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与住房的故事_第1页
杨善洲与住房的故事_第2页
杨善洲与住房的故事_第3页
杨善洲与住房的故事_第4页
杨善洲与住房的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善洲与住房的故事新华网昆明 3 月 6 日电(记者杨跃萍)XX 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家,坐落于 XX 县姚关镇一个宁静的小山村,虽简陋,却温暖。房梁上晾晒着金灿灿的玉米,院落外牛壮羊肥。看过去很普通的几间砖瓦房,是 XX 年才建起的。村里人说,他们家原先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在这儿,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抚养三个女儿成人,为婆婆养老送终。过日子点点滴滴的难处,说不尽、道不完。家里盐罐空了,张玉珍和大女儿背起竹箩,走半天进山林,采野果。积满两箩,背到镇上卖,一箩卖得两三元,买盐、买针线。一天母女俩卖野果时遇到镇上一位熟人,这人开玩笑说:“你丈夫在城里当大官,你怎么还卖野果呀?”张玉珍淡然地说:“他当官为国家,又不是为我当。”抱着“他去工作凭他去”想法的张玉珍,和大女儿一辈子没有离开小山村。张玉珍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 100 多公里外的保山城。坚守老屋的张玉珍,一直希望盖一所结结实实的房子,为一家人遮风避雨。辛劳一辈子,XX 年,已是八旬高龄的张玉珍和大女儿一家终于住进了经过翻修的房屋。一口低矮木柜,尽管长着白白的霉斑,却仍是老两口屋里稍微像样些的家具。翻修老屋家里共花了 8 万元,杨善洲筹了 4 万元。这些钱,是老人这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多年来与他一起在施甸大亮山上造林的林场工人们说,这几年老书记的工资一部分用来买药,另一部分就想攒钱给家里盖新房。杨善洲终于遂了一家人的心愿。尽管,实现这个愿望的时间太长太长。杨善洲去世后,他的亲属从老人收藏信件和笔记本的藤条箱中找到一封泛黄的信。这封信写于1970 年,老人珍藏了整整四十年。信是全家人委托大女婿写来的,信中说, “不论下大小雨,家里就都是水,晚上连睡都不敢睡,烧火处都没有,两个妹妹一下雨就哭个不停。 ”这封信没有产生“效果” ,家里的房屋依然破旧。1975 年雨季,老屋漏雨十分厉害,没有哪处是干爽的。张玉珍让人捎信给杨善洲,让他想办法凑点钱帮助家里修修房子。两个多月过去了,杨善洲寄回 30 元,并写来一封信给家里:“我实在没有钱,这一点秘书可以作证。眼下农民比我们困难的还很多,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别以为我有钱,这一点需要你们的理解。 ”1987 年,他到施甸下乡,女婿来找他,说家里房子又漏雨了,能不能给点钱修缮一下。他还是那句话, “我暂时没钱,这旮旯漏就搬到那旮旯住,攒拢些住。 ”可当他听说大官市大队成立了茶叶专业组,却缺乏生产资金时,到处借钱,硬是一次凑了 800 元给专业组送了过去。如此“慷慨” ,对杨善洲来说是常事。遇到群众生产生活有困难,他总是从自己兜里往外掏钱“接济一下” 。 “老书记把大家当成自己的家,怎么顾得上他的小家?”和他共事过的干部说。1995 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 5 万元,在 XX 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一幢新房。盖好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娃娃们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只凑出 9600 元,老伴说, “你几十年就攒了这么点钱?”杨善洲摆了摆手说,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 ”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盖起没几年的房子卖了。这件事在保山广为流传,人们编成了顺口溜:“施甸有个杨老当(文革期间被定为当权派 ) ,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 ”面对一些人不解的询问,杨善洲说:“一个党员,你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有网友这样评价杨善洲:“好人!好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杨善洲在公德上无可挑剔,在私德上也能兼顾,是一个可比可学的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 ”新华网昆明 3 月 6 日电(记者杨跃萍)XX 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家,坐落于 XX 县姚关镇一个宁静的小山村,虽简陋,却温暖。房梁上晾晒着金灿灿的玉米,院落外牛壮羊肥。看过去很普通的几间砖瓦房,是 XX 年才建起的。村里人说,他们家原先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在这儿,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抚养三个女儿成人,为婆婆养老送终。过日子点点滴滴的难处,说不尽、道不完。家里盐罐空了,张玉珍和大女儿背起竹箩,走半天进山林,采野果。积满两箩,背到镇上卖,一箩卖得两三元,买盐、买针线。一天母女俩卖野果时遇到镇上一位熟人,这人开玩笑说:“你丈夫在城里当大官,你怎么还卖野果呀?”张玉珍淡然地说:“他当官为国家,又不是为我当。”抱着“他去工作凭他去”想法的张玉珍,和大女儿一辈子没有离开小山村。张玉珍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 100 多公里外的保山城。坚守老屋的张玉珍,一直希望盖一所结结实实的房子,为一家人遮风避雨。辛劳一辈子,XX 年,已是八旬高龄的张玉珍和大女儿一家终于住进了经过翻修的房屋。一口低矮木柜,尽管长着白白的霉斑,却仍是老两口屋里稍微像样些的家具。翻修老屋家里共花了 8 万元,杨善洲筹了 4 万元。这些钱,是老人这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多年来与他一起在施甸大亮山上造林的林场工人们说,这几年老书记的工资一部分用来买药,另一部分就想攒钱给家里盖新房。杨善洲终于遂了一家人的心愿。尽管,实现这个愿望的时间太长太长。杨善洲去世后,他的亲属从老人收藏信件和笔记本的藤条箱中找到一封泛黄的信。这封信写于1970 年,老人珍藏了整整四十年。信是全家人委托大女婿写来的,信中说, “不论下大小雨,家里就都是水,晚上连睡都不敢睡,烧火处都没有,两个妹妹一下雨就哭个不停。 ”这封信没有产生“效果” ,家里的房屋依然破旧。1975 年雨季,老屋漏雨十分厉害,没有哪处是干爽的。张玉珍让人捎信给杨善洲,让他想办法凑点钱帮助家里修修房子。两个多月过去了,杨善洲寄回 30 元,并写来一封信给家里:“我实在没有钱,这一点秘书可以作证。眼下农民比我们困难的还很多,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别以为我有钱,这一点需要你们的理解。 ”1987 年,他到施甸下乡,女婿来找他,说家里房子又漏雨了,能不能给点钱修缮一下。他还是那句话, “我暂时没钱,这旮旯漏就搬到那旮旯住,攒拢些住。 ”可当他听说大官市大队成立了茶叶专业组,却缺乏生产资金时,到处借钱,硬是一次凑了 800 元给专业组送了过去。如此“慷慨” ,对杨善洲来说是常事。遇到群众生产生活有困难,他总是从自己兜里往外掏钱“接济一下” 。 “老书记把大家当成自己的家,怎么顾得上他的小家?”和他共事过的干部说。1995 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 5 万元,在 XX 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一幢新房。盖好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娃娃们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只凑出 9600 元,老伴说, “你几十年就攒了这么点钱?”杨善洲摆了摆手说,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 ”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盖起没几年的房子卖了。这件事在保山广为流传,人们编成了顺口溜:“施甸有个杨老当(文革期间被定为当权派 ) ,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 ”面对一些人不解的询问,杨善洲说:“一个党员,你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有网友这样评价杨善洲:“好人!好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杨善洲在公德上无可挑剔,在私德上也能兼顾,是一个可比可学的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 ”新华网昆明 3 月 6 日电(记者杨跃萍)XX 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家,坐落于 XX 县姚关镇一个宁静的小山村,虽简陋,却温暖。房梁上晾晒着金灿灿的玉米,院落外牛壮羊肥。看过去很普通的几间砖瓦房,是 XX 年才建起的。村里人说,他们家原先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在这儿,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抚养三个女儿成人,为婆婆养老送终。过日子点点滴滴的难处,说不尽、道不完。家里盐罐空了,张玉珍和大女儿背起竹箩,走半天进山林,采野果。积满两箩,背到镇上卖,一箩卖得两三元,买盐、买针线。一天母女俩卖野果时遇到镇上一位熟人,这人开玩笑说:“你丈夫在城里当大官,你怎么还卖野果呀?”张玉珍淡然地说:“他当官为国家,又不是为我当。”抱着“他去工作凭他去”想法的张玉珍,和大女儿一辈子没有离开小山村。张玉珍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 100 多公里外的保山城。坚守老屋的张玉珍,一直希望盖一所结结实实的房子,为一家人遮风避雨。辛劳一辈子,XX 年,已是八旬高龄的张玉珍和大女儿一家终于住进了经过翻修的房屋。一口低矮木柜,尽管长着白白的霉斑,却仍是老两口屋里稍微像样些的家具。翻修老屋家里共花了 8 万元,杨善洲筹了 4 万元。这些钱,是老人这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多年来与他一起在施甸大亮山上造林的林场工人们说,这几年老书记的工资一部分用来买药,另一部分就想攒钱给家里盖新房。杨善洲终于遂了一家人的心愿。尽管,实现这个愿望的时间太长太长。杨善洲去世后,他的亲属从老人收藏信件和笔记本的藤条箱中找到一封泛黄的信。这封信写于1970 年,老人珍藏了整整四十年。信是全家人委托大女婿写来的,信中说, “不论下大小雨,家里就都是水,晚上连睡都不敢睡,烧火处都没有,两个妹妹一下雨就哭个不停。 ”这封信没有产生“效果” ,家里的房屋依然破旧。1975 年雨季,老屋漏雨十分厉害,没有哪处是干爽的。张玉珍让人捎信给杨善洲,让他想办法凑点钱帮助家里修修房子。两个多月过去了,杨善洲寄回 30 元,并写来一封信给家里:“我实在没有钱,这一点秘书可以作证。眼下农民比我们困难的还很多,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别以为我有钱,这一点需要你们的理解。 ”1987 年,他到施甸下乡,女婿来找他,说家里房子又漏雨了,能不能给点钱修缮一下。他还是那句话, “我暂时没钱,这旮旯漏就搬到那旮旯住,攒拢些住。 ”可当他听说大官市大队成立了茶叶专业组,却缺乏生产资金时,到处借钱,硬是一次凑了 800 元给专业组送了过去。如此“慷慨” ,对杨善洲来说是常事。遇到群众生产生活有困难,他总是从自己兜里往外掏钱“接济一下” 。 “老书记把大家当成自己的家,怎么顾得上他的小家?”和他共事过的干部说。1995 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 5 万元,在 XX 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一幢新房。盖好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娃娃们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只凑出 9600 元,老伴说, “你几十年就攒了这么点钱?”杨善洲摆了摆手说,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 ”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盖起没几年的房子卖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