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doc_第1页
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doc_第2页
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doc_第3页
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doc_第4页
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绪论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 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 文 字一 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 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历史传说:“仓颉造字”。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 形 汉字 拼音文字 音 义 音 义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三 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如:日月人鱼羊水。独体象形:目、木、手。合体象形:眉、果、聿。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 、刃、本、末。独体指事:一、三、五、高。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如:武信步牧莫暮斗鬥。同体会意:棘、卉、品、北背。异体会意:孚俘、牧、即、间間閒。形声:把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的一种造字方法。如:江、 河、问問、里裏、裹、袒。形声字的常见结构方式:A左形右声:河杜诂 B右形左声:鸭胡颈C上形下声:竿室震 D下形上声:璧忠衾 E外形内声:围匣裹 F内形外声:辩闻哀。形声字的特殊结构:A形旁偏于一隅:载、倏、颖(从禾顷声);B声旁偏于一隅:旌、徒、寶(从宀、玉、貝,缶声)。形声字的形、声变化:A省形:从某省,某声。耆(从老省,旨声)。B省声:从某,某省声。豪(从豕,高省声)。C亦声:从某某,某亦声。仲(从人、中,中亦声)。转注: 说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老也”、“老,考也”。考:实为形声字,从老省,丂声;老:实为会意字,从人、毛、匕。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实为会意字,从亼、卪;长長:实为形声字,从兀、匕,亾声。2清人“四体二用”说:戴震声韵考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四 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1秦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2秦以后的今文字: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3“隶变”及其意义: 汉字形体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在汉字学史上被称为“隶变”。 下面所示“春”字头与“西”字头的几种不同来源,说明篆体是多种写法,到隶书已合并为一种写法了。春 秦 奉 奏 泰“隶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旧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龙骨”经古董商人之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大中药房。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自杀。刘鹗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五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来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如“取”与“娶”,“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古今字有两个来源:同源分化: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又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同音假借:声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 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2通假字:又称“古音通假”。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来代替,这种写别白的字就是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蚤”通“早”)等。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通假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3异体字:又叫或体字。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异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异体字的成因有: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泪(会意)涙(形声)灾(会)烖(形)等。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如:畔泮(形符不同)啗啖(声符不同)。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峰峯 期朞 胸胷 鞍鞌 秋秌 等。4繁简字: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繁简字各时代都有,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体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几种关系: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如:衆众 書书 畫画 禮礼 等。意义、用法有同有异,类似“古今字”关系。如:“舍捨”在“舍弃”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合并为一个简体“舍”字。“采採”在“摘取”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为“采”字。意义、用法完全不同,类似于“通假字”关系。如:“筑築”,“筑”为乐器,“築”为建造,两者本无意义联系,只是同音字。今简化将其合为一“筑”字,有人误为“築”是繁体。笫二节 词 汇一 古汉语词的构成:词的音节构成:单音词和复音词略 词的语素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仅以复音词为例说明各自的分类。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共分3类。叠音词:又叫“重言”。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主要是拟声摹状。如:关关雎鸠、车辚辚、伐木丁丁、磨刀霍霍(拟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盈盈公府步、杨柳依依(摹状)。联绵词:又叫“连语”。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如:流离、参差、仓卒等(双声)仓皇、窈窕、逍遥、荒唐等(叠韵)缤纷、辗转等(双声叠韵)扶摇、狼藉等(非双声叠韵)。音译外来词:葡萄、浮屠、罗汉、乌孙、琵琶、天竺、刹那、鲜卑、月氏(ru zh等。2合成词:主指复合词,简称复词。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共分3类8种。并列式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复词。又可分为3种:A 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其词义跟语素义基本相同。如:师旅、封疆、险阻、逾越、愤懑、众庶、货贿等。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B 偏义复词:由两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语素构成,词义偏于一个语素义,另语素只作陪衬。如:治乱、作息、耳目、异同、园圃、寒暑等。谏逐客书:“快耳目者,其秦声也。” C 变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构成,词义不是语素义简单加合,而是产生新的意义。如:春秋、干戈、社稷、寻常、聪明、规矩等。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主从式复词:由两个有主从关系的语素构成。又可分为3种。A 偏正复词:两语素有偏正关系。如:东宫、百姓、黔首、布衣、夏至、朱门等。B 动宾复词:两语素有动宾关系。如:将军、司令、知县、执事、稽首等。C 主谓复词:两语素有主谓关系。如:霜降、月食、御用、公主、锋利、狐疑等。加缀式复词:(现汉称为附加式合成词)在实语素前或后粘附一虚语素而构成。分为2种。A 加前缀的:阿姊、有夏、言采、于役、其凉、薄污等。韩非五蠹:“号之曰有巢氏。”B 加后缀的:沃若、欣然、沛然、晏如、率尔、铿尔等。论语乡党:“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诗小雅裳裳者华:“乘其四骆,六辔沃若。”二 古今词汇与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有三种情况。古用今废:这种词已成“历史词”。如:觥、笏、媵、匦、簋、匜、徒属、膏腴、舆师等。古无今有:即现代的“新生词”(例略)古今传承:古今都使用,多为“基本词”。 如:人、山、神、走、说、美、之、寻常等。2古今词义的异同:亦有三种情况。词义基本相同:多为“基本词”。词义基本不同:少量。如“丑”古义为“类”,尔雅:“凫,雁丑也。”今义“丑陋”。词义有同有异、关系密切:大量。如“偷”古义:苟且、偷窃等。今义:偷盗、暗中等。三 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1从词义范围变化看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词义范围的扩大:今义比古义外延扩大或义项增加。如:【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睡】古义:坐着打瞌睡。今义:泛指一切形式的睡眠。词义范围的缩小:今义比古义外延缩小或义项减少。如:【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音xi。今义:专指秽气,音chu。【子】古义:子女总称不分男女。今义:只指儿子。词义范围的转移:今义比古义范围方向发生转移。如:【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写】古义:描画。国语:“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今义:书写、抄录。2从词义色彩变化看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古今褒贬色彩有异。如:【侵】古义:进攻,中性词。今义:侵略,贬义词。【爪牙】古义:武臣、辅佐之臣。褒义词。今义:坏人党羽。贬义。轻重程度发生变化:古今语意轻重有异。如:【诛】古义:责备。轻语意。今义:诛杀、杀戳。语意重。【感激】古义:感慨、激愤。轻语重。今义:感动、感谢。轻语轻。(古今词义之异同及其辨析,可参考教材上册P99-121举例)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关于词的本义:何谓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义,可以是文献证明最早的意义。探求词的本义的基本方法:A 字形分析法:通过分析汉字原始字形寻求本义。如:【启】(啟):甲骨文作“ ”,用手开门,故“开门”或“打开”为其本义。B归纳推断法:通过归纳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推求本义。如:【秀】的义项至少有谷物吐穗;特出、优秀;美丽、俊秀。小篆【秀】作“ ”,象谷物吐穗形,故为本义。2关于词的引申义:何谓申义:又叫转义或派生义。指在本义基础上转化派生出来的意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A 狭义的引申义:在本义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地联系而产生的新义。如:【好】 女子貌美。西门豹治邺:“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引申为:一般事物漂亮好看。B 广义的引申义:含狭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多种类型。如:比喻义:【果】本义为木本植物果实。象果实样饱满。逍遥遊: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假借义:【豆】本义为古代盛食物的高足盘。后假借并替代豆类植物“菽”,产生假借义。引申义产生的途径:即本义与引申义的基本关系。两种情况。A 直接引申:又称近引申。【心】(心脏心志):甲骨作 ,本义心脏。引申为心志等。B 间接引申:又称远引申或展转引申。【朝】(早晨朝见、朝拜 朝廷、朝代)本义早晨,音zho。引申到早上见面:朝见,音cho。再引申到朝见之所:朝廷。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 A并列式:又叫放射型。如【引】本义“拉开弓”,并列引申出“延长”“引导”“引退”义。B 连锁式:自本义开始沿同方向但在不同层次上连续间接引申。如【极】本义“屋脊之栋”, 并列引申出“顶点”“标准”“远”等义,而从“顶点”义又引申出“君位”“最”等义。分析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可参考教材上册P362-379、562-594,下册P717-744举例)五 同义词和同源词:1同义词及其辨析: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如:牙与齿、唯与诺、完与备、言与语等。同义词的来源:A 因造词、用词的角度不同而形成同义词。如:望见视、睹看等。B 因词义发展变化而形成同义词。如:屦与履。屦本义麻鞋;履本义踩、践,后引申为鞋。C 因词的逐渐积累而形成同义词。如:几与案。几:座前小桌。案:矮小长方桌。有先后。D 因方言差异而形成同义词。如:迎、逢、逆。杨雄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同义词辨析的几个方面:具体例析可参见教材下册P890-906A 从词汇意义方面辨析:看词义内容的异同,如完与备;看词义范围的大小,如官与吏。B 从色彩意义方面辨析:看感情色彩的褒贬。如赐与畀;看语义轻重的程度。如疾与病。C 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如畏与惧,都有怕义,动词;“畏”可带宾语,“惧”一般不带宾语,若带宾语,则形成使动关系。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使之惧)2关于同源词字:何谓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孳乳、派生出的一组音义相通而不完全相同的词,叫作同源词字。如:江河缺水为“涸”或“竭”,草木缺水为“枯”,人畜缺水为“渴”。 “涸、竭、枯、渴”音、义相通(即古音的声类、韵部相同或近),属于同源词字。确定同源词(字)的三个标准: A 一组词在古音上必须相通:古韵部相同(“叠韵”)或相近,声类相同(“双声”)或相近。B 一组词在意义上必须相通:语义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关。如:竭、渴、枯,都有尽义。C 必须有古代文献或充足的语言材料证明其出自同一语源。参见下册P1113-1123分析笫三节 文史工具书一 文史工具书的分类:1字词类工具书(字典、词典):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全书14篇,每篇分上下两部,以小篆字体为据,收字9353个,重文即小篆以前的籀文等古字形1163个,说解文133441字。将所收字分为540部首,并用“六书说”归纳了汉字造字法。说文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和训诂学著作。研究者多,形成“说文学”。北宋徐铉校订说文成流行较广的“大徐本”;其弟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清代有“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正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尔雅:尔,近也;雅,正也。我国最早的部同义词词典。十三经之一。作者不详。汉书艺文志载尔雅共三卷19篇。释词内容分19类: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为语词部分,其余是专类解释。释词具体方法是把几个同义词放在一起,然后用一个词作总括性解释,有的也可对个别词另作补充性解释。如释诂:乔、嵩、崇,高也。崇,充也。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释名:我国最早声训词典,东汉刘熙撰。共收词1502条,分为27篇,即: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编排体例大致与尔雅同,以被释词为词头,逐条训释。主要从词的读音及名实关系上释词。声训方式有同音相训、双声为训、叠韵为训三类。如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释水: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撰。设214部首,收字47035个。据部首笔画多少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解字方法是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取唐韵广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反切;释义主要依说文等工具书,先释本义再释他义,并引古书作例证,不同义项用“又”字隔开。正文外附有“辨似”、“补遗”、“备考”等。康熙字典引书、引文存在许多错误,清王引之写字典考证,指出其误2500多处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助字辨略为清刘淇撰,是一部用训诂方法解释古汉语虚词的专门工具书。收虚词476个,按“平水韵”及平上去入四声排列。虚词分“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等30类,训释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多种方法。经传释词为清王引之江苏高邮人著,是一部解释古文献虚词的专门工具书。书中收录先秦与西汉经传著述中单音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半舌、齿、半齿、唇七音排列。收词范围虽小,释词重在说明特殊用法,恰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前人成果。(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擅音韵训诂之学,在经传训释方面颇有建树,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辭源:有新旧两种旧辞源由陆尔奎等编撰,1915年出版正编, 1931年出版续编。新辞源由国家统一规划自1958年开始修订,1979年开始出版,1983年出齐四册。新辞源是一部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的大型工具书,收单字一万多个、词目十万余条。仍立214部首,单字按部首排列,同部字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形用繁体。以笔画部首检字为主,后附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索引,检索十分方便。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三种方法,并标明中古音的声、韵、调。詞詮与古书虚字集解: 詞詮为杨树达1928年著,一部文言虚词词典。全书收古书常用介、连、助、叹词及部分代名词、内动词、副词等500余词,先别词性,再释音义,后举书例。原书依旧注音字母编次,并附部首目录;今再版时又加汉语拼音索引附后,方便了查阅。古书虚字集解为裴学海1934年编著。以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基础,酌采刘淇助字辨略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等书之长。收先秦两汉虚字290个,解释较完备。但以守温36字母为编字顺序,给读者带来翻检困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单字3700多,选收双音词约2000个。书后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按音序排列,书前有部首检字表,书后附古汉语语法简介和我国历代纪元表备查。汉语大字典: 以释汉字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四川、湖北组织编写,1984年成初稿,1990年出齐。全书共八卷,前七卷为正文,后一卷收附录、检字表、补遗等。收单字56000左右,字数大大超过康熙字典,设200部首。单字条目用楷书繁体,并注明简化字和异体字,下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情况。注音先用汉语拼音,再用广韵集韵反切标注中古音,对中古前出现的字再标上古声韵调,对现代字则只注汉语拼音。释义一般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排列,释本义以说文为据又不拘泥。汉语大词典: 以释词语音义源流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上海、山东等组织编写,1986-1994出齐13卷,前12卷为正文,每卷首都有该卷部首检字;第13卷为附录,附有音序与笔画检字。收词目37万左右,5000余万字,设200个部首。其编排和注释体例是:字形为繁体与简体、正体与异体兼收;注音兼用现代音和古音(含中古音、上古音);释义先释单字各义项并引书证,再分列以该字为字头的复音词或词组,词语义项力求穷尽。引书证古今兼顾,以便反映词语演变历程。书证凡古代的用繁体,凡现代的用简体字形。2资料类工具书 :又叫类书。通典:唐代杜佑编撰,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料性工具书。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历时三十六年。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所收典章制度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年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较高参考与研究价值。通典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宋人编的通志、元人编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通志:宋人郑樵编撰,共200卷,体例仿通典。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诸略、列传等目,上自三皇,下迄隋代。其中氏族、六书、七帝、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内容为全书之精华。太平御览:宋代李昉等奉太宗命编撰,是一部辑录古籍文献的大型资料类工具书。全书共1000卷,分55门。辑录了古籍材料1600多种,其中多为古籍佚文。书初名太平类编,太宗赐名太平御览。佩文韵府:清代张玉书等编撰,成书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汇辑词汇、典故等资料的工具书,可供作诗写赋查找典故、词藻之用。该书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辑录而成的。全书按诗韵排列,故称“韵府”。全书212卷,按平、上、去、入四声标目,每一部收录同韵的字,并注音释义。每单字下辑录尾字与单字相同的词语(即“韵藻”),按顺序排列,并举书证,罗列典故。所列材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后面再附以“对语”、“摘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民国初刘钧仁编撰。全书12集,集中再分部,部中再分画,书前列笔画检字表,按地名的第一字笔画查检,在第一字下注反切与广韵韵目,下列以字为头的地名。释地名时先介绍地理位置,再介绍曾在此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初藏励龢等编撰。所载人物“起自太古,断于清末”, “凡群经重要人名、上古圣贤、历代帝王诸侯,及正史有传之人,无论贤奸,悉为甄录”。按姓氏笔画排列,书前列有笔画检字表,书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所释之人,先说朝代、任职,后叙业绩、著述。3图表类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共8册,收304幅地图。按历史时期编排,每册书后都附有地名索引,可按部首查检地名。中外历史年表: 翦伯赞主编,1958年初版。全书编入从公元前4500年至1918年间中外重要历史事件,全书按年代顺序编排,方便于查考。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本书只注历代政权交接年代、年号,不记历史事件。书后附有索引,可按笔画查找帝号年号。历代职官表:清乾隆年间官修,共72卷。以清设职官为纲,追溯历代职官沿革,先列图表次述官职名称、员额、职责、品级等。4 索引类工具书: 如二十四史传目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史记人名索引中国地名索引中国历史地名索引中国古典文学论文索引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列宁全集索引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等。十三经索引:叶绍钧(圣陶)编撰。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1982年中华书局出重订。是文、史、哲各科研究者普遍需要的重要工具书。可与十三经注疏配合使用,凡十三经的经文都可通过第一字查到所在的书、篇(年)等。重订本在经文索引之后还标明了合订本十三经注疏的页数、栏次等。附中华书局影印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目录: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郑元笺唐孔颖达正义。(郑元即郑玄,下同)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 工具书的编排(检索)方式:1部首和笔画编排(检索)法:该编排法先把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列出部首表;再将同一部首的所有字都归在该部首下,以每字笔画多少(不计部首笔画)为序排列。各辞书对部首的设置并不一致,如说文540部,康熙字典214部,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设200部。检索这类工具书的关键在准确确定所查字词的部首。(对变形的部首应认真加以辨识,如:忄、心牛、牜礻、示糹、糸,等等)2音序编排(检索)法:音序排列的方法较复杂,大致有三种情况。清及清以前: 多按“平上去入”四声或平水韵106韵来排列,如佩文韵府等。民国及解放初期: 许多字词典用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 多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编排,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3四角号码编排(检索)法:四角号码法把每个汉字的四角形状分析为10种形式,再分别用0到9十个号码来代表它们。这样,每个汉字就可由四个号码来代表。如: 0128 左上0右上1左下2右下8四角号码检字口诀:横1、竖2、3点捺,叉4、插5、方块6,7角、8八、9是小, 点下有横变0头。用四角号码编排的字典,汉字的顺序是按数字的大小排列的。使用这种方法编排的工具书有四角号码新词典等。第二单元 语 法 笫一节 实词及相关句式一 词类活用:3类实词的活用1名词等活用为动词:含名、形、数量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二年)“肘”以肘触之。“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衣冠”穿衣戴帽。“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号病,独忍弃寡人乎?”(史记白起王剪列传)“西”向西进。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短谗毁、说坏话。“夷吾善鲍叔牙。”(吕氏春秋贵公)善 与之友善、善待。“食马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韩愈杂说)千里 行千里。“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一 统一。附:判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方法两名词连用并形成主谓关系,则后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王”称王(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一”统一 。(数词直接充当谓语)两名词连用并形成述宾、述补关系,则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述语)如“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蹄用蹄踢。后带宾语“之”。“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卅年 军驻扎、屯兵。后带补语“函陵”、“汜南”。名词等出现在辅助性代词“所”(今称结构助词) 之后,一般是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记陈胜世家)“罾”本为名词“渔网”,在“所”之后意为“用渔网捕捞”,用为动词。名词等在代词“之、我”等之前,多活用为动词。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两例“衣之”“臣妾我”“刘豫我”中代词前的名词均为动用。名词等在能愿动词或副词之后,多活用为动词。如“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泳。“能”为能愿动词。名词等出现在连词“而”之后,或指示代词“焉”之前 ,一般也活用为动词。 如“不蚕而衣,不耕而食。”盐铁论相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左传哀公十五年“门”把门。“焉”相当“于此”。2动、形容词等活用为名词: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乎?”(战国策赵策)“继”继承侯位者。“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伏” 伏兵。“送往迎来,吊死问疾。”(晁错论贵粟疏)“往、来、死”走、来、死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老”老人;“幼”小孩。“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坚”坚固的甲胄。“锐”锐利的武器。3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有4种情况A 表示行为的处所或方式: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 在朝廷上。作“叱”的状语,表处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面”当面。作“刺”状语,表方式。B 表示行为的工具方法、依凭等: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船”用船,状语,表工具。“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依法。作“斩”的状语,表依凭。C 表示行为者的身份与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以尊兄长的礼节对待他。作“事”的状语,表身份态度。D 表示行为的状态:(多以比喻的方式出现 )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云”象云样(集合);“响”象回声样(应和);“景”(影)象影子样(跟随)。“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人”象人似地(站立)。方位名词作状语:2种情况A 多表处所方向,译时可加“在” “向” “对”等。如“田驰东慢齐侯,南欺荆王。”(韩非子说林上)东:在东边;南:在南边,表处所。B 常与动词“向(乡嚮)”“面”结合,共同表示行为的处所或方向。如“哙遂入,披帷而西向立。”(史记项羽本纪)西:向西(方位名作状);向、立:皆为动词。合译为:面向西站立。“郑于是不敢南面。”左传襄公二六南:向南。面:面向。译:面向南边。 时间名词作状语:2种情况A 一般时间名词作状语:多表行为发生的时间。如“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晨:在清晨时。表示求见的时间。B 特定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日、月、岁”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含有“每一”义。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子篇)日:每一日。作“省”的状语。参:三次。“良包岁更刀,割也;族包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岁:每年,月:每月。作“更”的状语。“日”作状语,有时表情况逐渐地变化,含有“一天天地”意思。如“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日:一天天地。作“稀”的状语。“日”作句首状语,多表示追溯往事,含有“当初、往日、以前”等义。如“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州田。”(左传昭公七年)日:当初。作句首时间状语。“日者,秦楚战于田,韩出锐师以佐秦。”(战国策赵策) 日:往日、先前。二 古汉语几种特殊动宾关系:使动、意动处动、为动用法1动词等的使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寡)妇。” ( ) ( ) (苏轼前赤壁赋) 使幽壑之潜蛟舞;使孤舟之嫠妇泣。 ( ) ( ) 这种需要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来理解和语译的特殊动宾关系,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性质:使动用法构成的“动宾”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兼语结构(旧称“递系结构”)的内容。公式: X + Y “使” + Y + X 使动用法的类型: 3类A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是使动用法的主要类型。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但使动用法使之可以带宾语。如“先生举手出狼。”中山狼传使狼出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使之来。“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元)使姜氏惊。B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少如“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使人尝,使狗食。C 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等的使动用法:如“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使之为相。(名词使动用法)“今君有一窟,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使枕高。(形容词使动用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使行为两样,德性不一。D 使动用法的宾语省略:语译时要补出已省宾语。如“羌尝反,吾诱而降 ,降者八百余人。”史记李将军列传”降之,使之降。2形容词等的意动(处动)用法: 什么是意动用法: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以鲁为小,以天下为小。这种需要按“主语以为(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来理解和语译的特殊动宾关系,就是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性质:意动用法构成的动宾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认定结构(含处置结构)的内容。公式:“x+y ”“以y为x”,“认为y是x”或“认为y有x的性质”,或“把y当作x”等。 意动用法的类型:2种(意动用法只限于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或名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A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已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以五谷为贵,以金玉为贱。“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六十七章)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B 名词的意动(处动)用法: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已用作动词的那个名词所具有的内涵。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以无能为病,不以人不知己为病。(君子怕的是自己无能,不怕)名词意动用法中凡可译为“把”字句的,强调了对宾语的处置,所以又称之为“处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可有两种译法:a,以我为客。(意动用法);b,把我当作客人(“把”字句处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使动、意动用法的对比:A 名词使动、意动用法对比:例:“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李斯谏逐客书)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动用法)“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以之为药。(意动用法)把它当作苦口良药。(“把”字句处动用法)B 形容词使动、意动用法比较:例:“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使黔首愚。(使动)“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韩非子难三)以为太宰嚭智伍子胥愚。(意动)3动词等的为动用法: 什么是为动用法:例:“大叔完聚, 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启。(为动)这种需要按“主语为宾语做什么、因为什么而”等意思理解的特殊动宾关系就是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的性质: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作状语”结构的意义。“为”字与宾语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可按介词“为、为了、给、替、因、对”等语译。公式: “x + y” “为y 而 x ” 为动用法的类型:A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死节为节(操)而死。“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妻之为之妻(给他们娶妻)。B 名词、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例:“名余曰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名余、字余为余名,为余字 (给我取名,给我取字)。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马病肥死马因肥而病而死(或因肥、病而死);丧之为之(治)丧。三 宾语前置:古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颜渊“介宾短语”中宾语是疑问代词的也要前置。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加点者为介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以下加点者为否定副词否定句中只要是“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个别的也可不前置。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