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与公共决策- 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 _第1页
人大与公共决策- 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 _第2页
人大与公共决策- 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 _第3页
人大与公共决策- 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 _第4页
人大与公共决策- 问题、原因与对策探讨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大与公共决策: 问题、原因与对策探 讨 一、人大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对于人大参与公共决策,缺乏有效的理念激 励 理念的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是否真正从公共决策的 视野去看待人大决策。作为代议机关,人大决策应当体现 公意,具有强有力的公共性。尽管从实践本身,人大决策 业已具备公共决策的基本制度架构和某些创新实践。但是 在理念的层面,尚缺乏足够的动力对人大在公共决策体系 中的核心位置提供支持。 ( 二) 人大决策过程中,代议的角色和功能发挥不 足 在关键时刻,权力取决于行使,不是取决于有名无 实的归属。从政治过程的角度,公共决策过程中,参与、 讨论、辩论、协商这些程序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亚于决策的 结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比后者来得重要。这意味着 人大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应当成为民意沟通、互动、博弈的 核心平台。这同时也意味着人大作为代议机关的制度角色 应当得以体现和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在与人 大参与公共决策紧密关系的代议功能开发层面,无论是全 国人大还是地方人大,迄今为止都只发挥了非常有限的作 用。决策环节重审不重议,重表决、轻参与,协商程序少。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制约了人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 深入进行。 ( 三) 人大决策缺乏一个行之有效、实践性、操作 性强的规则体系 尽管关于人大决策,我们有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立法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监督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 等专门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规则和制度本身的界定和结 构存有一定缺失。关于人大决策权的制度性规定过于宏观 和笼统,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决策关键环节的存有正式 规则缺失或虚置的现象 ( 四) 人大决策的公开性有待提升 转型期中国,民众对公共决策过程中人大决策的公 开性和透明性有着相当的期待和兴趣。但是在实践的角度, 人大决策公开与民众的期待有着一定的距离。一是决策内 容的公开具有模糊性和选择性,不够全面和明确。二是决 策会前公布、过程公布不够。现有的人大决策公开实践, 大部分都是以会后公布为主。三是人大决策中,群众参与 程度不够。公民旁听、立法听证、监督听证和座谈会等民 众参与形式形式化、走过场现象较多,且缺乏制度保障, 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 五) 决策过程中,人大代表的参政素质和权利保 障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共决策过程中,一方面,代表们所必须应对的问 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就要求他们自身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决策 的公共性的取向要求必须为代表参与决策提供相应的权益 保障,以此保证代表能够合理有效地体现民意。但是就人 大决策而言,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存有缺失。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客观上讲,人大在公共决策过程中问题的存在来自 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 一) 党和人大在公共决策中的权限界定问题 从政体设计的角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党的领导是根本。就其性质而 言是一套民意代表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是作为一 套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由中共中央的高层设计并自上而 下推开来的制度,是作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而吸纳民间代 表参与的制度体系。在这种逻辑之下,人大决策的核心目 的是使党的政策合法化。人大工作就是要使党的主张通过 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法律法规,成为全社会和 全体人民的行为规范。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党是确定不移 的权力中心,是公共决策的中心。在这种前提下,党对人 大的认识决定了人大在我国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在这种前提下,人大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定位很难 是党和政府的质询者和挑战者,而是党和政府的合作者或 帮助者。这种现实定位导致人大决策事实处于两种逻辑之 下。一个是宪法和法律、法规等构成的制度性正式规则逻 辑,一种是现实权力配置下的非正式规则逻辑。尽管前一 种逻辑具有相当的制度规范的力量,但是在现实中起作用 的往往是后一种逻辑。在后一种逻辑之下,党和政府层面 的权力经常会凌驾于人大之上,这直接导致人大在公共决 策过程中经常性地处于某种尴尬位置。比如上面提到的, 认识理念问题、代议角色不突出等问题都是和这个因素有 着直接的关系。 ( 二) 人大决策的现实制度结构问题 首先在于,现有选举制度下,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和 责任心问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人大代表选举实行的是 以多层间接选举为主的选举体制。县级以上的代表都是由 间接选举产生。而且代表候选人的提名、资格获取上,具 有主导权的党政部门往往首先强调代表的利益整合功能。 这样,人大代表并不是选民利益的代表,而是一个抽象的 整体利益的代表。决定代表身份的不是选民的意愿,而是 相关党政机构,这使得代表在参与决策时,责任取向大多 是落在对后者负责上。而规范意义上的代表人民,恰恰被 忽视。其次,人大代表的非专职化与人大决策专业化之间 的落差也使得代表参政更多地是简单同意,而不是代表选 民表达观点和议事。 在整个人大体系中,只有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 专职委员是专任制,而人大决策的主体人大代表和常委会 委员绝大部分都是非专职的。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代表或 委员都是在职业身份之外兼职做代表。其生活来源和职业 前途都系于其本职工作,而非代表这一身份。而人大决策 事实上又是相当专业化的过程。代表的兼职身份却必然使 得绝大部分代表和委员对人大决策的议题不能有着充分透 彻的了解和认知。再加之人大会期短,这使得代表和委员 切实参与人大决策,有效表达民众观点更是困难多多。再 次,人大决策的议决制度结构不利于不同观点的有效沟通 和表达。一是人大自身结构的问题。全国人大全体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院双层式的结构,在具体决策实践过 程中使得作为机构的人大容易具有金字塔型的官僚组织倾 向,不利于每位代表和委员平等行使职权。二是具体的议 事和表决机制问题。分组/团讨论的议事结构对不同区域代 表之间交流构成了一定的限制,这使得会议的沟通性不能 得到充分体现。议事方式上,陈述和审的时间多,议的时 间少。表决环节,代表和委员独立权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另外,开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与民众交流的环节少,会议 公开性不够,这些都使得人大决策距离真正的公共决策有 着相当的距离。 ( 三) 缺乏系统科学的议事规则体系 只有有了规则,组织的决定才能协调一致,前后统 一,不会随着领导人的反复无常,也不会被某些领导人的 强词夺理所操纵左右。议事规则是体现决策民主的一项最 重要工具和指标。从当前现状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 人大议事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但是作为程序规范,这 些法律法规所构成的议事规则体系,首要的问题是: 宏观 性的规定较多,对于议事步骤、议事方式的规定不够具体 明确,尤其是后者还存在方式单一,缺乏顺序规定的问题。 这使得很多大的规则只有原则性,而无操作性,实践中的 随意性大。 三、对策分析 ( 一) 执政党应当积极转变理念,以促进沟通、协 商和科学民主决策的正向角度看待人大决策,着力退出控 制型、动员型的惯性思维窠臼制度的实际效度,不取决于 制度本身的变化与发展,而取决于制度的行动者的行动理 念、行动方式是否发生变化;在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没有发生 变化的情况下,制度变化与发展要产生新的制度运行效度 是比较困难的。人大决策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公共决策 过程中,人大位势的转变以及具体的制度落实和改革,从 根本上依赖于党执政理念的转变。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 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还带有一定革命党式的管控、动员的 思维。公共决策所强调的沟通、协商等理念尚不能具体程 序化地体现于人大决策过程中。在这个层面,人大决策适 应公共决策价值取向的首要核心问题在于改变参与者和行 动者的行动逻辑。而要实现这一点,核心在于我们党整体 执政思维的转变。 ( 二) 人大在整体公共决策中的权限、地位要明晰, 并有制度性保证其核心问题在于保证党委和人大在决策中 的权力平衡。也就是说,党委的创议权不能代替或控制人 大的审议权和决定权,同时人大的审议权和决定权亦不能 脱离党的领导。对此,首要的重点是明确执政党与人大在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权力边界,切实保障人大在公共决 策中的权力和地位。应当使执政党从具体的方案、指标设 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政策目标的确定上,确 保政策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必须要有 明确、具体的立法来对党、政府、人大在公共决策中的具 体权限进行界定和划分,要使人大成为公共决策的应然主 体和事实主体。 ( 三) 人大决策制度结构的改革和完善在公共决策 方向转变的过程中,人大决策方式转型的一个关键阻碍在 于旧有制度结构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对此,人大决策制度 必须在结构化层面进行一种渐进的改革和完善。这一方面, 改革的切入点应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延长人大会期; 2. 改变人大代表兼职的现状,增加专职代表,并增加人大 常委会专职委员人数; 3. 改革金字塔型人大议决结构,在 决策中更多地体现代表和委员的声音; 4. 现有条件下,将 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实践做实,逐步培养代表对选民负 责的责任心,提升其参与政府决策的沟通能力和专业决策 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形成示范效应。 ( 四) 议事规则的细化和完善 其思路在于两点: 一是既有议事规则的逐步细化。 这主要包括议事、表决的方式和程序的细化。对于重要环 节,有必要制定制订单独的条例或法规,先行完善。从现 实的角度,目前在人大提案、质询、辩论、听证、任免、 公民旁听等层面都非常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条例或法规。 二是要重视基层人大在完善议事规则上的一些创新性做法, 对其进行制度化推广。对于近年来出现的诸如民主恳谈、 预算协商等新的民主议事模式创新要保持开放、鼓励的姿 态,加大调研和试点力度,总结好经验,促进其制度化发 展。 ( 五) 要充分重视人大决策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转型期,我国公共决策的议程设置必须突出并着力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 的重点问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党和政府政策议程的 设置应当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共议程的设置有着相当的 重合或对接。这意味着,人大决策必须从以往关门决策模 式和动员式决策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 科学化的核心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