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_第1页
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_第2页
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_第3页
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_第4页
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 2013 年,由人民文学杂志社 和南方文坛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全 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将“2013 年度青年批评家” 奖授予青年批评家刘 大先。授奖词如是说:“ 刘大先的批评 文字集中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电影, 在他的心灵世界,精英与草根、阅读与 旅行、经院与人间、书斋与乡野、意识 形态与社会行动,彼此生发出高产著述, 并显著于 2013 年,他以四部论著(包 括译著)和系列文论,显示了他沟通古 今中外的修为才情、开阔明晰的学术视 野、扎实的文本细读、常态的田野考察, 又以灵动飞扬、沉实中正的批评文字和 现实关怀,翘楚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学研究。 ”刘大先的获奖,其意义不仅 在于又一位青年学者走到了学界关注的 前沿舞台,更在于他所传递的那份文学 热望,以及披荆斩棘开拓出的那片文学 阔地,将“少数民族文学 ”以强势姿态推 到了文坛的聚光灯下,这对作品繁富却 研究乏力的少数民族文学界来说,同样 是一种深度的激励。作为一个颇具代表 性的个案,在跨学科的综合视野,探索 新的批评范式转型,以及文学批评的现 实关怀等层面,刘大先及其文学批评都 具有鲜明的启示意义。 中国论文网 /5/view-10802870.htm 一、理论溯源与学科反思 少数民族文学在当代文学学科体 系中是一个二级学科,因其发生的特定 性,更多侧重于民间口头文学诸如史诗、 神话、故事等门类,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批评一直是弱项。在 2013 年 11 月中国 作家协会举办的首届“ 少数民族当代文 学论坛”上,刘大先就指出这种困境所 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似乎患上了“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儿麻痹症”,民间口头文学与书面的作 家文学研究两条腿发展不平衡,造成一 头重一头轻,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数 量与质量都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少数 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这里道出了 一个严峻的事实,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而他 所采取的是以知识考古的方式,对少数 民族文学进行追根溯源式的考察,从而 建立起一个知识性与学理性的基础,进 而从文本与现象出发,采取多学科理论 与方法综合的视角,提炼整合出一整套 完整的学科批评话语。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跨学科的知识 储备,刘大先恰恰显示了他在知识谱系 上的厚重与多维优势。他硕士攻读文艺 学,积累了必要的文艺理论基础,毕业 后“阴差阳错 ”进入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 研究所工作这是国家研究民族文学 的最权威机构,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攻 读现代文学的博士学位,又以少数民族 文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而且更为重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的是,他还曾到美国从事过比较文学方 面的访学。这样的求学履历必然要求打 通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实现学术上的 贯通与融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 日常工作中包含了田野作业的内容,从 而有别于一般文学批评者的“室内工作” , 不仅沉湎于典籍文献与当代作品中爬剔 梳理、披沙拣金,同时深入文学发生的 社会现场,获取来自生活最真切与质朴 的体验和观察。两者的结合,使他在走 上学术道路的短短十余年间,便相继出 版了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时 光的木乃伊 文学的共和 中华多民 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 (合著, 后修订再版为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 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等多种重要学术 论著。 扎实的学术训练,使刘大先有着 理论建构的自觉意识,在其首部学理性 研究专著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中,他便试图从地理空间变化和历史延 展性的角度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生及存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在的合法性基础寻找依据,从中外关于 “民族”“族裔” 等概念的辨析中寻找切合 中国特征的研究范式,并充分意识到文 学译介、主体认同等过程中的双向博弈。 这种理论溯源是对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 的一次深入梳理,力图厘清缠绕其间的 话语迷津,从源头寻找一条清晰而坚实 的理论路径,进而将时间、空间、主体、 语言与宗教等维度建构为立体的学术框 架,显示出他学术上囊括整体的野心, 亦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义。面对自己最 主要的研究对象“ 少数民族文学 ”,他从 “民族”一词的内涵意义开始寻绎,追溯 到殷周时期的夷夏之别,再到现代民族 的识别与认定,以及 1986 年由国家民 委对“少数民族 ”含义做出的正式解释。 历史话语的变迁说明, “少数民族文学 ” 学科具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 并长久以来处于边缘和弱势的位置。刘 大先认为,健全的文学研究格局,应将 每个民族的文学都作为独立研究对象, 以个案积累为基础进行再归纳和总结,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充分重视并阐述文学在语言习惯、历史 表现、文化传统、地域特色等方面的特 点,与汉文学及其他民族乃至国外文学 进行对比,才能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全 貌,达到多元共生的目的。对于少数民 族文学来说,其特点之一便是有着丰富 的口头传统, “少数民族文学及其背后所 蕴含的深厚而广博的文化资源只有在充 满文化意识的观照下才可能得到更好的 展现,口头文学更是涉及民俗学、人类 学、社会学的广泛意义。 ”因此,从事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必须要重视口头文学 和母语文学的研究,寻找其对于主流书 面文学的彼此滋养关系,并且要跳出单 一的审美研究的格局,进入更宽广的文 化研究的世界,才能全面把握其特质。 众多少数民族作家因其独特的地 域生存环境,使他们普遍年长后远离家 乡,走向异乡的另一个驿站,从小熟稔 的那些充满民族原初意味的场景变成记 忆深处不可追寻的一部分,剧烈的外围 环境反差直接影响了心理的结构,在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实处境与心理追梦之间,形成了文学表 现的强大张力。于是,关于寄寓性、离 散性、漂泊感等的心理表现,便成为文 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刘大先对少数民族 文学这种离散特征有着强烈的感受,或 许也与自身的经历有关, “少数民族在现 代民族形成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体验了 这种对于本土家园文化的x 散遭遇, 不仅有去国怀乡中对于故土的依恋,更 有在整合少数族裔文化以融入国族大叙 事中难以摆脱的对于故族的牵挂,这些 离散体验在强势的意识形态主流话语中 潜伏在底层,一旦进入到 20 世纪 80 年 代之后,少数民族主体性步入自觉的文 化身份追求时,就喷薄欲出。 ”然而他 也看到,国外某些学者对流散性文学的 理解,并没有涉及切身的痛感, “在许多 流散文学话语的操持者那里,他们建构 的跨国流散主体,与现代主义者所想象 的孤独游牧和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 者精心策划的自我放逐一样,都是一些 基本上不受阶级与经济地位的投射,因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此并不能使流散概念从根本上摆脱那种 去语境化的文本嬉游性。回避了现实的 社会化和财产再分配问题的流散经历不 过是一种随着当代跨国资本起舞的自由 化的文化多元论而已。 ” 这种文学书写, 只会成为没有体温的文字游戏,或某种 看似时髦实则空洞的理论的注解,无法 打动人心。 关于文学史书写限 度的探究及可能性反思,表现出刘大先 强烈的问题意识。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出现了众多从少数民族视角出发的文学 史写作,但综合审视其研究路径,他发 现书写者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注意到 少数民族文学特有的差异性质;另一方 面,却囿于特定的框架无法使之张扬。 “文学史既然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总是 会需要编制情节、按照某种始终如一的 观念,以前后一体的历时性顺序连贯起 来。差异性内容如果不能够被整编,那 么就只有舍弃。少数民族文学由谁来定 义?如何定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他的论述不屈从权威论断,不妄自菲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总是有理有据,高扬思辨的武器,追根 溯源,抽丝剥茧,穷形尽相,让时间、 空间、创作主体、传播方式构成了一个 综合图景,凸显出少数民族文学的位置、 意义和价值。 二、及物见理的艺术性探析 文学作为心灵表达的重要方式, 寄托着一个民族对自身存在现状的深沉 思考,少数民族作家普遍存在一种写作 策略,即对自己民族进行历史化重构, 书写现实是与回望历史同步的,只有在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性反思中,才能更深 刻地观照到现存的基本处境,并为更好 地创造未来寻找依据。在这个过程中, 本民族的文化记忆便成为创作的重要来 源,它具有多重意义。刘大先认为少数 民族文学的再造文化记忆, “其意义不惟 在所叙述的内容本身,也不仅仅是其叙 事形式的转变,更在于他们建立了与曾 经的外来人的不同的感觉、知觉、情意 基础上的概念认知工具。不仅是按照自 己族群的修辞习惯,表述常态来发表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张,而是把这种基于本族群的理解方式 作为一种特别的知识方式,这样实际上 从全球化 现代性 消费主义等 范式中冲脱开来,它在推出主流叙事的 同时也树立了另一种普遍性,丰富了人 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文学研究的重点 应是通过阅读文本,发现潜藏在作家意 识深处的模糊因子,经批评者的重述, 肯定这种因子对拓展人性深度所起的重 要作用。就少数民族文学而言,许多作 家都是吮吸着本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学的 汁液成长的,强大的先导性知识承传, 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结构产生着至 关重要的影响。其中诗性智慧是一种常 见的心理积淀,刘大先认为:“其实所 谓诗性思维,就是指不同于被工具理性 或者功利思维所异化的那种充满原初情 感和本真语词,它们在主流认知框架中 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其实就具体 某个民族的诗人而言,它就是日常、自 然、贴近烟火的书写。无论是从风格、 意象、意境,还是从象征、隐喻、直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或间接的抒情来看,都是少数民族文学 的核心部分。 ”同时,少数民族作家也 常从自己民族的神话原型中找到创作的 母题,表达对民族过往历史的一种由衷 敬意,借此寻找民族未来的起始原点, 这亦是文化记忆的一种反映。 针对当下发生的少数民族文学实 践,刘大先做出了五个方面的归纳:一 是怀旧与物哀的主题,二是地方性关怀 与生态的诉求,三是女性文学的蓬勃葳 蕤(女性作家以其姿态各异的表述展示 了新世纪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和情感状 态) ,四是母语、翻译与文体创新,五 是权势转移与边缘崛起。通过这些带有 普遍性的情感分析,勾勒出各民族文学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的发展轨迹,触及了 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与表现形式。在进 行大量文本阅读和辨析的基础上,他将 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划分为三 类:一是竭力J 同本民族的文化属性, 自觉意识到是为本民族书写(如张承志) ;二是认为文学是天下公器,不应该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自己狭隘的民族情感所局限,而要把自 己的创作归结到为整个艺术、体现人类 的关怀的高度(如鬼子) ;三是不回避 书写有关本民族的题材,但也不可以强 化族性色彩(如乌热尔图) 。在看似同 一化的“民族文学 ”标示下,其实潜藏着 显明的写作趋向分野,对研究者提出了 新的挑战。因此,亟需建立少数民族的 “作家学”。而就当前的研究来说,重点 应是充分发现、挖掘、诠释作家作品中 的异质性因素,寻找它们为文学书写带 来的新鲜审美经验与原创性活力。 沿着文化记忆走向诗性智慧,再 到情感轨迹与价值取向,刘大先进一步 辨析“少数民族文学 ”所具有的能够与主 流文学相区别的文学质素:“少数族裔 在使用民族共同语写作的时候,往往还 是会流露出有别于主体族群的风格特色。 地域文学风格的形成,出了地理自 然环境之外,就是作为存在家园的语言 所生成的风俗礼仪、禁忌与图腾、生活 方式与心理结构,而文学的地域特色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是个人化的风格可能更恰当。因此,文 本的缝隙处总还是会流露出族裔差异的 影子,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族裔作家今日 可以称之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根据就 在于此。 ”在他看来,少数民族作家比 汉族作家存在着三点优势:一是母语与 翻译文学,翻译中常常会有对于源语言 的归化,带来语言的陌生化;二是少数 民族的宗教信仰书写提供了有别于工具 理性或市场功利的认知范式;三是少数 民族文学携带的地域差别,不仅是边缘 目光的转换,同时也重新绘制了文学地 图。但是面对有些学者担忧的随着现代 性进程的加剧,原来占据优势的“民族 性”会自然削弱甚至消失,刘大先又有 着不同的看法:“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 是没有什么静止不变的民族性 , 作为历史中人,少数民族作家在哪 里,他的民族性就在哪里,这个民 族性显然不是某种符号化的印象,而是 内化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如果改变 必然来临,那也是历史理性自然的选择。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少数民族作家们自有其感应社会律 动的独特性,把握住这种律动,就能有 效触摸其创作的美学内核。刘大先从族 裔、地域、民族记忆等角度切入少数民 族文学批评的内面,寻找到文学研究最 为本质的理论内核,有提纲挈领之效。 他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体现的权力 与政治问题,空间视野中的地理与现象 问题,文化形态冲撞中产生的混血、游 移、跨界等问题,发问有力,常能穿过 语言的迷障,直逼学问的核心。 文化研究的批评立场只有落实在 形式、语言、抒情方式、情感内核等层 面才不至于沦落为空洞的言辞,这是刘 大先在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化学术史脉 络勾勒与政治化的理论建构之外的美学 追求。他指出,我们可以将这种美学追 求提炼为“千灯互照,美美与共” 的核心 观念,以及“ 多元共生,不同而和 ”的和 谐旨归,即一方面接受主流美学赋予的 我们关于文学的前理解,同时注意从具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体的少数民族文学之中生发出具有独特 性的美学理念,而让各种审美观念都有 着表述自己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对话 式的、交互主体性的文学生态。这种理 想化的文学生态既是文学民主化的内在 诉求,也是文学自由的天然属性。如果 说理论溯源让他获得了知识分子的严谨, 这种美学设想则让他不至于窒息在学院 派的枯燥呆板之中,而在批评中葆有了 敏感的生机与灵动。 三、宏阔 多维的建构性努力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尴尬位 置,其阵容、成果及影响都无法与占据 绝对优势的主流(汉)文学相比肩。但 少数民族作家们深厚的民族属性和他们 普遍赖以生存的鲜明的地域特性,使其 作品具有迥异于主流文学的艺术质素。 聚拢、归纳、研究这些文学的成因及规 律,将其放置于中国文学的整体维度上 进行艺术考量,可以有效矫正因某种陈 规或偏见而造成的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短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视,为单调的文学维度增添更为丰富的 艺术内涵。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寻 找其与主流文学研究相通的普遍性路径, 并根据自身特性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亦 可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性。然而在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 阵中,人数的屈指可数,队伍的青黄不 接,观念的陈规老化,已为学界共识。 许多研究者,因其具有少数民族的身份, 固然能够入乎其内,深度探究潜藏在民 族意识深处的诗性因子,发现常人所未 见,可又容易陷入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 模式中,难以做到出乎其外。在此意义 上,我们期待更多具有多元视角的研究 者出现,期盼更多优秀的汉族学者加盟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李晓峰、姚新勇、 刘大先、邱靖等,他们深厚的理论积淀、 扎实的学术训练、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诗 性的语言表达,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格 局的开拓带来了新的活力。 就刘大先而言,在宏阔多维的理 论开拓同时,也注意到具体的文学史研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究的重要性。他的学术目光回溯到晚晴, 沿五四新文学一路走来,对已进入现当 代主流文学行列的老舍、端木蕻良等重 要的少数民族作家的研究,建立起审视 民族文学的重要参照。他做的一系列旗 人文学研究,追溯从 19 世纪中叶直至 20 世纪中叶的满族作家,如斌椿、顾太 清、文康、汪笑侬、蔡友梅、穆儒丐等 人,补苴罅漏,抉微探隐,构成了主 流文学史书写脉络之侧的隐伏的一条线 索,仿佛伴随着主流一同奔涌向前的暗 河,对于丰富文学史的认知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对于某些一度被 遮蔽的文学史材料的重新发掘的问题, 而是一种思维范式意义上的转型,正是 基于视角的转换,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 评的生态与格局呈现出驳杂多样的谱系。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背 后都敞开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其 歌谣、服饰、美术等艺术样式,都为作 家文学走向丰富性提供助益。刘大先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2012 年出版的时光的木乃伊 ,以他 者的目光对中外少数民族电影、民俗学 纪录片、人类学影视进行系统介绍与评 价,梳理与解读新世纪以来的流行影像 文本,以此透视中国社会的各种精神侧 面,描绘出一幅当代华语影视圈的“众 神肖像”。 这种跨界的尝试与努力,依 然充满了对当代人情感走向与心理变迁 的深切关注,并有效获取影视与文学之 间的互文性解读视角。此外,对收集口 传文学和进行田野作业的持久热情,也 使他有着与纯粹学院派批评不同的鲜活 生命气象。而对于古代民族分属的溯源, 对“民族”一词现代性起源的梳理,对国 外族裔文学的比较,对以后殖民理论解 析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尝试,均可见出 他的理论雄心与批评活力。庞大的阅读 量和对各种知识的吸纳吞吐能力,使刘 大先的民族文学批评呈现出厚重而丰盈 的美学特点。 一名优秀的批评家,在进行作品 评析和理论建构的同时,应具有鲜明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价值判断,尤其对存在不言自明的话语 敏感甚至禁忌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而言, 更应该在与现实的短兵相接中,以坚定 的学术立场彰显文学的力量。在具体的 文学批评实践中,刘大先敏锐地意识到 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一些人口较少的民 族因历史上没有书面文学,作家的培养 与成长更是不易,本民族的作家某种程 度上既是他们的代言人,也是其精神导 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好优秀的 民族文学作家,引导一种对于中华民族 大家庭的情感认同,对增强民族的凝聚 力、向心力,维护边疆文化安全,巩固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针对某些偏狭的民族主义者的论调, 刘大先有着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感: “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常用话语策略是追 溯历史仇恨,夸张现实民族差异,来强 化民族认同,但是在歪曲真实本相的同 时,并非其本民族之福。为了追求 所谓的真理而冲破一切禁区的藩篱反而 容易造成灾害性的后果。 ” 11所以他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调建立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中A 民 族自古以来就有文化民族主义的传统, 即往往以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基础, 少数民族一旦认同了主流的儒家主导的 多元文化,便被视为中华民族当之无愧 的一份子,反之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也为 整体的中华文化贡献了自己的营养与成 分,丰富其内涵与外延,这是个华夷交 互的过程。 ” 12在事关大是大非的文化 争锋中,他总是旗帜鲜明地敞亮自己的 观点,对那些彰显仁爱、友善、团结等 人类优秀精神质素的好作品给予不遗余 力地张扬,引导、建构文学的正面价值; 相反,对那些愚昧、分裂、反动的陈辞 滥调则予以强烈批判,让文学真正能够 浸润品质,濡染人心。这是负责任的批 评家所应秉持的价值立场。 刘大先是一个有着坚定学术信念 的批评家,他选择以少数民族文学作为 驰骋才华的疆场,与其不为流俗所同化 的抱负有关:“ 今日研究少数族裔文学, 其中一个意义就在于,从国家叙述的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力缝隙中溢出,谋求另外的叙述文学历 史的可能性,这种寻求并非是简单的颠 覆、拆解或者更换、替代,而是对某种 单一模式的补充和丰富。 ” 13这种学术 的自信来自于磅礴的理论积淀,从他的 著作与文论来看,几乎每论述一个现象 或问题,都要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力 求使难题在理论的介入中迎刃而解。当 然,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过度性阐释的 另一种可能,从阅读感受看,拒绝了部 分读者的审美习惯。然而,在亟需进行 理论重建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任何 一种尝试与努力都应得到提倡,更何况 在之前的学术探索中,这种尝试与努力 的成绩已有目共睹。 正如刘大先所说,文学批评是根 植于人性本能的自然状态,但是对于一 个专业的文学研究者而言,批评意味着 需要区别于一个普通读者的本能性意见, 而具备自觉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 来自于知识性和认识论上的“操千曲而 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自于批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评的方向感和伦理学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