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论语》的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论语》的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论语》的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论语》的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的读书笔记 在论语中,孔子教导我们许多交友的道理,交友, 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正处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 朋友的影响更深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故对 于交友之道,我们不可不察。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 的孔子论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论语的读书笔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 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的,不是孔子说的。那算 不算孔子的思想呢?论语虽主要记载孔子言论,但也有 一些弟子的言论。既然将弟子的言论编入,那就说明编者 是认可这些观点的。因此,我们把它们看作与孔子思想一 致的儒家学派思想整体。 “孝”指孝顺父母, “悌”指尊敬兄长。 “孝悌”为什 么是“仁”的本呢?因为爱自己的父母和兄长是建立在血缘 关系的基础上,是最自然的情感,对其加以培养,扩而充 之,推及他人以及天地万物,仁德的建立就有了最牢固的 基础了。故孝悌乃仁之本。这个推论起点建立在血缘关系 的基础上,这表明儒家伦理是宗法血缘伦理,由此血缘关 系而来的情感偏于物质性的基因联系层面,而难以达到思 想精神交流的灵性层面。孝悌伦理相当程度上导致了中国 人精神层次的低端性;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式的类比推理使得对他人的爱缺乏牢固的基础, 虽曰将心比心,但他人之老幼与我到底本无血缘关系,这 种推扩将导致仁爱随血缘关系渐远而渐趋淡漠,所谓爱有 等差是也!因此,中国文化家庭本位而非公民社会本位和个 人本位的特性也就不奇怪了。 与儒家相反,基督教导人们说:神的诫命是两条,首 先是爱神,其次是爱人如己。爱人的基础建立在爱神的基 础上。因此,爱神,其为爱之本矣!而人神关系根本上是一 种灵性关系,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伦理,我称之为灵缘普 世伦理。由于所有人的灵魂都来自于上帝,故在灵性关系 上,所有人皆是兄弟,因此爱一切人就是爱自己的兄弟, 就是爱神的体现,而非爱神的类比外推,其平等的普世之 爱的基础显然是十分牢固的。基督说“你当离开你的父家, 你的族,你的国,才能走向神!” ,这就实现了对血缘伦理 的否定超越,从而实现肉身伦理向灵性伦理,部落伦理向 普世伦理的提升。而由对父母兄长的顺从而来的是不平等 的权力秩序,构成了权力金字塔的伦理基础。 “其为人也孝 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就明确表明了孝悌伦理的政治意图,以压抑个人尊重人 的权威而非法的权威来满足社会秩序的要求。从而儒家伦 理必然推出等级而非平等,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爱有 等差而非无差别的博爱。东西方文化差异由祖宗崇拜和上 帝崇拜的差别体现出来,而物化标志则是祠堂和教堂的差 别。当年共产党反对宗法祠堂,认识上并没有错。但错在 两点:第一,伦理的演进是由于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及 文明的冲击和交流自然演化的,不应诉诸政治强力干预之, 其演化也必定是漫长的渐进过程;其次,祠堂就算失去了伦 理社会意义,也还有历史文物的价值,怎能毁坏呢? 由于对此一条有子言论有如此的看法,我宁愿它不代 表孔子的思想,但恐怕正是孔子的思想。既然如此,我们 对儒家伦理也须如基督对旧约的犹太伦理一般来一番创造 性的否定超越和转化!另外,我主张在汉语中废除掉“孝悌” 两个词,记得五年前有记者问我:“你孝顺你的母亲吗?” 我回答说:“我不孝顺她,但我爱她!”要么就如杜文仁兄 主张的,把“孝”诠释为“孝天”而非孝顺父母,但这是 对儒家孝伦理进行了基督教化的诠释,还是儒家吗? 论语的读书笔记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被孔子 所称道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论语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 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而论语中孔子教导的交友观承载 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文化,在孔子眼中,学会了交友,也就 学会了如何为人,为政,在政治场上失意的孔子,更是将 交友放在学生人格培养的重点上,这些精彩的论述即使历 经千年,仍在当今社会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第一,孔子的交友观中,将朋友进行了划分。 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论断。教导我们何为志同 道合者。益者: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友便辟、友便 佞、友善揉。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刚直、诚实、见多识 广的人是可交的,而掐媚奉承的人、好说大话的人、当面 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是不可交且我们绝对不能做这样的人。 在不断认识,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 自我修养,使自己远离虚情假意,从而诚信交友,交到理 想的朋友。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 能”一个君子该尊崇贤者,同时亦宽容众人。该嘉许善人, 同时亦哀矜那些不能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无法做 到像孔子那样伟大,但我们可以选着学习孔子,对于那些 损者身上的特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交友也应当结交贤 人,益者。 孔子的交友观中,仁与礼是必不可少的。 曾子曰:“君子以仁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认为朋友 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有相同志向的人在一起,相互交流, 分享会促进自身仁道的发展,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是相似的,朋友从远方来看你,是为了与你多做交流的, 而吸引朋友来的,不正是自己的仁道吗?和孔子的“德不孤, 必有邻。 ”, “巧言令色,鲜矣仁。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孔子对待朋友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 的白话试译中是“有许多朋友从远方而来,我心不更感快 乐吗?”而朋,指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方来 也;乐,指悦在心,而乐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 ”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 乐也。由此可知,孔子乐于交友,且所交之友为志同道合 者,而好友来到,与我相交促进彼此成长,如何不乐也? 子游也曾说过:“朋友数,斯疏矣。 ”数,一为逼促义, 一为烦琐义。而我认为逼促更贴近原文,交友太逼促,就 会见疏。原因有二,一是朋友之间如果太逼促,说明性格 不相合,性格相合才能成为朋友,这与志同道合是一样的 道理的。二是真正的朋友之间相交是不会觉得烦琐的,反 而以此为交友乐趣。综上所述,交友需志同道合,不可太 逼促,而烦琐在真正的朋友中不是麻烦,而是交友的乐趣。 孔子还提出了“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 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可见孔子对待朋友如自己 的亲人,接受朋友给予的祭肉,视其祖考如己亲;朋友死, 无归处,则葬在自己这边,也可谓仁至义尽了。 第三,孔子还教导我们如何与朋友相交。 首先,对于朋友的过错,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朋友有了过错,我们应该忠尽为告,又须善为 劝说。如果朋友不听从,就不要再说,否则就会让自己受 辱。这句话似乎与孔子一贯交友的原则不相符,但实质是 一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主要是维持朋友关系或对待 朋友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其次,孔子认为与朋友交要推陈相与,孔子曰:“人 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 ”在修养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孔子 强调“言而有信”的美德。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种推诚相与,对朋友的帮助也是真诚无私的,即使遇到 “朋友死,无所归”的情况,孔子也会尽到朋友之责。 另外,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 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君子周 急不继富。 ”(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 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 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在论语中,孔子教导我们许多交友的道理,交友, 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正处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 朋友的影响更深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故对 于交友之道,我们不可不察。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看来交友无固定标准,但主流社 会意识的交友标准仍是良师益友,既包括物质的周济,也 包括精神上的鼓励。孔子所谈及的的交友告诉我们,交友 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 见闻广博的人;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的时候要 帮助朋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交友是十分重视的,孔 子的交友之道具体体现在“中庸”和“仁爱”思想在处理 人际关系方面,首先对于朋友的划分就可以看出,孔子愿 意交益友,贤人,因为益友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其 次,孔子认为对待朋友的态度是由己及人,推诚及人的,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最后孔子与朋友相交,认为要 尽己之责,宽容待人,才是真朋友。这有益于我们对广交 朋友的重要性的认识,结交一个真正的益友,会让我们的 生活增添一片夺目的光彩。把握交友的原则,多和诚实、 正直、有爱心、有进取精神的人交往、交流,以求自身素 质的全面提高。掌握和朋友相处的艺术,善于和朋友相处, 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论语的读书笔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 ”孔子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这句话在论文中相对容易理解,作为一名志士仁人, 没有谁会为了苟活于世而宁可妨害仁道,只有宁愿牺牲自 己,也要成全仁道的。 世间生必有死,死亡并不是儒家所关心的,这点是和 宗教有很大区别。宗教在死亡的话题上,可以对人起着安 抚寄慰的作用,而儒家则着重于生。倘若知道了人应当如 何活着,那么自然知道人应当如何面对死亡。倘若知道何 时不应该苟且偷生的,那么自然也知道不会逃避死亡的时 刻。所以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 以上都是今人对于此句的理解。古人对于儒学经典的 理解,大多可从其书作中寻得。近代以来,随着对中国考 试史研究的深入,也有人开始在古人的科举呈文中,发掘 时人对于儒学经典的理解。前两年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八股 文志士仁人入选杭州语文教材,引发了一些争议声。 这里就以此文看一看他对于传统儒学的自己理解。 王阳明于弘治十二年(1499 年)春会试考取第二名,同 年殿试二甲进士第七名。从科举的名次上,我们可以看出 他的八股文功底是很好的,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的父亲王 华更曾是明成化辛丑科的状元,家学渊源,可见一番。那 年王阳明二十八岁。杭州高二语文教材选用的志士仁人 可能是王阳明参加会试时的试卷,但它不见于其文集王 文成公全书 ,而作为一篇有名的科考范文被收录于明清以 来的八股文选类书籍。 这篇志士仁人讨论的就是前文的那句“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前面仅仅谈了今人的理解。 而在科举中,考生还要结合朱熹的注释进行阐述。 朱熹写道: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 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 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程子曰:“实理得之于心自别。 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 不实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 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 王阳明在文中强调,志士和仁人以他们的“心”为重, 以他们的“身”为轻。那些慷慨激烈成就仁义的事,固然 是志士们奋勇施行的,同样也是仁人们争先施行的。瞻前 顾后、徘徊不前、苟且偷生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以保 全“心”为活着,以保全“身”为拖累,从容就义来表明自 己承担的道义是大公无私的,固然是仁人的归宿,同样也 是“志士”的选择,那些逃避、袒护、隐逸、躲藏,觊觎于 不死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 所为,哪些无志的人应该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为,哪 些不仁的人应该认真反思。 后来,他回答弟子关于志士仁人章的提问时说: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 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 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 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 干、龙逢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人。(传习 录下) 这段话可以和八股文志士仁人放在一起阅读玩味。 王阳明举出的志士仁人的代表是三代的比干、龙逢,两人 都是胸怀明志,不畏暴君,心向仁道正理的志士仁人。仔 细品味王阳明的志士仁人 ,虽然是篇吧股呈文,但是字 里行间中,意气风发,自是可以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从 文中他基于“心”的思考立论,未尝不是后来心学的萌芽。 论语的读书笔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献、行为、忠实、信任。 从孔子的教育内容来看,孔子确实是圣人。他要把学 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圣人!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你面前 站着这样一个人:他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通天文,晓 地理,懂格物;他有君子的行为,待人彬彬有礼,接物不卑 不亢,行得正,走得端;对上司对领导绝对忠实,毫无背叛 之心,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下属对同级绝对信任, 毫无怀疑嫉妒之心。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认为这样的 人不是君子不是圣人么?如果你有异议,可以看一下自己周 围的人,有这样的么?你的领导你的朋友你的下属你的妻子 都能这样吗?不能吧!这就是孔子的浪漫啊!是现实主义的浪 漫啊!于是,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改变甚 至是改造自己,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端端正正,真真实实、 知识渊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