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 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 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 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 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 积 43578 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 1646.3 万亩,农业人均 5.6 亩,常用耕地 956 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 滩区,占总面积的 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 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 58%, 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 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XX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 110 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 6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402 元, 粮食总产量 132 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 452 公斤。 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 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 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 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 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 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 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 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 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XX 年人均 gdp 达 到 4360 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 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 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 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 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 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 到 410.8 万亩,其中水地 111.3 万亩,坝地 37.2 万亩,梯 田 262.3 万亩;建成各类水库 73 座,总库容量达到 10.52 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 10 万多台, 农机总动力达到 219.79 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 2.3 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 量基本稳定在 100 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 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 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 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 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 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 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 100 多项;引进、 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 800 多个,良种覆盖率达 到 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 160 多个,累计面积达 200 多万亩。XX 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 7 项全国高产 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 7 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 企业已发展到 5000 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 1000 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 300 余个。围绕区域 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 “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 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 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 村 182 户承包的 2142 亩山地流转到 8 户农民手中,靖边县 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 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5 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 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XX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达到 110.24 亿元,实现增加值 66.11 亿元,分别是 1999 年的 6 倍和 7 倍。XX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1999 年增加 了 2442 元,增长幅度达 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 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 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及后续投资。长期以 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 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 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XX 年我市三 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 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 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 XX 年南六县 gdp 总和 72 亿元,仅占全市的 7.1%;农民人 均纯收入 2909 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 493 元。三是城乡发 展失衡。XX 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 3.58:1,差 距为 8795 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 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 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 “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 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 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 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 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 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 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 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 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 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 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 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 “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 成制度机制,至 XX 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 38.7 万。 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 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 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 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 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 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 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 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 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 总产值的 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 1%,而我国只占 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 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 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 门名存实亡,没有大秘书-大家的秘书- 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 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 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 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 10 多个部门,约 28 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 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 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 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 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 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 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 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 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 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 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 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 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 “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 30 多项农机新技术, 获国家专利 6 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7 项,产品辐射 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 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 的。 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 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 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 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 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 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 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 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 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 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有技术人员 462 人, 县均 109 人,乡镇均 2.5 人,30 岁以下的仅占 4%,呈“倒 金字塔”式的不合理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科技管 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下 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 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 31 万 人,占 21.6%;小学文化程度 54.6 万人,占 38.1%;初中 文化程度 49.5 万人,占 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 5.7%。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种田,不会配方施肥, 不懂科学养殖,不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 在农民素质还未达到现代化特色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一方 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 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低水 平上重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北部风沙侵蚀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 85%以上是丘 陵沟壑区的山坡地,自然灾害频繁。基本农田面积小,全 市水地仅占农耕总面积的 17.2%,人均只有 0.4 亩。水资源 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普 遍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 37.41 亿 m,综合水量 9 万 m/k,是全省综合水量 21.35 万 m/k的 42.4%,全国 综合水量 26.8 万 m/k的 33.6%。用水比例也不协调,农 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为 78:13:9。农业用水 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 0.40,低于全国 0.45 的平均 水平。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机电排灌面积 比重小,农田灌溉无法保证。土壤肥力不高,中低产田面 积大。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两个基地同等建设、地 下资源与地上资源同步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资源 日渐枯竭后地上资源对推动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 义。当前,全市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的快速增长, 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应把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扭转榆林“三大失衡”、解决“三 农”问题的切入点,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统筹思考,把工 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 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 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等规划定位、 同等设立机构、同等资金扶持,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退出 机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 方式,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抓好农业 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 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一 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 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市本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 的 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各县区 也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 长政策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一是 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 进行整合。三是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此外,还可以进 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通过资金整合, 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 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 用。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 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探索通过金融支持“三农” 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顿规范 民间信贷融资市场,扶持涉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开发机制,为发展现 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强活力 我市农业抗灾能力弱,不断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条件, 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区在坚持搞好农 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因地 制宜积极推行旱作农业。神木县的解家堡乡赵家沟村旱作 农业示范基地,计划投资 400 万元,今年县财政投入 80 万 元,通过配方施肥、覆膜密植、优选良种等旱作农业新技 术,已初见成效,庄稼长势喜人,这对能源开发县区发展 农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区继续重点发展旱作设 施农业;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 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中有增,质量不断提高;推广 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 果;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和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鼓 励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 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 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型 农产品加工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创新开发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变的 情况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依法、 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米脂县孟岔村的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红枣产业的模式,改变 了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局面,为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推广和借鉴。 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和品牌化,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 供强力支持 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市主导 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 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 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 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 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 五是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 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地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集 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还应坚持品牌化生产。特色农产 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 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为此,我市一 是应尽快编制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 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商标、证明 商标、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联 网域名的注册登记,同时,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认定和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三是要健全 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 的质量安全,有效地促进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提供特质保障 现代特色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 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 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 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 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 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以制定和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 设。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 卫生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 质量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用 标准化的手段来培育名牌产品。三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 标,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法制工作机构, 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 监督、检验和登记以及耕地保护、动植物检疫等农业行政 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经济秩序。 四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 度。根据我市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落实配套措施,安排 扶持资金。积极支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 家万户闯市场的高风险低效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 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 理,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 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 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 场化、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人才 技术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