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ppt课件_第1页
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ppt课件_第2页
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ppt课件_第3页
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ppt课件_第4页
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2 一、新规范增加了 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 的报告和管理 2009年 规范 :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 务规范 2011年 规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3 ? 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 事件 1 2002年 9月 14日 7时 30分: L市某区汤山镇部分学生和民 工今晨因食用了某饮食店内的 油条、烧饼、麻团等食物后发 生中毒已有数十人死亡 初步估计该镇有几百名群众食 物中毒。发病死亡人数还在不 断上升中 事件发生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5 2003年 8月 4日,齐齐哈尔发生日军残留生物武器芥子 气中毒事件: 8月 4日凌晨 4时,齐齐哈尔市某公司一台挖掘机在施工时, 从 1.5米深的地下挖出 5个铁桶,其中两个已完全破损,两 个除表面生锈外整体完好, 1个被挖破,不明化学物品喷溅 到挖掘机和司机身上 上午 9时许,收购废品的河南籍农民李某买下这 5只铁桶, 与另一人一起将铁桶两头的铅块和铜帽卸下。在拆卸过程 中,有两个铁桶内的油状液体泄漏出来。两人将重约 1公斤 的液体倒入废品收购站门前的水坑里,然后将铁桶卖给废 品收购站业主 当晚 6时,李某、废品收购站业主等 3人相继出现头痛、眼 痛、呕吐等症状,先后被送往医院治疗,怀疑为中毒,但 中毒物不明 晚 8时,中毒人员家属报案 事件 2 6 2003年 8月 4日 齐齐哈尔 日军残留生物武器芥子气中毒事件 齐齐哈尔北疆小区 施工现场挖出 5个铁桶 “84“芥子气毒剂伤人事件中最重 的患者李贵珍(男)在隔离病房里 7 1、 突发性 不太可能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不可预知性 人们很难以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准备。 3、多发性 2004年仅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处理 的中毒事件就高达 5401起 几个故事 /事件的共同点 8 4、 多样性 微生物源、理化源 现在全球已登记的化学物种类超 4, 000万种, 对其毒性认识较深刻的仅数千种 5、复杂性 很难预测其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 同类事件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处理也难用同 样的模式来框定; 9 6、 群体性 群体 多人,跨地区 7、 严重性 轻者 中毒、患病 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重者 死亡 公众不安和焦虑情绪 诉讼和赔偿 对经济的打击 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 10 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 社会公众 健康 严重损害的 重大 传染病疫情 、 群体 性 不明原因疾病 、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 2003年 5月国务院发布的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条例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以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分类 1、重大传染病疫情。 上海的甲肝流行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非典发生之初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汤山镇的投毒、白沟 的苯中毒 4、新发传染性疾病。 如非典 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安徽泗 县疫苗接种事件、奥美定事件。 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核事故和放射事故、生物、 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7、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疾病流行 8、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2 特别重大(特别重大( I级)级)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和发布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和发布 重大(重大( II级)级)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和发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和发布 较大(较大( III级)级)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无权发布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无权发布 一般(一般( IV) 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无权发布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无权发布 橙色预警 红色预警 黄色预警 兰色预警 (二)分级 13 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人、 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 及相关人群 2009版 辖区内服务人口2011版 2、服务对象的变化 服务对象从相关人群到全人口,对象扩大化。 14 3、把风险管理作为服务内容的一项重要工作,首要 工作,并在服务流程上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 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2011年版规范中,明确提出乡镇卫生院、村卫 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疾控机构或其 他专业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 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 急预案制(修)订。 15 发现、登记 基础性工作 各项制度、对 诊断标准的掌 握、门诊日志 、报告卡、网 络报告 规范填写 门诊日志、 入 / 出院登记本、 X 线 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 病人后,按要求填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报告卡 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按要求 填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更具体 16 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更 具体 一是增加 2011年版规范 “三大本 ”的填写主体 更明确 ; 二是增加要求医疗机构医师要随时关注疫情, 如怀疑为突发事件时,要填写 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 17 “三大本 ”的填写: 门诊日志 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 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 或复诊 9 项基本内容,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病名,不 能填写症状; 出入院登记 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 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 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 10项基 本内容。 18 检验和影像(包含放射科、 B 超室等)部门登记 项目 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 、检验日期; 检验和影像部门必须建立异常检测结果返回送检科室 或医生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反馈机制以 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 19 5、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和方 式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加强了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的报告要求。 一是明确了上报单位。 二是明确了报告内容。新版对相关信息报告 的订正报告和补报中,明确提出,对漏报的 应及时进行补报。 20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报告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 2月 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1989年 2月 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15 号公布自 1989年 9月 1日起施行 21 2004年 8月 28日修订, 2004年 12月 1日 起施行。 报告种类 甲 (2)、乙 (25)、丙 (10)三类,共 37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章第三条 同时,本条规定: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 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 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并予以公布。 22 现在 甲 (2)、乙 (26)、丙 (11)三类,共 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甲型 H1N1流感 、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 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 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 手足口病、 流行性腮 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 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 性腹泻病。 23 报告范围 1、法定报告传染病 :甲、乙、丙 2、卫生部规定的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卫生部决定 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 的其他传染病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标准详见 国 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规范(试行) 24 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 属地化管理, 执行执行 首诊负责制首诊负责制 。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 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 HIV 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 应填写报告卡。 实行网络直报 的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检查报告卡, 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 核对报告卡内容;而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 入。 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 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 传染病报告 卡 报告属地县级 CDC。 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 传染病信息。 25 报告时限 对 甲类传染病 和乙类传染病中的 肺炭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人或 疑似 病人,或发现 其他暴发传染病 、 新发传染病 和 原因不明 疾病 暴发时,应在 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以 最 快方式 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6 对其他 乙、丙类 传染病病人、 疑似 病人 ,及病原携带者,应在 24小时内,通过 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络直报 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 24小时内寄出 传染病报告卡 27 四、报告技术要求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要健全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配备 专(兼)职 人员 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定期 对工作 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 培训 。 传染病病种报告、报告卡填写等工作按照国家法 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执行。 做好相关服务记录, 传染病报告卡 应至少保 留 3年。 2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范围,包括 可能构 成 或 已发生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其标准 不完全等同于 实际发生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 门组织实施。 29 报告范围与标准 传染病 食物中毒 职业中毒 其他中毒 环境因素事件 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传染病菌、毒种丢失 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医源性感染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 30 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 责任报告单位 和责任报告人 ,应当在 小时内 以 电话或传 真 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 构 报告 , 同时进行 网络直报 ,直报的信息由 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31 报告程序 发现突 发公共 卫生事 件 责 任 报 告 单 位 或 报 告 人 属地 的专 业机 构 审 核 网络 直报 同级 卫生 行政 部门 调 查 本级人民 政府 上一级卫生行 政部门 采取措施 作为一般事 件报告 达到标准 未达到 标准 32 报告内容 事件基本信息 事件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 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 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 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具体内容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 。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33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初次报告 进程报告 结案报告 34 35 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 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 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要求 体现快速 项目简单 描述事件概况 附件可以没有 36 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 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 次报告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 进行补充和 修正。 要求 报告次数不限 附件信息必不可少 体现措施的落实和评价 反应疫情的动态 新 特别重大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7 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 达到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分级标准的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 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 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 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要求 报告原则 -全 (基本信息、详细信息、附件信息); 6小时 内完成初次报告; 进程报告根据事件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 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 10个工作日内 上报。 38 报告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时间要求 发生、接报、网络直报、进展、结案时限 处置要求 现场到达处置率和原因查明率 质量要求 填卡准确性要求 事件名称、报告单位、附件、个案并归 预警 39 报告要求 (续 ) 一般事件报告 各地仍然要按照相关规定通过 电话或传真、报告卡 等方式 逐级报告。 要求附初次报告,在疫情结束后附结案报告。 40 41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 q 可根据需要,动态增加报告病种; q 全国每 1分钟,将通过网络报告 3例传染病报告卡 q 全国每日平均产生 1万多监测病例信息 q 自动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不到 5分钟即可收到预警短讯。 42 实现了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管理 n突发事件审批管理上报,请批,处理; n突发事件报表管理; n通用数据字典管理; n预警管理 :指标管理 ;用户管理;日志管理; 43 6、病人处置要求提高 一是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二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急救、及时转诊; 三是书写医学记录。 44 传播途径 传 染 源 易感人群 传染病流行过程 : 病原体 三个环节 45 传染源 定义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 、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 体的人和动物。 分类 病人 霍乱 病原携带者 乙肝 受感染的动物 鼠疫 46 病人 特征 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 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重要传染源 47 对传染病病人的总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48 病人的具体管理措施 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 当及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予以 隔离 治疗。 隔离期限 :根据 医学检查结果 确定。 拒绝或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 公安部门协助 治 疗单位采取 强制 措施。 49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 、 炭 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和 人感染高 致病性禽流感 ,采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 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 、控制措施。 50 2.对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 根据病情 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 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 ,在明确诊断 前,在指定的场所进行 医学观察和采 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 51 4.患 鼠疫、霍乱和炭疽死亡 的,必须将尸体消毒, 就近火化。 5.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必要时可以对传染 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尸体进行解剖 查验。 传染病病人及其亲属和有关单位以及居民或 者村民组织应当配合实施前款所列措施。 52 7、疫点(区)处理更明确。 一是做好医疗机构内的处理工作。 二是协助做好场所进行卫生处理,杀虫、灭鼠。 53 疫源地 疫源地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 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疫点 范围小的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 疫区 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 54 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 环境中致病性微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