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优点_第1页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优点_第2页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优点_第3页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优点_第4页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优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优点篇一:中外人事制度课程教学大纲中外人事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外人事制度 Personnel Institution of China and Foreign 二、课程编号:B1000830 三、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四、学时与学分:32 学时,2 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 , 劳动经济学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七、适用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八、总体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以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较为完整的中外人事制度运行分析体系,阐述人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外人事制度的历史变迁,各国人事制度的共有特征和不同特点,掌握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造和从事现代人事管理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九、基本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讲 中外人事制度概述 教学要求 学习这一讲,要求深入理解人事、人事管理和人事制度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了解西方国家与我国在人事管理范围上的区别;掌握影响人事制度的基本要素,以及人事制度的特征和功能;从德行观、人才观、用人观这几个方面了解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传统理论;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社会契约学说和人民主权理论这几个方面掌握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管理的理论思想,为学习后续内容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一、人事制度的内涵 (一)人事的含义 (二)人事管理的含义 (三)西方国家人事管理的特定范围 (四)我国人事管理的特定范围 (五)人事管理制度的含义 二、人事制度的组成要素 (一)观念原则 (二)地位结构 (三)承担角色的人 三、人事制度的特征 (一)普遍性 (二)相对稳定性 (三)法制性 (四)系统性 四、人事制度的功能 (一)是保证国家政权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是发现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 五、中外人事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传统理论 (二)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的干部管理理论 教学重点 1、人事制度的内涵。 2、影响人事制度的基本要素。 3、人事制度的特征。 4、中外人事制度的理论依据。教学难点 1、我国和西方国家人事管理范围的比较分析 2、中外人事制度理论基础的比较分析 思考题 1、人事、人事管理、人事制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西方国家和我国传统人事管理的范围有何不同? 3、影响人事制度的要素有哪些? 4、人事制度具有哪些功能? 5、中国封建社会的用人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这些思想又何借鉴意义? 6、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7、资产阶级政治家在人事制度方面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借鉴意义? 8、马克思主义干部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 教学要求 学习这一讲,要求从官吏选拔制度、任用制度、酬劳制度、考课制度、奖惩制度和致仕制度这几方面,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主要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主要特点及缺陷,以及对西方文官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作用。 教学内容 一、官吏的选拔制度 (一)察举制度 (二)征辟制度 (三)九品中正制 (四)科举制度 二、官吏的任用制度 (一)任用机构(二)任用程序 (三)任用方法 (四)任用资格 (五)任用限制 三、官吏的酬劳制度 (一)品秩制度 (二)勋爵制度 (三)俸禄制度 四、官吏的考课与奖惩制度 (一)考课制度 (二)奖赏制度 (三)惩罚制度 五、官吏的致仕制度 (一)致仕的含义 (一)致仕的条件 (二)致仕后的待遇 六、对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简单评价 (一)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缺陷 七、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一)代表人物 (二)代表国家 教学重点 1、科举制的产生、变迁及其深远影响。 2、中国古代官吏的任用制度。 3、中国古代官吏的品秩制度。 4、中国古代官吏的考课制度。 5、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特点、缺陷及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各朝代科举制度特点的比较分析。 2、中国古代各朝代考课制度特点的比较分析。 思考题 1、何谓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2、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科举制各有什么特点? 3、中国古代在官吏的任用程序、任用方式、任用资格和任用限制方面各有哪些规定? 4、何谓职品和本品?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 5、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课制度各有何不同特点? 6、中国古代各朝代的俸禄制度各有何不同特点? 7、中国古代的奖赏和惩罚方式各有哪些? 8、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9、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有哪些特点和缺陷? 10、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对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产生过何种影响? 第三讲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教学要求 学习这一讲,要求深入领会文官及文官制度的含义,了解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的历程与动因,从文官分类制、考任制、考核制、晋升制和工资制这几方面了解与掌握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英、美、法、德、日这几个国家文官制度的共有特征与不同特点。 教学内容 一、文官及文官制度的含义 (一)文官的含义 (二)文官制度的含义 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经济原因 篇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启示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人事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人事考核制度的萌生期(先秦) 、确立形成期(秦汉)、迭变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完备期(隋唐)、发展期(宋元)、集大成期(明清)的阐述,以及对古代考核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的具体分析,得出了可以借鉴和吸收的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对当前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不无启迪。 关键字:古代官吏 考核 制度 启示 考核,历史上称作考课、考察,不仅使我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也是现代公务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全面地评价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大至一个国家,小到某个部门、组织,要详细地掌握其人力资源状况,就必须对其每个成员的素质和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通过考核,可以使上级和被考核者自己了解其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绩效,找出工作成绩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获得对素质和绩效的反馈,激励被考核者克服困难,奋发学习,做出成绩,进一步发掘自身的素质和潜力。考核结果是公务员晋升、降职、辞退和奖惩最有说服力的依据。考核还有助于领导和人事部门掌握被考核者的优缺点,改进人事工作,以最合适的人从事最合适的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用。 1 人事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考绩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考绩,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秩序,对官吏的功过与政绩进行考察或考核,从而分别等第,以定黜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人对考绩的称谓不尽相同,如考课、考核、考校、考功,虽称谓不同,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都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绩标准、考绩程序、奖惩办法。中国古代考绩制度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制度,是在封建社会确立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纵贯其形成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贯的阶段。 人事考核制度的萌生期(先秦) 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做部落联盟首领时就已经有了考绩的做法,即每三年考核一次部落首领的能力与业绩,每考核三次作为一个周期,根据这三次的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进行升降性的调整。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名,庶绩庶熙,此分三苗”,但具体做法不详。 从公元前 21世纪夏朝建立到春秋时代为止,因受宗法政治的支配,国家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夏、商、周“三代” ,国家因任设职,量能授官,对官吏要进行考核。据尚书立政记载,夏有六年一巡守之说,主要用“三宅”之法考选官吏。商朝又在“三宅”的基础上提出“克用三宅三俊”之法考察官吏,职官就任后多为三载一考。至若西周考课,在夏商“三宅” 、 “三俊”考核的基础上提出“三有宅心” 、 “三有俊心”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标准。 “三宅” 、 “三俊”是对才能的考察, “宅心” 、 “俊心”是从德行方面考核。这奠定了中国古代人事考核的基础,但尚未形成考核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人事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罚的依据。除了这种临时措施之外,战国时较为普遍的考核方式是“上计”制度的出现。这种制度要求地方长官于每年年终,将本辖区户口,垦田,赋税,库藏,以及发生盗贼和监狱在押犯人等情况 的数字写在木简上,汇编成册,成为“上计” ,上报朝廷,接受君主的检查考核,君主根据其政绩优劣,论功行赏。可见, “上计”是述职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人事考核理论在儒、法、道、墨等各家的大力创导、研究和宣传鼓动下已初具雏形。如左传载有“书劳”的制度,国王根据“见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任免和考核官吏。李悝、商鞅等人变法,奉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之策,秦孝公纳商鞅之策,以“军功”与“耕织”为课吏之法。到战国时,出现了主要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但此时上计的具体标准和方法还不完善,尚未产生专职的考核机构,作为一种比较规范意义上的考核制度还没有建立。人事考核制度的确立形成期(秦汉)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全国官吏考核制度的制定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对各级官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从自身思想进行考核,秦朝制定考核官吏的法律,具体规定官吏必须遵守的“五善”和必须放置的“五失” ,作为考核官吏的内容和标准。二是从治绩要求进行考核,主要采用上计制度,上计的具体办法,由县上计于郡,再由郡上计于朝廷,每年各县令按要求将辖区内户口增减,赋税多少,徭役征派,刑狱灾害和治安好坏等情况上报郡守,丞相,最后由皇帝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奖惩措施,初步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的层层考核体系。上计的具体内容则是治民、劝功、诀讼、检奸、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等,较之战国时期更为全面、丰富。秦代的人事考核制度仍以上计为主,对郡县的考核除通过上计制度外,有时还由中央直接派员考课。 汉承秦制,两汉时的官吏考核制度主要是课计制,即考课和上计。上计是指地方各州、郡长官向中央汇报自己的政绩,考课则是指上级有关机构根据上计的政绩对下级官吏进行的考核。考课和上计是考核系统中同时进行的方向相反的两个流程。两汉时期的考核在程序化、规范化等方面较秦朝都有所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考核的内容和组织机构也更加严密,成为一项重要的官吏管理制度。此时人事考核理论则得到较大发展。如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王符在其潜夫论中,对官吏的重要性及考核的原则、方法、重点等提出了独到见解,对后世考核制度的建设,尤其对中国古代人事考核理论的完备具有重要影响。这样,秦及西汉丞相考课制、秦汉郡国考课制、东汉三公考课制,构成了秦汉人事考核制度的主要框架,汉元帝时考课课吏法正式颁发,可视为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也在此时基本确立。 人事考核制度的迭变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事考核制度,基本上承袭汉代,但是,与两汉相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统治的需要,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如吏部考功司,表现出考课权下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勋受明帝之命制定官吏考课法七十二条,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施。晋朝考核郡县以下述五项内容为据:一曰正身,二曰勤民,三曰扶孤,四曰孜本,五曰修人。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一项重要内容,孝文帝规定:官吏考核三年一次;六品以下,由尚书负责考核,五品以上,由皇帝和公卿考核;优劣分三等,北魏通过整顿吏治,改变了“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两辆”的状况,促进了北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的融合过程。总的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实行中央、州、郡、县四级行政建制,上承秦汉,下启唐宋。大凡唐宋人事考核之制均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找到它的渊源,故不知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人事考核制度,亦就难以透彻地理解唐宋人事考核之制。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人事考核制度因官制变化更替 而表现出一种波浪式变化的特征,即人事考核制度运演不正常,时行时停、时紧时松,有时甚至长期废驰。直到北魏后期,新的人事考核制度才重新建构。人事考核制度臻于完备期(隋唐) 隋朝考核官吏由吏部主持,九品以上的地方官,每年考核一次,并要在年终到中央“朝集” ,即汇报工作。隋朝虽统一了全国,但内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在考核制度上无所建树。 到了唐代,考核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唐朝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建朝不久即着手制定考绩法。考课法规定,吏部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对京官四品以下官吏的考核。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尉、节度使,观察使的考绩,实行以奏“功过状”的办法,由皇帝亲自审查复核。考核内容和标准主要是“四善”和“二十七最” 。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这是对所有官吏政治道德修养的一般要求。 “二十七罪”是对各部门官吏提出的具体要求:考核结果分九等,没有品级的“流外官”分四等;根据考核划分的等次分别给予升降赏罚。 人事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期(宋元) 宋元时期在主要承继唐与后周旧制的基础上,其人事考核机构在建置和施行细则上更趋完备,并且根据封建社会向后期发展过渡的历史癹特征,即人事考核制度运演不正常,时行时停、时紧时松,有时甚至长期废驰。直到北魏后期,新的人事考核制度才重新建构。 人事考核制度臻于完备期(隋唐) 隋朝考核官吏由吏部主持,九品以上的地方官,每年考核一次,并要在年终到中央“朝集” ,即汇报工作。隋朝虽统一了全国,但内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在考核制度上无所建树。 到了唐代,考核制度有了很大发展,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唐朝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建朝不久即着手制定考绩法。考课法规定,吏部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对京官四品冗官冗员严重、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故官吏考课难于彻底进行。但是宋代的课法直接影响到辽、金、西夏及元朝,形成了以宋代考核制度为主体的多元考课体系。 人事考核制度的集大成期(明清) 在明清这两个王朝近 500年的历史中,统治者总结历代王朝隆兴败亡之教训,十分重视官吏的考核工作。明代考核的规模超过以往历代,考核的立法既简约又严明,考核的标准是在全面总结和借鉴历代考核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一方面删繁就简,使考核标准更加贴近现实,操作性、可行性更强;另一方面增加了一些前代所不曾有的,如明代考核分为“考满” 、 “考察” 、 “考成”三种,考核内容更加完善。同时,鉴于封建社会晚期吏治日趋腐败的状况,清代在考核标准上则偏重于惩办腐朽,如“四格八法”之制,较之明代考课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中国古代人事考核制度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修订、补充和发展,到明清时期进一步通过明会典 、 清会典等从法律上确立下来。 2 古代考核制度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官吏考核制度自尧舜开始,延续数千年历史,虽然受阶级性和当时历史条件下科学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考核的体制和内容在当今看来很难称得上完美,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先哲智慧的火花,从而为我们现在设计适应时代新发展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借鉴。同时,古代官吏考核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 陷也值得我们警醒。考核内容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自我国官吏考核制度萌芽伊始,历代统治者都把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此为导向,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战国时期较为普遍的考核方法“上计”制度,所谓“计” ,就是“计书” ,即统计册,这种制度要求地方官年终将辖区内户口、垦田、赋税等情况的数字写在木简上,汇编成册,上报朝廷,接受考核,君主根据其政绩优劣,论功行赏。1而且官吏的“善”道德、品行、才干、能力、潜质也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例如,西周的大比就已经把德行道义作为两项考核内容之一,而不涉及土地和收入。此外,还有秦朝的“五善五失” ,唐宋的“四善”等。 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隋唐以前,官吏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地方诸侯和郡县长官。而自唐朝开始,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论职位高低、出身门第都要经过考核,又设京官考和外官考、给事中和中书舍人,分别执行、监督对京官和地方官的考核。对于考核指标,唐制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 “二十七最”就是根据各个部门工作的不同性质和要求对官吏的能力提出的不同要求。到了宋代,更是对京官、县令和转运史、知州等三类官吏采用了考核程序、指标都不相同的考核制度。 考核机构专业化 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行政职能没有充分分化,对官吏的考核一直混杂在普通的行政活动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的派生性工作。因此,当时的官吏考核一般由行政首脑兼行其职。到了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标志着官吏考核机构专业化的开始。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督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 考核过程注重公正公开 西周的大比,秦汉时的上计制度都是根据下属被考核者的自陈来考核其政绩,而在如何保证上计之政绩的真实性,防止在考核过程中徇私舞弊、排挤异己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到了唐代开始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分别监督京官考、外官考、号监中外官考使。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称为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制度严密,功能完善 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有一套较为严密而完整的制度。在时间上一般为一年一考,三年一大考。考核组织健全,有的为吏部,有的为专设机构。考核工作有严格的程序,一般是分级分类考核,皇帝考四品以上重臣,吏部考四品以下官吏,各部门主管考其下属,从而构成纵横有序的考核网络。 官吏考核是官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多种功能。从宏观上说,是帝王通过考核来约束政府管理的行政行为,督促他们尽职尽责,防止违法行为,导向社会风范,激励各级官吏努力工作,达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从历史的实践来看,凡是重视考核的朝代,都注意发挥考核的调节功能,管理官吏,治理国家,进而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太平盛世。从微观上说,如果官吏考核系统内部的功能是齐备的,那么奖惩功能制衡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奖励功能从考核制度已 产生付诸实施,而制衡功能一方面体现在考核执行权和最终审查控制之下。考核的执行权在吏部或专门指派的官吏,审定在皇帝手中,这样可以避免考核活动中的不公正现象。3 古代考核制度的启示 鉴古而知今,通过对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丰富内容的了解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总结,可以给我国当前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实施提供不少有益的启迪。 加深对考核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 翻开中国古代浩瀚的典籍,历代名君贤相在“官吏清则海宇平”上是趋于共识,明白吏治清浊与否,关乎社稷安危。而吏治的清明与否,又与人事考核制度的贯彻执行密切相关。即便有因时而立之良法,若无素质精良的主考官员(考核的主体)依照法规、制度去贯彻实施,那么亦只会“徒法不足以自行” 。故欲使考核准确有效,必以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为首要条件。 考核指导思想上,要倡导开放式考核 切实改变那种“家长制”的神秘化、封闭式的考核,纠正那种“考核史组织人事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