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责任分配制度_第1页
举证责任分配制度_第2页
举证责任分配制度_第3页
举证责任分配制度_第4页
举证责任分配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篇一: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移以民事诉讼为考察范围 XX-08-02作者: 未知来源: 法律快车分享到: 0 【出处】 现代法学XX 年第 2期 【摘要】举证责任分配是民事证据制度核心中的核心,举证责任分配实质标准应遵循的原则顺序为:实体法律(包括实体法司法解释及实体法附属法、隐形法)的规定,当事人的约定,经验法则,公平或诚实信用原则。举证责任的转移与举证责任倒置二者均是对可能导致适用失当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调整,不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为法定,举证责任部分转移制度则是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形作出的裁定转移。 【英文摘要】Distribution of burden of proof is center of centers in civil evidence institutionIn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substantial standards,distribution of burden of proof is subject to:(1)provisions of substantive law(including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subsidiary statutes of substantive law,and latent law) ;(2)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3)customary rules;and(4)principle of justice or good faithBoth reversion and shift of burden of proof are designed to remedy misapplication of general distribution principlesTheir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reversion of burden of proof is described by law while shift of burden of proof is decided by a judge with hisher discretion in specific cases 【关键词】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责任转移 【英文关键词】burden of proof;distribution of burden of proof;inversion of burden of proof;shift of burden of proof 【写作年份】XX 年 【正文】 在民事诉讼中,一个案件在证明对象确定之后,接着就必须确定由哪一方当 事人来承担对该证明对象的证明责任。1证明责任,又称证明负担,我国习惯,称举证责任(下文依我国习惯统一称为“举证责任” ) ;在关于举证责任的诸问题中,重中之重的当属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移。同时,举证责任如何分配,举证责任分配过程中举证责任是否存在倒置与转移等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的做法分歧都很大,难以把握,并且界限不明,极易混淆。一、举证责任及其分配 目前,我国仍缺乏对举证责任的明确系统的规定。对举证责任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2,也有学者将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加以区分。3笔者所称的举证责任是指证明负担4,即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避免对己不利的裁判,负有向法院提交证据对其主张加以证明的义务;当主张的事实真伪不明时,必须承担因法院无法认定该事实所产生的不利诉讼后果。5举证责任是民事证据制度的核心,举证责任分配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诉讼开始后,就需要明确案件事实应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举证责任,以便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收集和准备必要的证据;庭审中,负担举证责任一方的当事人应说服法官就该事实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在诉讼终结时,如果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举证责任分配指导法官对案件作出正确裁判。在具体的案件审理中,若没有举证责任分配标准,当作为裁判的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即使想处理好该案件也无所适从。同时,确定举证责任的分担,既要考虑到民事诉讼制度的自身规律和内在要求,又要考虑到民事实体法的立法宗旨与具体规定。因此,举证责任的分配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6 (一)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不同见解 在具体的诉讼中,举证责任究应由何方当事人负担?即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之问题乃成为举证责任问题之核心,而为历来学说争论之重心。7时至今日,各门各类的学说层出不穷1。其中近现代举证责任分配理论的规范说乃大多数学者所推崇。规范说为德国学者罗森贝克独创,其所主张法律效果的发生与否, 完全视该法律所规定的要件事实是否已获得实现,为解决事实真伪不明情况,乃有待依举证责任规范指示法院判决。该说以构成法律要件之事实与非构成法律要件之事实分配举证责任。该学说就主张特定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举证责任,分三种情形以定分配的标准。其一,关于法律关系发生之事实为构成法律要件之事实,以表示双方当事人有无行为能力为一般要件。属于特别要件者,由主张法律关系存在之当事人负主张及举证责任;属于一般要件者,由主张法律关系不存在之当事人负主张及举证责任;其二,关于妨碍法律关系发生之事实,亦即妨碍法律上效果发生之事实,例如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意思表示虚伪或错误,则由主张法律关系不存在之当事人负主张及举证责任;其三,关于法律关系发生后消灭或变更之事实,例如清偿、提存、抵销、免除、混同及债务更新等,由主张法律关系不存在之当事人负主张及举证责任2。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质标准,我国目前只有民事诉讼法第 64条作了“谁主张,谁举证”的简单规定,司法解释规定有一定的突破8,对此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其中理论通说是采取法律要件事实分类说,法院实务界也多为运用。该学说遵循的原则是:(1)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须对产生该权利或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负举证责任;(2)主张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当事人对该事实负举证责任;(3)主张原来存在的权利或法律事实已经或应当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对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4)主张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事实已经或应当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对该事实负举证责任。该学说目前尽管也受到较多批判,但多数人认为是妥当的3。至于有学者提出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规范说,其内容也与法律要件事实分类说相近4。还有学者提出举证责任分配实质标准应遵循的原则是:根据法律或经验法则,或根据法律政策的精神,以公平及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就当事人之间待证之事项,参酌其请求及主张,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5。具体地说:举证责任之分配原则上首先要依据法律以及司法解释进行举证责任之分配;法无明文规定,法官可依经验法则来分配;既无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也没有可以适用的经验法则,以公平及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另有学者主张倾向于以形式标准为主,实质标准为辅,即应按照下列顺序分配证明责任:法律规定司法解释证明责任契约法 律要件分类说利益衡量说6。(二)本文的主张 笔者主张举证责任分配实质标准应遵循的原则顺序为: 第一顺位,举证责任分配首先要依照实体法律(包括实体法司法解释)明文规定。例如民法通则第 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人依此规定提起损害赔偿的诉讼,只需对侵权事实包括侵权行为即加害人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陛、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损害事实和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负担举证责任;被告则应对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承担举证责任。 附属法9规定谁负担举证责任、负担提出哪些证据的责任。例如民法通则第 61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双方恶意串通,实施的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 ”这里就没有明确规定谁负担举证责任、负担提出哪些证据的责任,但可以引导出一方要求对方赔偿因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所受的损失应承担证明对方有过错的责任;其次,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应由法官承担证明双方恶意串通,实施的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隐形法形式10规定谁负担举证责任、负担提出哪些证据的责任。 (1)以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构成要件为依据识别,即每一种法律上的根据都以具备一定的法律构成要件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前提。例如债的发生有合同、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过失等根据,变更有主体变更、内容变更,消灭 包括履行完毕、抵销、提存、混同、免除等,这些根据都以具备一定的法律构成要件才发生法律效力。因此,可以从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构成要件实质性解释引导出隐形于其中的谁负担举证责任、负担提出哪些证据的责任。又如有关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能够引导出隐形于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被告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原告就负担举证责任,证明其提起的诉讼请求没有超过诉讼时效。(2)以法典的章节标题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具体规定为依据来识别。如民法通则第四章第一节就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变更、消灭分别有具体规定,第 55条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三个法律构成要件就是主张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当事人应承担举证责任的证明对象。 (3)以但书规定为依据识别。如民法通则 第 72条的规定“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主张没有转移的一方当事人应承担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举证责任。 (4)以抗辩权规定为依据识别。抗辩权规定通常是阻止权利行使的规定,如合同法第 82条、第 85条11,还有一些过错推定规定也属这一类,如合同法第 303条也可按这一类来定分配举证责任。12另外有一些类似但书规定或例外情况的抗辩(未明示)也属该类情况。 第二顺位,当事人对举证责任的分配有明确约定的(即当事人之间有举证责任契约)13,只要该约定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属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就应尊重当事人的约定进行分配7。 第三顺位,法无明文规定,以经验法则来分配。例如经验法则可确定某事物发生并存续,若被告认为变更或消灭,则负举证责任。经验法则具有公认性,无需证明。比如:某甲去年 8月 1日到乙处上班做事,现主张一年工资,正常来说他一直在为乙工作,若乙认为只工作了两个月则由乙举证。以经验法则来分配举证责任有两种情况:一是否认对方主张之经验法则,则需提出特别之事由来反对对方经验法则所认定真实之事实证明之,如对通常不能缔结信用交易契约之买卖,应推定有当付现金之事实,如对方否认则需证明无须交付现金的特别事实;二是举证责任者之对方,故意令其举证责任者不能立证或显然困难时,而举证责任者 篇二: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转自华律网原文作者于洋 劳动争议中举证责任是劳动双方不可避免的问题,劳动者对自己提出的请求,有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如果提不出证据或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其主张无法获得法律的支持,劳动关系的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劳动关系主体在平等下掩盖着的不平等的地位关系,如何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地位,合理分配证明责任,使得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负担适当的举证义务,实现争议处理的公平正义。同时结合劳动领域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具体应用.结合劳动争议实践,就我国劳动争议中的分配原则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用人单位,劳动者 ,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 目 录 摘要 一、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概念及一般原则1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种类1 (二)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概念1 (三)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1 二、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及法律规定2 (一)劳动者就履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的举证责任2 (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4 (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而发生争议的举证责任4 三、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及法律规定5 (一)用人单位应当就其掌管的和其作为的承担举证责任5 (二)用人单位应当就由用人单位履行的积极义务承担举证责任5 四、我国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定的不足及完善7 (一)相关法律规定实践操作还存在困难7 (二)对现行劳动争议举证分配提出完善的建议8 参考文献9 一、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概念及一般原则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及种类 1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的享受与履行产生的矛盾而引起的劳动纠纷。 劳动争议的种类包括: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概念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请求,有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如果当事人提不出证据或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其主张无法获得法律的支持。如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发放工资的,就需要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如果无法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发放工资的请求就无法获得法律的支持。举证责 任是纠纷解决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举证责任的承担者,即由谁提供证据证明案件的事实;二是如果不能举出充足的证据证明案件的事实,由谁承担后果的问题。(三)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法律规定了劳动仲裁的前置程序,由于劳动仲裁程序不属于诉讼法领域的范畴,过去的劳动仲裁程序适用劳动部颁布的劳动仲裁规则,并参照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进行。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为主,有限举证责任倒置为辅的原则。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 。但任何原则都有例外,在举证责任分配方面,需要考虑当事人举证的能力,以及举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出于强势地位,劳动者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很多证据都在用人单位的掌控之中,如各种劳动人事资料都是用人单位在保管,一旦发生纠纷,劳动者无法获得这些证据材料。 因为劳动法和民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分别调整劳动关系和民事关系;民事关系的主体平等性和劳动关系主体在平等下掩盖着的不平等有着本质区别,所以为了维护正义和公平,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不能直接适用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 举证责任的规则包括一般规则、举证责任倒置和特殊规则。 所谓举证的一般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具体是指在争议的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就其主张必须有依据,这种依据除法定无须举证的情形外一般表现为证据。在劳动争议中具体内容为: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时,申请人或原告应就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存续时间及相关的请求事项如工资金额等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倒置是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他方当事人就此种事实存在或不存 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主张一方所主张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则,是指由于法律规定的预定性和滞后性,导致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并没有具体规定由谁承担举证责任,在此情况下由裁决机构根据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结合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确定的举证责任承担的方式。当然也有无需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况,一般表现为在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或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裁决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的;对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的;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免除举证责任。 二、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及法律规定 (一)劳动者就履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的举证责任。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是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 篇三: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时间:XX-5-6 | 来源:互联网 整理 | 浏览:1301 次 一、举证责任概述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指举证责任在诉讼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即举证责任在原告、被告及第三人之间的合理配置。举证责任的分配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应就何种事实负举证责任,以及在争议的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谁应当承受不利的诉讼后果。一般认为,举证责任包括双重含义,即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行为责任注重诉讼的表象和形式,是指在具体的诉讼中,当事人为了避免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而向法院提供证据,这种责任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来回转移,直到双方无证可举。行为责任只有先后之分,并无独家承担之果。结果责任最初由德国法学家尤利乌斯?格拉斯提出,后经许多法学名家的倡导,成为举证责任的主导概念。结果责任是指法庭辩论结束后,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任何一方未能说服法官时应当判谁败诉的问题。尽管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法官仍不得拒绝裁判。法官在作出裁判前,必须确定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因事实真伪不明而产生的不利后果,这才是举证责任的本质。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是举证责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为责任督促权利主张者提供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以便法官查明案情,正确下判。结果责任则是一种潜在的责任,主要针对主张者无法获取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从而使案件事实陷入真伪不明,如果判其败诉,又明显不公,法律针对这种情况预先设置由哪一方来承担败诉的风险。当诉讼终结,一旦案件事实陷入真伪不明,法律预先设置的潜在的结果责任,则可能转化为现实。举证责任的实质在于结果责任,结果责任事关当事人诉讼的成败。因而如何科学、公正、公平地分配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就显得至关紧要。在民事诉讼理论领域,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民事举证责任制度的核心内容,被认为是“民事诉讼上的脊梁” ;在司法实践中举证责任问题是每一个民事案件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个案举证责任的分配又错综复杂、情况各异。因此,探讨有关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举证责任分配标准 (一)举证责任分配的主要学说 举证责任的分配直接关系到由何方当事人承担结果责任。也可以说,举证责任的分配使结果责任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而举证责任的分配在性质上是个两栖问题,它横跨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两大法域,是实体法与程序法在诉讼中的交汇。学者们在研究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时,也创立了许多相的学说,比较有影响的归纳如下: 1、罗马法上的两大原则 大陆法系的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可以上溯到罗马法时代。当时盛行两条原则:(1) “原告有举证的义务,原告不尽举证责任时,应作出被告胜诉的判决” 。按照这一原则,原告应就其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若原告不能举证或举证不力则判决被告胜诉;若原告尽其举证责任,则被告应提出足以推翻原告的证据,否则判决原告胜诉。 (2) “肯定者应负举证责任,否定者不负举证责任” 。这一原则是由罗马法学家保罗斯从“一切推定为否定者的利益”的格言中引申出来的。因为根据事物的性质,否定无需证明。 2、法律要件分类说 德国法学家罗森伯格的法律要件分类说最具代表性,也得到大陆法学国家的普遍认可。法律要件分类说是根据实体法规定的法律要件的不同类别分配举证责任。罗森伯格将民事实体法的全部规范分为两大类:一是能够引起一定权利发生的权利发生规范,另一类为对抗、抑制权利发生的规范,具体分为三种,即权利妨害规范、权利消灭规范、权利受制规范。罗森伯格归纳出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主张权利存在之人应就权利发生的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实举证,否认权利存在之人,应就权利妨害法律要件、权利消灭法律要件或权利受制法律要件的存在事实承担举证责任。3、危险领域说 指当事人于法律上或事实上的支配的生活领域范围,可分为空间上直接对物的支配,以及当事人对事件发生、变化的控制情况。如果损害原因来自加害人所控制的危险领域,则受害人对损害发生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均不负举证责任,应由加害人就发生损害的客观要件及主观要件不存在的事实进行举证。因为被害人无法详尽知晓加害人所控制的危险领域内所发生的事件经过,通常处于无证据状态,而加害人对于自己控制下的领域内发生的侵权比较了解,拥有相关证据。该说依据待证事实属哪一方当事人控制的危险领域为标准,决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即当事人应当对其所能控制的危险领域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如在高度危险的侵权赔偿诉讼中,损害原因、主观过错均属侵害人所能控制的危险领域,所以应当由侵害人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主观上无过错负举证责任。如果证明的结果是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则由侵害人(一般为诉讼中的被告人)承担不利后果,也就是要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从而判决原告胜诉,被告败诉。而在一般的侵权赔偿诉讼中,根据罗马法的分配原则,情况就会正好相反。因此,危险领域说认为,举证责任的分配标准在危险领域和没有危险的领域应当是不同的。在这些领域如果仍然按照规范说的标准分配举证责任,就难以使受害人的权利得到救济。危险领域说的最大特点是不拘泥于法律条文对权利规定的形式构成,把证明的难易和有利于防止损害的发生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根据,应当说“它在方法论上改变了过去规范说的教条主义,在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方面反映了分配公正性的要求” 。 4、盖然性说 主张以待证事实发生的盖然性的高低,作为分担举证责任的依据。即当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如根据统计资料或人们的生活经验,该事实发生的盖然性高,主张该事实发生的当事人不负举证责任,而由对方当事人对该事实未发生负举证责任。例如德国民法典第 130条第 1款规定,如果撤回承诺的意思表示和承诺的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撤回承诺的意思表示不生效。主张盖然性的学者认为,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承诺的意思表示的盖然性远比撤回承诺的意思表示要高,故主张承诺者不负举证责任,而由主张撤回者举证。 “盖然性说对于一部分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可以成为解决的标准,但是并非所有的事项均能依此标准进行分配。因为许多事项在性质上无法利用科学的方法或生活经验来判断其盖然性的高低。对盖然性高低的考虑,不能绝对地作为分配举证责任的标准,更何况有若干法律规定的事项,立法者原有一定的保护目的,这些事项即使其发生的盖然性不高,在解释上也不因此而课以举证责任” 。 5、损害归属说 认为举证责任的分配应当以公平正义为基本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该原则具体化为盖然性原则、保护原则、担保原则、信赖原则、社会危险分担原则。其具体内容是以实体法确定的责任归属或损害归属原则作为分配举证责任的标准,通过对实体法各条文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实体法关于某一问题的损害归属原则,然后由依实体法应当承担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试举例说明:在雇员因雇主违反义务受损害而提起诉讼的案件中,依据盖然性原则和保护原则,应由雇主就损害发生与违反义务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不由雇员举证,雇员只就发生损害事实进行举证。笔者认为,举证责任分配要遵从客观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符合经验规则,符合法律的正义、公正、公平的要求,因为法律本身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尊重规律、反映规律。基于这一基本理论,借鉴各种学说,笔者提出一个举证责任分配的初步看法,其核心是举证责任分配应遵从主客观统一原则。具体而言,对于普通案件,主张权利者一般拥有相应的证据,主张者主观上要主张权利,客观上也掌握了相应的证据,这时设定让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法律的公平、正义要求。然而,对于特殊案件,比如医疗事故、环境污染、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引起的诉讼等,主张者主观上要主张权利,但客观上却不拥有相关证据,这时如果让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就显得有悖情理,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就无法统一起来。如果让主张者的相对方承担举证责任,这时相对方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主张者的主张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对方掌握足够的证据。不过这些证据一旦出证有可能有利于主张方,也有可能有利于相对方,作为相对方而言只能竭尽全力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时相对方主观上要否认主张者的主张,客观上也积极从其占有的证据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其主观愿望与客观表现完全一致。 (二)两大法系的举证责任分配标准 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渊源于罗马法,其基本含义是 “原告有举证的义务,原告不尽责任时应为被告胜诉的裁判” , “主张的人有证明的义务,否定的人没有证明的义务” 。这一古老的规则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与实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一般都分别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中。 当代英美法系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主要是利益衡量说,该说认为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存在一般性标准,只能在综合若干要素的基上,就具体案件进行具体分配。也就是针对具体案件从政策 、公平、证据、方便 、盖然性、经验规则、请求变更现状的当事人理应承担举证责任等方面进行利益衡量,决定举证责任的分配。 大陆法系有关举证责任分配的传统学说主要有三种:(1) 待证事实分类说。该说认为凡主张积极事实或外界事实的当事人必须对该事实负举证责任,主张消极事实或内界事实的当事人不负举证责任;(2) 法规分类说。该说认为实体法上有原则规定与例外规定之分,当事人主张适用原则规定的应就原则规定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主张适用例外规定的应就例外规定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3) 法律要件分类说。该说认为凡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就权利发生法律要件的事实予以举证;凡否认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就权利妨碍法律要件、权利消灭法律要件或权利制约法律要件的存在事实负举证责任。随着环境污染、交通事故、 产品责任等现代社会新型案件的大量发生,理论界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担举证责任的学说,如危险领域说、盖然性说、损害归属说和利益较量说等。(三)我国对举证责任分配标准的定位 在以上学说中,法律要件说被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主要采用大陆法系,就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来说,也应以法律要件说作为司法审判的主要理论根据。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新型民事活动的出现,仅采用该理论来确定民事诉讼活动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远不能适应司法实践活动,因为该理论要求实体法应具有诉讼功能,特别是举证功能,而我国实体法对法律规范的规定是原则性的,如果仅适用法律要件说,就会出现“法律要件事实不存在或存否不明确的情况下,法官只能认为该法律不能适用,因而作出不利于该当事人的判决。 ”所以,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应汲取各学说之长,从而确定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标准。借鉴上述学说中的合理之处,建议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就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采用以下标准: 1、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分配举证责任 (1)一般规则:该规则主要采用法律要件说。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现行成文法规来分配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64条第 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即将“谁主张,谁举证”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标准。 XX 年 12月 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2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这一规定,只停留在一般表述的层面上,对当事人在诉讼中应对哪些具体事实负举证责任不够明确,无法解决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如何裁判的问题,影响了审判的公正性。为了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第 5条、第 6条又分别对合同纠纷案件和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例如第 5条第 1款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负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 (2)特殊规则:危险领域说、盖然性说、损害归属说等理论是随着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产品责任、医疗事故等新型案件的大量产生而出现的,因此一些国家的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考虑到与法律要件分类一般规则不同的一些规律应采用例外规则,即举证责任倒置。 2、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分配举证责任 在大陆法系,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实体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有“帝王原则”之称。我国民法通则中也将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作为其指导原则。民事诉讼法属于技术规范,是以确保实体法的效用及其实现为目的的。诚信原则具有概括、抽象、没有色彩、全然透明的属性,所以其涵盖范围极大,远远超出其他一般条款所及范围。我国台湾学者把诚信原则视为法官手中的衡平法,因为法律关系的内容及实现的方式千差万别,所以,决案断疑绝不应仅满足形式上机械性的操纵的需要,而应从道义衡平原则为基点,站在立法者的角度来决定这些关系。诚信原则的实现意味着对司法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承认,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实际授予。 公平原则体现了举证责任分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