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xx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xx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xx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xx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 XX 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了解浙江发展的经验,更新观念,转换脑筋,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实现昭通跨越式 发展。20*年 10 月 11 日至 20*年 10 月 19 日,由市委王 书记、市政府曹副市长带队,有市直相关部门及十一县区 主要领导参加的一行 20 余人赴浙江学习考察。通过这次考 察学习,对浙江几个市的发展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实际 领会了他们在发展中政策的开放与灵活,人的聪慧与自强, 干部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我们党提出 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重要性的认 识,坚定了依托溪洛渡电站建设,加快永善社会经济发展 的信心和决心。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这次学习考察了浙江杭州、绍兴、诸暨、义乌、温州。 我从接到参加考察的通知后,自己就把重点定位在温州。 在一些资料上曾看到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形成了影响中国发 展的“三个模式” ,即“温州模式” 、 “深圳模式” 、 “苏南模 式” 。因此,有幸参加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组,到了 三大模式之一的“温州模式”的发源地,理应花更多的精 力作一些深层次的学习与了解。从杭州到温州沿途听取了 所到地方党委或政府的情况介绍,同时参观了杭州的娃哈 哈集团,绍兴的袍江工业区,环城河整治,喜临门集团, 诸暨的服装业、五金业、大唐袜业,中国珍珠之乡,义乌 的大市场,温州的正泰集团及柳市电器、永中阀门、市区 服装、打火机、鞋革等生产基地和市场。一路走、一路听、 一路看、一路思考,启迪最深的还是温州。据介绍,20 多 年前温州“三少一差”突出:一是国家投资少;二是人均耕 地少(亩);三是资源少,交通条件差,在沿海地区发展也是 较为滞后的。20 多年后的今天,温州发展了,崛起了,创 造了温州模式,成为全国发展的领路典型之一。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温州的发展如此之快呢?靠的就是温州人崇尚的 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 靠的就是温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 开拓精神,放手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这次学习考察把聚焦点集中在温州,主要带着三个问 题去寻求解答:一是温州经济的特点;二是通过学习考察主 要有什么启示;三是应该学习“温州模式”的什么基本精神。 (一)温州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通过学习与了解,我自己对温州经济是这样认识的: 在经济发展的主体上,如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生产主体 和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千家万户,而不是依靠少数人;在产品 的销售方式上,市场建在国外、国内,在全国设立了成千 上万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店和温州专柜进行销售;在发 展经济的活动方式上,不是单守在家门口办企业和做生意, 而是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各地;在生产力的分布方式上,不是把生产力分散在一个个 山沟里,而是集中在建制镇,把经济建设与城镇的发展结 合起来等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温州的区域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增长点的 经济。为了养家糊口,具有传统流动和经商意识的温州人 开始三五成群走出去。70 年代中后期已有十万供销大军大 踏步走向全国;82 年当地民营企业“八大王”入狱,民营企 业发展受到挫折;84 年“八大王”平反,温州迎来了民营企 业的发展春天,干部群众放开手脚,投入了商品经济的滚 滚洪流,开始走上了以“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协 作,小机器、大动力,小能人,大气魄”为主要特征的治 穷致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温州的民营企业就是以 起初的“人无我有”(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家庭工业), 经过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的“人有我转”(即发展股份合作制),发展到现在的 “人转我好”阶段,标志着温州民营经济迈上现代企业制 度。目前,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 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些被称为“民营 经济”的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 90%以上,基本形成了 “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 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的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民营 经济在温州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温州国民经济 的骨干力量,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拓展市场的开路 先锋,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二是温州区域经济是以市场 机制作为运行基础的经济。多年来,温州坚持市场取向改 革,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市场体系完整 性,市场竞争特色性,市场发展动态性,市场规模效益群 体性,市场机制作用渗透性等自身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商 品市场“在发展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 。由过去企 业依赖专业市场推销产品为主转向专业市场和企业直接推 销并举;由过去有形市场为主转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由 过去内销为主转向内销外销并举。走遍全国的 200 万温州 人,一边挣钱,一边传播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意识和 本领。他们在依靠勤劳苦干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影响和 带动更多的当地人走向勤劳致富之路,除了带动平原城镇 人员务工发展二、三产业,也间接地带动了温州本地农村 劳动力的梯次转移。实现了平原种田的外出做工,山上苦 熬的下平原种田。 三是温州区域经济是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温州经 济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 的中小规模为主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块状经济。服装、 打火机、鞋革等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区 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 牌效应、区域性规模市场体系,产生了区域性规模效应, 使温州民营企业不仅有“小”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 实力,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力。 四是温州区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温州的成功, 第一是靠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第二是温州人穷则思 变;第三是温州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兴 起于北宋,形成于南宋的永嘉学派,它的代表人杨叶适, 他们提出了一个事功学说,主张惠工通商,这种文化底蕴 就影响了一代一代的温州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物 化在温州人的身上,表现为人人都想当老板,形成了敢为 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精神,来自 千家万户的温州人,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用了 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挣了千金万银。也正因为 有了这种精神,温州人“不找市长找市场” ,全力发展商品 经济。就连下岗职工也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 “不找市长 找市场、不言下岗言转岗” ,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此,温州的企业是我要干,而不是人家要我干,所以是 主动的。它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也就是温州企业建立了内 在的动力机制。 (三)学习考察的主要启示 启示之一:“温州模式”的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 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人们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 规,不满足于贫苦的生活。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 生活,人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 勇于进取,无论到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我们这些 地方,在历史上就没受到过或很少受到过市场经济的洗礼, 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陈 规,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 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温州人不远千里到那里开发 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在那里发现赚钱的机会, 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 不屑荣。所以温州的所有制结构是多元的,经营主体是多 元的,它的市场也是多元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因此,温 州的灵魂是创新,商业文明的核心是诚信,经济格局的特 点是灵活,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是多元。三、围绕大电站, 推进产业布局大调整,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 溪洛渡电站建设的机遇已来临,如何实现服务与发展 共赢,在支援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前提下,如何使移民群众 的利益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为此,重点思考了三个问题: 一是要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二是要加大、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民增收,把产业做强做大;三 是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环境。 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征 地移民工作是当前的焦点、难点。 自今年四月孟连协议签定后,在施工区发生了大规模 的、多批次的移民群众上访,游行、张贴小字报、辱骂干 部、围攻深入移民区做工作的工作组。针对这些问题,县 委政府先后召开干部大会、移民亲属机关干部座谈会、老 干部会等各类会议,多次从乡镇及机关抽调 200 多名干部 坚持长达四个多月的工作;还组织了老干部代表、移民代表 到孟连考察。经过多方面的思想发动,贴近群众,交心谈 心,移民群众由抵触到理解、到配合进行实物指标复查。9 月 18 日开始历时两个半月,全面完成了施工区移民的实物 指标现场调查工作,现正进行归类,分析、利用。当前, 重点是争取政策、组织内外迁。在移民政策的争取过程中, 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移民搬迁的宗旨“搬得 出、稳得住、能致富”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二是土地是强 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移民没有能养家糊口的基本土地, 将产生长期的不稳定;三是移民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历 史性、长期性、社会性、群众性、国际性,要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眼光来把握;四是面对电站建设,地方政府的工作重 心应该是在业主与移民利益分配上找到最佳结合点。既要 积极而为,大力支持,又要维护移民的应得利益。五是在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应学习温州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 现有标准是十几年前制定的,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 作。移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政策的合情、合理、 科学,老百姓最讲实惠,施工区移民已为电站建设作出了 牺牲,应得利益兑不了现,既搬不出,也稳不住。县委、 政府有决心和信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恳请得到各方面的 理解和支持。 (二)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随着溪洛渡电站筹建工作进展加快,给永善的发展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永善的“支持与服务”带来了 严峻的挑战。 要根据溪洛渡电站建设需要和目前的消费水平、消费 习惯、健康需求和消费趋势,结合资源优势,从资源、市 场、时空综合考虑,重点抓好有市场、有特色、效益好的 产业群体,提升产业品位,使产业结构调出规模,调出 “亮点” ,调出“卖点” ,迅速把产业做强做大,做出特色。 在机制上要坚持政策带动、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带动、项 目带动、科技示范带动及专业村、专业户带动战略,培植 一批种植、养殖示范大户和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 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推动 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江边、高二半山、高寒山区分类指 导,分层发展的原则。 在高寒冷凉地区,突出以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 新为动力,发展养殖业为主,努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大 力发展羊、肉牛,依托“云南半细毛羊”品种资源优势, 在马楠、茂林、伍寨、码口等乡(镇)建设半细毛羊扩繁基 地;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和“借母还儿、产子分成”的 成功经验;减少高寒冷凉片区生猪饲养比例,减轻人畜争粮、 争地压力;种植业中,以优质脱毒洋芋为主,其它作物为辅。 在二半山区,以发展粮食作物、生猪为主,解决群众致富 的问题。在江边河谷地区,以发展规模化经济作物、经济 林果为主,解决群众率先奔小康的问题。 围绕建设“沿江百里绿色产业经济带” ,抓好“三群 两基”建设。 发展壮大以生猪、家禽、牛、羊为主的畜牧产业群。 二半山以生猪、家禽为主,适当发展厩养山羊、肉牛,充 分利用二半山粮产丰富,桔杆数量大的优势,大力普及生 化、氨化饲料,科学饲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出栏率和商品 率,与高寒山区羊、肉牛合力形成畜牧产业群。同时,扶 持发展肉制品加工企业,带动产业群的发展。 发展壮大以魔芋、砂仁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群。把魔 芋、砂仁发展成为经济作物中的龙头产业,用以带动油菜 籽等作物的发展。充分发挥“金江魔芋” 、 “金江砂仁”的 优质品牌效应,扩大魔芋种植面积、巩固砂仁面积,提高 产量和品质,强化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增加财源,达到富民、壮乡、强县的目标。 发展壮大以花椒、脐橙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群。以江 边干热河谷地区为主,充分利用沿江自然资源,以金江花 椒、红桔、脐橙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优质金江花椒和以 脐橙为主的水果产业,在规模和加工上大做文章,采取优 惠政策,扶持发展 12 户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带动核桃、 板粟、白蜡虫等产业以及二半山区的速生丰产林的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 结合。 培植蔬菜基地。随着溪洛渡电站筹建工作的进一步拓 展,施工队伍和外地商人陆续进入县城,蔬菜、肉食等食 物供应问题已成为迫切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分两期规 划建设 4 万亩蔬菜基地,年提供商品蔬菜 8 万吨。 优质粮基地建设。以二半山区为主,增加投入,提高 科技含量,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优质大米和优质玉米为 主,其它杂粮为辅,狠抓农技措施推广,努力提高单产, 增加复种指数,使有限的耕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提高粮 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转变观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 发点,树立“竞争农业”新理念。进一步深化对县情、乡 情镇情的认识,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 与农业基本建设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推广 农业科技结合起来,抓好优势农产品的布局,培植优势产 业,发展特色经济。二是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 则、农民自愿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优 势产业向自然优势区域集中布局的原则、重点突破原则、 择优发展原则、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原则、科技先导原 则、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原则。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抓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解决好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问题。四是扶龙头、 建协会、亲能人,解决好生产与市场的联接。解决好龙头 连市场、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问题。建立农业专业 协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的自我服务。大力扶持营销大户,培育和壮大农村经纪人 队伍。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六是切实 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 全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使每一个支柱产业,从规 划布局、基地建设、品种引试、技术培训、生产加工到市 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人才、有措施,环环抓紧抓实, 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七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和劳务 输出。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和非公经济的发展结合 起来,与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与开发利用地方优势资源、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 现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 民增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八是讲文明,树新风,为建设 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解决好文明言行、环境卫生、 服务质量,特别是农村、集镇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讲排 场、铺张浪费等方面的问题,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 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三)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 景观 为适应支持服务溪洛渡电站建设的需要,围绕构建 “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市”的形象目标,高起 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以 人为本,突出特色,加大县城扩容改造力度,强化市政基 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在规划管理上,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严格按规划 确定的城市目标定位进行建设。已聘请重庆规划设计院完 成了县城 15 平方公里总规和 8 平方公里建设性详规。根据 规划,我县将在县城老城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北片城区, 积极配合三峡公司建设好电站施工生活区,着手开发南片 新区,通过溪洛渡大道、振兴大街、民通路相连接,力争 在五至十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布局和体系。 二是在开发模式上,坚持按照“组团、连线、成片” 的思路,实行组团式开发与连片式发展相结合。 三是在资金来源上,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前提,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广辟融资渠道,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多 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商和本地民间资 金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上,坚持把土地作为经营城市 的一个重要方面,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招商的路 子。对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鼓励性产业投资项 目,实行协议出让,规划勘察成本、一级土地市场费、公 共设施建设费完全由开发商承担;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 拍卖;享受和兑现优惠政策,实行“收支两条线” ,采取先 征后扶持的办法进行。 XX 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 20*年 10 月 2 日 17 日,在师党校的组织下,我们秋 季学习班在党校老师的带领下,赴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 考察学习。这次江、浙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 路,收益匪浅。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近距离、多角度地感 受到了江、浙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江、 浙的经验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同时也让我们深思, 江、浙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哪 些可以借鉴的经验?现将我本人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体会报告 如下: 在中国,最有实力的经济省份中,浙江有着明显的优 势全方位的开发,均衡的经济发展。它有着中国最优越的 金融环境,最多的对外投资,最多的百强县和千强镇,也 是连续几年赚取外汇最多,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 “浙商” 、 “温商”也成为近十年最蜚声海内外的投资军团。而中国 自己的名牌中,浙江品牌更是家喻户晓:娃哈哈、红蜻蜓、 奥康、吉利其拥有的中国第一已不胜枚举。虽然只去 了千岛湖、西湖、海宁等地,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怎样的 魔力,让一个曾经并不发达的地方迅速跃居为中国富翁最 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我认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与浙江 的政策环境、人文和教育环境、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感受一:自我创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是其发展的 不竭动力。据了解,浙江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个“一大三 小”的省份:即人口大省、资源小省、国家投入小省、工 业小省。可以这样说,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路可选 的结果。浙江发展民营经济之初,并非是对民营经济有清 楚深刻的认识,而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现在看来,浙 江这样的“牛” ,却是被“逼”出来的。浙江人认识到要尽 快摆脱贫困落后,必须主动寻找适合浙江的生产力发展的 生产模式。强烈的脱贫欲望,让浙江人坚忍不拔,他们自 比为“野草”善于从石缝中求生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浙江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捷径,千 家万户创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跑市场营销,离乡背井, 肩挑背扛各种商品出现在全国各地,不等不靠不要,坚持 自主自强自立,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 于是浙江民营经济如星星之火,几年间燃遍浙江各地。浙 江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 小康迈进的大转变。在整个转变的过程中焕发出来的精神 尤其让人叹服和学习。他们那种“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 板”的拼搏精神、 “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 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新精神,让我 们叹服。正是这种自我创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底蕴给 浙江民营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其蓬勃发展的不竭动 力。这种精神力量给人的震撼也是此次浙江之行尤其打动 我的地方。 感受二: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这次浙 江之行,所到之地,可赞可叹、可圈可点之处随时可见, 尤其是浙江民营经济所呈现的铺天盖地、热浪滚滚的气势, 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在参观了江苏的张家港市永联村后,一个工业反哺农 业的典型让我们惊叹,华夏第一钢村永联,这个曾是张家 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 来,永联村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 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 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 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永联村长期以来 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从计 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生产向商品经济时代的集体经济转变、 继而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资本跨越的发展路径,闯出 了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 在苏州考察的三天里,通过听、走,看,它之所以经 济发展的很快,成功经验在于: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开创了高效快速的发展局面。 苏州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 新意识强,敢闯敢试,敢想敢干。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形成了全面开放的经济格局。 他们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吸引进来,这是苏州 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 不开放、难发展” ,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州招 商引资的秘诀:一是以情招商。他们注重招商先交友,增 进感情,很多招商引资人员与外商建立了浓厚的友情。二 是以恒招商。在招商中,苏州人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韧劲”和“盯劲” 。用他们自己的一句话:“象蚂蟥一样 钉在项目上” , “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人家脸难 看;嘴皮要薄,要能说话,会说话;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 门,不达目的不走人” 。 在学习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到,江、浙有很多东西我 们学不到,但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 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 学习借鉴: 一、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学习借鉴他们抢抓机遇的胆 识和敢为人先的魄力,解放思想,在经济发展观念上求突 破。纵观江、浙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 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行思维和观念的创新,善于发现机 遇,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江、浙经济和社会 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我们与江、浙相比,在思 想观念的解放、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气魄上有较 大差距。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 底还是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学习借鉴江、浙经验,首要的 就是要把江、浙人的思维观念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学到手, 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 努力克服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敢于冲破一切阻 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 在挑战中抓机遇,不能总是在强调客观上打转转、在争论 中丧失机遇。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新形势 下破解加快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 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 (二)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江、浙发展外向 型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求 突破。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没有区位优势,靠政策不现 实,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上,放在产业链的培育上,用“招商引资”来确定区 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经济发展的总量问题、速度问题 和效益问题,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江、浙的先进理 念,强化服务,在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我们在学习考 察中体会到,江、浙人不是招商,而是抢商,外商看重的 不仅仅是硬环境,更看重软环境,看中的不是低廉的土地 和人力,更看重的是市场和服务。江、浙人对外商从不说 “不” 。从领导到市民都能认识到外商是江、浙发展的关键, 自觉维护外商利益,主动为外商服务,每个部门都把简化 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们没 有江、浙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交通等优势,有 很多经验我们无法克隆,但在软环境建设和服务上,我们 是可以学习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亲商、安商、富商” 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强化“人人都是软环境”意识。我们 作为欠发达地区,硬件上没有什么优势,要招商,我们必 须树立“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的意识,我 们更应该清醒的看到,发展经济不是哪个领导的事,也不 是哪个部门、哪个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 (四)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学习江、浙雷厉风行狠 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进 取精神,树立克难奋进、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树立建功 立业、永于奉献精神。坚持“要么不说、说到做到,要么 不做、做就做成” ,在落实上动脑筋、下功夫、花力气,对 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工作任务,要振奋精神抓落实, 突出重点抓落实,创新思维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同 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因压力大而气馁,不因困难多而退 缩,不因竞争强而畏惧,始终要瞄准一流,赶超一流。要 努力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拿出一股虎气,使出一 股拼劲, “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 ,倾尽全力、绞尽脑 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力争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使兵团的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XX 年关于学习考察报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成为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 育改革中的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 问题,为了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管理、课堂改革与实施、 课堂教学、校本发展、学生管理、研究性学习等一线校长 们普遍关心的操作层面的理念与举措的深层次探究与学习, 9 月 20 日 10 月 7 日,我有幸随县教育考察团去吉林、江苏、 青岛、上海等四省市共九所先进学校学习考察,使我耳目 一新、深受启发,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随团学习考察,对 于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 过在先进学校的听课观摩、听经验汇报、与名师名校长的 经验学习中,找到了很多解决学校发展与名校创建工作中 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此,仅将我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真实的写出 来,做为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学校办学经验,探求我 校发展的一个参照。 一、用质量和效益,打造出支撑学校科学发展的品牌 此次考察的九所学校中,很多学校都曾经深刻的体味 过学生生源不足、办学规划小难于发展发经历(如北郊学校), 有的学校前身底子很薄,只是村办中学(如江苏省泰兴市天 兴镇洋思村的洋思中学),这些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口 较稠密,学校网点分布较多,优胜劣汰的周期短、速度快, 所以学校越是规模小、越是底子薄,就越是要发展、快发 展,不然随时都会有被并转吃掉的可能。 北郊学校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所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 这所学校由原甘霖中学、大连西路小学、曲阳中学等三所 基础均较为薄弱的学校合并而成,目前有 62 个教学班,近 三千名学生,员工人数达 220 名。建校几年来,在虹口区 多项大力扶持初中、促进初中均衡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 下,坚持依法自主办学,信守“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的办学理念,向社会作出了提供优质教育与优质服旁的承 诺,大胆变革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用质量和教学效益, 成为一所在虹口区范围内倍受广大市民认可和欢迎的公办 学校。 在北效学校没有常规的政教处、教务处等教学管理机 构,学校先后成立了“质量监察室” “信息室” “学术与课 程开发室” “质量主管室”等机构来执行和完善质量管理, 完成质量管理职能的体系化。 北郊学校机制以“客户为中心” ,由此引发的变革更 为深刻和彻底,一是学校管理由金字塔型(最高是校长,以 下分别是干部、教师,最下层自然就是学生了)变为同心圆 型(中心是学生及家长,外围是教师,最外则是校长、干部 及后勤服务人员),扁平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初具规模; 二是在教育教学领域,师生关系调整与改善,使充满生命 力的课堂有望真正出现,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瓶颈-师 生关系紧张也将不攻自破。一批教师提议的新型服务项目 前所未有地开了出来,一批以管理方便为由并不以学生为 中心的制度被重新拿出来讨论,使得学校变革有了更加强 劲的动力。 上海北郊学校作为集中了初中建设中几乎所有问题的 “样板”学校,除了学校兼并、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师 资队伍、生源问题等等,还因为出了个“另类”校长而闻 名上海。 在来上海北郊以前我曾有幸在网络中读到过郑杰校长 的品牌经营与学校形象设计一个长篇论文,曾被他关 于学校发展和名校建设的一些理论所折服,被他的几乎有 些前卫的学校教育管理思想而感到惊叹!在来北郊学校后, 真正跻身于这所位于胡同中的占地不过 9 亩的上海及至全 国都知名的九年制学校里,第一次如此真切的能处处感受 到这所学校超前的品牌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 意识,让我深深的感到,北郊学校品牌的成功是用质量和 效益打造出的支撑学校科学发展的品牌,是郑杰和北郊人 辛苦追求的质量保证和学校价值诉求的结果。 从北郊回来以后,在不断总结、梳理北郊学校成功经 验的同时,我一直在反复的思考着郑杰的一句话:“一个 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是呀,对学校来说,品牌是向社 会、家长、学生作出的质量承诺和保证;对家长和学生来说, 选择一个品牌的学校,就是选择了一种身份和体验;对整个 社会来说,品牌学校尤其是的领导型品牌学校的存在,将 影响或带领一种潮流和文化,名牌学校作为文化重镇,在 领导社会思潮、变革陈旧文化方面的主导作用确实应引起 我们的重视呀。我们学校的情况与北郊学校改革前的情况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相似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一 下北郊办学成功的经验,或许就如郑杰校长所说的“只要 创造就有机会”! 二、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引导师生 健康发展 做为一名校长,我也清楚的懂得:校园是陶冶学生情 操和培育学生成长的摇篮,优雅、整洁、现代化的学校环 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因此我们学校也比较注 重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但在实践的设计和操作中,常常 觉得有很多不足和困难,尤其是作为乡镇中心校规模较小, 可用于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的资金较少,如何平衡两项建 设的关系,用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一直是一个不 容易把握和解决的问题。此次有幸随团考察四省市九所先 进学校,让我从中受到了一些启发,获益菲浅。 此次考察活动中青岛市有三所学校(城阳高级中学、 一中、流亭小学),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十分突出,整体形象 大气壮观,格调高雅。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 布局合理,综合设施高档、齐全。校园环境集科学性、文 化性、审美性于一体,亭榭、画廊、雕塑,相映成趣;绿地、 假山、人工湖,触目皆春。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微机室 等现代化教学装备完善,图书馆藏书丰富。在上海奉贤中 学我们看到,图书科技楼、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报 告厅、体育馆、田径运动场宏伟漂亮;多媒体教室、电子阅 览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和心理咨询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设备先进,校园网络四通八达;学生公寓、教师宿舍楼和食 堂等生活辅助设施齐全;校园内环境幽雅,河、湖、桥、路 纵横交错,绿化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上海奉贤中学占地 314 亩,投资近 3 亿,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绿化率达 70%,一泓 曲水,沿校园蜿蜒穿行,碧波荡漾的人工湖、跨河小桥、 休闲广场、回廊水榭、花草树木等绿化景观令人赏心悦目, 充满诗情画意。 “躬行楼” 、 “春晖路” 、 “清源河” 、 “觉浅湖” 、 “敬贤桥”等取名则充满文化韵味。学校校园园林建设直 接投资超过 1 千万,是较为典型的园林式学校,光就学校 校园环境建设程度足令我们叹为观止。 在所参观的九所学校中,我认为给我了最多发现和启 示的却是上海北郊学校和江苏洋思中学,尽管这两所学校 的校园环境建设规模和层次根本无法与上面四所学校相比, 甚至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是上海学校,奉贤中学占地 314 亩;北 郊学校占地仅 9 亩),却又都不约而同的在“小处”作起文 章,建立独具创意而又鲜活灵动、蕴含理性与睿智的校园 文化,让每一块空地都有教育内容,每一面墙壁都能有语 言,使整个校园处处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郑杰校长认为:学校的变革要真正的发生需要两项前 提:一是导向,二是动力。学校的文化是变革的导向,只 有重视文化的塑造,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学校才能向即定 的目标前行。 所以,北郊学校的“重建”计划重点在构建“现代学 校文化和现代学校制度” 。北郊学校特别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郑杰提出“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领导者”的全新管理理念, 建设完善规范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在重建现代学校文化 方面北郊学校最为突出的有五个亮点,特别值得我校关注: (一)、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学校文化的核心 (二)、运用各种方法,加速共同价值观的内化 (三)、充分借助各类文化载体,共创学校文化个性 (四)、精心设计学校形象,体现浓郁的现代意识 (五)、诚心关注员工人生,提高员工幸福感 学校文化是长期演进、积淀的结果。各类文化载体的 活动充实了学校文化血肉,并使学校文化富于个性。他们 希望北郊学校的学校文化是现代的、人性的、开放的、自 然自足的,就如同“草根”(他们的校刊名),虽默默无言, 却蕴涵无限生机与活力。他们放手发动员工共创这一学校 文化个性。校园文化社团组织达 30 多个,各种活动丰富多 彩,各年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参加相应的社团组织, 目前员工入会率高达 97%,真正体现了师生员工是丰富校园 文化的创造者。 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学校确定专人以价值观 为依据设计学校形象。首先是校舍形象。在学校标准化建 设中精心安排了建筑样式、教师办公室和学生教室的格局, 不求豪华,而使用廉价的材料追求明亮与简捷,凡装修过 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值得玩味的细节,传递出强烈的现代感。 其次是其他文化产品。他们将网页、橱窗、校标、宣 传册、奖状、校刊、告示栏、书面通知、喜报、名片等物 均纳入了形象设计的视野,共同体现学校价值观。 郑校长认为更重要的形象展示在于员工的行为态度。 他要求员工拥有四种基本气质:德性、教养、敬畏、思考。 等等这些,正与青岛三校和奉贤中学相反,从小上做文章, 从校园文化上大手笔、大写意。 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的还有洋思中学,洋思中学位 于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洋思村,是一所村办中学。1980 年 创办,当时只有 5 个班,两排平房,15 名教师,大专 1 人, 40%是代课教师。发展到现在的面向全国招生,成为拥有固 定在校生 3000 多人的全国知名学校。 走进面积并不大,但却到处姹紫嫣红,风景如画的洋 思中学,硬化的道路纵横交错地穿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小桥流水,杨柳依依,银杏吐叶,绿草如茵。大门口北侧 造型奇特的大雕塑,无论从什么方位看,都是一个大大的 问号,大大的问号下面就是一本翻开的书,我想这也许是 洋思文化的一个反应吧。在整个校园,随时可以看到一条 条醒目的标语,道路两旁,教学楼正面写着:“你一定能 行”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抬头走路” 、 “洋思是大家的” ;在学生宿舍门口两侧的墙上写着“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 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 。甚至于 在浴室可以看到“学会洗澡,提高素质”;在宿舍可以看到 “学会睡觉,提高素质”;在餐厅可以看到“学会吃饭,学 会关心他人,提高素质” 、 “文明宿舍” 、 “文明餐桌” 。学校 的橱窗里有时事政治,有体育、娱乐方面的新闻,有学生 的日常生活、情感波澜等等,道理的灌输,知识的传授, 情操的陶冶,也是无声的管理,在整个校园内都是实实在 在的语言,就是这些朴素的语言在每天的生活中影响和教 育着每个孩子,这正印证洋思中学的“学校无小事,处处 是教育”的理念,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独具特色的校园 文化。 三、现代的教学理念,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改 革 在没到洋思之前,我一直认为“先学后教,堂堂训练” 仅是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严格的时间界限。通过听报 告,听课方知, “先学后教,堂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 模式,更是一种前瞻的教学思想,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过 程中都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 “向导” “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这里的“先学” 就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 的有关要求之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 的内容,自学的形式可以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 验,发现疑难问题做上记号,做与例题相关的习题等。 “后 教”就是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掌握学习情 况,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方式来解决“先 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学内容有疑难的学生相互合作, 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就是达标检测,让学 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作业。可以看出,在 洋思的课堂上,有一条非常明晰的主线,就是活动贯穿于 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 “导”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每一步都离 不开老师。 如果把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比作一面旗帜,那么 它的管理就是一位勇敢的旗手,从洋思的管理档案以实地 考察情况,可以了解到洋思中学严明的责任制,洋思以常 规管理要求为准则,以教学为中心,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 位职责,各项工作管理考核评比奖罚制度,逐步形成民主、 科学严密的调控机制。既有备、讲、改、辅、考的过程管 理目标,也有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 “四率”指标,更有学生德育、教师业务进修和传、帮、 带的工作要求。考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洋思实 践教学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他以从提高洋思教学质量 的目的出发,改进考试方式,控制考试频率,讲究考试效 果。另外,洋思中学每人都有一本考核簿,功过得失逐一 记载,据此量化打分,以分计奖,奖罚分明,这样敢抓善 管,把制度规定中的教学全程、常规,逐步内化为教师学 生的习惯尽快形成了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洋思中学的管理制度非常详细,从各班学生进餐厅吃 饭的时间;去操场做操的路线次序,午休不准脱衣入睡,洗 澡的次数时间,上多媒体、体育课、音乐课等排队入场, 都作了无微不至的规定。在洋思中学集合排队是学生每天 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可以说,看不到课间追逐打闹的学生。 严格要求的军事化管理,把那些学习与生活上懒;行为习惯 差、学习基础差的“教不好的学生”强制性的管理起来, 统一的制度要求;大量的补缺补漏学习时间,人盯人的层层 包保与竞争,将“教不好的学生”教好,而洋思和北郊两 所学校成功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招收“包子生”(即我们所 说的“差生” 、 “学困生”)。 当然,洋思中学还有他的“培尖补差” “以生定教” 的战略及为人师表的校长作风,还有很多特色,也许就是 洋思的这种特色管理和特色的背影下,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实际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理解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那么只 有学校教学和管理双管齐下,且二者在特定的背景下相辅 相成健康发展,学校的教育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而洋 思中学做到了,所以它成功了。这一点也是我此次考察学 习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以前一直以为媒体介绍的“洋思 现象”多少有些离奇,只有真正走进它时,我才真正的认 识到, “洋思现象”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努力,只要我们 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做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师评 价及激励机制、细化管理制度,我们也可以成为某种意义 上的“洋思” 。 四、对今后学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这次学习与考察活动的所闻所见,对于我无疑是一次 彻底的洗脑和充电。我带着疑问在观摩与取经与找到答案, 对照我校的现状在实地考察中,时时都在思考如何加快我 校的发展,缩短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回来以后这一段时间 以来,我一直也在对照与比较中苦苦的思索,想了很多: 1、立足学校实际,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和品味, 优化育人环境。 本次所考察学习的九所学校都无一例外的打出了“文 化立校”的旗帜,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各自不同,但却各 有过人之处。反思我们目前的学校现状,虽有文化,但是 零碎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残缺的,教师团队缺少共同的 价值观,学校许多倡导与决策教师很难及时认同,人际关 系紧张,官本位思想严重,学习氛围不够,我想这都是我 们没能抓住文化建设这个纲。学校是一个培育文化的地方, 而今我们书山题海,加班加点、封闭高压这些都恰恰缺失 了文化,我们的一些评价制度,又诱导老师们不得不搞书 山题海和加班加点,实在是一种悲哀。 我想,对于我们学校,今后必须要精心打造好学校文 化,要用健康、激励人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各项事务,做 为学校发展的导向和真谛。文化建设虽不可一蹴而就,需 要慢慢积淀与生成,但千里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