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学习过程_第1页
注重体验学习过程_第2页
注重体验学习过程_第3页
注重体验学习过程_第4页
注重体验学习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重体验学习过程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增多,有些信息是新生的。如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这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教给学生“现成数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是运算方法,学生计算能力是增强了,没有经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问题策略淡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没有办法去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给我们就学,不给我们就不学,遇到新的问题就是我们没学过,责任不在咱们。学习数学不过如此枯燥,就是写写算算的事。这种现象是危险的信号,学生丧失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应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节课的数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自主探究,总结方法,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一、谈话引出问题,直奔学习主题用大屏幕映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在每个学习小组的桌上放相应的学具。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懂得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现在小蚂蚁遇到一个问题,从一个顶点开始沿着长方形的边走一周,走了多长?我们能够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生 1:“用直尺量出四条边,相加得出的总和。”生 2:“用绳子沿长方形的四条边绕一周,把绳子拉直后再量。 ”生 3:“像上节课测量树叶的周长那样去测量。”同学们提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很高兴,表扬大家都很聪明,学习喜欢动脑筋。确定学习问题,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初步方法。师:“这节课就学习长方形四条边的和、正方形四条边的和,围成封闭图形的边的总和是图形的周长。 ”(点评: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新知,体验学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使用课桌上的直尺、绳子去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记录数字,求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交流心得体会。完成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生 1:“20+10+20+10=60(厘米) ,用直尺把长方形四条边分别量出来,相加得到 60 厘米。 ”生 2:“20+20+10+10=60(厘米) ,长方形相对两条边是相等的,所以有 2 个 20 厘米,2 个 10厘米。 ”生 3:“202+102=60(厘米) ,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先乘 2 后相加得出来。 ”生 4:“(20+10)2=60(厘米) ,用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再乘 2 得出来。 ”师:“给四种解法编上序号,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生 5:“我喜欢第一种用加法运算,这样计算把握大一些。 ”生 6:“我喜欢第二种方法,把 2 个 20 和 2个 10 写在一起就不容易出现错误了。 ”生 7:“我喜欢第三种方法,用加法不比用乘法简便。 ”生 8:“我喜欢第四种方法,这种算法最为简便。 ”师:“同学们观察力真棒,用哪一种方法来算都可以。正方形的周长又怎样求的呢?”生 1:“12+12+12+12=48(厘米) ,把正方形四条边分别量出,四条边是相等的,拿来相加。 ”生 2:“122+122=48(厘米) ,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生 3:“124=48(厘米) ,正方形的四条都相等,量出一条边的长度乘 4 就求出来。 ”生 4:“用绳子沿着正方形 4 条边量,然后量出绳子有多长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师:“这些都是好方法,谈一谈喜欢哪种。 ”生 5:“我喜欢第一种,用加法不容易出错。”生 6:“我喜欢第三种方法,列式不麻烦,计算简便。 ”(点评: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用加法把图形的周长算出来,学生思维不同出现算法的多样化,从测量的数据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深化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得知用乘法计算较为简便,这是任何讲解都达不到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反馈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为了深化知识,出示扇形让学生测量周长。使用直尺和绳子测量桌面上的扇形。生 1:“用直尺量出两条侧面线段,用线条沿曲线绕一次,拉直后再量,用三条边相加。 ”生 2:“用绳子沿图形的边慢慢绕一周,做好记号,量出绳子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生 3:“这个图形有一条是曲线,与其他两条线段不同,用直尺很难直接量出来。 ”(点评: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测量扇形的周长,增加有弧度的线,给一般的测量方法设计障碍,能否大胆突破现有知识水平,运用确实可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1、数学学习不是运算技巧的单纯演练。这节课学习内容其实很简单,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直接告诉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学生只要记住这两个方式就很快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当然也理解公式为什么会这样写,留给学生的印象却是肤浅的,容易与其他计算公式发生混淆。会出现到小学六年级也不会求三角形周长的现象。2、在已有知识知识上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很快接受新知识,有的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新知识上,有的则在相互对比的情况下才把知识区别开来。总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总结出学习结果,真正理解获得结果的过程。3、注意数学知识构建。获得快乐的感觉是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结果之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渔” ,比获得“鱼”更为重要,获得“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获得“鱼”的能力是孤立无援的,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最终会迷失方向。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增多,有些信息是新生的。如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这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教给学生“现成数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是运算方法,学生计算能力是增强了,没有经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问题策略淡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没有办法去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给我们就学,不给我们就不学,遇到新的问题就是我们没学过,责任不在咱们。学习数学不过如此枯燥,就是写写算算的事。这种现象是危险的信号,学生丧失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应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节课的数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自主探究,总结方法,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一、谈话引出问题,直奔学习主题用大屏幕映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在每个学习小组的桌上放相应的学具。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懂得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现在小蚂蚁遇到一个问题,从一个顶点开始沿着长方形的边走一周,走了多长?我们能够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生 1:“用直尺量出四条边,相加得出的总和。”生 2:“用绳子沿长方形的四条边绕一周,把绳子拉直后再量。 ”生 3:“像上节课测量树叶的周长那样去测量。”同学们提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很高兴,表扬大家都很聪明,学习喜欢动脑筋。确定学习问题,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初步方法。师:“这节课就学习长方形四条边的和、正方形四条边的和,围成封闭图形的边的总和是图形的周长。 ”(点评: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新知,体验学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使用课桌上的直尺、绳子去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记录数字,求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交流心得体会。完成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生 1:“20+10+20+10=60(厘米) ,用直尺把长方形四条边分别量出来,相加得到 60 厘米。 ”生 2:“20+20+10+10=60(厘米) ,长方形相对两条边是相等的,所以有 2 个 20 厘米,2 个 10厘米。 ”生 3:“202+102=60(厘米) ,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先乘 2 后相加得出来。 ”生 4:“(20+10)2=60(厘米) ,用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再乘 2 得出来。 ”师:“给四种解法编上序号,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生 5:“我喜欢第一种用加法运算,这样计算把握大一些。 ”生 6:“我喜欢第二种方法,把 2 个 20 和 2个 10 写在一起就不容易出现错误了。 ”生 7:“我喜欢第三种方法,用加法不比用乘法简便。 ”生 8:“我喜欢第四种方法,这种算法最为简便。 ”师:“同学们观察力真棒,用哪一种方法来算都可以。正方形的周长又怎样求的呢?”生 1:“12+12+12+12=48(厘米) ,把正方形四条边分别量出,四条边是相等的,拿来相加。 ”生 2:“122+122=48(厘米) ,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生 3:“124=48(厘米) ,正方形的四条都相等,量出一条边的长度乘 4 就求出来。 ”生 4:“用绳子沿着正方形 4 条边量,然后量出绳子有多长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师:“这些都是好方法,谈一谈喜欢哪种。 ”生 5:“我喜欢第一种,用加法不容易出错。”生 6:“我喜欢第三种方法,列式不麻烦,计算简便。 ”(点评: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用加法把图形的周长算出来,学生思维不同出现算法的多样化,从测量的数据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深化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得知用乘法计算较为简便,这是任何讲解都达不到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反馈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为了深化知识,出示扇形让学生测量周长。使用直尺和绳子测量桌面上的扇形。生 1:“用直尺量出两条侧面线段,用线条沿曲线绕一次,拉直后再量,用三条边相加。 ”生 2:“用绳子沿图形的边慢慢绕一周,做好记号,量出绳子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生 3:“这个图形有一条是曲线,与其他两条线段不同,用直尺很难直接量出来。 ”(点评: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测量扇形的周长,增加有弧度的线,给一般的测量方法设计障碍,能否大胆突破现有知识水平,运用确实可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1、数学学习不是运算技巧的单纯演练。这节课学习内容其实很简单,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直接告诉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学生只要记住这两个方式就很快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当然也理解公式为什么会这样写,留给学生的印象却是肤浅的,容易与其他计算公式发生混淆。会出现到小学六年级也不会求三角形周长的现象。2、在已有知识知识上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很快接受新知识,有的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新知识上,有的则在相互对比的情况下才把知识区别开来。总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总结出学习结果,真正理解获得结果的过程。3、注意数学知识构建。获得快乐的感觉是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结果之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渔” ,比获得“鱼”更为重要,获得“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获得“鱼”的能力是孤立无援的,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最终会迷失方向。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增多,有些信息是新生的。如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这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教给学生“现成数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是运算方法,学生计算能力是增强了,没有经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问题策略淡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没有办法去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给我们就学,不给我们就不学,遇到新的问题就是我们没学过,责任不在咱们。学习数学不过如此枯燥,就是写写算算的事。这种现象是危险的信号,学生丧失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应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节课的数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自主探究,总结方法,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一、谈话引出问题,直奔学习主题用大屏幕映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在每个学习小组的桌上放相应的学具。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懂得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现在小蚂蚁遇到一个问题,从一个顶点开始沿着长方形的边走一周,走了多长?我们能够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生 1:“用直尺量出四条边,相加得出的总和。”生 2:“用绳子沿长方形的四条边绕一周,把绳子拉直后再量。 ”生 3:“像上节课测量树叶的周长那样去测量。”同学们提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很高兴,表扬大家都很聪明,学习喜欢动脑筋。确定学习问题,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初步方法。师:“这节课就学习长方形四条边的和、正方形四条边的和,围成封闭图形的边的总和是图形的周长。 ”(点评: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新知,体验学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使用课桌上的直尺、绳子去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记录数字,求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交流心得体会。完成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生 1:“20+10+20+10=60(厘米) ,用直尺把长方形四条边分别量出来,相加得到 60 厘米。 ”生 2:“20+20+10+10=60(厘米) ,长方形相对两条边是相等的,所以有 2 个 20 厘米,2 个 10厘米。 ”生 3:“202+102=60(厘米) ,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先乘 2 后相加得出来。 ”生 4:“(20+10)2=60(厘米) ,用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再乘 2 得出来。 ”师:“给四种解法编上序号,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生 5:“我喜欢第一种用加法运算,这样计算把握大一些。 ”生 6:“我喜欢第二种方法,把 2 个 20 和 2个 10 写在一起就不容易出现错误了。 ”生 7:“我喜欢第三种方法,用加法不比用乘法简便。 ”生 8:“我喜欢第四种方法,这种算法最为简便。 ”师:“同学们观察力真棒,用哪一种方法来算都可以。正方形的周长又怎样求的呢?”生 1:“12+12+12+12=48(厘米) ,把正方形四条边分别量出,四条边是相等的,拿来相加。 ”生 2:“122+122=48(厘米) ,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生 3:“124=48(厘米) ,正方形的四条都相等,量出一条边的长度乘 4 就求出来。 ”生 4:“用绳子沿着正方形 4 条边量,然后量出绳子有多长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师:“这些都是好方法,谈一谈喜欢哪种。 ”生 5:“我喜欢第一种,用加法不容易出错。”生 6:“我喜欢第三种方法,列式不麻烦,计算简便。 ”(点评: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用加法把图形的周长算出来,学生思维不同出现算法的多样化,从测量的数据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深化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得知用乘法计算较为简便,这是任何讲解都达不到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