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docx_第1页
《论语》学习心得.docx_第2页
《论语》学习心得.docx_第3页
《论语》学习心得.docx_第4页
《论语》学习心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学习心得 1 孔子的人才成长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 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 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 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 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 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 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 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 的价值观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 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 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 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 宇宙,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 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 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 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 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 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 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 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 “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 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 “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2 认语.季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 这里的“天命” ,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即 所谓万事皆有定数,佛家有皆有因果也是此意。 “大人”可 以解释为长辈、长官、长者或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 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 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 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 Q 常说的一句话是: “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了。 ”那是无根据的妄自尊大。比较 起来,手里有权,口袋里有钱,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长的人, 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思想家王夫之说得 很是透彻:“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 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 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之中。 ”这里的“不敢” ,便是“敬畏” 。 3-孔子的学习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统上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关于 学习的问题”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关于 交友的问题”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关 于胸怀的问题” 。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与庄子天下篇“百 家之学”的“学”相同。 “学”有作动词用的“学习” ,有 作名词用的“学说”等,这里应为后者,指思想主张,对 社会、人生的总体认识。 “时”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 ,而应解作“时代” ,也可引申为社会。 “习”不应作“温 习”讲,而应作实践、采用讲。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 二句中的“有朋”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这样, 论语首章孔子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如果我的 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行用,那不就太令人感到喜悦吗? 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有人能够理解我的追求, 赞同我的学说,或者从远方来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 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上没人能采用,甚至没有 人能够理解我的学说,我也能够坦然面对,不愠不恼,正 确对待,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 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他不 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 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 养性、增长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边检人的业务水平和服务 水平,都是有益的。在我看来,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 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 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 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与人 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 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 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 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孔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出自论语为政的第 15 句,其中, “思”的意思为 思考,思维;“罔”读 wng,意思为迷惑,昏而无得; “殆”读 di,意思为没有信心。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只学 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 会疑惑不解。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 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 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 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4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 本意:气质比理性强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气质强 的人则会慢条斯文。有理性,又有气质的人,就可以成为 君子。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 “质”是指人 类朴素的本质, “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 “质胜文则 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 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 ,文 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 “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 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 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 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 史” ,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 ,既要有文化 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 正的君子。广而言之, “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 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 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 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 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 “曾子” ,孔子弟子,名参,字子 舆。 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 别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 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 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 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 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 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 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 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 功的人!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 “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 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朱熹这位大儒家学者加注:日醒其身,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 大学八条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