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百年史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中国期货百年史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中国期货百年史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中国期货百年史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中国期货百年史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期货百年史期货交易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期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坎坷不平的历程,充分显示了期货交易的顽强生命力,其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与汲取。为了给中国期货学术界进行理论研究和期货交易界从事实务操作提供一个系统的历史线索,我们尝试编纂了“中国期货百年史略”,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基本顺序,前溯至唐五代,重点对清代后期直至1992年前中国期货发展的历史及其壮观场面进行了粗略的描述。一、 清代:中国期货交易的萌发时期中国期货的萌发比西方迟,但是它和西方有两个相似之处:第一,中西商品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先出现古代的预购、赊卖,进而逐步形成了远期交易合同的形式,最后是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人们一般把远期交易合同作为期货交易的初级形式。第二,中国期货交易的发展虽然与证券交易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西方相似,期货交易的萌发都是先从商品批发交易(特别是农产品批发交易)开始,然后才有证券交易、商品期货交易和证券期货交易的依次出现。(一) 清代商品交易中的期货交易萌芽早在唐朝五代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关于赊卖、预购等商业信用活动的发生与记载。到了宋代,江南、四川等地有关水果、茶叶等商品交易中赊卖、预购等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至迟到了清代,已出现了远期交易合同为中介的贸易形式。在茶叶出口贸易中,这种贸易形式尤常见。清代中期,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美,经营此项贸易的商人往往在收茶季节前就来到茶叶产地,与茶农或产地茶商订立茶叶远期交易合同,品种、价格、数量等预先讲定,并预付相应的定金。当时,蚕丝交易中也常见这种交易方式。清代道光年间洋商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他们常在鸦片船到达中国之前,预先向中国人出售鸦片订货单,等鸦片船到岸后再由持单人凭单提货。鸦片战争后由于鸦片贸易的盛行,这种鸦片定货单居然在中国沿海一些地方成为类似于过去日本“米券”一样的流通媒介,充当起了“货币”的角色。我们可以把这种鸦片定货单交易视为中国期货交易的萌芽之一。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有关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记载中,就已经有了“期货”一词。不过,那时的所谓“期货”,还只是一种远期交易,与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还根本不同。 (二) 晚清证券交易潮的起落及交易所的出现1862年,上海新报上曾有人刊登广告出售自己的股份。这表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零星的有价证券交易。到1869年,上海已有专门从事股票买卖的外国商号了,其中最早的是长利公司(J.P.Bisset&Co.)。但是,由于这些商号在当时主要从事外国企业股票的买卖,因此,其社会影响还很小。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股票交易在沿海一些地方发展开来。到了1882年,在中国已出现了“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的景象,形成一种热潮。其时,股市上交易的股票达30余种,其中多为中国企业股票。股价呈上升趋势。例如,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76年的市价为4050两,到1882年则已高达200两以上。1882年10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该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确定每日股票市价,“逐日悬牌”,并送登申报,“务使涨则实宜涨,跌则实宜跌”;(2)抵押股票;(3)代买卖股票。该公司本身亦采取股份制组织形式,“招股十万两,分一千股”。其内部组织则设正副执事二人,董事数人。该公司成立后,每天在公司交易的股票达30余种,股价时有变化。该公司的设立促进了当时股票交易的逐渐规范化。1883年发生了一场金融风潮,这场风潮使中国股市受到沉重打击,引起股价猛跌,上述平准公司亦在这场风潮中消失,进入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股市才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1882年的水平。 1891年西方商人在上海创设了“上海股份公所”(Shanghai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这个所谓公所实际上是一个西方证券掮(qin)客公会,已具有证券交易所的雏形,只是由于那时的中国股市还处于有行无市阶段,该公所的业务量还很小。1905年洋商又在上海设立“上海众业公所”,原“上海股份公所”并入其中。这个公所已经是当时在上海从事证券和物品投机交易的专门场所。公所经营重点为外商企业股票和橡皮股票。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席卷上海,累及该所,会员中破产者为数不少。 (三) 清末关于创办证券市场的舆论准备1904年,梁启超撰文倡办“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期望以此推销公债。他的这个倡议是当时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证券市场的反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个倡议在当时没有产生任何结果。1907年,袁子壮、周舜卿、周金箴、叶又新等人重新提议创办证券交易所,并提出可以仿照日本“取引所”的办法进行组织。但由于腐朽的清政府未能给予重视,结果这个也未能付诸实践。然而,这些倡议为日后创办证券市场提供了必要的舆论基础。二、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形成及大风潮的发生(一) 民初关于创办中国期货市场的呼声再起辛亥革命前后,随着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股票发行数额逐渐增多,流通也渐广,上海的一些钱商、茶商、丝商等已经开始以股票买卖为副业。由于他们是在茶馆聚会、商谈股票交易的,因此,人们还将这一时期称为证券交易的茶会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工商部在北京召开临时工商会议,各省工商界巨子100多人参加。当时任工商总长的革命党人刘揆(ku)一主持会议。会上讨论了交易所设立等问题,决定在通商大埠酌量分设。从此,股票交易被正式提到了历史的前台。1914年秋经农商部批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正式成立。当时会员有13家。会址设在上海九江路,集会时间为每日上午911时,交易证券主要有政府公债、铁路公债、股票等。当时,上市股票约20余种,可以同时进行现货和期货交易。交易方式仍沿用“茶会”习惯,但集会有一定场所,交易有一定时间,买卖有一定办法,已具交易所的基本构架。因此,可将这一时期称为证券交易的“公会时代”。 随着股票交易的兴起,物品市场发展滞后而赶不上经济发展需要所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形成固定的交易场所、开办商品期货交易问题便提到了日程。在这种形势下,上海机械面粉公会附设贸易所,开始进行面粉现货和期货交易。上海金业也有了金业公所组织,关于黄金交易已定有较为完备的规划。所有这些实际上成了当时中国期货市场的雏形。1914年12月在著名实业家、农商总长张謇(jin)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法出台。该法明确规定设立证券交易所须经农商部核准,同时还对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经纪人必须具备的条件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要求一切证券交易所都必须接受农商部的监督。1915年5月,北洋政府公布证券交易所法施行细则26条及附属规则13条,使该法进一步完备。从这段历史看当时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中的立法水平要高于市场实践水平。这对推动中国期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16年冬,孙中山先生准备在上海筹建经营证券、花纱、金银、皮毛等交易的综合性交易所,试图通过经营交易所为当时的国民革命筹集资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与虞洽卿联名上书北洋政府,要求组织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并拟定了交易所章程和说明书,呈请农商部批准。但是,当时农商部只许举办证券交易所,加上后来孙中山先生发起护法运动而受到北洋政府通缉,因而他也就同时被取消了上海交易所发起人的资格。不久上海股票、金业两公会亦各自呈书申请举办交易所。然而,由于证券交易所法规定一地只能设一所,这种规定导致上海各交易所发起人间的长期争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推迟了交易所的应有发展。 (二) 北京、上海等地交易所的成立1918年春,北京商界和金融界人士王景芳、岳荣、曲卓新等呈请农商部批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由于北洋政府发行公债的品种和数量不断扩大,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有助于推行政府公债,再加上王景芳他们主张只办证券,不像上海交易所那样兼办物品,所以很快获准成立。同年6月5日该所正式开业,资本额100万元,经纪人60名,王小宋任理事长。该所一经成立,其“市场组织,悉照欧美日各国交易所成例”,交易分现货、期货两种,期货又分本月期、下月期、再下月期三种。上市证券有公债券、中外银行发行的钞票及股票。据该所1918年11月“第一届营业决算报告”,其成交的现货与期货交易约各占一半。1918年冬,日本人在上海设立“上海取引所”。该取引所成立的基本动机是要“操纵上海市面”,而且它既经营证券又兼营棉纱。这对上海的中国商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经过上海交易所发起人的努力争取,虞洽卿等获准成立交易所,并获得了兼营证券和物品交易的特权。1920年7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式成立,资本额为500万元,较大股东有虞洽卿、邹静斋、李云书等,经纪人200人,虞洽卿为理事长。其交易的标的物有证券、棉花、棉纱、布匹、金银、粮食、油类、皮毛等7种。其经纪人中有一“恒泰号”,由张静江、蒋介石、戴季陶、陈果夫等组成。从此,上海证券交易所热潮又起。例如,1920年11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它的发起人有范季美、张慰如等,由股票商业公会根据北洋政府的证券交易法改组而成。资本额为100万元,经纪人55名,范季美为首任理事长,交易内容分现货、期货两种,企业股票是其主要交易标的物。1921年春原上海机械面粉公会贸易所改组为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原上海金业公会改组为上海金业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也于1921年4月成立。于是,在上海形成了交易所林立的局面。北京、上海等地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早期期货市场的初步形成。1921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物品交易所条例,条例共48条。同年4月又公布了该条例的施行细则33条以及附属规则16条。在这些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附属规则中,对商品期货交易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标志着中国早期期货业的成长迫切需要规则,同时也表明当时中国证券期货交易的发展存在不规范,甚至过于混乱的一面。(三) 民十信交风潮1921年(民国十年)是中国证券期货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大起大落的一年。由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后短短半年时间盈利达50万元,年收益率近100%,其他交易所盈利也很多,各种股票价格也日趋上涨,于是,在厚利的强烈诱惑下,上海许多商人把开办交易所当作发财致富的捷径,蜂拥而上,纷纷招募股份,争相创办新的证券期货交易所。汉口、天津、哈尔滨、南京、苏州、宁波等地也不甘落后,竞相效仿。从这一年的5月份起,新设交易所逐月增加,几个月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36家交易所,为当时世界经济强国美国的好几倍。这些交易所中绝大多数未获农商部批准,不少交易所是在外国租界的庇护下违法成立的。同年57月间,上海还开办了12家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的股价在人们的投机狂热驱使下一涨再涨,最高时竟达五六倍;有的股票尚未发行,仅凭认股证就可以卖高价。许多交易所开业后并无多少正常交易,而是热衷于互炒各交易所的股票,以哄抬股价从中渔利。有的发起人在成立交易所时并不实际出资,而是空认巨额股份,再设法抬高股价,继而抛售自认的股票,转手获巨利。那些信托公司也以本公司的股票为对象进行投机买卖,并与交易所合谋,以信托公司的股票充作交易所的投机筹码,用交易所的股票向信托公司押借款项。数月间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筹集的帐面资本总额已远远超过了发展多年的全国银行业资本总额,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大经济“泡沫”。1921年冬,由于投机盛行吸走了大量社会资金,加上时近年关,按照中国老习惯这时要清帐还债,因此市面资金出现反复紧缺。银行、钱庄预见危情,先是收缩信贷使市场银根吃紧,接着是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等投机者明显感到手中的资金头寸周围不灵。在告贷无门的情况下,一家倒闭随即泱及数家,引起连锁反应,由此便引发了信托公司和交易所倒闭大风暴。到1922年2月,原先被投机者视为庇护所的法租界颁布“交易所取缔规则”21条,给一些因从事过度投机而大伤元气的各类交易所以沉重打击,形成了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大崩溃、大破产浪潮。史称这次破产浪潮为“民十信交风潮”。“民十信交风潮”表明,在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出现期货交易带有极大的不成熟性和历史局限性,加上市场交易的不规范和投机过度,必然以市场失败而告终。现在回过头去看,“民十信交风潮”所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四) 大风潮后的期货市场大风潮后上海存留的交易所只有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上海金业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杂粮油饼交易所等6家,信托公司也只残存两家。其他城市如津、汉等地的交易所亦停闭,仅存北京证券交易所、宁波棉业交易所、哈尔滨滨口粮食交易所和滨江货币交易所等。由于大风潮后大多数商民心有余悸,加上战乱频繁,此后七八年间中国交易所的发展极为缓慢。在证券交易市场上股票的信誉已失,公债成为主要标的物,但是除少数几种公债外,多数公债行情也不看好。1924年8月因传闻江浙战争即将爆发,各种公债行市迅速下跌,出现了一次“公债风潮”。这期间曾引起了一场由买入期货失利者组织的“金融维持会”控告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纠纷,使各种期货交易中断了三个月。“公债风潮”后证券交易所吸取教训,试图通过采取追缴证据金、重定证据金和证据金代用品价格等措施,对可能发生的证券市场危机进行事先有效防范。三、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跛行发展(一)1937年前期货市场的发展1929年1月,日本取引所宣布停业清理。该所于1918年开业后曾一度垄断上海的花纱交易。然而,由于1919年发生的抵制日货运动和1920年以后上海证券物品、上海华商证券等交易所相继成立,从不同方面限制了日本取引所操纵上海市面的野心,造成其营业总部长期处于萎靡状态,1920年后则连年亏损,最终不得不于1929年宣布停业清理。1929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交易所法。此项法律共设58项条款,对交易所设置、组织形式、经纪人资格、交易各类、合约期限、政府对交易所监督等各个方面,均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1930年1月,国民政府又颁了交易所法施行细则。从此,交易所的发展和管理便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法律依据,全国的证券市场也因此而重新活跃,交易所的业务也随之兴盛起来,各种证券、商品期货交易也随之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此间,除了在交易所内开展期货交易以外,一些同业组织开设的业内市场也开始组织期货交易。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棉纱同业市场就同时开辟了现货、期货两种交易方式。该市场对于同业之间棉纱交易的种类、成交单格式、交货办法及付款方式均以统一规格做了相当明确的规定,“以便利交易”。1932年初,国民政府曾因财政困难而生停付内债本息之议。消息一传出,以公债为主要标的物的证券交易所行情暴跌、交易清淡,几乎处于停市状态。直到国民政府做出保证债信的承诺以后,证券交易才逐渐得到恢复。根据国民政府交易所法关于“如在同一区域内有同种业两者以上时,应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三年内合并”的规定,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证券部停止营业,并于1933年5月31日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自6月1日起,上海地区所有证券交易都由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一家办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花纱部、金银部也分别归并于华商纱布交易所和金业交易所。从1933年起,除上海、北京外,宁波、青岛、汉口、重庆等地也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国金融重心转向上海,在北洋政府时期靠经营公债交易兴旺一时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此时门庭冷落,1927年前北京证券交易所与上海大致相同的景观,到1933年已经不见踪影,其全年交易额仅相当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0.5%。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设立有法可依了,但实际上人们还没有将期货市场的发展看作是整个中国经济成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还根本不可能使其得到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抗战期间的证券交易和期货市场的震荡性发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奉命停业迁往汉口。迁往汉口后,由于种种原因,复业未成。其他地方的交易所,也因战事爆发而纷纷停业。另一方面,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沦陷后,上海等外国租界集中之地成了当时的金融“孤岛”,大量游资迅速涌入,加上当时物价不断上涨,结果使上海的投机市场反而畸形繁荣起来,自“民十信交风潮”后一直被冷落的企业股票,此时也重新开始被作为保值手段和炒作对象,黑市交易量迅速增加。与此相适应,上海的证券交易行也迅速增到70多家。天津同样不甘落后,其证券交易行最多时也曾达到100多家。由此,便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1940年,上海股票商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国股票推进会”。这个推进会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为会员介绍买卖股票、调查公司业绩、报告股票买卖价格和成交数量等等。为了规范和吸引交易,该推进会还自定一套“组织章程”、“交易办法”和“代客买卖办法”等规章制度。特别是战时各国普遍实行金融管制,国外资金纷纷逃往上海这个金融“孤岛”。在当时,经中国股票推进会介绍买卖的股票达85种,且均为中国企业股票。由于战乱的影响件下,洋商所办的“上海众业公所”中的外商企业证券交易也十分兴旺,达到了众业公所营业史上的最高峰。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众业公所才被迫停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权禁止外股、黄金等上市买卖,因而大量游资进一步涌向中国企业股票。在这种环境下,股票公司大批设立,仅1942年新设股票公司就达120多家。针对重新抬头的证券市场混乱局面,1942年8月汪伪实业部发布“取缔买卖华商股票暂行规则”,试图对当时十分紊乱的股票交易进行管制。根据这项规则,汪伪政府当时确曾查封了一批不符合规则要求的公司。为了使上海证券交易有一个统一市场,1943年9月张慰如等人奉政权之命,开始组织实施伪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复业”方案。交易所“复业”后专做中国公司股票交易。为了保证交易顺畅,厘定了营业细则75条,将交易所会员经纪人扩充为200人,第一批审查核准上市的股票则达108种。1945年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开拍“便交”交易,每周交割一次。虽然这项交易仅限于永安纱厂等14种股票,但这种交易的实质却是期货交易。这就为投机者提供了市场便利。从此买卖期货套利交易重新兴旺起来。回顾这一时期,中国的期货市场是几度风雨,并常常被当作一个实施投机的工具。战乱干扰、外国干涉、自身不规范等等,则使中国期货市场狐朋狗友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证券交易和期货市场特点1945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令,指示上海等地交易所“非得财政部命令不得开业”。同时,国民政府还对日伪、经营的交易所进行全面接收,对私营交易所进行彻底清理。虽然国民政府明文规定各交易所在清理期间不得再有交易行为,但实际上上海的黑市股票交易却经久不衰,有些股票商号还开办起了股票期货交易,从而大大助长了投机者的买空卖空行为。抗战胜利后,天津等地的证券市场和期货交易也随着时局的相对稳定而逐渐恢复。国民政府接管时,曾允许华北证券交易所继续营业。但是,该所重新开业后不久就被国民政府财政部冀鲁察热区财政金融特派员接收了。1946年3月,这个交易所被清理改组为天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