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I 目 录 目录 . I 1 绪论 . 1 究背景和意义 . 1 外研究概况 . 3 外研究研究发展历程 . 3 外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 7 内研究概况 . 9 内研究发展历程 . 9 内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 10 究内容和方法 . 12 2 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 . 13 司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 13 司绩效评价的结构 . 17 司绩效评价系统 . 17 效评价体系的主体 . 17 效评价体系的客体 . 18 3 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发展环境 . 19 国纺织业的分类 . 19 国宏观经济对纺织业的影响 . 19 目 录 业和石油化工对纺织业的影响 . 21 观调控对纺织业的影响 . 22 融危机给纺织业带来的影响 . 23 织业竞争格局 . 23 织业投资情况 . 24 国纺织业纺织业发展趋势 产业转移 . 25 4 纺织业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的构成 . 27 织业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27 标的选取 . 28 标的筛选方法 . 33 单相关系数法 . 33 类分析法 . 33 成分分析法 . 36 5 纺织业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 38 织业上市公司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38 41 家纺织业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 . 39 本数据的建立及预处理方式 . 39 标的筛选 . 39 证研究 . 43 总结与展望 . 50 致 谢 . 51 参考文献 . 52 附 录 . 56 目 录 录 A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6 1、 on on 2010 . 56 附录 B 数据 . 57 1 绪论 1 1 绪论 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纺织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重要支柱产业。一方面是因为它聚集着高密度的劳动力,截止到 2011 年底,从事纺织行业的人数高达 ;另一方面是因为整体对外依存度高达 40%。 众所周知,世界上大部分的纺织品都是在我国生产出口的,我国纺织业从 08 年的金融危机走出来到 2010 年前三季度有回暖现象,第四季度开始受欧债危机影响,出口增幅相对前三个季度有所下降 , 2011 年纺织服装产品的实 际出口额为 2479 亿美元,同比上涨 我国的纺织 品 从古代的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丝绸 到机器化大生产出来的各种纺织服装产品再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的各种颜色各种材质的纺织品和服装 ,扬名古今中外,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以我国的纺织 业 在世界领域都是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 发展到现在它的 产业链最完整,加工配套水平最高,发达的产业集群地最多,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行业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因为它是我国的优势行业,纺织类产品我国销量最大的外贸产品 ,所以它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另一方面,作为服装类日用产品的最主要原材料,服装类产业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也由纺织业的发展速度决定。纺织业的发展速度关系着我国经济能否平稳运行,能否保持物价稳定。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的水平,纺织业也随之快速增长,因此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在 所占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在 2004 年以前,纺织业产值占 重一直都在 9%以上,从 2005 年开始比重下降到 7%左右。 2005 年至今该比重呈现出缓慢回升的趋势, 2007 年更是升到了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上升至 2008 年金融危机,该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是也达到了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纺织业的产销速度1 绪论 2 也开始回升,内销市场支撑作用明显。 2010 年 1 月至 11 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 元,同比增长了 同期增长了 11月末,产成品 的资金高达 元,同比增长 增速同期增长 2010 年四季度,纺织业利润总额同比、环比增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销售利润显著提高,各行业普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1 月至 11月累计利润总额为 上年同期增加了 元。 所有年终核算为亏损的公司总共 亏损了 元,同比增长 增速同期下降 11 月末,我国纺织行业的 亏损面 比率为 同期下降 亏损深度 比率为 比去年同期 下降了 对于那些亏损的公司来说,如何一边在市场竞争中抵抗风险一边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他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2011 年,我国 户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比增长 增速较 1下 降 百分点。 1,纺织工业中纱、布、服装和化纤产量分别为 件和 比增长分别为 增速较 14 和 百分点 。 2011 年 第一季度,纺织行业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产销增速明显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第二季度,棉花价格的高位下跌,棉纱和棉布价格也同样大幅下跌,市场情绪转为悲观。第三季度,中国纺织业企业景气指数为 去年同期持平。第四季度,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 纺织行业进入寒冬,景气有待提升。 公司 需要将发行出来的股票 经过 国务院 或者国务院授权 的管理证券的相关部门 审核通过后能 在 证券交易所 上 进行 交易 ,这样就意味着这家公司 的正式 上市 。与一般 的 未上市 公司相比, 可以 在 证券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是 上市公司 的一个最大的 特征 , 能够高效的大范围 吸收 社会上闲散 的 资金, 以此来作为 扩大企业 规模 的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 也是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的研发提供经济基础,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来扩大在 市场 上的 占有率 和巩固在市场上的地位 。 所以每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道路上的第一目标就是成为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的这个最大优势吸引着每个想发展壮大的企业。 不论是证券公司还是投资者1 绪论 3 都对他们关注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总体情况最感兴趣,即使知道 那些公司的所有经营相关的数据,没有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不能得出准确结论的,所以有价值的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的报告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这是他们即时做出准确决策的科学依据。 因此, 研究证券市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在证交所上市的他们关心的企业进行有科学和理论依据的评价。 我国的证券市场 虽然起步晚,但是这些年的发展道路上,已略显成熟, 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不单单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它的经营业绩关系着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和政府等。如何合理准确地对上 市公司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有关各方非常关注的问题。 如何对纺织业上市公司进行合理准确的业绩综合评价无疑是投资者、政府、证券以及国外相关领域关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为纺织业上市公司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了让纺织业各上市公司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同行业和同地区中所处的位置,就需要通过对他们的经营业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此来鞭策各上市公司。又因为是上市公司,它的基本财务数据都是受各相关部门监管的,比如会计事务所、审计部门和证监会,而且公开透明,所以利用这些数据对他们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所得 出的结论是可以为行业分析、行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的。 外研究概况 外研究 发展历程 国外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美国,它在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是开展的最早的,不论是在评价体系上,还是在评价方法上都是世界领先的。综合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从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成本绩效评价时期;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的财务绩效评价时期;第三阶段,从 20世纪 90年代初发展至今的企业绩 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期。 1 绪论 4 第一阶段:成本绩效评价时期 19 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贸易经济的出现,早起的成本思想与简单的成本计算开始萌芽,但还只是处于低级阶段的成本会计,因为是在自然经济的束缚之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阶段的业绩评价就是对成本的计算,只属于统计的范畴。在成本会计的第一个革命爆发后,如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大利润的思想逐渐取替了原有的仅仅以计算盈利为目的将本求利思想,这也意味着一般的商品货币经济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商货币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与此同时,工厂的管理已经不满足于简单 的成本绩效评价,于是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绩效评价方法,因为这时的西方企业不论是产品品种还是业务内容都还比较单一,较之过去简单的成本绩效评价方法,较为复杂的绩效评价侧重在企业的生产效率上,比如制造业的每磅成本和每码成本,运输业的每吨每公里成本等。随着 19 世界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竞争意识逐步增强,资本家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这种较为复杂的成本绩效评价方法了,他们想在可操作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这种较复杂的方法是在事后进行分析计算,不能在事前很好的控制成本以实现理想的利润最大化。 于是会计成本的第二次革命爆发了, 20 世纪初,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被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于 1911 年设计出来。他建立了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制度,实现了事前和事中的成本控制,达到了对成本进行可操作可管理的目的。让人们可以由过去的被动事后分析计算的观念改变为主动积极的提前预算和控制的观念,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本的控制和成本的执行以及差异分析的结果也就成为了这个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 第二阶段:财务绩效评价时期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已经过渡到了垄断竞争,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市 场空间,各企业纷纷在努力通过向外部融资来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以占领更大的市场,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逐步出现。 1903 年,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单一经营公司合并创立的杜邦公司,成为了新型企业组织结构的代表,1 绪论 5 并由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出了沿用至今的“杜邦系统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为公司整体业绩和部门业绩的评价提供了依据,非常适用于综合性企业的多样化经营和投资选择。此时期的规模经济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公司越来越关注他们融来的庞大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英国管理专家罗斯在 1932 年提出了评价公司绩效的思想。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国际 管理 咨询界的 鼻祖 出应该对企业定期的进行管理状况的评价并要先对公司的外部 环境 进行研究 ,再对该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进行评价,最后在前面的研究结论之上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管理和战略进行评价。 20 世纪 50 年代,一套相对完善的对管理能力进行评价的 指标体系由美国的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他提出的指标分的相对细致,在当时被众多企业所使用。 在 20 世纪 60 年代,销售利润率是被运用的比较广泛一个财务指标,因为当时很多控股企业把税负最小化作为企业的重点目标 1。母公司只注重它子公司现金的流量而不怎么重视它绩效的评价,许多控股公司常常通过“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来对它们的子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方便管理和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应用范围随着杜邦、通用公司这类多部门结构的企业的发展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因为企业建立多部门的结构就是为了从更广的市场和行业范围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 20 世纪 70 年代,麦尔尼斯通过对美国 30 家跨国公司在 1971 年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 实证调查这篇文章,着重指出投资报酬率为最常用的绩效评价 指标,这里包括净资产回报率,评价的标准是用计算出的预算与过去的历史绩效比较。随后在波森与莱希格对 400 家跨国公司在 1979 年的经营业绩所作的问卷调查分析中,他们采用的财务指标还加上了销售利润率、内部报酬率、每股收益率和现金流量等,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这两项成为了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绩效评价指标。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西方国家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更深入了,形成的绩效体系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管理水平指标为辅。美国很多跨国公司已经1 绪论 6 意识到自己在和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在竞争中没有有利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太看重短期财务绩效,所 以他们把更多精力转向了如何形成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而且依据是否最大化股东们的财富来对管理者进行奖励,而不是依据短期的财务业绩状况。这样一来,管理水平指标的地位略有提高,像摩托罗拉和 司都很重视过程、产品的生产周期、保修成本和用户体验满意度等指标。不过重中之中还是放在如何提高生产率上面,对提高客户忠诚度还是欠缺重视,加上对管理者的奖励看重财务业绩而非工作能力和质量业绩,所以这个时期绩效评价的特点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管理水平指标为辅。 第三阶段: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时期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经济全球 化的到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也直接导致企业来自全世界范围的竞争加剧。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发现了妨碍公司成长与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太依赖于传统的财务指标为绩效评价指标,于是意识到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客户渡过这种瓶颈期。所以目前来看,全球都在努力研究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让公司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能更好为自己公司制作出更有优势的战略计划。而且更重要的在评估企业绩效时同样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估,不能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还是以财务指标为标准来评估。西方会计界现在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就是如何财务报告中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而且这种趋势在现在看来越来越明显。 1992 年,美国的卡普兰和诺顿发明了平衡计分卡,这给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带来了又一次革命 2。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平衡计分卡很好的结合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该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绩效也对非财务指标比如客户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填补了单纯的财务指标所不能反映出的信息,综合全面的对企业绩 效进行评价,它设立的考核指标既包括了对过去也记得考核,也包括了对未来业绩的考核,它为绩效评价体系的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平衡计分卡被誉为近 75 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1 绪论 7 外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早期的公司绩效评价方法都是相对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但这些早期 的方法对后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沃尔评分法 20 世纪 30 年代 ,亚历山大沃尔出版 了 财务报表比率分析 和信用晴雨表研究,两书提出了一个新的指标 信用能力 3。而对公司这种能力的评价他使用了财务里的 7 个 比 率指标 ,这 7 个指标名称及所占 比重分别为:固 定资产比 率 (10%), 自有资产周转率 (15%),应收账款 周转率 (10%), 固定资产 周转 率 (10%),存货 周转率 (10%), 产权比率 (25%), 流动比率( 25%)。他给各指标分配固 定比重,然后以行业平均数为基准来确定标准比率,接着用 标准的比率 值来和实际值进行 比较,得出一个相对比率,然后再分别乘以各自的比重,得出一个总的评分。这个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它用线性关系把这些财务比率结合起来,以此来对上市公司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价,这就是沃尔评分法。但是沃尔评分法并没有 证明为什么只选择这 7 个指标而不选择其他或者更多的指标,也不能证明为什么这样非配比重,也没有证明这样分配的合理性,而且容易在某一指标出现严重异常时对整体的评分产生质的影响。正是因为沃尔评分发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于是他提出了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 (二)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分法是在沃尔评分法基 础之上改进而来,特点是选取三类指标:盈利能力指标 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 资产净利率;偿债能力指标 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自有资本比率;发展能力指标 净利增长率,资产 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 4。这三类指标权重分配约为 5: 3: 2,盈利能力里 三项指标权重约为 2: 2: 1,其他两类指标内的各项指标权重平均分配,各项指标的标准评分值总和为 100 分,以行业平均数为基础,进行了适当的修正。 1 绪论 8 (三)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 1919 年由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的财务分析体系。它是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评判企业财务状况的 6。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从财务角度评价一个企业的股东收益回报水平和盈利能力的经典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逐步细分为多项财务比率的乘积,比 如将权益净利率细分为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三个财务比率,再对这三个财务比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对总评价细分为三个评价的积,重点考察影响权益净利率的各个因素。通过这种评价体系,公司能够更清楚详细地了解影响财务变动的原因,对经营现状有更准确的掌握,以便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这体系的运用对企业绩效评价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壮举。 (四)经济附加值法 ( 称 由美国学者 次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 询公司 申 请注册,这方法以经济附加值思想为主,是一套关于如何进行决策,如何对公司里所有的人实行良性激励报酬,如何对公司的财务进行有效管理的 系统 。 这种财务评价方法着重点是两个财务指标,一个是 税后营业净利润 ,一个是为产生出的这些利润而投入的总成本。 它的逻辑基础是一个公司只有创造了价值,才真正称得上为投资者带来了财富。根据思腾思特公司的解释,经济附加值是指公司的收益与成本的差额,差额为正,则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它最重要的特点是重新定义了公司的利润,站在股东的立场上,考虑所有投资的成本,这样才能全面的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使企 业绩效评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评价方法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资本成本的计算上,过于复杂的计算限制了它的使用。加上它考虑的因素过于综合而不能在公司经营无效率的方面找出原因。 (五)平衡计分卡法 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1 绪论 9 展四个角度来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绩效的,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公司找出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7。虽然已经考虑到四个方面的因 素,但是没有考虑到例如供应商和政府那些也在乎公司综合利益的群里 ,而且这样的综合指标导致目标过于多元化而不利于公司制定决策。鉴于平衡 计分卡的局限,阿特金森 在 1988 年研究出来的 利益相关者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他认为公司是除了 股东 这个重要利益相关者以外还有 5 个群体,这 5 个群体分别是员工、客户、供应商、所在地方的社区组织、当地政府。 而且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3)。该体系解决了目标过多而无法找出主要目标 的矛盾。 内研究概况 内研究发展历程 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和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有了绩效评价指标的概念,其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相对曲折的 。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及国有各规模企 业 的改革,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一共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 8。第一次是 1992 年由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里面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次是 1995 年由财政部制定出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第三次是 1999 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 两项规则,一个是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一个是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 这两个规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第四次是 2002 年由财政部、中央企业工委、 国家计委 、 劳动保障部、 国家经贸委 联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修订后的体系较之 1999 年的,评价指标权数修订得更能体现企业的发展能力,指标数量和内容修订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评价指标内容也更与时俱进了。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包括 8 项基本指标、 12 项修正指标和 8 项评议指标。通过这四次的修改完善,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9。 1 绪论 10 内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再到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几个不同的经济阶段。就目前来看,我国关于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系统还是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还 有待研究。虽然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通过我国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探索,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还是建立起了几个适用于我们自己国情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 诚信证券指标体系 1996 年,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证券报对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研究中选取盈利水平、财务状况和发展速度三方面的 6 个指标分别进行分析,其中 6 个指标包括全部资本化比率、利润总额增长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负债比率和资产总额增长率。这 6项指标的所占权重见表 表 信证券指标体系 指标 全部 资本化比率 利润总额增长率 流动比率 净资产收益率 负债比率 资产总额增长率 权重 9% 13% 7% 55% 7% 9% (二)上市公司评价方法 上市公司杂志在国内证券界享有盛名,它在 1999 年对沪市上市公司50 强进行评选,主要采用了 4 个指标:总资产、净利润、市值和主营业务收入。评价方法是先分别计算 4 个指标的得分,再综合起来算得分,最后根据总分来进行排名,去掉净利润显示亏损的公司。这种算法综合了会计和市场的指标,改进了过去过于看中会计指标的不足,但是忽略了权重,存在一定缺陷。 (二) 证星 若山风向 标评测系统 这个系统是由复旦大学 的 期货研究所和证券之星财经网络公司 首次强强联合研发出的成果 。该系统由我国 复旦大学会计学系博士生导师李若山教授担1 绪论 11 任整个研究的主负责人 , 这位博导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审计学家还是我国数一数二的 财务分析 方面的专家。 公司运营的晴雨表就是公司的现金流量、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好坏。通过这三方面不仅可以看出公司获利的能力还可以提前看出公司的财务是否健康。基于这种情况,证星 若山风向标评测系统将财务指标划分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五大类,而且选取了这五类中最重要 最相关的 20 个财务指标作为这个评测系统的指标。这些指标的具体运算是参考了国际通用的沃尔评分体系再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自身特色的,权重也是通过层次分析法经过不断验证调整而来。这个评测系统得出的分析结果一目了然,简单易懂,由于该系统的评价基准是采用的行业平均,这样测出的各个上市公司的排名更加可靠,有利于用户对上市公司进行横纵向的比较,以此来作出最优投资决策。 (三 )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 郭复初教授提出了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 4)。该体系是将出的经济附加值法 ( 与卡普兰 和若顿的平衡计分卡方法相结合而来,第一步是将平衡计分卡中的核心指标投资报酬率用 代,并将 在体现价值创造。第二步是将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分解影响当前 果的指标和影响未来 果的指标,从两个方面来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这样不仅可以保障结果的公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虚报经营成果的行为。不过该评价体系的不足就是没有一个标准来区分哪些是影响当前 果的指标,哪些又是影响未来 果的指标,所以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四) 多元统计分析法 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 ,多 元统计分析就已经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广泛应用 10。多元统计分析法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因为能够相对客观的反映出公司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剔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这种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研究中。多元统计里有针对不同样本的不同分析方法,使用的最多1 绪论 12 的还要属主成 分分析法。因为它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决策和综合评价的多元统计方法 11。主成分分析最早是由英国的 随机变量引入的,后来由美国的数理统计学家 1933 年将其推广到随机向量。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原有的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有变量所体现的样本变差 12。主成分分析的降维思想从一开始就很好地为综合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13。 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内容分 5 章: 第 1 章第 1 节介绍了纺织业发展的概况;第 2 节介绍国外关于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历程,第 3 节介绍国内关于关于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历程。 第 2 章第 1 节介绍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理,其中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本保全理论、权变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第 2 节介绍公司绩效评价的结构,主要从评价系统和主客体几方面进行阐述。 第 3 章介绍从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汇率、农业和石油化工、金融危机、竞争格局、投资情况和产业转移八个方面对纺织业产生的影响。 第 4 章是对纺织业上市公司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阐述了指标选取的原则和从 4 个方面来选取指标,并对指标进行了一一解释。最后介绍了筛选指标的几个方法:简单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 第 5 章主要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首先 利用聚类分析分别对 4 个方面的指标分别聚类,然后再通过求各指标的复相关系 数然选取指标,然后再用主成分分析 41 家 纺织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 2 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 13 2 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 司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公司是通过从事商业经济活动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一个组织,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社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它通过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提供,盈利也是从中而来,有了利润就有了扩大经营的经济基础。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是要经过市场的销售才能获得价值,获利后再生产再销售,这样才能保证经营的持续进行。评价一个公司的业绩好与坏不是看这个公司创造了多少产品和提供了多少服务,而是要看它通过 市场销售了多少产品和多少服务,既然是在市场中销售,就一定会面临同样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等,如果公司想在市场中存活并壮大,最终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总价要高于成本,这样才会产生利润,利润越高,就越有发展壮大的实力。公司想创造好业绩的根本就在于用最少的成本生产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对公司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公司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利润,帮助投资者做出最优化的决定。只有理解了为什么要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才能懂得开展分析评价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 1)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 者”一词最早是 1984 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的,书中详细的介绍了 关于 利益相关者 的一些 理论 14。 对 利益相关者 的 管理 就 是 公司的 管理者 为了 让各个与公司利益有关的群体都能获得他们相应利益而进行的管理。 他认为每个企业的发展前途都与所有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 ,这点明显区别与过去的股东之 上的思想,还告诉大家,经营一个公司就需要看到不论是直接产生利益还是帮助生产利益还是有利于生产利益的所有群体的利益,并努力最大化,而不是单方面只为某个主体追求 利益而不顾其他非主体的利益相关者 。 2 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 14 在 1959 年 ,“ 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这个概念由 他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提出,这个观点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后斯坦福研究所在 1963 年定义利益相关者的时 候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 16。”虽然这个说话在现在看来过于绝对,因为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生存是有影响,但是不至于没有他们就无法生存,公司自身的经营才是致命影响因素。但是这个说法的提出让大家了解到除了股东还有其他的群体影响着公司的生存。最后,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最终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独立的分支,他是这样定义的:“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 17。”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在此后的三十年内多达 30 多种,各国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利益相关者。但是在众多定义中,还是以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20”定义还是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这是他对利益相关者的广义上的定义,这个定义使得他整体的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按照这样的定义来进行 研究是具有局限性的。 克拉克森认为:“ 利益相关者 就是因为投入了某种形式的资本而承担了公司的部分风险的群体。 ” 这个定义 道出了利益相关者跟公司的关系。 一个公司所牵涉到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等交易伙伴,还包括政府和本地的居民、社区、媒体、环保主义者等。公司的风险可以被股东和债权人分担一部分,公司经营是否健康规范可以被当地的各种组织和环保主义者监督和制约,而公司的经营活动就是要消费者买单的,所以公司的发展跟这些利益相关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各相关利益者对公司的回应是公司赖 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 ( 2)委托代理理论 上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通过研究发现了公司的所有者跟经营者是同一个群体的话,存在各种弊端,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公司的发展,于是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这个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将公司的经营权和2 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 15 所有权分开,要求公司所有者让出经营权。 这个理论以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为基础的,因为一旦信息被一部分参与人获得但是另一部分参与人却不知道,这就构成了信息不对称。一种是发生在签约前后,签约前或者签约后,一部分参与人比另一部分参与人获得更多或者更少的信息量。另一种就直接指大 家所知道信息的内容不对称。 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出现,企业内部的分工变得更细更具体,公司所有者随着公司一步步壮大,不论是知识还是精力上都不能独自撑起整个公司的发展,而随着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出现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代理人,而且他们不仅有能力更有精力来好好经营公司。但是随之而来的矛盾就是两者追求的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大化自己的财富是所有权持有者追求的,高的薪资和充足的休息时间是经营权持有者追求的,这两个方向的追求明显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这个矛盾解决不好,最终伤害到的是所有权持有者。尽管如此,这种委托的代理关系还是 存在于世界各国各领域。 只要制定出好的激励机制和人性化的约束机制,再加上公司自身良性的监督和管制,是可以对委托人产生必要约束和积极影响的。 因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只会使得分工更细更专业化,这就要求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人才。而且正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才使得过去解决不好的问题得到解决。 如国有企业中,国家与国企经理、国企经理与雇员、国企所有者与注册会计师,公司股东与经理 , 选民与官员,医生与病人,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委托代理关系 23。 ( 3)资本保全理论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资本保全就是完整的保持投入的所有资本。对 公司的收益进行核算时,应该是以最初投入的所有资本不受损耗为基础上来核算的,必须在初始投入资本完整无缺或者成本全部收回的基础上来核算收益。即:本期净收益 =期末净资产 +本期派发给业主的款项 本期业主新投资26。公式中的期初净资产就是公司需要保全的。 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需要被 保全 的资产 除了 初期投入的所有 资产 还2 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 16 包括 在分配利润时公司留给自己的那部分利润。其中公司留给自身的利润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资本 公积 金,一个是分配利润,另一个是盈余公积金 。这一部分是需要在下一 期核算收益时被保全的,而且只有确认 这部分被保全之后,下一期的收益才能被准确核算出来。 实际上资本保全的计算却并不简单,首先,期初和期末的时间差内会有物价变动还要考虑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其次,要 科学界定因非经营而产生变动的净资产。最后,资本保全又分实物和财务两部分。 ( 4)权变理论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权变理论在经验主义学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权变理论从 70 年代开始在美国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当时的美国处在政治格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又出现石油危机,各企业各公司都处在一个未知且不安的环境中。过去常规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帮助这种处在外 界环境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的公司,于是产生了一种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管理理论,也就是权变理论,顾名思义,“权变”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的意思。权变理论认为每个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没法达到一致的,所以没有哪种方法和原则是万能的,这样就需要具备有效的应对方法和对公司内部 的足够了解。权变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没有一层不变的管理模式 27。管理与其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