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篇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 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 (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因此 ,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它以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使人从内心接受礼的精神、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 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关键词 :古代礼仪 社会生活财富继承 发扬 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那么到底何为礼仪,礼仪有何用?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 “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 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 。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 ,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 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 “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 、 “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 ,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的规则。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 活紧密相关的细节。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的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所以,承袭礼仪文化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规范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彬彬有礼,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能够是我们的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更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广阔。当今社会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礼仪才会丧失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重拾礼仪,让礼仪充满生活,才能重拾那些美好。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论文 院系: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2 级环境科学姓名:马佩云学号:1XX0XX 日期:XX年 4月 22日 篇二: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现了这种文明风貌。 中国古代的 “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概念。礼,指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指的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据礼的规定,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几乎渗透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到家庭,从宫廷到民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尊老爱幼等,无不体现着礼仪。古代礼仪制度五礼,指的是学校的礼仪制度、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 礼器、礼服和礼乐、卤簿车仗等几个方面。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古代日常生活的礼仪。 一、 仪表举止 首先是仪表礼貌,讲究“正” 、 “洁” ,冠正,衣洁。行冠礼后的男子,出门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视为无礼。当众免冠表示请罪、谢罪。其次是礼节,有各种用于交际的拜礼和揖礼。在周代已有九种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稽首,是拜礼中最隆重的的一种,使用场合主要是官场,特别是臣子拜见帝王时。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 )顿首,较稽首礼轻,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行顿首礼时,跪地叩首,至地则举,顿,即时间短暂。其他和稽首相同。“顿首” ,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 ,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 ,就是其例。空首,称为“正拜” ,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也用于君主对臣下的回礼,其动作与稽首、顿首差不多。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头不接触地面,触及手后便起身,故称“空首” ,又叫“拜手” 。 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振动,双手合击拱手,身体向前弯曲,这种礼不跪地,动作也不大,多用于非官场,途中相遇时。凶拜,先行跪拜,起身后再行拜礼,还要“踊” ,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吉拜,用于祭祀等活动中的跪拜礼,动作与顿首相近;奇拜,奇为单数,即 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拜时双膝跪地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二字。妇女行礼也称“端肃” ,即源于此。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有了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 、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拱,两手合抱以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揖, 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今云“作揖” 。这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 二、 坐立行走 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却极受人们重视,不仅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的礼节,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先说说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袜子也不能穿,只能跣足。春秋时,有一次,卫国国君与大夫们饮酒,褚师声子只脱去了鞋,没有脱袜就进入席中。卫侯一见大怒。褚师声子连忙解释说自己患有脚病,不便脱袜,否则您见了可能会恶心呕吐的。卫侯依然十分生气,大夫们纷纷解劝,卫侯仍认为这是绝对不许可的。直到褚师声子无奈退席,卫侯还叉手骂道:“必断其足” 。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直到有了椅子以后才不需要脱袜了,但“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仍被当作一种礼貌。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 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 ”箕,即指箕踞。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 以骂。 ”荆轲以此表示对秦始皇的蔑视。当然箕踞有时也是不拘小节的表现。在一般场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们很注意坐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即所谓坐有坐相。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下,要正襟危坐;比较随和的场所,身体可稍稍向后坐。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 ”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 ”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把两膝跪在席上。还有一种坐姿:跽,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 。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而跽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又范睢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至于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则是妻子一旦接到久别在外的丈夫的来信准备细读以知其究竟。日知录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 ”古人不仅讲究坐相,也很讲究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对师长应当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古人也很有讲究走路的姿势。 “趋” ,是快步行走,在古代对尊者、长者、贵者、宾客及行朝拜礼时表示尊重的一种走相。 触龙见赵太后中记述了春秋后期的一个故事。赵国的太后刚刚执政,就遇到秦国的进攻,只得向齐国求援。但齐国提出让太后的小儿子做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疼爱小儿子,不愿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劝说,都遭到太后拒绝,左师公触龙决定去劝说太后,由于他脚有病,走路不便,为了不失礼节,只得做出“趋”的动作,实际是慢慢向前挪动脚步。见到太后首先谢罪,触龙是极力要做出有礼貌的样子。古人还把走路分出不同的种类:两足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场合不同采用不同走相,才符合礼貌的要求。室内,徘徊式走动。堂上,步子应小一些。堂下,迈得步子大一些。 门外,可以快走。宫廷开阔地,可跑。上路,奔跑。趋,虽然是表示敬意的走相,但在室中却不用趋礼。三、 语言称谓 语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于传达思想,也用来交流感情。语言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这在人们的相互称谓上表现最为突出,即谦称自己,敬称对方。 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出言不逊或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古人常用的谦称有愚(愚兄)、鄙(鄙人) 、敝(敝人)、卑(卑人) 、窃(窃闻、窃笑) 、猥、仆,如李密陈情表 “猥以微贱” 。这些词有愚笨、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无知、冒失、唐突的意思。当然并非自己真的无知,而是以说话者的谦虚来提高对方身份。如,读书人谦称:小生、晚学、晚生、不才、不佞(有才学)不肖等。官员谦称:下官、小吏、小官、末官。有一定身份的人谦称:小可(不足挂齿) 。老人自谦: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已入暮年,衰老无用) 。皇帝自谦:孤、寡,有缺少德行之意;不谷,谷作为一种粮食用来养人,引申为“善” ,不谷,则引申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敬称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彩。古人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称“圣” ,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到后来专门用于皇帝,皇帝的谕旨称圣旨、圣谕。对皇帝有一个特定的敬称:“万岁” ,“驾” ,陛下。 “万岁”原是古人饮酒庆贺及祝寿的欢呼语,带有浓厚的祝愿之意;“驾”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不以宫室为固定居所,应该乘车行天下,因此用“驾”来尊称帝王。如圣驾、尊驾、晏驾、驾崩。陛,是进入廷殿的必经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边,以防发生意外。群臣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于是陛下一词成为对帝王的专称。对诸侯称 “千岁” ,太子称“殿下” ,将军乘“麾下” ,使者称“节下” ,两千石官吏称“阁下” ,一般表示对对方尊敬之意时都可用。同辈之间用“足下” ,据说始于介之推的故事。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 19年中,始终与他同患难,重耳即位后,凡与他流亡者一律论功请赏,唯独漏掉介之推。介之推为了不邀功,携老母隐居山中,至死不与晋文公见面。为寻他出山,放火焚山以迫使他出 山,但不料介之推竟抱木烧死,后晋文公派人伐倒这棵树,制成屐。从此以后,经常低头看着脚上的木屐,痛心地说道:“悲乎足下。 ”古代语言的文明和礼貌不仅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家庭中。家庭中,称呼自己一方亲属:家、舍、先、亡。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长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年长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 , “亡”用在辈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 。称呼对方亲属:令、尊、贤等。令,不受辈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爱、令婿、令兄、令妹“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 ”(颜氏家训 )如尊祖、尊父、尊堂、尊夫人;贤叔、贤弟、贤妹、贤婿、贤内助。妻子的父母:丈人、丈母、岳父、岳母、泰山、泰水,丈与杖相通,拄杖者多为老人,于是称呼老人为“丈” ;泰山有一山峰为丈人峰,以山峰之名代称,有健康长寿的祝愿之意。 在称谓中,谦辞、敬辞不胜枚举,古人以此作为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是中华民族谦和待人的美德。 四、 迎宾宴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仅礼貌待客,更要宾至如归,因而热情、坦诚、和谐、友好便是好客的举止。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间的相互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 ,有来访,必有回访,这才称得上礼节。遇有宾客到来,首先迎于门外,施礼,互致问候。具体说来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 ,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 ,客人请辞,并看情况决定坐次。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入席之后在安排座次上颇有讲究。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西向。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向) ,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桡。 ”盖侯是武安侯之兄,按礼应东向坐,居首席,但武安侯不讲这种家礼,以为自己是汉相,官最高,就自居首席。堂内尊 篇三: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文献综述文 献 综 述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姓 名:李凯 学 号:专 业:07 高分子 授课教师:李琳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李凯 【摘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 礼制是礼的制度化, 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在礼形成的过程中孔子的礼仪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本文讲述了古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礼; 起源; 发展; 功能; 儒家 The Ancient Manners of China LiKai Abstract: Manners originated from custom s and habits of primitive society. Manners system is the systematization of manners. Ancient manners include laws and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peoples daily behavior, etiquette and standard of manners.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manners. They are good manners, bad manners, military manners, (来自: 小 龙 文档网:中国古代礼仪制度)courtesy clue to the guest and manners of citation. Manners function as civil administration and enlightment by education. Key words: Manners; origin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e Confucianists 目录 0 引言 - 3 1 礼仪的概述 - 4 2 礼仪的起源 - 4 3 礼仪的发展 - 5 奴隶社会对礼仪的延续与发展- 5 封建礼仪制度的建立- 6 礼仪法的法典化- 7 4 儒家的礼仪观 - 7 礼是判定社会成员一切言行的道德规范- 9 礼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度- 9 礼是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9 礼是个人践行的自觉要求- 10 5 礼仪的分类及内容 - 10 古代政治礼仪- 10 古代生活礼仪- 11 6 礼仪的功能 - 14 文治功能- 14 礼的教化功能- 15 7 古代礼仪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 15 礼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由礼的性质决定的- 16 道德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加强大学生礼制教育的必要性- 16 加强高校的古代礼制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17 8 结语 - 17 参考文献 - 17 0. 引言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 ,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 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1. 礼仪的概述 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礼记云:“礼也者,理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理就是天道,不变的法则。 史记礼书第一更加具体地说:“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治,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 ” (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 “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 ”(礼记)“鹤鹅能言,不离飞乌。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位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游 L奇己) (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之不以礼,政不行矣。 ”(荀子大略)“礼,政之舆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礼是行政驾驭的疆绳,是国家运行的车轮。 “礼,经国家,定社程,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 2. 礼仪的起源 礼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