: XX 年 12 月 30 日陪 。 XX 年 8 月 (以下简称 决定 ) 并于 英国近代名法官丹宁 1974 年陪审团法18 岁至 65 岁,自十三制度在中国与美国的运作 ,中国法院网 3 审 科和职业的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限定,比如是未满 18周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有犯罪前科等,都没有资格当陪审员。另外像律师、法官、医生、牙科医生、消防队员、教师和政府官员也不能充当陪审员。”作出如此的规定,原因其一是,陪审员的一旦设定往往是强制性的,对于一定社会特殊职业的群体,当他们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比参与审判更重大时,也会把他们同时排除在外。其次,陪审员的选任方式方面。美国的陪审员一般从选民登记名单或者驾驶执照持有者名单中挑选产生,也有的从电话簿或报税单上挑选。通常由书记员采取随即抽签的形式挑选。初选者将会得到法院的发函通知或传票,并被要求提供其基本情况;拒绝陪审义务者将受到惩罚。 再次,审判规则方面。美国的刑事程序的基础是美国宪法,陪审制度上升为一项宪法的原则,则把陪审团制度上升为一个宪法原则。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 “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书,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审判?” ;第六修正案:“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有权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的审判?” ;第七修正案:“在习惯法的诉讼中,其争执价额超过二十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受到保护。 ”“对一切罪行的审判,除了弹劾案之外,均应由陪审团作出?” 综上,陪审制度一般采取大陪审团( jury)两种形式。大陪审团一般只运用于刑事案件,通常由 成(美国联邦诉讼规则规定,可以低于 主要是在庭审前,确定被告是否由犯罪嫌疑和是否提起公诉。所以大陪审团应当对检察官提出的被告人的罪证是否成立进行审查,而且这种审查是在被告人和其他律师不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审查后,按照多数表决的原则裁定检察官控告的证据是否成立或不足,从而决定案件是否起诉。小陪审团一般由若干陪审员组成,法国是 职责是听取庭审,查看证据, 李懂武:尴尬的人民陪 。 美国宪法第 3 条第 2 款。 grand jury)和小陪审团(petty 23 名陪审员组 12 人,但不能低于 6 人) ,职责 9 人,英国为 8 人,美国为 67人,就案件的事实部分进行裁决。 兼议英美陪审团制度 ,中国法院网 4 然后进行评议,审员 美国陪审制度的兴旺是历史的结果,美国人对陪审制度情有独钟,这大概是因为美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一片特别适合陪审制度生长的“沃土” 。英、美国家实行陪审团制是由其历史、文化、法律传统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我国国情不适合照搬陪审团制,但可以借鉴其优势。 那么,通过对英美法系审判制度的进一步审视以及和我国的审判制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体制不同:首先,英美陪审团成员来源更为广泛,且选任时根据具体案件的性质随机抽取和当事人经历尽可能相似(如职业、性别等)的非法律人士,更具大众化和公正性;而我国的陪审制缺乏广泛性。但是,绝对的广泛很难实现,原因之一是陪审制度强调司法民主,法官审判要求专业性;司法民主强调陪审员来源的广泛性、大众化,而专业审判强调的是陪审员的专家化。则过分强调司法民主必然会削弱专业优势,反之,又会影响到司法民主和广泛性。 一案一任;我国实行任期制,陪审员几乎成为半个职业法官,有违陪审制吸纳一般社会公众参与行使审判权,以公众的社会意识评判是非的初衷。再次,英美陪审团与法官系分工协作关系有较大独立性,即使受法官“指示” ,但其裁决仍是自主、独立作出;而我国的陪审员名义上与法官有相同职权,实际上却受职业法官左右,甚至形同虚设。 制一般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或回避 当事人没有主动权。此外,英美陪审团一般只对事实部分进行裁决;而我国的陪审员还拥有适用法律的权利,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法律概念和条款,就是职业法律人士有时也难以正确理解。在此情况下,又怎能苛求陪审员能准确把握法律的尺度,正确适用法律审判案件呢? 三我国陪审制度的现状和不足 从“法律规定不难看出,我国的陪审制度采用混合式陪审制。 公民参与审判,本质上是公民行使国家管理权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何家弘著:陪审制度纵横论 ,载于法学家 11 又称参审制,祥见 曾宪义、范渝: 456 页。 最后,英美陪审团较为重视当事人意思自治; 1999年第 3 期第 42 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 为一案一选,而在我国,11 普通 XX 年 3 月版第其次,美国的陪审员没有任期, , 司法制度概论 篇三:人民陪审团制度构建的理念论人民陪审团制度构建的理念 摘要: 人民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所特有的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司法行政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人民陪审团制度对这一现象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想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论证人民陪审团制度在我国扎根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构建的想法。 关键字:司法行政化;民主;自由裁量权 一、人民陪审团制度构建的目的 人民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的特色司法制度,英美法系国家崇尚自由、民主,而这种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就要求对那些享有某种特权的主体进行限制,换句话说,制度构建的目的就是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人民陪审团制度构建的目的也是如此,人民陪审团制度就是要保证现有的司法制度中权力运行的良好状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制度许可的范围,人民陪审团制度主要是针对司法制度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过大或过小对制度的运行都是有害的。人民陪审团制度构建的初衷就是保证法官自由才两千的适度行使。 二、我国建构人民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 其实,上面对人民陪审团制度建构目的的分析就能够说明这一制度对我国也同样适用,因为这是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但有一点制度的构建一定要具备本土化的这一特性,即制度只有在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中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制度的构建说明我们现有的制度出现了问题,而现行的司法制度中那些方面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要构建人民陪审团制度呢?下面具体地进行分析: (一)司法行政化的危害 我国司法制度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的结果是大政府现象的出现,权力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这在上面已经说明,在我国行政权力的过度庞大导致了行政权力对司法权力的垄断。司法行政化的现象在我国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主要特点就是院长、副院长、庭长或审判委员会这些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却决定着案件的判决,而法官则难以独立审判,法庭难以独立判案,无法当庭宣 判。1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作为司法权力的一种也就难逃行政权力的垄断。怎样能保护司法权力的独立性使我们需要克服的问题。而实践证明,大多数有真正意义上民主的国家其社会的特点是权力和资源在社会领域中是相当分散的。用权力制约权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资源如果国家的某个部分、社会上的某个人或利益集团掌握的资源足够多,那么他们用资源来颠覆民主的能力就相应强大得多,而如果其他人掌握的资源有限,他们阻止利益集团颠覆民主的能力也就相应的有限。颠覆民主的力量强,对颠覆民主行为进行监督和反对的力量弱,民主就没有保证。1 因此,可以看出,解决司法行政化或保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上面说过民主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对于司法行政化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从民主的角度入手,着眼点就是让权力和资源的分散化。而我国现在的行政权力很大,想从行政权力入手分化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构建与之对立的权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人民陪审团制度的建立初衷我觉得应该有这方面的考虑。 (二)从社会道德角度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是现在一个很热点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同案不同判” ,其背后所引申出来的法官道德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法官道德问题的背后最深层次的问题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沦丧,西方化已经垄断了我们社会最高层次的人们知识分子。看看我们现在学的课本非西方的是越来越少,思想文化的极大差异性让我们看到了法官的判决与传统道德理性的极大反差。关于社会道德究竟会走向何处暂且不论,那么怎么解决“同案不同判”这个问题呢?因此,找出一条针对性地解决路径是很关键的。笔者认为,人民陪审团制度是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大家都知道,同案不同判的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刚刚提到的法官的道德或素质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就是司法的腐败,即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而导致个人独裁的现象的发生。对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将在下面进行讨论,这里先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人民陪审团制度就是把人民陪审团构建成一种社会道德力量,用这种社会道德力量来弥补法官在这方面的不足。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多大问题 上面提到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在司法体系中,因为法律法规的规定总会有漏洞,总会有不足之处。这样就为法官的滥用权力提供了一种机会,而当利益出现时,法官的个人私欲就会打开滥用权力的大门。民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许多社会问题也就不1 1 ?ID=494 XX0115/ 可避免的发生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构建一种制度以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于是,人民陪审团制度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笔者认为,人民陪审团制度的建构就是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博弈,就是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这个方面,人民陪审团制度就是要作为一种权力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形成一种对立,制约着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三、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建 以上是对人民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下面将着眼于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建。上面的分析中,强调的着重点就是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