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_第1页
中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_第2页
中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_第3页
中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_第4页
中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篇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及对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规定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无疑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但是由于该制度不论是在立法还是实践中都不太成熟,导致各检察院在适用该制度中面临诸多难题。文章通过分析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的问题,并比较和借鉴国内其他检察院试点经验以及域外相关制度的立法和实践,进而提出完善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如何加强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并使之顺利回归社会,成了各级司法机关广泛关注的问题。XX 年,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中确立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无疑是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与国外类似制度相比,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无论是立法还是实践均不太成熟,该制度在适用中仍然存在适用程序不具体、监督考察不明确、矫治教育难落实等诸多问题。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面临的困境 (一)立法对适用条件限制过于严苛 首先,立法规定适用对象仅限于未成年人,范围过于狭窄。司法实践证明,对于刚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及已成年的在校学生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也能取得积极效果,如仅以年龄作绝对区分,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犯罪类型的限制为刑法分则第四至六章的犯罪,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不相匹配。由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中的放火、爆炸、投毒罪不属于刑法分则第四至六章的犯罪,从立法上否定了实施后三种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矫治可能性。再次,立法规定适用的预判刑期范围为 1 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考虑到司法实践一般将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归为轻刑案件,因此立法对预判刑期范围的规定有过低的嫌疑。 (二)适用上与相对不起诉存在竞合 相对不起诉着眼于提高诉讼效率,而附条件不起诉更注重刑法特殊预防的社会效果。由于二者均可适用于轻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当发生适用竞合时就难免发生争议:是遵照刑法从轻的原则适用无需附考察义务的相对不起诉,还是遵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适用刑诉法特别程序中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呢? (三)附加条件的监督考察落实困难 首先,立法规定较简单,未对考察内容、考察方式、考察标准、考察责任作出指引,这可能导致监督考察相对随意或者流于形式。其次,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配备尚不充足,使监督考察机制难以落实。目前,由于司法机关人手紧缺,导 篇二: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我国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在检察实践中创新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该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争议不息,毁誉不一。赞誉者认为这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诋毁者则认为该制度没有明确法律依据,是检察机关滥用公诉权,结果只能是放纵犯罪。笔者从概念与内涵、价值与意义、缺陷与不足、完善与规制等方面对该制度进行了思考、探讨,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深入研究、规范与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使之得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进而实现维护公平正义、建设法治国家的远大目标。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裁量权;宽严相济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却日趋严峻,犯罪高发频发、类型增多,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司法机关案多人少的矛盾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各地一些检察机关相继试行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附条件不起诉是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在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理论依据、价值依据、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更是明确规定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使检察机关的司法实践得到了立法机关的确认,获得了更加明确的立法依据。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附条件不起诉,是指公诉机关依据法律的授权,对符合提起公诉条件的未成年人及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在综合考虑其所涉犯罪事实及人身危险性的基础上,在其犯罪情节较轻、悔罪态度较好,不致危害社会,且在有帮教、监督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挽救目的,认为适合暂时不提起公诉,确实不至于再危害社会的,暂时不予起诉,同时规定一个合理的缓予起诉的期限,要求遵守相应的强制命令和行为规则,若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的情形,期满就不再提起公诉。反之,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检察机关就要对其进行起诉,请求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制度。 根据上述概念,附条件不起诉具有六方面的含义:首先,犯罪嫌疑人应当符合提起公诉条件,决不能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其次,这一制度旨在挽救教育,促使犯罪嫌疑人主动悔过自新,避免进入审判环节。因此,考察期限届满,决定不起诉应为常态,而决定起诉则应为例外。第三,应当设定一定的缓予起诉期限,这一期限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合理合法;第四,设定一定的所附条件,即拟被不起诉人必须在这一定的缓予起诉期限内履行相关义务或做出赔偿行为;第五,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做出后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考察期限结束(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中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前检察机关既没有作出起诉决定,也没有作出不起诉决定,因而也不属于不起诉决定的暂缓宣告。第六,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非终局处理结果,只是阶段性的处理决定,最终是否起诉取决于义务人的考察情况,如果按时保质地完成了法定或约定义务,检察机关将对其做出不起诉决定,否则检察机关仍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价值与意义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起诉便宜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要求,发挥了刑罚的教育、挽救功能,实现了刑罚个别化和非刑罚化,合 篇三: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摘要:本文从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界定出发,考察了附条件不起诉的理论根源,立足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运行的现状与问题,重点分析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条件与考察内容,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界定 有人认为,附条件不起诉,显然与日本刑事诉讼中的缓期起诉或起诉犹豫近似,特别与德国采取特定惩罚性措施同时终止刑事诉讼的制度基本相同。 (其原称“暂缓起诉”,起源于日本的起诉便宜主义。德国称为“附条件的不起诉” ,我国台湾地区称为“缓起诉” 。 在 1992 年初,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率先开展暂缓起诉试点后,我国部分地方检察机关陆续探索建立了暂缓起诉制度。国内一度也普遍称之为“暂缓起诉”或“暂缓不起诉” 。直到 XX 年 12月,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检察院以“附条件不起诉”名称试点后,该称谓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肯定。XX年,陈光中教授组织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课题组在研究不起诉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