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决斗制度_第1页
中世纪决斗制度_第2页
中世纪决斗制度_第3页
中世纪决斗制度_第4页
中世纪决斗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世纪决斗制度篇一:俄罗斯贵族的决斗编号本科生学年论文 从文学看俄罗斯贵族的决斗 学 生 姓 名 修添 专 业俄语 学 号 081012101 指 导 教 师 赵秀清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二零一一年六月 学年论文原创承诺书 1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年论文从文学看俄罗斯贵族的决斗 ,是认真学习理解学校的(长春理工大学本科学年论文)工作条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保质保量独立地完成了任务书中规定的内容,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工作内容。 2本人在学年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均在文中加以注释或以参考文献形式列出,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注明。 3在学年论文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存、使用学年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和相关材料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同意学校保留学年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年论文,可以公布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以上承诺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 者 签 名:?年? 月?日 摘 要“决斗”作为俄罗斯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大都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应。作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体现,决斗在增添了俄罗斯文学的绚丽多彩的同时,也对整个俄罗斯文学界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损害。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 民族性格决斗情节 目 录 摘 要 . I 目 录 . II 引 言 - 1 - 从文学看俄罗斯贵族的决斗 - 2 - 结 语 - 5 - 参考文献 . - 6 - 致 谢 . - 7 - 引 言 在俄罗斯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决斗”这个字眼恐怕要贯穿其中,无论是名家作品里,还是在他们的生活里。然而,恰恰是这一次次贵族间的决斗,不仅使得像普希金,莱蒙托夫这样的文坛巨匠英年早逝,使俄罗斯文坛蒙上一层阴影,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俄罗斯贵族的浮夸生活。 篇二:外国法制史讲义(中世纪法)第五章 日耳曼法 第一节 日耳曼法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一、日耳曼法的概念 1、日耳曼国家 ,欧洲中北部的日耳曼人征服了西罗马帝国,建立了各日耳曼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等。 2、日耳曼法 (1)日耳曼法指欧洲封建制早期(9 世纪)在日耳曼国家中适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的总称。 (2)另一种“日耳曼法”指作为西欧封建法和近代资本主义法历史渊源的日耳曼法律。 该种意义上的日耳曼法已经受到罗马法、教会法的影响,演变成为西欧各封建地方法。 本章所指的“日耳曼法”是指第(1)种含义。 3、日耳曼法早期封建性的表现 (1)具有封建制法的特征:如国王、贵族的土地私有和特权地位; (2)带有原始社会习俗的残余:如公社土地公有制等。 二、日耳曼法的形成与发展 1、习惯法 日耳曼法起源于日耳曼各部族的习惯。在征服西罗马帝国之前,各日耳曼部族在习惯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习惯法。 2、 “蛮族法典”时期 (1)日耳曼民族征服罗马之后,建立了各日耳曼国家。在罗马法成文化因素和基督教因素的影响下,从9 世纪,各日耳曼国家的法律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形成了各国的“蛮族法典” 。 (2) “蛮族法典”分为 4 个集团:哥特集团,萨克森集团,撒宾集团,法兰克集团。其中以法兰克王国的撒利克法典 、西哥特王国的尤列克法典为典型,集中体现了蛮族法典和日耳曼法的内容和特点。 3、日耳曼法与罗马法并存 由于日耳曼法为属人法,因此在各日耳曼国家出现了日耳曼法和罗马法并存、 “双轨制”属人法的现象。 各日耳曼国家中适用于罗马人的罗马法实际上处于习惯法状态,各日耳曼国家对此进行了一些编纂。其中以西哥特王国在颁布的阿拉利克罗马法辑要 (西哥特罗马法典)为代表。但日耳曼法仍占主导地位。 4、王室法 随着日耳曼国家王权的扩张,9 世纪,各国(如法兰克)国王开始制定罗马法化的王室法。王室法成为本国内统一适用、效力最高的法律,逐步以属地法统一和取代属人法。 5、向封建地方法演变,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帝国分裂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西欧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日耳曼法也逐渐演变为各封建地方法。除了不列颠和北欧,原本意义上的日耳曼法消失。日耳曼法与罗马法、教会法、城市法等一起,融合并组成了西欧封建法体系。 第二节 日耳曼法基本内容 一、属人法制度 1、属人法的确定 2、法律冲突的解决 (1)各属人法均有效; (2)优先适用利益最大一方之属人法。 二、财产制度 1、土地制度 (1)马尔克(Mark)公社土地所有制 公社对土地有管理、处分权;社员对土地拥有使用、收益、继承权利。 (2)大土地所有制 国王对土地享有所有权,土地可用于赐封。 公社土地私有后,随着土地兼并,大地主对土地享有所有权。 (3)采邑制 采邑是国王有条件赐封给领主的封地。领主必须向国王效忠,承担军事义务。因此,采邑制是一种有条件/义务的土地占有制度。采邑从不可世袭发展到可世袭,但继承人必须重新由国王授封,并向国王效忠。采邑制是西欧9世纪的主要土地占有制度。 (4)农奴份地 农奴对贵族所分之土地享有使用权,同时应当履行各种封建义务。农奴的人身依附于土地,可随土地一并转让。2、其他财产权利 (1)确认了对动产的完整的私有权。 (2)动产追及权:即动产所有人对于丧失占有的动产,可以请求返还动产的权利。具体分为: 基于自己意思表示丧失动产(如出借) ,追及权仅及于相对人; 违法自己意思表示丧失动产(如盗窃、诈骗) ,追及权及于任何动产持有人。 (注 1) 注: 1、动产追及权与“善意取得”的比较。 三、债权制度 日耳曼法的债法不发达。 1、契约之债(1)契约种类少:买卖、借贷、寄托等。 (2)多采取要式/要物契约,具有形式主义。 (3)债的担保:自身担保(人身抵押) ;名誉保证;宣誓保证;后出现土地/动产质押。 (4)债务奴隶制 2、无侵权之债:侵权与犯罪尚未明显区分。 四、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1、婚姻 (1)一夫一妻制:原先国王和贵族实行一夫多妻,信仰基督教后改变。 (2)结婚方式:买卖婚为主,新娘为婚约标的物;掠夺婚。 (3)夫权:妻子权利由丈夫行使;财产共有,但除了妻子的个人财产之外,夫妻财产由丈夫管理、处分。 2、家庭 保留家长制的夫权和父权。 父亲对子女有特权,儿子可有独立财产和处分权。 3、继承 (1)区分财产不同继承原则: 不动产由儿子继承,无人继承交回公社; 动产子女都可继承,但女子仅得男子继承份额的一半。 (2)仅法定继承,无遗嘱继承。 五、违法行为 1、违法行为种类: 日耳曼法未区分犯罪和侵权行为,均属违法行为。 以现代法律分析,日耳曼法上的“侵权”行为引起私人复仇, “犯罪”行为导致国家机关的惩罚。 2、 “侵权”违法行为归责原则:客观责任/无过错原则。 3、复仇制度 (1)血亲复仇,后被禁止。 (2) “赎罪金”制度:数罪金数额由私人协商,后由法律规定;其中大部分支付给受害人;小部分支付给国王或领主,称“和平金” ,成为罚金之起源。 六、司法制度 1、审判组织 (1)普通地方法院:起源于民众大会;,查理大帝代之以专业“承审官”审理案件。 (2)王室法院:包括以巡回法院方式审理案件。 2、诉讼制度 (1)审判方式:王室法院从原先抗辩式发展为纠问式审判方式。 (2)证据规则:宣誓;神明裁判;决斗。第三节 日耳曼法的特点与影响 一、特点 集中体现了早期封建性,表现为: 1、团体本位,与罗马法以个人为中心形成鲜明对比。如马尔克公社土地所有制。 2、属人主义原则: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度往往强调属人主义,而以地域来组织的国家制度则着眼于属地主义。如与罗马法的双轨制。 3、形式主义色彩浓厚,注重法律行为的外在表现而非主观状态。如要式/要物契约, “侵权”行为的客观责任原则。 4、法律规范缺乏抽象性,多为判例的集合。 二、影响 1、日耳曼法是继罗马法之后在西欧占主导地位的第一种法律体系。 2、日耳曼法导致和直接影响了西欧封建法的形成;与罗马法一起为基础,形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普通法” 。 3、日耳曼法为西欧近代资产阶级法(特别是英国法)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与制度渊源。 (本章完) 第六章 教会法 第一节 教会法的概念、发展和渊源 一、教会法的概念 1、广义概念:教会法是整个基督教会(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及其他基督教派教会)法规的总称。 (注 1) 2、狭义概念:指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法律的总称(canon law) 。 注: 1、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的区别。 二、教会法的发展 1、形成期(9 世纪) (1)基督教的形成与地位 世纪,罗马帝国初期,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发展而来,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但在罗马帝国初期,基督教受到罗马统治者的镇压。 (注 2) 注: 2、基督教受罗马统治者镇压期间有 30 位教皇,其中18 位殉道,8 位因信仰被处死,3 位死于流亡,1 位被囚禁。/67,使徒彼得(意为“磐石” )被罗马皇帝尼禄迫害致死,葬于梵蒂冈山丘上。后在其附近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和广场(米开朗基罗设计) ,为教皇之主教堂。教堂侧为教皇宫。彼得被尊为迄今 265 位教皇之首。其墓地在二次大战期间被打开,1968 年罗马教会认定墓中为彼得遗骨。 “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马太福音16:16。 ,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 ,宣布基督教合法化。 ,狄奥多西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2)教会法起源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教会对教徒的信仰和道德生活具有管辖权,并逐步形成了主教对教徒间纠纷进行裁判的惯例。 ,罗马皇帝承认了“主教裁判权” ,形成了教会与世俗的“二元管辖权” 。具体表现为: 对于民事案件,教徒可以向主教(教会)或世俗法院请求裁判; 对于刑事案件,在教会进行审判,剥夺教徒教籍之后,再由世俗法院判决。这种“二元管辖权”逐渐导致了教会法与世俗法长期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3)教会法形成 ,第一次宗教会议(尼西亚会议)确定了尼西亚信经 ,成为第一部教会法律文献。 之后,日耳曼民族和国家逐渐皈依基督教。 (注1)教会法不断吸收封建地方法,扩大管辖权,初步奠定了西欧封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教会法此时仍从属于世俗王权;内容以调整教会内部事务为主。 篇三:从决斗现象看俄罗斯人的非理性性格从决斗现象看俄罗斯人的非理性性格 决斗最开始是以司法决斗的形式出现的。司法决斗开始于中世纪早期,它是 由法庭命令或批准的,根据法律规则和固定仪式,凭借武力来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和诉讼请求的,以避免或结束暴力冲突为目标的司法程序。司法决斗本质上是一种“神判法” ,带有祈求神灵匡扶正义的含义。公元 501 年,因为勃艮第国王耿多巴德明认为在决斗中神会帮助正义的一方获胜,所以他下令在审判中以决斗的胜负作为裁定对错的标准,决斗的历史由此开始。这种决斗一般在比武场举行,通常由高级司法官员和宫廷显贵以及宗教界显赫人士做见证。在决斗之中,被击倒的人即被认定为败诉者,而胜者可以把膝盖压在败诉者的前胸,如果败诉者不请求宽恕,就会被胜者将匕首从盔甲的接缝中插进身体。 由于决斗严重妨碍教会行使裁判权,因而历代教皇都反对决斗,并认为决斗 是违反基督教教义的活动,是对上帝的蔑视。教会不允许因决斗而亡的人安葬在教会的墓地。其次,因为王权的加强和王室领地的扩张,司法制度以及取证手段都有了较大改变,司法决斗自此以后便很快走向了衰落。司法决斗被禁后,决斗没有了官方的加持变成了私下的行为。这时由于骑士制度的兴起,骑士精神被贵族广泛接受,维护自身的尊严荣誉成为了许多贵族的毕生追求。所以这时决斗的目的变成了挽回面子和维护自身尊严,即使没有分出胜负,或者是在决斗中落败,社会舆论和他本人都认为耻辱已经洗刷,人格和尊严已经挽回。这种主要发生在贵族和绅士之间为名誉和人格进行的决斗,就是“荣誉决斗” 。1 这种决斗现象从彼得一世时代起逐渐在俄国流行起来,彼得大帝第一个开始倡导提高贵族的尊严,他禁止王公贵族们再用名字的小称签名,他们不用再跪拜沙皇和向皇室行脱帽礼。此时,年轻贵族被定期派往国外学习各种科学,这些贵族到西欧以后,吸收了大量当地的文化、习俗,其中也包括决斗。 因此可以说,俄罗斯决斗,作为西欧中世纪的遗风,是没落的骑土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畸形发展,是发展较落后的俄罗斯全面学习西方的产物,从中表现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极端性。 决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决斗是正规的决斗,在俄罗斯文学中主要表现为“荣誉决斗” 自 18 世纪决斗成为一种贵族时尚以来,它一直是遵循着严格的规则来进行的。首先,决斗必须是发生在贵族之间的。其次,女人不能参与决斗,女人受辱,应由男人来雪耻。第三,决斗需要有缘由和一套完整的过程,例如争吵、当众侮辱等#由被侮辱者提出挑战,对方接受后双方首先要选定自己的公证。这个人必须也是贵族出身,然后当事双方便不再见面,而由公证人全权代表自己,商定决斗的一切细则,并用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双方各自留存一份,在商议的过程中,被侮辱的一方通常有权选择决斗的方式和武器。18 世纪的时候,贵族们选择长剑作为决斗武器的居多,其他的还有军刀和手枪。到 19 世纪初的时候,采用手枪作为武器已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选择。光是用枪决斗的方式就有很多种,如原地同时射击、原地自主射击、原地连续射击和行进中射击等。为了避免被人看见引起官方追究,决斗通常秘密举行,时间大多在清晨#地点则选在城外的荒僻处。决斗甚至有一套自己的礼节,如一方若迟到超过十五分钟,就会被视为临阵放弃而遭人耻笑。决斗开始前,双方,包括公证人,都要互相鞠躬,然后公证人最后一次劝说双方和解,劝说无效后,才正式开始准备决斗,由公证人抓阄决定谁用哪支枪,再由公证人装填子弹,画出标志决斗双方最近射程的界线。最后公证人发令,决斗开始。除了程式上的作用,公证人往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决斗的结果。因为他有责任在决斗之前劝说挑战的一方,也就是受到侮辱的一方与对手和解,最终取消决斗,或者虽然决斗,但只是走个形式而并不伤及对手的要害。对于一般的争吵和误会,这样的解决方法既能发泄怨气,保住颜面,又不 至于牺牲性命,因此是被广泛接受的。这也是许多人参加许多次决斗毫发无损的原因所在,但对于那些情节严重且影响十分恶劣的事情,则往往无法轻易化解,而必须用“鲜血和生命”来清算。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就属于这一类,他们那份用法文书写的决斗规则也证明了这一点。2俄罗斯的决斗很少由思想和政治歧见引起,选择决斗多以维护荣誉为借口,大多为偶发的,荒唐可笑的,逗闹的行为,话不投机就决斗场上见。文学作品中决斗情节的描写直接触及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根本,带有发泄嫉妒(发泄愤怒(发泄仇恨因素的决斗之所以能在俄罗斯兴盛,与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极端化情绪化这些非理性因素密不可分。 非理性是俄罗斯最根本的民族性格,上到伊凡雷帝,彼得大帝,下至平民百姓,几乎各个阶层的俄罗斯人都缺少理性根基,言语思维容易受情绪左右而不权衡利害,常常处于无可约束的冲动状态,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别尔嘉耶夫在分析俄罗斯性格时,曾经严厉地指斥过本民族文化之中的非理性因素,他将之命名为“黑葡萄酒”因素:黑色的非理性因素在民族生活的底部诱惑和腐蚀着峰顶3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社会矛盾(历史文化背景,资本主义进程缓慢,科学的传播与发展也受到阻碍,俄罗斯即使出现过罗蒙诺索夫这样的科学天才,却未曾培养起真正民族意义上的理性精神。4 俄罗斯在地理上横跨欧亚大陆,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了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从第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基辅罗斯”开始,俄国的历史发展就犹如巨大的钟摆,在西方道路和东方道路之间摇摆,皈依了拜占庭的东正教,受过东方的蒙古鞑靼人的统治,又进行了西化改革,夹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个巨大的文化板块之间,就像国徽上的双头鹰,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 着东方,这种双视角,必然产生双重的文化品格。在兼有东西文化特点的同时,又会使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民族性格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分裂,形成极端的,非理性的双重民族性格,把一切事物看成两个对立面,非是即否,容易以极端的暴力方式发泄能量,快速解决矛盾冲突,就像参与决斗的人认为这至少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荣,(尊严,哪怕为此流,付出生命的代价。 俄罗斯国学大师利哈乔夫在解读俄罗斯中就指出: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端性的,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西欧已经开始进入工业时代的时候,俄国还保持着影响社会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