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探讨于一体的学术建构_第1页
融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探讨于一体的学术建构_第2页
融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探讨于一体的学术建构_第3页
融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探讨于一体的学术建构_第4页
融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探讨于一体的学术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融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探讨于一体 的学术建构 一、 “红色文学 ”研究应有怎样的 学术聚焦 中国论文网 /5/view-8440959.htm 张露:在对您访谈前准备资料的 过程中我了解到,您新出版的学术专著 红色记忆的审美流变与叙事境界在 2015 年连续获得了两个全国性奖项。10 月份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第十 五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2 月份又入选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 家协会的“中国文艺评论 2016 年度优秀 作品”,成为全国获得这个奖项的 9 部 著作之一。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请您谈谈您研究“ 红色文学 ”的来龙去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与学术思考。 刘起林: “红色记忆” 题材创作 研究是我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红色记忆的审美流变与叙事境界是 在结项成果的基础上调整和深化而形成 的。在研究“ 红色记忆” 审美方面,我碰 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国家课题已经申报下 来之后,还不断地被探问为什么要研究 这样一个意识形态色彩相当强的选题。 在我看来, “红色记忆 ”无疑是 20 世纪中 国最为重要的集体记忆, “红色文学” 则 是当代中国文学最为重要和丰富的创作 题材,因此选择这样一个选题并没有什 么特殊性。我们过去曾批判过极“左” 思 潮在创作领域搞“ 题材决定论 ”,那么, 现在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就同样不能搞 “题材决定论 ”,关键在于怎么去研究。 在当代文学学术领域, “红色题材 文学”的成果是相当丰富的。20 世纪 5060 年代的创作同评论初步确立了 “红色文学”的价值秩序, 8090 年代的 “重写文学史 ”思潮产生了不少带质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否定色彩的论著;21 世纪以来的多元文 化语境中,对“ 红色经典”的讨论与争鸣 更呈现出全面展开之势。但不少研究者 往往以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或全盘肯 定与维护,或全面否定甚至排斥,显示 出研究者自身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 我看来,文化多元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能 轻易找到击败异己立场的理论武器,而 在于能获得一种“ 八面来风 ”的思想启迪 和广泛吸纳的价值资源。所以,我希望 自己的研究能够超越 20 世纪中国非此 即彼、你死我活的对立思维模式,既具 备开放、兼容的学术胸襟,又秉持一种 在深刻体察基础上的辩证、持衡立场。 基于这种思想观念,我选择对“红色记 忆”这个相对客观、中立的学术切入点, 来审视当代文学史上丰富而复杂的相关 审美形态,阐发其形成路径、意义机制、 价值底蕴和内在局限,从而建构起一种 对于当代“红色记忆 ”审美的富有学理性 的理解。 张露: 那么,您对“红色记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理解和界定的?这 种理解与界定又给您的研究带来了怎样 的影响? 刘起林:综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我 们可以发现, “红色题材” 实际上是一个 随历史发展而不断扩充其内容范围的创 作领域,研究者却往往忽略了从学理层 面根本性地思考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界定, 以至“红色题材文学 ”研究的范围本身也 显得颇为混乱。我认为,这种科学界定 需要以“红色题材文学 ”所依托的历史事 实为基础才有可能形成。 在 20 世纪中国,共产党在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 领导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阶级革命和 民族战争,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 后又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事业。 这种由共产党所领导、以革命意识形态 为基础、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为目标 的社会演变和民众奋斗史,构成了 20 世纪中国的“ 红色记忆” 。从社会文化视 野来看,关于“ 红色记忆”的外延大致存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在着三种界定。 其一,从“ 红色革命 ”是通过暴力 手段夺取政权的社会政治运动、 “红色记 忆”则是“对红色革命的记忆 ”这一原初 性含义出发,将“ 红色记忆 ”界定为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也就是中国现代史上共产党所领 导的革命与斗争,时间范围为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按这种思路来认定的“红色 记忆”审美成果,应该包括“ 革命历史题 材”和“战争题材”两类创作。 其二,从“ 红色政权 ”“红色江山” 开创、巩固和建设的思路出发,将中国 现代史上的“ 红色革命” 和新中国的毛泽 东时代都划归“ 红色记忆”的范畴,时间 段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前。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 红太阳 ”热、 “毛泽东” 热到 21 世纪初风靡一时的“唱红歌” , 都是既有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歌曲,又 有更多的 20 世纪 50-70 年代歌唱共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党、歌唱毛主席、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的歌曲;在对“ 红色英雄人物 ”的宣传中, 从刘胡兰、董存瑞到黄继光、邱少云直 到雷锋、焦裕禄,都被作为宣传的对象; 归纳十七年文学的“ 红色经典 ”时,也是 既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和抗战题材作品, 又包括小说创业史 山乡巨变和 电影英雄儿女等表现新中国斗争与 生活的作品。这些社会文化和文学现象 背后的思想依据,都在于对“红色记忆” 的上述理解。 其三,将“ 红色记忆 ”视为一个不 断延伸的历史动态结构,把中国共产党 领导广大民众追求独立富强、改变国家 和民族命运的全部社会实践,都作为 “红色记忆”来看待。根据这种思路,不 少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报告与 论文,都将“ 红色精神” 与 “核心价值观” “红色精神”与“中国梦”融为一体进行阐 述,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 神、西柏坡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大庆 精神、 “两弹一星 ”精神,再到 “98 抗洪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神”“抗震救灾精神”“ 航天精神”,全部被 纳入同一视野中进行解说。 以上三种界定中包含着两个基本 要素,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以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从这 个角度看,将战争年代或毛泽东时代划 归“红色记忆 ”范畴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领导中国经历着 由革命文化为主导向执政文化、建设文 化为主导的社会转型,政治上由代表无 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转向“代 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 革命党” 转向“执政党 ”;经济上由生产关系的公 有化为中心,转向以生产力的l 展为 中心;社会生活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和 谐社会建设。在这个转型期,社会文化 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即使如此,不断 增添着新内涵的“ 主旋律文化 ”却与过去 的“红色文化 ”一脉相承,所以, “主旋律 文化”也应属于 “红色记忆 ”的范畴。基 于这种原因,我“ 红色记忆 ”的概念认同 内容涵盖更全面、更具历史发展眼光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第三种界定。 “红色题材文学” 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以第 三种概念界定为基础,我们就可以在共 和国历史的整体视野中,从“红色记忆” 这种 创作资源出发来对相关创作进行 重新梳理。首先在总体框架上,认同与 讴歌 20 世纪上半叶战争年代和新中国 成立后毛泽东时代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斗 争与生活的作品,均可纳入研究的视野; 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生活为表现对 象的创作中,在“ 主旋律文化 ”引导下的 部分也可涵盖于内。其次,超越现实生 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史传统分 类法,从“红色记忆 ”内涵的历史流变出 发来观察相关创作,我们可以区分出对 战争年代革命往事的追溯,对毛泽东时 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生活的讴歌,对 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转型状态的考察 三种类型,这样, “红色记忆 ”审美也就 可以概括为“ 革命往事追溯 ”“建设道路 讴歌”和“变革时势考察”三种叙事境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张露:我研读您的红色记忆的 审美流变与叙事境界时有一个问题感 到相当疑惑:你在对“ 叙事境界 ”的归纳 和区分中专门将“ 创伤记忆审视 ”作为了 一种类型。我们一般都认为“红色文学” “红色经典”都是歌颂“红色历史”“红色文 化”的,两相比较,您的这种学术框架 显得相当独特。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 思考。 刘起林:“ 红色题材文学 ”研究的 一个关键性难题,是如何处理以革命进 程中的错误与创伤为审美对象和思想主 题的创作。这类作品与我们对“红色题 材文学”属于 “颂歌”型的通常理解不一 致,但确实又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 个巨大存在,因此,我们视而不见是不 可能、也是不应当的。 总体看来,人类历史上的任何重 大进程都是既有胜利与辉煌、也有坎坷 与失误的,20 世纪的中国革命斗争同样 如此。它给革命事业和革命队伍造成了 巨大的损失,也给历史当事人带来了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重的牺牲与伤痛,特e 是历史错误的 承受者,更有可能存在精神上难以化解 的委屈与失落感。即使革命走在正确的 轨道上,历史当事人在激情洋溢地投入 之后再辩证地回味往事、考量得失,心 中往往也会产生付出巨大代价后的缺失 与遗憾感。更为吊诡的是,如果历史当 事人以正面参与者的身份和高度认同的 态度投入某项革命运动,事后却发现那 不过是一场历史的错误,精神心理的创 伤与荒谬感就更是在所难免了。甚至 “红色记忆”本身,也会因历史的前行和 记忆的规律而不断出现价值评判、情感 倾向的转变与位移。正因为如此,在 “红色记忆”的丰富内涵中,必然会存在 种种意味复杂的“ 创伤记忆 ”。 在当代“ 红色记忆”审美的历程中, “创伤记忆”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十七 年文学中那些“ 干预生活”、在新时期 “重放的鲜花 ”,就是对社会主义新生活 的“瑕疵”及其所导致的心理创伤的揭示 与批判。20 世纪 80 年代,展现革命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程中的“创伤记忆 ”成为思潮性的创作现 象,众多“反思文学 ”作品都站在革命误 区承受者的立场,来品味历史创伤、总 结经验教训;揭示“ 党史”“军史”重大问 题与内在矛盾的创作,也出现了如黎汝 清皖南事变之类的优秀作品。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将革命事业的辉煌与 误区、喜悦与创伤融为一体进行表现更 成了普遍的趋势, 历史的天空将描 述红色英豪成长和揭示根据地内部矛盾 融为一体, 恋爱的季节对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青春加革命 ”眷恋、认同与慨 叹、剖析兼而有之,就是其中典型的例 证。既然“创伤记忆 ”属于 “红色记忆”的 历史与文化构成中不可忽视和抹煞的重 要存在,那么,倾诉与反思这种“创伤 记忆”,就是对 “红色记忆 ”意义正值的 有力的丰富、深化与拓展,将其纳入 “红色记忆”审美研究的范畴,也就具有 充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不过,我并不认同将各种解构 “红色革命”、否定“红色文化”的创作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看做是“创伤记忆 ”书写。 “红色记忆”作为 对中国红色革命的感受与认知,在根本 价值立场层面隐含着一种对“红色革命” 和“红色文化 ”的认同态度,所谓 “记忆” 中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 或再认,就包含着置身其中、也就是作 为革命队伍一员的心理态度。所以, “创 伤记忆”的审美主体应该秉持一种“ 疗治” 创伤、健全和完善革命肌体的精神立场。 比如,王蒙小说的“ 少共”情结和“布礼” 心态、张贤亮绿化树中的资本论 阅读和“走向红地毯 ”场景,都昭示着一 种“置身其中 ”的精神姿态;与此相反, 张爱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恋也描 写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政治生活, 但作者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敌对性的暴露、 控诉立场,所以,前者应纳入“创伤记 忆”的范畴,后者则不能归入。这二者 之间的差异与对比,相当清晰地体现了 “创伤记忆审视 ”的外延边界。 总之,以“ 红色记忆 ”为根本出发 点,遵循客观事实的存在形态及内在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辑,我们完全应该在“ 革命往事追溯 ” “建设生活讴歌 ”和“变革时势考察”之外, 将“创伤记忆审视 ”也纳入研究的视野。 这样,相关研究才能超越各种不同方向 的观念至上、立场唯一的学术思路,以 “理解比评价更重要 ”的思想态度,创新 性地建构起一种全面性与辩证性兼具的 “红色题材文学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二、 “跨世纪文学 ”的学术构想 张露:相对于红色记忆的审美 流变与叙事境界这种历时性梳理和共 时性探讨兼顾的学术框架,您的另外一 部学术专著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 的多维审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共时性 展开的特征。但胜景与歧途出版后 也反响良好,获得了上一届、也就是 “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 奖”。请谈谈您对 “跨世纪文学 ”的相关 思考。 刘起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 展开的是一种创作跟踪性质的研究,所 以对文学发展状况相当熟悉。当我回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头来,对我一直共时性观察的学术对象 进行一种历时性的梳理和全局性的归纳、 总结时,我发现学术界的一些判断和提 法并不符合客观呈现的文学事实。所以, 我在胜景与歧途中贯穿了一个基本 想法,就是希望以中国文学在 20 世纪 和 21 世纪之交的发展与转型生态为观 照对象,捕捉其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的重要现象和关键问题,将具体个案剖 析与全局态势考察、文本内涵解读与意 蕴生成机制探寻结合起来,实事求是、 论从史出地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到 底呈现出怎样的精神走向、审美得失和 内在文化逻辑。 具体说来,学 术界对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中国文学, 习惯于以“90 年代文学” 和 “新世纪文学” 来界定与区分。在我看来,这种界定简 明扼要,局限性也相当明显。首先,这 种界定起源于文学评论界对文学创作按 年代所作出的粗略概括,并不具备深厚 的学理根基,也不是对定型的文学历史 时期的归纳与总结,因此不是严谨的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学史概念。其次,从客观历史事实看, 20 世纪 90 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都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学“ 共名 ”状态存在 着巨大差异,但这两个阶段内部具有明 显的历史连贯性,并未出现可划分为不 同时期的显著标志, “90 年代文学 ”和“新 世纪文学”的概念却使它们之间人为地 构成了巨大的“ 断裂” 。所以,在新型文 学格局已基本确定、文学面貌已较为全 面展开之际,重新理解和阐释从 20 世 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前 10 年间的中国 文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看,近 F 代中国始终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民族文化也 处于相应的转型状态。其中又可区分为 以追求独立、解放为主线的“革命文化” 阶段和追求富强、文明为主线的“建设 文化”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革 命文化”并没有随之结束,而是以“ 社会 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和“拨乱反正 ”的新旗号,延伸到了 20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世纪 80 年代的“ 新时期”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社会才真正步入由政治 本位到经济本位、由一元文化到多元文 化、将崇高与世俗兼收并蓄的“建设文 化”状态。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 前 10 年间的中国文学,就处于这样一 种以社会与文化转型为基础的、向新型 文学生态与审美格局演变的状态。所以 我认为,如果从文学发展与时代文化整 体格局关系的角度,以整个社会文化由 “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转型的客观实 际为历史和理论基础,将 20 世纪 90 年 代“新时期文学 ”终结与转型的状态,和 21 世纪前 10 年新型文学面貌与审美格 局逐渐形成的阶段,作为具有内在统一 性的历史进程来考察,并以“跨世纪文 学”的概念来统驭和界定,也许能够更 准确而深入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价 值内涵、审美文化特性及其历史文化意 义。 以上的梳理说明, 胜景与歧途 虽然章节框架所显示的是一种共时性展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开考察的格局,内在的学术思路却蕴藏 着强烈的、甚至是很深厚的历史眼光, 其实是处于一种共时性展开和历时性追 溯相结合的思想状态。 张露: 您在胜景与歧途中 选择了四种创作现象作为重点论述对象。 您认为,从文化底蕴的角度看, “跨世纪 文学”最值得关注的当属历史文学的异 军突起和持续兴盛;从作家队伍及主体 精神建构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最为重要 的现象应为知青作家群的精神分化;从 审美价值和思想文化影响的角度看, “百 年反思小说” 构成了足以与中国新文学 史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抗衡的优秀作 品群;“跨世纪文学 ”最具图书市场效应 的,则是“官场小说 ”。应该以这些文学 现象为关节点,才有可能充分地呈现 “跨世纪文学 ”多元共生的创作态势和审 美格局。我觉得这种将文本审美建构与 文化生态考察融为一体的思路很有层次 感和立体性,那么,通过这种考察,你 觉得“跨世纪文学 ”表现出哪些基本特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刘起林:我认为,因为中国文化 呈现出全方位转型的状态,对于“跨世 纪文学”也不能仅仅从文本出发,而应 该在审美文化的开阔视野中来观察和理 解。从这样的视野来看, “跨世纪文学” 表现出以下方面的重要特征。 在审美意蕴建构方面, “跨世纪文 学”表现出多元发展和多向度精神跨越、 审美深化相融合的特征。 “主旋律文学” 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小说” 彰 显着呼唤体制变革的思想激情;“跨世 纪文学”中,张平的 抉择 和国家 干部 、周梅森的人间正道和中 国制造 、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和 省委书记等作品,则表现出从激情 呼唤向深切批判的跨越与转变。 “官场小 说”方面, “新写实小说”意在惟妙惟肖地 勾勒凡俗之人在权力网络中卑微、无聊、 尔虞我诈的日常生态;“ 跨世纪文学 ”中, 王跃文的国画和苍黄 、阎真的 沧浪之水等作品则从人生品质蜕变、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精神心理困苦、生命意义迷茫等深层次 出发,揭示出中国社会官本位生态中典 型的人生命运与人格特征。在反思 20 世纪中国历史方面,80 年代的“新历史 小说”和“跨世纪文学”中的“百年反思小 说”,艺术内蕴和审美风范也存在着巨 大的差异。这种种差别表明, “跨世纪文 学”确实对既成艺术思路构成了极富精 神跨度的境界拓展与审美深化。 在审美资源发掘和精神思路选择 方面, “跨世纪文学 ”体现出兼收并蓄、 “为我所用”的特征。新时期文学中的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 文学”直到“新历史小说”,都存在话语 基点单一、思想主题“ 共名 ”的特征。 “跨 世纪文学”中,从莫言的 檀香刑 、铁 凝的笨花 、张一弓的远去的驿站 等近现代历史反思类作品,到贾平凹的 秦腔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蒋子 龙的农民帝国 、邓一光的我是我 的神等当代生活审视类文本,直到迟 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范稳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水乳大地 、杨志军的西藏的战争 等边缘叙事类作品,审美内蕴建构都是 以揭示中国的社会历史本相为旨归,力 求将西方文化、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传统 和中国传统乃至民间文化等各种审美资 源融为一体,在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 基础上进行一种自创新境式的艺术创造。 在历史演变趋势方面, “跨世纪文 学”呈现出艺术形态丰富性与文化精神 不成熟性并存的特征。 “跨世纪文学 ”呈 现出各种思想立场、题材类型、审美境 界和艺术技法的创作“ 众体皆备 ”的景观。 甚至“十七年文学 ”革命现实主义的思路, 也有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 、魏巍的 地球上的红飘带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伤痕文学 ”的叙事境界,也有老鬼 的血与铁 、潘靖的抒情年代 、杨 显惠的夹边沟纪事问世。但文化精 神的不成熟性也多方面地表现出来。不 少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均褒贬不一、反 差极大。贾平凹的废都 、韩少功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马桥词典 、王跃文的国画 、莫言 的檀香刑甚至出现了带有“事件” 性 质的争论。大量被推崇为“经典”“大师” “高峰”的作品一旦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 就显出难以经受多方位检验的平庸之态。 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 ”面对 “官场小说” “盗墓小说”等新型文学形态的 ”叫板”, 也显得捉襟见肘,似乎“ 理屈词穷 ”。在 探索性创作中,作家们立意纠正当代文 学“假大空”的弊端,却步入了 “邪祟”“病 态”的境界;立意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却走向了民间的“ 藏垢纳污 ”之处;力求 回归中国传统审美境界,却恋上了传统 文化的陈腐趣味。所以, “跨世纪文学” 虽然思路活跃、类型丰富,却众体杂陈、 良莠难分,而且各种思想路线之间难以 达成价值共识,出现了许多看似辉煌的 “幻景”和貌似正道的“歧途”。 总 的看来, “跨世纪文学 ”已经突破各种固 有的审美与文化模式,却还处在走向成 熟的历史过渡性状态之中。这种历史过 渡性状态,正是中国社会从 20 世纪“革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命文化”向 21 世纪“ 建设文化 ”的历史转 型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三、在创作跟踪评论与专题学术 研究之间 张露:您曾经是有一定影响的评 论家,以研究当下的长篇小说和文学思 潮著称,但从您的著作来看,您已经完 全进入了对文学史特定领域的专题性研 究,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和“学院派” 色彩。 请问您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刘起林:我最初确实是从文学评 论起步的,硕士期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 论文就是研究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的,当时还产生了一些影响,后来也一 直没有间断对长篇小说和文学思潮的跟 踪研究。但读博士以后,我又增添了一 个“疏离当下 ”、学理性较强地展开当代 文学专题研究的学术空间。这种转变本 身自然是我自己认真思考后的选择,谈 到感受,从社会层面看最主要的应该是 一种不无尴尬的矛盾性。有一段时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我甚至有意回避“ 评论家”这个称号,因 为在很多人看来,所谓“ 评论家 ”,就是 “我出了本书,你给我说几句好话吧” ; 或者“那个著名作家新出的书其实很 臭 ,你写篇文章把它骂一顿吧”;或 者是评奖时“ 你要给我投票啊! ”在这种 状态中跑跑颠颠,看起来很风光,其实 时过境迁后就会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结实 的学术成果。所以我很想把“评论家” 的 帽子远远地抛到身后。等到我转而写 “学院派”研究性质的文章、往 “学者”的 方向靠拢时,却又不时会有人说:“你 写些那样的东西有什么用,根本没人看! 出本书还要自己掏钱!” 虽然对 “自己掏 钱”的事往往可以用 “我有课题经费 ”来 加以抵挡,但论文发表、专著出来之后 连自己可能都不会再读一遍,却也是 “学院派”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事实。甚至 某些学者自身也难耐“ 坐冷板凳 ”,显得 “没有才气”“没有社会影响”之苦,有些 学术同行听说我曾经“ 做文学评论 ”而与 许多作家熟悉,往往会倒过来羡慕我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去的状态。是耶非耶,得乎失乎?可以 修改一句名言来解释:“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求仁得仁,自己心安就 可以了吧。 张露:当前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 相当丰富的,评论文章在报纸、刊物、 网络乃至各类官方文件中“全面开花” , 五花八门的评奖、排行榜也以学术或媒 体权力的方式参与到了文学评论之中。 但人们对于文学评论的状况还是普遍地 不满意。您认为当前的文学评论最缺乏 的是什么?对于创作跟踪评论和专题学 术研究之间的关系,您又有什么看法? 刘起林: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而言,我认为,文学评论是以学术的方 式参与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学术研究 则是对各种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贯通来 龙去脉的考察与探讨,二者并不矛盾, 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学术 研究而言,当代文学研究面对的是一个 “现在时”状态的学术对象,在这个研究 领域中,资料的收集、积累和储备作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虽然相当重要, 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资料本身的查找 其实并不繁难,对资料的深入研读与具 体感悟以及由此形成的问题意识实际上 才更为紧要。问题意识的生长点,应该 就存在于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文学创 作和社会文化实践之中,所以,学术研 究不感受当下创作的活力,就很容易固 化、僵化自我的思维和视野。反过来, 人们对当前的文学批评状况普遍不满意, 我认为关键在于,众多文学评论性质的 判断与言说都缺乏充分的学理性和真正 的历史感。大量“ 我认为如何如何 ”之类 的评论与判断,其实是缺乏对“所以然” 的深度阐释的,而且放到较长的历史时 段中去看那种u 论与判断到底是否深 刻和准确,从评论者到被评论对象再到 广大受众,也大都是没有充分把握的, 于是,许多文学评论就成了“姑妄言之, 姑妄听之”的表演和 “作秀 ”。所以在我 看来,深刻的问题意识,以及问题确立 和阐述的学理性和历史感,在当前的文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学评论中相当缺乏。正因为如此,我所 希望自己形成一种将专题研究和创作评 论的优长融为一体的学术建构。 张露:刘老师,您在来河北大学 文学院工作之前,曾经在长沙、上海、 杭州和广州等多个城市学习或工作过, 我们还知道您对湖南老家的文学界情况 比较熟悉。您专门研究湖南文学的学术 新著“文学湘军 ”的跨世纪转型 又即 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请您就这方面的 情况向我们做一些介绍吧。 刘起林: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 期,我还是湖南师大中文系的硕士生, 就参与了湖南文学界的不少活动,开始 了对“文学湘军 ”的研究,也因此结识了 湖南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众多师友。湖南 文学研究由此成为我学术研究的起点。 后来,我由于求学和工作的原因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