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制度名词解释_第1页
中央银行制度名词解释_第2页
中央银行制度名词解释_第3页
中央银行制度名词解释_第4页
中央银行制度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银行制度名词解释篇一:中央银行名词解释1.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2. 中央银行制度: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主要是货币发行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是,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 3. 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集中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4. 银行的银行:是指:(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2)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5. 政府的银行:是指:(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指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议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3)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多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6.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分为两种情况: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7.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有一家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际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8.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9.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个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10. 最后贷款人:是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否则便会发生困难银行的破产倒闭。 1. 中央银行基本职能:中央银行的三大基本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央行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央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央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央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 央行的法定业务权力:央行的法定业务权力是指法律赋予央行在进行业务活动时可以行使的特殊权力。 2. 央行资产负债表: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其开展货币发行业务和货币政策业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报表。央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表上。 1. 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由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和资本业务构成。 2.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央行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交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藉以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制度。 3. 央行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指央行在货币发行时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类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发行量与该种贵金属或这些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的制度。 4. 特种存款:指央行根据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营运情况,根据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需要,要求这些金融机构以存款方式向其交存一定数量的存款,它是央行的一种直接信用控制方式。 5. 货币经济发行:货币经济发行指央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传统看法为现金,当前则还包括存款货币)流通量。 6. 货币财政发行:货币财政发行是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导致的货币发行。包括两种情况:政府通过发行纸币直接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迫使银行额外增加纸币发行。 1. 中央银行资产:是指央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外汇储备业务及其他资产业务。 2. 在 IMF 的储备头寸:也称普通提款权,是会员国在 IMF 普通账户中可自由提取和使用的资产。包括三部分:会员国向 IMF 认缴份额中 25%的黄金和可兑换货币;IMF 为满足会员国借款需要而使用掉的本国货币;IMF 向该国借款的净额,即会员国对 IMF 的债权。 1. 结算:指为实现因商品(服务)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行为。 2. 清算:指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的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3. 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各国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组织形式: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等。 4. 支付(清算)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 5. 同业间清算安排:亦称行间清算或联行清算,是金融机构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划转。它在一国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6. 跨国支付清算: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并借助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和实现资金跨国转移的行为。跨国支付清算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位置。 1. 国库:从字面上看,国库是国家储藏财富的仓库。但实质上,国库是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部门,担负着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和库款的支拨、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与兑付、反映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等重任。国库是国家全部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预算执行的基础。 2. 独立国库制:指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职能机构,专门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少数国家采用 3. 委托国库制: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多数国家采用 4. 国库职责:国库须根据国家有关国库管理的法规、条例,恪尽职责。包括:准确、及时地收纳国家各项预算收入;为各级财政机关开立账户,审查并办理同级财政库款的支拨;对各级财政库款和预算收入进行会计帐务核算,正确反映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协助财政征收机关组织预算收入及时缴库,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办理库款退付;组织、管理和指导下级国库和国库经收处的工作;办理国家交办的与国库有关工作,如代理国家进行国库券的发行与兑付。 5. 中央银行会计对象:是央行行使职能、办理各项业务、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等活动所引起的资金变化与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6. 金融统计: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 7. 信贷收支统计:对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集中和调剂的资金进行数量描述与分析的专门统计,综合反映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状况。 8. 资金流量统计:从收入和分配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绘国民经济各类交易活动,各部门资金来源和运用以及各部门间资金流量、流向变动的一种统计核算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国民账户:全称为“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 ,用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 2. 居民与非居民:居民包括在本国领土内居住的个人、服务于个人的非盈利性机构、本国领土内的工商企业及各级政府,不符合上述条件者视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3. 流量与存量:存量是表示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的数量,计量时不具有时间下标;流量是指经济变量在一段时期发生的数量,计量时必须标有时间下标。 4. 名义值和实际值:名义值按现期价格计算;实际值是按基期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优点是免除了物价波动因素的干扰。 5. 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名义值/实际值,平减指数衡量了物价波动的综合情况。 6. 国际收支账户: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内容:经常账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商品、服务、收益及无偿转移的交易记录。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变化及其他资本流动。官方净储备:与国际储备和账户清算有关的官方储备账户的净额。净误差和遗漏:为平衡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而单独设立的。 7. 贸易差额:当出口大于进口时,为贸易顺差,反之为贸易逆差。 8. 经常项目差额: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实际资源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净变化。此差额的判断往往取决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互补关系是否成立、是否体现国家经济决策的主体要求。 9. 基本差额:它是以交易的稳定性为依据划线的线上项目差额。但它稳定与不稳定的假设并非总是有效的。 10. 总差额: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收支差额,除官方储备资产外,其他项目的交易均划在线上。它亦称为“官方结算差额” 。 11. 财政账户:财政账户体现着政府预算总量、预算资金的来源及去向。具体内容如下:(1)收入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经常性收入又分为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2)支出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3)融资账户。政府融资为财政账户的线下项目,其净额等于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12. 货币账户:货币账户的基本内容:一国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可分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三类,因而货币账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货币当局的账户。第二层次是将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数据合并在货币概览之中,从而得到货币体系中的货币、信贷及对外净资产等金融要素的变动情况。第三层次是将其他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并未一体,编制成金融概览。 13. 资金流量分析:资金流量分析是以现代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复式记帐原理,对社会各经济部门的资金来源与用途分类记录,从而对全社会货币资金运动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全社会资金的来源与用途,以资产负债表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变动形式来表示。 1.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一般包括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等基本内容。 2.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3.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4. 基础货币: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 ,是由准备金 R 和流通中的现金 C 组成,即 B=C+R,二者均是货币创造的基础。 5. 货币供给量:由通货 C 和全部存款货币 D 这两部分构成,即 Ms=C+D。现实中,货币供给总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可预期的情况下,控制住基础货币也就控制了货币供给总量。 6.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变化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因而,菲利普斯曲线也可表示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该曲线也就是总供给曲线。 7. 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实际上,中央银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最终目标进行间接影响和调节。 8. 操作指标: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如进一步细分,还有法定储备、超额储备及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等。这些变量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反映较为灵敏,是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变动的指标,也是在中央银行体系内首先变动的指标。 9. 中介指标: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的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等也可以充当中介指标。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联系紧密,它们的变动较好地预测最终目标可能的变动。 10. 货币危机:是由货币严重贬值带来的货币信用危机,它通常易演变为金融危机。 11. 金融危机:主要指由银行支付危机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例如 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处理不当易引发经济危机。 12. 经济危机:是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幅上升,经济严重衰退,甚至濒临崩溃的一种恶性经济灾害。 13. 借入储备: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形成的储备。 14. 非借入储备: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储备。 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2.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措施。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规定向申请中央银行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政策是早期的再贴现业务发展而来的。再贴现率的高低及其变动会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应。 3.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 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4.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5. 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6.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它是对证券市场的贷款量实施控制的一项特殊措施。 7.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主要在于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 8. 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优惠利率多为发展中国家所采用,主要配合国民经济产业政策使用。 9. 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方面以性质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 10. 信用配额管理: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控制,从而实现其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信用配额管理是一种计划控制手段,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广泛采用,它也是我国转轨初期的主要信用控制手段。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信用规模控制的作用已大大降低。 11. 流动性比率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与存款比率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此外,适当提高流动性比率还有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作用。 12. 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还可通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的方式对信用的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间接信用指导的优点是较为灵活,但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13. 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其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14.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1. 目标变量 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2. 中介变量: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量,主要有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3. 操作变量:指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改变的变量,相当于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变量指标,也称为工具变量。 4.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这直接影响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是否顺畅。 货币政策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5. 内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6. 认识时滞: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种时滞主要是由搜集信息和分析判断所耗时间引起。 7. 决策时滞: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决策时滞的长短体现了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8. 外部时滞: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同时它也可看作是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映过程。外部时滞也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外部时滞的特点是较为客观,它是一个由多因素决定的复杂变量。中央银行一般很难对这段时滞进行实质性的控制。 9. 操作时滞: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10. 市场时滞: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包括:紧缩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配合;宽松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配合;紧缩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配合;宽松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配合。 12. 收入政策:是为了调节社会有效需求以及保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工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它是从微观经济领域入手而作用于宏观经济方面的国家政策,它含有总量和结构因素两方面的意义。收入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主要体现在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两方面。13.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对某些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一定形式的扶持或限制的政策。产业政策从调整生产结构入手,改善供给结构,属于供给管理政策,它与需求管理政策相互配合,实现总供需的积极平衡。 14. “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为了克服“挤出效应” ,以扩张的货币政策来配合扩张的财政政策。 1.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2. 集中监管体制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将金融业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央行来承担。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实行该体制的国家有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加拿大、新西兰等。 3. 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在该体制下,监管机构按被监管者所处行业来构建。即有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实施监管,但其模式仍具多样性。美国是实行分业监管体制的典型国家(双线多头监管体制) ,目前还有加拿大、新加坡、芬兰、瑞典、瑞士、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4. 内部控制:相对于外部控制来说,通过劝说诱导基础上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家银行的业务能根据银行的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经营。包括 3 个主要内容: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的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 ;会计规划(对帐、控制率、定期试算等) ;“双人原则” (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 。 5. 外部监管:通过专业监管部门制定监管程序进行外部监督管理,美国和日本比较强调外部控制。其中监管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管者有权制定和利用审慎法规和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 1. 审批制:又称核准主义,是指商业银行的设立除了要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条件外,还需报请主管当局审核制度后才能登记成立。 2. 审慎监管政策: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的预防性约束,它以法律法规等形式建立起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最低标准。基本内容有:资本充足率;呆账准备金;贷款集中;流动性;国家风险;外汇风险;信息披露;内部控制。 3. 一级资本: (1)实收资本:包括已发行并全额实缴的普通股和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 (2)公开储备:通过留存收益或其他盈余,如股票发行溢价、留存利润、一般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增值而创造和增加的部分。 4. 二级资本: (1)非公开储备:只包括虽未公开,但已反映在损益账上并为银行的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 (2)资产重估储备:包括银行自身固定资产的正式重估增值和有价证券名义增值; (3)一般储备金一般呆账准备金:用于防备目前还不能确定的损失的储备金或呆账准备金; (4)混合(债务股票)资本工具:一系列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特性的工具,如美国的强制性可转换债务工具等; (5)长期次级债务: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原始期限最少在 5 年以上的资本债券与信用债券。 5. 普通准备法:即每年按贷款余额的固定比率提取呆帐准备金,当贷款损失实际发生时先冲销呆帐准备金,呆账准备金不足是再直接冲销利润。 6. 特别准备法:即定期检查贷款并估计可能的损失,按估计的损失程度计提特别准备金,贷款实际损失时先冲销呆帐准备金,如果不够再冲销利润。 7.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要求经办存款的机构根据数额大小按一定保险费率交纳保险费给一个保险机构,当投保存款机构遇到危机不能支付存款时,该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由政府设立、由政府主管当局与银行业联合组成、由银行业自己组织存款保险。 1. 金融信托:金融信托完全是一种金融行为,它是指金融资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更好地运用和增值其资财的目的,委托金融信托经营机构代为管理、运用或处理的法律行为。 2. 合作金融:合作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出现于 19 世纪中叶,首先在欧洲兴盛起来,并形成了信用合作运动。合作金融是按合作制原则组建起来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 篇二:中央银行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防范金融风险、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之一。 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和稳定货币币值的基本保证。 最后贷款人:又称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 ,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该机构一般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质素理想的资产,或透过贴现窗口向有偿债能力但暂时周转不灵的银行提供贷款。该机构通常会向有关银行收取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并会要求银行提供良好抵押品。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 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银行的银行:(1)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2)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汇、贷”业务的特征;(3)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表现:a、集中存款准备金,b、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c、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一元式的组织形式)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构成。 (美国、德国)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 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国香港属于准中央银行制度,由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发行货币)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若干国家联合组成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外汇储备业务及其他一些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负债业务主要有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和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负债资产表:是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报表 弹性原则:货币发行应该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信用保证原则:货币发行应该要建立一定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以使其货币发行有一定的黄金或者有价证券作为担保. 货币发行业务:1 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入社会;2 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存款准备制度:为了控制货币发行的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必须要以某种金属或者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包括现金准备,保证准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的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存准备,通常以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两种方式存在;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金,亦即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部分。 存款准备金=自存现金+法定准备金=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自身所吸收存款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那部分存款,一般称为超额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货币发行: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随着货币范围的扩展,还可以理解为根据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增加包括存款货币在内的货币供应总量) 财政发行: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货币回笼: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金银、购买证券和外汇等渠道收回流通中的货币。 现金准备:以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为准备的货币发行准备。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券等的货币发行准备。 弹性比例制度:指增加发行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率时,则国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部分的发行课征超额发行税如果钞票回笼或准备现金增加,并且达到规定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央行过度发行钞票。 保证准备制度:指货币发行要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国家信用作为发行准备。 保证限额准备制度:是指在规定的一定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政府债券作为发行准备,当超过限额的任何发行,都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比例准备制度:指规定在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各占的比重。 特种存款: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营情况,以及银行银根松紧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存款的方式向这些金融机构集中一定数量的资金而形成的存款. 发行基金: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发行库:是为国家保管待发行的货币(发行基金)的金库。 业务库:是商业银行基层行(处、所)为了办理现金支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 中央银行债券:是为了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的金融机构。 ) 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买进其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当中央银行卖出其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中央银行债券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清算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 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对象通常是短期票据,所以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利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在货币市场上;再贴现率货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