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留在记忆中的温暖_第1页
教育,是留在记忆中的温暖_第2页
教育,是留在记忆中的温暖_第3页
教育,是留在记忆中的温暖_第4页
教育,是留在记忆中的温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是留在记忆中的温暖 去年明德中学举行 110 周年校庆时,我们收集 了不少校友的回忆录,发现许多老校友对学校感情 十分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怀念之情、 感恩之情。有些校友毕业大半个世纪了,还牢牢铭 记着母校的教诲,时常关心母校,甚至为母校的师 长们筹办纪念会、出版纪念册。我见到了好几种台 湾校友编订的母校纪念册,他们在海峡的彼岸回过 头来,望向母校的目光,就如同一个孩子望着他的 精神故乡。 我看到李敖的老师、台湾著名的史学家吴相湘 在其回忆录三生有幸中的回忆,十分感人: “在明德中学六年,最使我怀念的,就是师生之间 感情的融洽。严格的管理,同学们没有拘束过甚的 感受,却体认师严道尊的真理,虚心受教,用心听 讲。每逢课余,师生打成一片,运动场上常见师生 混合分组比赛,尤其在排球场上更是如此。加之学 校规定:全体学生一律住校,星期六下午四时始准 回家,教职员也多住校,相互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很 多。球赛以外,排演话剧,也是师生混合。温暖亲 切,父子家人不过如此。 ” 我曾长久地思考过,为什么老校友们对母校的 感情这么深厚?永远忘不了母校带给他的精神上的 温暖与感动,为什么他们落笔之际,有那么多的深 情和回忆?这与当时的办学环境、办学方式有什么 内在的关联? 我发现,所有回忆母校、一腔深情的文字,都 会与当年的老师有关。学校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 就是某几个师长的化身。这说明,他们与母校之间 血肉情深的联系,与当时母校从容宽裕的教育环境 有关,与师生们经常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有关。那 个时代,每个班级人数较少,应试升学的压力没有 那么大,老师们又非常负责。因此,教师常常有大 量的时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亲切的交往中,用 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温暖学生。这对学生们 心头母校情结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对我们的办学,是很有启发的。当下的学生,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课程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优 秀的学生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书山题海里,而老师 们除了应付繁重的教学,还要应付诸如各类检查、 培训、评比、学分考核等。结果,在校园里无论是 老师还是学生,都越来越忙碌,学习生活的节奏都 很快,根本没有时间交流,也就不可能有思想、情 感和心灵上的碰撞。失掉了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 环老师,学生们又怎么可能与学校建立深厚的 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著名教育家、清 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 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 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 义不綦远哉! 将学校比喻成水,将师生比喻成鱼。 “大鱼前 导,小鱼尾随” ,耳濡目染,才有“从游”之义, 才能有“濡染观摩之效” 。而如今,老师和学生之 间,只有知识上的联系, “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 系耳” ,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怎么能让孩 子们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与依恋? 一所学校,只有在教育管理上更加人性化,创 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从容优游地学习、生活、 交流,真正的教育才会成为可能。学生在多年之后, 回忆起母校,才会有情感上的依念、精神上的回归。 否则,一切关于教育的高谈阔论、一切漂亮的教育 方法和原理,都会成为空谈。在一个体系日益严密、 规范日益苛刻、学习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年代, 在节奏变得越来越迅捷的生活中,我们呼唤教育人 性化的回归。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教 育,就是教师留在孩子们心中的那一份温暖。 作者:范秋明 去年明德中学举行 110 周年校庆时,我们收集 了不少校友的回忆录,发现许多老校友对学校感情 十分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怀念之情、 感恩之情。有些校友毕业大半个世纪了,还牢牢铭 记着母校的教诲,时常关心母校,甚至为母校的师 长们筹办纪念会、出版纪念册。我见到了好几种台 湾校友编订的母校纪念册,他们在海峡的彼岸回过 头来,望向母校的目光,就如同一个孩子望着他的 精神故乡。 我看到李敖的老师、台湾著名的史学家吴相湘 在其回忆录三生有幸中的回忆,十分感人: “在明德中学六年,最使我怀念的,就是师生之间 感情的融洽。严格的管理,同学们没有拘束过甚的 感受,却体认师严道尊的真理,虚心受教,用心听 讲。每逢课余,师生打成一片,运动场上常见师生 混合分组比赛,尤其在排球场上更是如此。加之学 校规定:全体学生一律住校,星期六下午四时始准 回家,教职员也多住校,相互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很 多。球赛以外,排演话剧,也是师生混合。温暖亲 切,父子家人不过如此。 ” 我曾长久地思考过,为什么老校友们对母校的 感情这么深厚?永远忘不了母校带给他的精神上的 温暖与感动,为什么他们落笔之际,有那么多的深 情和回忆?这与当时的办学环境、办学方式有什么 内在的关联? 我发现,所有回忆母校、一腔深情的文字,都 会与当年的老师有关。学校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 就是某几个师长的化身。这说明,他们与母校之间 血肉情深的联系,与当时母校从容宽裕的教育环境 有关,与师生们经常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有关。那 个时代,每个班级人数较少,应试升学的压力没有 那么大,老师们又非常负责。因此,教师常常有大 量的时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亲切的交往中,用 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温暖学生。这对学生们 心头母校情结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对我们的办学,是很有启发的。当下的学生,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课程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优 秀的学生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书山题海里,而老师 们除了应付繁重的教学,还要应付诸如各类检查、 培训、评比、学分考核等。结果,在校园里无论是 老师还是学生,都越来越忙碌,学习生活的节奏都 很快,根本没有时间交流,也就不可能有思想、情 感和心灵上的碰撞。失掉了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 环老师,学生们又怎么可能与学校建立深厚的 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著名教育家、清 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 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 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 义不綦远哉! 将学校比喻成水,将师生比喻成鱼。 “大鱼前 导,小鱼尾随” ,耳濡目染,才有“从游”之义, 才能有“濡染观摩之效” 。而如今,老师和学生之 间,只有知识上的联系, “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 系耳” ,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怎么能让孩 子们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与依恋? 一所学校,只有在教育管理上更加人性化,创 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从容优游地学习、生活、 交流,真正的教育才会成为可能。学生在多年之后, 回忆起母校,才会有情感上的依念、精神上的回归。 否则,一切关于教育的高谈阔论、一切漂亮的教育 方法和原理,都会成为空谈。在一个体系日益严密、 规范日益苛刻、学习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年代, 在节奏变得越来越迅捷的生活中,我们呼唤教育人 性化的回归。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教 育,就是教师留在孩子们心中的那一份温暖。 作者:范秋明 去年明德中学举行 110 周年校庆时,我们收集 了不少校友的回忆录,发现许多老校友对学校感情 十分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怀念之情、 感恩之情。有些校友毕业大半个世纪了,还牢牢铭 记着母校的教诲,时常关心母校,甚至为母校的师 长们筹办纪念会、出版纪念册。我见到了好几种台 湾校友编订的母校纪念册,他们在海峡的彼岸回过 头来,望向母校的目光,就如同一个孩子望着他的 精神故乡。 我看到李敖的老师、台湾著名的史学家吴相湘 在其回忆录三生有幸中的回忆,十分感人: “在明德中学六年,最使我怀念的,就是师生之间 感情的融洽。严格的管理,同学们没有拘束过甚的 感受,却体认师严道尊的真理,虚心受教,用心听 讲。每逢课余,师生打成一片,运动场上常见师生 混合分组比赛,尤其在排球场上更是如此。加之学 校规定:全体学生一律住校,星期六下午四时始准 回家,教职员也多住校,相互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很 多。球赛以外,排演话剧,也是师生混合。温暖亲 切,父子家人不过如此。 ” 我曾长久地思考过,为什么老校友们对母校的 感情这么深厚?永远忘不了母校带给他的精神上的 温暖与感动,为什么他们落笔之际,有那么多的深 情和回忆?这与当时的办学环境、办学方式有什么 内在的关联? 我发现,所有回忆母校、一腔深情的文字,都 会与当年的老师有关。学校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 就是某几个师长的化身。这说明,他们与母校之间 血肉情深的联系,与当时母校从容宽裕的教育环境 有关,与师生们经常交流探讨、共同学习有关。那 个时代,每个班级人数较少,应试升学的压力没有 那么大,老师们又非常负责。因此,教师常常有大 量的时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亲切的交往中,用 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温暖学生。这对学生们 心头母校情结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对我们的办学,是很有启发的。当下的学生,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课程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优 秀的学生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书山题海里,而老师 们除了应付繁重的教学,还要应付诸如各类检查、 培训、评比、学分考核等。结果,在校园里无论是 老师还是学生,都越来越忙碌,学习生活的节奏都 很快,根本没有时间交流,也就不可能有思想、情 感和心灵上的碰撞。失掉了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 环老师,学生们又怎么可能与学校建立深厚的 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著名教育家、清 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 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 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 义不綦远哉! 将学校比喻成水,将师生比喻成鱼。 “大鱼前 导,小鱼尾随” ,耳濡目染,才有“从游”之义, 才能有“濡染观摩之效” 。而如今,老师和学生之 间,只有知识上的联系, “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 系耳” ,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怎么能让孩 子们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与依恋? 一所学校,只有在教育管理上更加人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