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复习自学考试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_第1页
「课堂教学设计」复习自学考试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_第2页
「课堂教学设计」复习自学考试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_第3页
「课堂教学设计」复习自学考试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_第4页
「课堂教学设计」复习自学考试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新课程 新理念1.(2页)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及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比较稳定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学习方式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2.(3页)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与学的方式,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其具体表现为:课程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也很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和老师共同探讨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学校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因为这种现状,使得每个学生本来所具有的主动学习的潜能,以及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受到排斥。尽管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甚至成绩优秀,但是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21世纪公民所应具备的素质。这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3.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或教师“教给”的现成理论,而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时间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4.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变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5.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发生的根本变化? 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要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转变;其次,教师要由重“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的状况,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互传递的过程;再有,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有统一规格向个性化教学转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电大考试电大小抄电大复习资料2、 最早提出教学实际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赖格卢特: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最有教学方法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梅里尔: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布里格斯:教学实际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呢,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3. 教学设计的共识: 一、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一个这样的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以学习着的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三、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4、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2、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3、 明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4.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也是一个新旧课程及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过渡、渐进与交替的过程。 6.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表现如下的行为; 一、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的最佳途径。三、为学生建立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并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服务。四、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五、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快乐。六、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7.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是新课程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教学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来展开的活动。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与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指导者和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8.、 传播理论:传播学首先诞生在美国,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的著作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学概论的出版标志着传播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个系统一般有四个要素组成:信息源、消息(信息的形式)、渠道(信息传递的途径和输送手段)、受者(信息的接收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程序是: 传播者按照预定目标,将提供的信息进行编码制成符号,使之成为易于传输和接收的形式,即消息,并选择最有效的渠道送达至接受者;接收者对接收的信息符号经过解码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并且向传播者做出相应的反应(想传播者发出反馈信息).这样,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双方不断的变换角色,并进行着编码和解码的行动。9、 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理论最早的研究始于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原则”和“及时强化”的程序教学对于教学设计中的精密控制也是有很大启发的。学习理论的另一大学派是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来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的产生一些新的流派。“皮亚杰结构主义”、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论”。10、 教学理论 是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5. 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 二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三、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的思想创新。四。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五、教学设计有助于科学的评价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耳目标记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6、 教学实际的基础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7、 系统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在生物学和哲学领域中,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系统论,其代表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般系统论。系统是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反馈是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递过程。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能够做出反应的能力称为系统功能。 教育控制系统: 教育系统要实现其功能,已达到教育目的,就需要控制,这就形成了教育控制系统。在教育控制系统中,受控者(即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事物,其中除了部分教育资源是物,具有被动性以外,其余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为人,都具有主动性,他们能够反作用于控制者,又能自我控制,这是教育控制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 13、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与教学设计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以卡罗尔关于“能力倾向”的意义为依据发展的。布卢姆的学习理论体系的特征:任何一门学科的掌握,可以用几套主要目标来下定义,这种目标代表一门学科的教程或单元的目的。将整个学习材料划分成较小的学习单元,每一个小单元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是较大目标的组成部分或是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鉴定学习材料并选择学习策略。每一个单元都要有简单的诊断性测验,目的是测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形成性评估),并鉴定每个学生现有的具体问题。运用检测所获得材料向学生提供补充性教学,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14、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框架:言语语言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治理 视觉空间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 交往交流智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 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先天因素,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三章 教学目标的设计1、 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得到的标准。实际上,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20世纪3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首先提出“教学目标”这一概念。 11、 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条件论”其基本结论是:有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必须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从教学分析、展开及评价等方面做出一系列事先筹划等。12、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言语信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够陈述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对事物的名称、地点、过程等事实的表达、描述。智慧技能:指学习者运用符号处理事务的能力,符号可以是语言、数字或其他代号(如运算符号、公式、概念等).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简单学习、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指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的技能。动作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自身动作的准确、敏捷、有力、连贯和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态度:指学习者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就内部状态。学习条件: 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习者从以往的学习结果记忆中恢复起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的外部条件是要靠对教学进行整体的设计。 2、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一般来说,教学目的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的水平要求,并作为指令,要求学校通过教学活动是受教育者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道德水平方面所必须达到的方向性目标。因此,教学目的,也可以说是教学总目标,它反映的是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水准及规格,规定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洋人的根本问题。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反战的需要来确定的,一般作为政府的文件在教学大纲或教学标准中提出。而教学目标是通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某一具体的、可见的行为结果。也可以说,每一项教学活动所预期结果指向都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一般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或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书的各个章节中明确表述出来。可见,教学目的或教学总目标是一种对教学的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而教学目标只是针对某一门学科某一章节的具体要求。3、 教学目标的功能 :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组成的系统。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教学目标可以为检测和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活动获得及时的反馈和调整。4 教学目标的分类: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就是对预期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关于教学目标分类有多重理论和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在布卢姆的教学理论中,教育目标是组织教学,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基础。他把各类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又将这三个领域由低到高的层次分解为若干水平。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识(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一般原理及抽象概念知识)、领会(转化、解释、推断)、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和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觉、准备、指导下的反应、自动化、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5、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确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学习需求的分析:(1)对学习需求分析的意义 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对于对学习者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不仅要发现学习者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还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对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准确,则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策略,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此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提供的时间方面的依据。(2)学习需求分析的方法 确定学习者的学习现状 。确定学习者学习的理想状态。找出学习者学习现状和学习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及确定学习者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需求的关键所在。只有学习者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确定具体的可行的教学目标。因此,具体的教学目标常常来源于学习需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可以使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更具有科学性你、针对性和可行性。6、 教学目标的要素: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方面要素:明确的行为主体(一般指学生)。即说明学习的对象是谁,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具体哪个年级等等。 学生的行为,及说明学生在哪个学科,那个目标领域里,应该做什么。说明学生完成任务所学要的条件。提出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标准,即预期的结果。7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优点:首先,新的教学目标全面反映了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即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其次,教学目标明确,对学习行为的表述具体、准确、清楚,这样能够引导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恰当的组织教学过程。另外,体现了目标与内容要求的统一性。由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和科学的依据。旧的教学大纲编制的教学目标的不足:首先,不适应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该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而且没有不同水平要求的梯度,即没有层次性。其次,教学目标的表述比较笼统、概括,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动词只有抽象的“了解”、“理解”、“掌握”等。但是怎样才算“理解”,怎样才算掌握,由于没有具体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比较抽象,很难把握其程度。因此,无法准确评价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不便于检测。另外,目标中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的表述,是教师要求学生怎样怎样,使学生处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表述也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既培养目标的要求。第四章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1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主要是对学习者的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习任务的分析和学习者的起点行为的分析。2学习任务分析源于就“任务分析教学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涅、布里格斯等。3学习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狭义的学习任务分析是指对作为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所作的心理分析。对学习者内在条件的分析,就称为学习任务分析。在学习者的学习中,几乎每一项学习目标的达成,都必须以某些必要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另外,学习者积极或消极的学习态度也是他们能否达标,或者是影响达标速度的重要条件,这一条件被称之为支持条件。先决条件和支持条件共同构成学习者的内在条件,而对这些内在条件的分析,就是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是在对已各个具体目标的逐级分解和细化中实现的。因此,学习任务分析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必须有表述清晰、明确、具体,而且可测量的终极学习目标,并对目标中所包含的具体知识能力做出个层次与顺序的分析,从而用以指导教学设计。所以,学习任务分析既是对终极教学目标一步步分解和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对从属目标,即逐级的教学子目标的明确过程。教学设计始于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是“要学生学会什么”,而是“学生学会后会做什么”,即学习结果。而完成这一结果,即达成终极目标的内在条件就成为教学设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而学习任务的分析,正是对这些内在条件的分析。有了这种分析,教师就能够根据每一个目标即达成该目标的先决条件,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即教学媒体,并设计最佳的教学策略。4 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学习任务分析的过程是逐级的对达成目标的分解过程。学习内容有着一定的结构体系,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并不是两个相互彼此孤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但是两者又不是完全等同的过程呢。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更侧重于知识及知识结构的分析;而学习任务分析是对学习者内部条件的分析,包括先决条件和支持条件,更侧重对目标达成中人的行为的分析。对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及欲达成的知识结构的逐级分解,是学习任务分析中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学习任务分析中的支持性条件往往很难像知识能力目标分析中通过层级图示的方法表达出来,但是,它也是任务分析中的重要组成而不能忽略。5 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层级分析法是根据学习层次理论进行的一种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归类分析法主要应用与言语信息的学习任务分析,即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任务分析。其目的是确定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需要学习的知识项目。信息加工法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分析心理操作的任务分析方法。6 层级分析法是根据学习层次理论进行的一种学习任务分析的方法。(1)学习层次理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词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学习结果划分为五类: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 一般来说,流程图可以有直线式、分支式、重复性式等基本形式。信息加工的任务分析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揭示了有关学习行为的心理操作模式,这些往往是通过观察无法获取的。所以说,信息加工式的任务分析法是了解心理模式的重要方法。加涅等人认为,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输入信息、行动、决策。9、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分析:学习者进入教学过程之前的学习状态,即原有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水平,称为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当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活动,学习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改变了态度。这种通过学习形成的某一阶段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所预期的行为水平,称之为终点行为。 结合学习任务分析,明确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是否已经具有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称为起点行为分析。 对学习者的起点行为进行分析实际上是包括对学习者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情感态度起点等若干方面的分析。10、 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是针对学习者的知识准备状态进行的深入探讨。指导该分析的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同化论”。第一,了解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二,了解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在与获得的新概念有着逻辑关系的知识内容。第三,明确学习结构中的知识层次是否合理。(2)运用学习层次理论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层级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确定学习者必须获得的终极目标,一般为获得规则或高级规则。确定该目标的从属能力,即若获得某一规则或高级规则,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则或某些概念。确定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即某些基本概念或具体概念。7 归类分析法的程序: 对每一个知识目标要明确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性知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各先决性知识的最佳排列(为各知识点编码)。有些知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相对恰当的排列顺序。 对要达成的各知识目标,将确定的排列顺序用图表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直观的知识结构图(表)。8、 信息加工分析法: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分析心理操作的任务分析方法。(1)信息加工论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比拟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的理论。最初提出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的是阿特金森等人。(2)运用信息加工法进行学习任务分析。信息加工分析法是讲学习过程看做是信息流的流动过程,所以这种方法强调任务分析过程中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可以是直线式的,也可以是分支式的。信息加工分析一般用流程图来描述目标行为所含有的基本心理过程。这种心理操作过程极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教学内容,它适用于技能领域或情感态度领域的分析。8 传输内容的策略主要是指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和应用,深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的策略主要侧重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 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及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习者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进行有效处理的过程。10 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首先,组织策略是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工作的措施;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特征的学习者,一种组织形式不可能达成所有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策略还应该具有多样性。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还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应用,这才充分体现“策略”的意义,如果教学中知识套用某种策略,那么再好的策略也只能是一种僵化的模式。11 教学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皮亚杰的“认知机构”与“图示”理论。1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顺序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是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合乎情理的假设,并努力寻找或发现证据以检验假设。在探究中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并可以争论。根据活动过程的发现,进行提取原理或概念的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这种发现学习的教学顺序,实际上从句提到抽象的教学顺序,它也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智慧技能,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学会发现技巧的教学策略。其次,对教材内容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过程中,必然是对其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的过程,即找到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把握各个章节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另外,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更好的把握相关知识在不同章节中的背景,从而为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提供参考;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为直观的认识知识内容的结构,进而帮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对知识的迁移。适当补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相关内容或实例。合理安排知识的顺序。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5 教学活动的进程安排:(1)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提出的教学的四个步骤:讲:向学生说明;模仿;接受理论指导;练习。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四段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的五个阶段: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验证。(2)教学活动的安排。引起注意。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先决知识和技能。呈现学习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提供反馈。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评定。6 教学方案的形成:(1)教案编写的基本步骤与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 教学进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常规教案 师生互动是教案卡片式教案。7 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阶段,涉及多方面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策略、传输内容的策略、深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的策略。第五章 教学策略设计1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包括教学准备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对象的特征而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2 教学策略设计就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是有效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及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3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即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述;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案(教案)的形成。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需要考虑一下几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起点水平。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对知识内容内在逻辑分析的最好方法是将教材内容系统化、结构化。首先,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系统化和机构化的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总体框架,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11、 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一般采用层级分析法。12、 学习者态度情感起点水平分析: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13、对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提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是:成熟、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和渐进平衡。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更多的强调外部动因,因此,必然有其局限性。首先,其动机引起的行为持久性差,仅限于在外部使用强化时有明显效果;其次,行为的普遍性低,只限于使用一定强化程序的情景;另外,该动机影响范围有限,主要引起的是主义的行为,而与学习成绩及认知水平的提高的关系并不明显。如果将学生的动机作为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加以分析,可以将动机因素分为态度、需要、刺激、情感、能力、强化六个方面。态度和需要在学习开始阶段是作用最大的动机,在进行动机分析时要注意将授课开始阶段的内容与学生需求和已经有的态度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机。刺激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巨大作用,在进行动机分析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经历,分析什么样的刺激更新颖,什么样的活动情感更强。能力和强化是学习结束时的主要动机因素。在进行动机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强化因素能否增强学生的自信,产生成功感,进而引发学生新的态度和需要,产生持续动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加工风格、感知或接受刺激风格、感情需求风格、社会需求风格、环境和情绪需求风格。 20 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其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奇。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杜威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等改造主义者。第三次则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施瓦格等人。21 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区别: 从学习目标上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强调是培养理性的人,或者是培养科学的精英;而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则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2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在探究中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题的来源课题选择应体现开放性课题选择应体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层次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实践、体验过程;表达交流。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既是我们借鉴了国外经验而提出的,也是我们为了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总结我国多年来教改实践所创造的新鲜经验基础上而提出来的。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策略。研究性学习的安排,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处理好“基础性”、“双基”和研究性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成人化”、“专家化”的倾向。处理好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研究之间的关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等。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独立见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理念的建立。16世纪末培根提出要讲科学看作是“探究的程序和方法”。18世纪卢梭提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20世纪初杜威的“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和皮亚杰的“获得学习模式”,也为探究性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比较系统提出探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是施瓦布的“诱发探究”和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施瓦布的诱发探究过程包括:接触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检验假设等阶段。萨奇曼探究训练模式的五个阶段:遇到问题、资料收集证实、资料收集实验、形成系统的解释、探究过程的分析。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发展。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2)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体的指导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探究课题的性质。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师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组织好探究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要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要重视探究活动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由此可见,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活的理解科学概念,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探究未知世界的实践活动中。17 演绎式概念学习策略:演绎式概念学习策略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是一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例证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教师运用演绎式教学呈现学习内容的顺序是:首先给出概念或规则的定义,然后列举例证或让学生举出特殊的例证进行说明。演绎式教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教师直接呈现出有关概念、公式、定理、规则的定义。根据概念、定理、规则等定义所述,提出正面的和反面的例证,并进行论证、讲解、讨论,使学生辨别、理解新概念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进一步给出正反例证,让学生根据新知识能解释例证,并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各种变式的学习,巩固新知识。18 教学中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有合作的意识;有共同的目标;彼此信任,愿意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1)养成学生的合作意识;(2)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3)让学生学会对话(4)合作学习的组织。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19 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1)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提出 。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13 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的教学策略有三个阶段的活动。第一阶段是呈示先行组织概念;第二阶段是提出学习任务或或给与学习材料;第三阶段是增强认知组织,并检验学习材料与已存在的观念的关系。14 皮亚杰的“认知机构”与“图示”理论:认知结构指个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15 动机激发策略:内部动机对于学习的作用表现为:动机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持久。动机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并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动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觉,更加努力。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选择和决策。总之,一个有学生动机的学生,会主动地、有计划的投入学习中,并努力寻找各种学习方法,已达到其预定的学习目标。激发动机的策略主要有下面几种:激发兴趣;创设引发动机的学习情境;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16 教学内容呈示方式的策略:(1)归纳式概念学习策略:归纳推理是从特殊的、个别的前提中推出一般原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式概念学习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和对比个别的、具体的学习概念,抽取出他们的共同的特征并发现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概念、原理的学习过程。归纳式概念学习策略主要适用于概念、规则、原理的获得,重点在于归纳的过程。归纳式概念学习的模式:呈现或列举实例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4、 不同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分析:教学媒体包括:语言、传统媒体、电化媒体、实践活动。实物:实物是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旨在帮助学生真实的感知学习对象的一种教具。实物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能真实、鲜明、生动的提供第一手的感性材料。标本:标本的优点就在于它不仅能真实的代表它的同类,同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挂图和图片:挂图和图片包括根据学习对象而绘制的模式图,或者拍摄的实物照片,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展示,也可以作为教科书及辅助资料中的插图。挂图与实物和标本相比,虽然不及他们真实生动,但是它便于教学,其特点表现为:应用广泛。不受时空和大小的限制。成本低,使用方便。模型:模型也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媒体。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不仅有挂图所具有的应用广泛,不受时空和真实物体大小的限制,同时,还具有立体感和运动感。幻灯、投影、录像 : 幻灯、投影、录像 是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媒介波产生效应的电化教学手段。它们被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以特写表现出来。小到物质的细微结构,大到生态系统、自然 界、乃至整个宇宙。由于它的多种媒介波产生的直观效应,因此比起挂图、模型等对于学习者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特别是录像既有声、像效果,同时具有动感,更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够表现微观动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习难点也更易于突破。第六章 教学媒体设计1 教育信息是指在教育系统内传递的信息。教学过程可以视为一个通讯过程,是一个信息穿的与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中传递的信息,狭义的是指对受教育者提供新的知识和技能,介绍新的思想和观点等教学内容;广义的则除了教学内容以外,也指传递教育内容而生成的其他信息,如教师的指令,只是控制信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解释,或者提出问题,这是反馈信息;当然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讨论,都体现为课堂教学中的信息的传递。2 教育信息的种类: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前者如实物、模型、图像、动作、表情等,后者如概念、原理、文字、语言、符号等。就其来源而言,可以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媒体)信息,前者是通过学生的参观、实践、实习、学习等活动而获得的,后者是从教师的语言、教材的文字或教学媒体中获得的。3 人们的实践与认识过程是一个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判断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过程。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传的过程称为教育信息传输。教育信息传输是师生之间的联系形式,这种联系是通过信息的“输出输入反馈”来实现的。教育信息包括各个学科研究的自然对象、社会对象,以及各种概念、原理、技术、思想、方法等等。根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以及学习者的特征选择教学媒体。多种媒体综合使用的原则。要注意适时、适度地使用媒体。经济因素。7 教学媒体的选择程序: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科学的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其中每一个程序都应遵循媒体选择的原则,而且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来支持。通过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并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最终确定必须有媒体来表现的教学内容。明确有那几种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可以表现既定的教学内容。确定最佳媒体。根据整体的教学设计,确定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内容所使用的不同媒体。并将这些媒体整合到教学过程的流程中。8 选择教学媒体适应注意的问题:多种媒体优化组合使用比只用一种媒体的教学效果要好。同一种教学媒体在表现手法上也不一定相同,每一个教师在媒体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选择与使用的教学媒体,不能单纯模仿,要有所创新。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计算机多媒体越来越多的走进课堂,当它开始在教学中的运用时曾经给人以耳目一新。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不只是教学信息的增加和手段上的翻新,而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应充分它的互动性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多媒体兼有声光电等三种媒介波的调制效应,它可以同时对人体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从而使得人在同样的时空内,获得比传统教学媒体提供的更多的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对象更具有直观性。多媒体技术不受时空限制,它可以动态的演示或再现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的自然过程,如种子的发芽、蛋白质的合成、电子的运动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也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性,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空间拓展了,学习效果的反馈更加及时,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也更为有效。总之,教学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教育信息的传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借助这个有力的媒体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学习。5 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多媒体的设计包括媒体的选择与媒体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6 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选用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功能来选择。选择媒体的原则主要需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类型、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媒体本身的特征。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媒体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事实性教学目标。情境性教学目标示范性教学目标。4 教学评价的类型:依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作用,可以将教学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5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的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对教学背景和核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依据。教学背景主要是指教学中可利用的某些条件及教学环境等。6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过程顺利、正常的进行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所做的一种考察和认定。这种评价对学生可以有几种形式:一是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二是课堂小测验或家庭作业;三是单元小测验。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有几种形式,一是通过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做出自我评价;而是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找出教学中问题。总之,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从而形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7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的评价。8 新课程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第七章 教学评价设计1 构建新课程评价体系的三个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 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 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 评价是指对事物价值的判断。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学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即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这就是教学评价。一般学校用以评价的依据多是由各 种测验提供的测量值。它与“测量”的区别是:评价要根据一定的范围、标准或参照点,对所观察或测试到的数据做出价值判断。3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和反馈的功能。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功能。教 学评价可以激励师生不断努力。综上所述,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