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经济的 快速增长令世人瞩目,同时精神文明建 设也受到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 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的报告中提 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 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 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 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多次 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 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 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 大问题。 ”强调了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沧桑洗礼 传承至今,乃文化自信的基石。 中国论文网 /3/view-12932003.htm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根基,尤其在当今工业化及后工业化 时代,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日益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在现 代化建设进程中,彰显民族精神、增强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独立自由进行可 持续发展的必然文化诉求,也是在频繁 的国际交往中,增加其他民族对中华民 族的了解和尊重、提高国际影响力、展 示中华民族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元素。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 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 产,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和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 间文化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在客观上已经消亡,或正面临着消亡。 社会的现代型转变,造成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 非物质文化遗 产”,简单地说就是 “民族民间文化 ”, 就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从原始时 代到农业社会时代的产物,包含着生活 的应用性和精神的需求性,体现着人与 社会、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 的和谐,其特征大多表现为自发的集体 创作性、灵活自由的传承性,以及传播 模糊的主题模式性。区别于较为严肃的 官方文化和较为严格的文人文化而独立 存在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这种性质与特 征是在长期的传播和继承中约定俗成的, 并非一成不变的。首先,民族民间文化 作为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代的产物, 必然随着工业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它不应再是单纯的 农业时代及以前的产物,应包含着工业 社会、商业社会的部分内容。另外,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乡之间差距的逐渐缩小、信息业的发展, 使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了解更多,受到 的影响也更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 也加快了古老农村在传统思想和传统观 念上的转变。尤其在面对西方世界的物 质优势和强势话语,国人坚持自身文化 立场的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动摇,文化 建设民族化发展的轨道受到了极大的影 响,使得曾经生机活泼、花繁叶茂的民 族民间文化植被日趋枯萎。在这些客观 现实面前,许多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发 出了保护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强烈呼声, 体现了当代中国学者对国家民族文化建 设的崇高责任。 国家实施“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 护工程”之后,各地申报各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工作日益高涨,与之相关的会 议、论坛、展览层出不穷,这种形势来 之不易,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 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 产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仍旧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这个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题虽然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 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使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此也谈谈自己在这项工作中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理解。 首先,保护、继承、和发展三者 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表现在: (1)保护是前提,是继承和发展的对 象。为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根据。 (2)发 展是继承的目的,只有以发展为目的的 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的继承。 (3)继 承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 发展,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 说到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关键 的词传统。这也许就是以上所说的 对保护、继承和发展持不同观点和看法 的焦点。有人认为,传统是先人创造的 沉积与结晶、是完美无缺的、是神圣不 可侵犯的、动不得的,这样错误的观点 势必招致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只满足 于抱残守缺、陈陈相因、老是重复前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的窠臼,是不能符合今天的广大人民群 众和伟大时代的需要的,对社会主义的 新文化建设事业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是不重视继承 传统,也许是由于对传统的无知,而对 它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那么发展就是 一句空谈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的问题上,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 观点来研究和分析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所 产生和依赖的时代背景,怎样来适应当 今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 那么就要适应现代。还有些观点认为, 民族民间文化一旦沾上商品那就不是民 族民间文化了。民间的演出形式一旦搬 上大舞台。就没有原汁原味可言了。冯 骥才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时 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 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 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无论借助怎样的 形式或载体。主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当地 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否反映了本土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文化特性,即是否表现了民族精神,是 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事物。民族精神是 我们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 核心和灵魂。 世界的开放,各地区、各民族的 文化必然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 相互交流影响。保持本土性、回归本土 文化,已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 只有保持各地本土文化的特色,才符合 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能满足人们对不 同地域文化的丰富需求。 然而,在信息交流快捷频繁的今 天,封闭发展已不可能,生活方式趋同、 价值观趋同、审美趣味趋同,故本土文 化受到国际化的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任何时代,本土 文化都是在国际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