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制度研究现状_第1页
人大制度研究现状_第2页
人大制度研究现状_第3页
人大制度研究现状_第4页
人大制度研究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大制度研究现状篇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 【摘要】:全文分为 5 章,第一章从宏观上探讨了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明确了人大制度的产生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梳理了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转型期人大制度的发展分别作了阐述,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人大制度。第二章分析了社会转型与人大制度的变革,当代中国正全面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加剧,利益诉求上升,政治参与的发展,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都对人大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大制度只有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不断地完善以提升自身的适应性、凝聚性和合法性,人大制度才能不断生长发展。社会的转型要求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实行代表专职化,改革选举制度,实现票值相等,引入竞选,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密切代表和选民之间的关系,使人大代表积极反映选民诉求,充分发挥人大的利益表达功能,促进民主发展。社会转型期国家权力运行状况要求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实行权力运行的法治化,依法规范执政党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赋予人大对执政党的法定监督权,加强人大的监督立法,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设置宪法法院,落实人大宪法监督权,加强人大对被选举、任命的官员依法罢免的监督权。本章第五节专门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以县级人大制度为主的地方人大制度的变化,社会转型期地方人大人事任免工作、监督工作、人大代表工作等不断发展, 趋向规范化,地方人大工作公开性和代表角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第三章以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具体解读了社会转型期一个县级人大发展的现状,本章以笔者经过社会调查得到的感性认识和实证资料,从兰山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和选民的联系,到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的结构状况,较全面地剖析了一个县级人大的发展及其运作实践。第四章分析了当前县级人大制度在选举机制、监督机制、决定权行使和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县级人大制度的对策建议。在选举制度中存在着选举组织机构缺乏中立性,选区划分有较大的随意性,选民登记方式滞后于形势发展,候选人介绍方式滞后,投票选举公正性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设立中立的常设的选举委员会,改进候选人提名确定方式,增强选举的竞争性和公开性,合理确定代表名额和划分选区,增强投票过程的公正性。在县级人大决定权机制的完善中,要建立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界定决定权的范围,建立健全有关保障人大决定决议执行的制度,以解决目前人大决定权行使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县级人大监督权行使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刚性监督手段行使严重不足等问题,必须理顺执政党和人大的关系,完善监督程序,科学安排人大领导职位,提升人大人、财、物的自主性,实现人大监督方式的法制化,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强化预算监督权,改进人大票决方式,扩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范围;当前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中存在着人大代表中官员数量过多,人大代表履职不力,代表数量过多,审议质量低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不合理,机关人员流动机制僵化,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编制少等问题,要加强人大代表队伍建设,减少代表数量和代表中的官员,建立代表履职制度,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合理设置人大工作机构和编制,加强人大工作制度建设。第五章是总结性的一章,阐述了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指出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大制度才有生命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不断发展。本章还回顾和综述了当前人大制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以进一步了解当前人大制度理论研究的现状,认识人大制度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县级人大制度民主政治?【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XX ?【分类号】:D624 ?【目录】:论文摘要 6-8Summary8-15 绪论 15-19一、问题和分析视角 15-16 二、研究方法和所用资料 16-17三、关于兰山区及其代表性问题 17-19 第一章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42 第一节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19-28 一、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 19-23 二、人大制度的历史基础 23-28 第二节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8-42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大制度的实践 28-34 二、社会转型期人大制度的发展 34-42 第二章社会转型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42-81 第一节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分化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42-47 一、阶层分化的现状 42-44 二、阶层分化的动因 44-45 三、阶层分化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45-47 第二节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分化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47-57 一、利益分化的现状 48-49 二、利益分化的动因 49-50 三、利益分化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50-57第三节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参与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57-66 一、政治参与的现状 57-59 二、影响政治参与发展的因素 59-61三、政治参与的发展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61-66 第四节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权力运行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66-73 一、国家权力运行的特征 66-67 二、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 67-68 三、权力运行现状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68-73 第五节社会转型中地方人大制度的变化 73-81 一、地方人大人事任免工作不断规范化 73-74 二、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发展 74-77 三、地方人大代表工作趋向规范化,代表角色意识不断增强 77-78 四、地方人大工作公开性不断增强 78-81 第三章兰山区县级人大制度运作的实例剖析 81-143第一节兰山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81-102 一、选举工作的组织安排 81-86 二、代表名额的分配 86-90 三、选区的划分 90-95 四、选民的登记 95-97 五、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和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确定 97-99 六、投票选举 99-102 第二节兰山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行使 102-118 一、决定权的行使 102-105 二、任免权的行使 105-110 三、监督权的行使 110-118 第三节兰山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118-131 一、人大代表视察 118-122 二、联系代表和选民 122-127 三、人大信访 127-131 第四节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结构 131-143 一、兰山区人大常委 会组成人员结构 132-136 二、兰山区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 136-143 第四章社会转型期县级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建设 143-181 第一节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的完善 143-154一、当前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3-149二、完善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的对策 149-154 第二节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的完善 154-161 一、当前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5-157二、完善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的对策 157-161第三节县级人大监督机制的完善 161-171 一、当前县级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164二、完善县级人大监督机制的对策 164-171 第四节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 171-181 一、当前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71-175 二、加强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的对策 175-181 第五章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与若干理论问题 181-200 第一节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181-188 一、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181-184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是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184-1881、坚持党的领导 184-1852、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185-1863、推进依法治国 186-188 第二节当前人大制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188-200 一、执政党和人大的关系问题 188-193 二、人大代表和选民的关系问题 193-195 三、关于“议行合一”问题195-200 附录 200-216 调研手记 200-216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篇目 216-217 参考文献 217-222 后记 22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篇二: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已有 50 多年历史,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与完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随着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逐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在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出发, 论述其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发展,问题,完善 目 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1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涵义?1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特征?1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2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3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3 (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缺陷?4 (三)人大议事公开存在不足?5 (四)人大监督力度不足,缺乏实效?6 四、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议7 (一)改革人大代表选举制度?7 (二)推进人大议事的公开化?8 (三)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实效?9 五、结束语11 六、参考文献11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涵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不仅包括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的有关制度,而且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称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直接联系在一起,二是我国国家政权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特征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也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特征。如果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会议,就不能称为人民代表大会。这种选举,实质是一种委托,即把本来属于人民的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由这些代表,代表他们去行使国家权力。可见,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它表明了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渊源,即这种权力来自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可以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一条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立法权、监督权、决定重大事项权、选举和任免权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力由它自己行使,同时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把人民委托给它的一部分权力授予由它产生的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等。这些国家机关决不能脱离或者违背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而进行活动。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一条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实行适当分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工作联系关系和一定的指导关系(主要指选举工作) 。国务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领导关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决定了的事情,地方必须遵照执行,同时给地方以充分自主权。这样,既有利于 统一领导,又便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问题。宪法规定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这样就能够使国家的权力最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会议规则和工作制度,这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于革命烽火之中,是人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政治制度。 1928 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讲到了江西苏区的代表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召开的“三三制”的参议会,以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召开的区、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型。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定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国初期采取:在中央,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地方,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痛定思痛,深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于是团结一心,致力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健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近 25 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1979 年 7 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若干规定的决议 。 1979 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通过修宪决议的同时,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 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同时通过了新的组织法。宪法和组织法有许多规定使人大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7 年,制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1989 年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1992 年又制定了人民代表法。 XX 年 3 月,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25 条,在原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 组成”的规定中增加了“特别行政区”。据此,宪法确认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部分,显示全国人大的代表性更为广泛更为完善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0 年来的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 1954 年 9 月 15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隆重开幕。这次会议制定、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根据宪法,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人大制度的正式建立。从那个时候算起,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近 60 年的历程了。60 年的历程很不平凡。虽然有过挫折,但总的是向前发展的。特别是从上世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前三部宪法相比,现行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行宪法恢复了 1954 年宪法规定的全国人大在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方面的职权,并完善了宪法修改的程序。现行宪法首次提出“基本法律”与“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的概念,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职权进行了划分。 第二、现行宪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广义立法职权方面,现行宪法继承了 1978 年宪法规定的宪法解释的职权,以及前三部宪法都规定的法律解释权,但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对于狭义的立法权,把前三部宪法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令的权力修改为“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在对政府的监督权方面,现行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在现行宪法体制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不是通过宪法修改,而是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法律的制定获得发展的。1982 年 12 月 10 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新增了全国人大有关提案权、罢免权和质询权的具体程序;新增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提案权和质询权的程序;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职权作了全面规定。 1987 年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质询权的对象扩展到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并增加了有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的规定。 1989 年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对于全国人大会议的法定出席人数作了规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举行。 篇三: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献综述1 。XX 年 4 月 第 26 卷 第 4 期学习论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之比较 刘建军 摘 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不仅存在着阶级性差异, 也存在着功能性差异、地位性差异以及程序性差异。这些差异证明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与特定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的。相对于西方国家议会作为抵制行政蚕食的 黄昏机构!而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提供的各种资源, 将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体现现代民主原理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完全不同于古代中国治国方式和西方国家代议民主的新制度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革命时期政治实践的延续和发展, 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大国治理的制度化成果。该制度赋予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诸多特征。中国在从启蒙到救亡、从革命到建设的转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