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下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1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下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2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下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3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下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4页
《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下半年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下半年工作总结课题编号:JXKT-ZH-04-025课题自开题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领导小组的督导下,在课题组试验教师的努力下,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研讨交流,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听取并采纳实验教师们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各阶段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案,努力把课题研究工作做细做实,课题组核心成员带领全体实验教师深入到教学实际中进行研究,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付出,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研究工作的进展 (一)加强学习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组内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多渠道地进行理论培训。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依托“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结合自身需求和任教学科特点,认真观看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视频素材的加工与处理(视频的获取、素材的插入剪辑)、课件(图像+音频)素材的加工与处理、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和教学应用技巧、网络信息检索与下载、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使用技巧和方法、投影仪和实物投影设备的使用方法、网络资源的有效应用等。学习形式主要有:观看视频讲座,借鉴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分析等。要求教师们做好学习笔记,并进行学习总结;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此外,针对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和中期报告怎么撰写这些问题,课题负责人冯志明老师特意做了专题讲座,从“课题概述、进展情况、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阶段计划”五个方面展开,系统的讲解了课题阶段总结和中期报告的撰写方法、注意事项及书写格式等。通过理论学习、技术培训和专题研讨,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写作水平,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保障,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反思总结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二)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初步探索整合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进度,使其有条不紊地向纵深发展,以期获得更有效的效果,课题组要求各子课题实验教师按照既定的实施方案,认真开展课堂实验教学,积极投身于课题实践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并要求整理成文字性资料。 课题的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必须对课题的思想进行领会,具体落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课堂就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检验我们研究效果的主要途径。为保证课题试验的质量和效果,课题组要求各实验教师在研讨课的基础上,每学期至少上1-2节公开课或示范课,并报备学校教务处存档备案。压力往往也是一种动力,它有着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了出效果和高质量,每位实验教师都在研讨课上更下功夫,花大力气备课,全面构思优化整合。授课过程中,执教教师严格按照学校“三段六环”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课题组组织指导小组和学科成员按照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实效性评价量表,对授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其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观察形成观察报告,既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亮点用于“取长补短”,又可以找出不足加以“借鉴改进”。在评课中,利用课堂观察报告,大家共同探讨本节课中的闪光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今后如何加以改进等。这样,大家讨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发言更有说服力和借鉴性,有效避免了之前那种“流于形式”的发言,更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提高。通过实践研究,对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开展“三段六环”教学,每位试验教师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探讨和交流中形成共识。 (三)适时组织交流研讨,及时整理研究材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组内搭建的各种交流平台,发挥现代即时信息通讯技术的优势,有效保障教师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讨论,把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成功的体验,亦或是存有的疑虑等。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以及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化管理的要求,课题组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并进行监督,创建了课题研究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动态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接受各级领导部门的检查。在借助博客平台和网络空间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微信平台与别人交流经验,分享研究成果。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 历经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教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促进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试验教师们通过一次次的理论学习、培训交流、活动研讨、优课展示等,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积累了很多的有借鉴价值的教学反思或随笔。如:刘丽丽老师的配乐朗诵对提高语文教学的作用,王彦峰老师的几何画板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季源峰老师的微课资源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促进,冯志明老师的由信息整合技术支撑引起的深思等。其中,刘丽丽老师撰写的论文在区级电教论文评比中获奖。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需求就是发展”。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更真切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迫切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优化课堂教学,进而有效促进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常规来说,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量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然后才能考虑选用哪些媒体素材,怎样整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并有效的延展下去、是否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等问题。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打破常规,鼓励教师要敢于挑战大胆创新,在备课时首先考虑选用哪些媒体素材,怎样整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怎样设计更易于学生接受并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然后才考量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否通过自学就可以解决技术上的困难,否则立即请求支援。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合小组的合作,在自学与合作中不断地进行“充电”,在需求的推动下有效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中,在冯志明老师的带动下,课题组核心成员孙永珍老师、郭建新老师、季源峰老师、李艳老师等积极参与微课大赛(微资源)和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评比活动,在2014年全区“银江杯”微课大赛暨网络学习空间评比活动,获得微资源一等奖2次,网络空间一等奖1次;之后,冯志明老师再次带领孙永珍老师、季源峰老师、王琪东老师、尤建东老师、李艳老师等积极参与2015年全区“银江杯”微课大赛暨网络学习空间评比活动,由于参数人数众多且竞争激烈,最终冯志明老师获得网络空间组二等奖。今年,冯志明老师继续带领孙永珍老师、季源峰老师、张海燕老师等参加了2016年全区“立思辰银山杯” 微课大赛暨网络学习空间评比活动,我们期望能够获得好的成绩。2015年,刘丽丽老师、李艳老师、孙永珍老师、季源峰老师、 毛艳华老师、尤建东老师、王琪东老师等积极参加“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最终季源峰老师的作品获得区级三等奖。今年,课题组有更多的老师积极参加了“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同样期望能够获得佳绩。季源峰老师2016年全区“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活动中获得区级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展评活动,我们殷切希望能够更多的、全面的展示课题组实验教师的教学风采和研究成果。(三)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教师走,丝毫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全由教师或好学生替代。如今的课堂教学,先由学生课前自学,弄懂自己能学会的,划出不懂的问题;而后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解决不懂的问题,记下还是不懂的问题或存有的疑惑;最后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或引用的微资源进行解惑释疑,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考和顿悟中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适当的提高。同时,我们很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冯志明老师牵头,各学科实验教师积极培养学科“小助手”,充分发挥学科“小助手”的帮带作用,在帮助老师管护多媒体设备的同时,更要带动全班学生积极学好用好信息技术。其中,刘丽丽老师组织学生策划拍摄的微视频大手拉小手在网络选拨评比中获得好评,她指导的贺宇飞、李甜甜、李文洁同学“杀入”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决赛;冯志明老师辅导的学生作品获得区级二等奖;张海燕老师指导的学生剪纸作品屡获佳绩。 (四)教学模式的探索打磨与构建。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度,积极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我校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 (1)课前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整合点 熟知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钻研教材不透,就难以把握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和重难点,运用媒体资源就显得过于盲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往往因脱离教学重难点而失去意义。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整体理解,缺乏深度把握,如何能通过媒体资源的多感官刺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维和深刻感悟呢?教师在媒体运用的设计上,要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切入点,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存在困难的问题,运用哪些媒体资源,以何种方式呈现,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教师要做精心设计,把握好整合点。(2)课堂有效调控,巧妙运用微资源 人的认知水平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微资源的运用要巧妙的利用“已知区”与“未知区”之间的联系,有效衔接“最近发展区”,通过资源的媒体呈现,使知识点由“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循序渐进,实现知识学习的“正向迁移”;否则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并且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学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来选用媒体资源并加以精心设计,由最佳的效果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未知区”转化为“已知区”。 (3)课后交流反馈,合理安排微辅导 有效的资源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其实,课后的辅导,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运用微资源来进行,而不必“事必躬亲”。通过网络平台,师生可以在课后及时交流反馈,学生以“留言”的形式留下问题,教师录制微视频进行“回复”并解答,用以解决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既有针对性,又避免了师生之间“错”不开时间的尴尬,有效提高课后辅导的效率。由此,我们初步确定了“课前课中课后”相互融合的“三段(环)”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磨合课堂教学环节,以求达到各学科都能够适用的整合模式。为此,我们的实验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心血,现已构建出适合各学科的“六环”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当堂检测展示评价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电教设备和网络及空间的作用,有效运用微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高效率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题,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整合。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研究需要教师们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能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也是那些很勤奋的教师,产生“时间与精力”冲突和矛盾是必然的。所以,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教师对课题研究仍处于浅层了解,缺乏进取意识和探究精神,导致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出工不出力,不能够做到有效整合,更多的只是从形式上来进行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导向不强,导致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 2、繁重的事务和课业负担,使一些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推进和深入带来困难。 3、教师们平时探究和交流的话题挺多,但大多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过后再重拾就显得困难了,集中表现为对平时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不够重视。 4、部分教师出现了“倦怠”情绪,主要表现在积极性和热情的下降,以及研究过程的冗长和琐碎,更有甚者打起了“退堂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时间更是宝贵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正确的处理好工作与研究关系,合理的分配好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