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doc_第1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doc_第2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doc_第3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doc_第4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理学第一章绪言一、基本概念药理学是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防治或诊断疾病的物质。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即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发生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二、药理学任务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药动学三、药理学学习方法1.理解、联系2.重点突出3.记忆方法4.适当做题A型题例题1:以下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答案:CA.曲马朵B.吗啡C.芬太尼D.四氢帕马汀E.哌替啶例题2:以下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答案:DA.曲马朵B.吗啡C.芬太尼D.二氢埃托啡E.哌替啶例题3:对厌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是答案:AA.克林霉素B.甲硝唑C.多粘菌素D.利福平E.罗红霉素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大纲要求:P10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吸收及影响因素药物分布及影响因素药物代谢过程、药物代谢的结果、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剂及抑制剂药物排泄途径、药物排泄的临床意义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异化扩散、膜泡运输)(一)被动转运指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1.主要动力:膜两侧的浓度差。2.特点:(1)不需要载体(2)不耗能(3)无饱和性(4)药物间无竞争抑制现象(5)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停止3.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膜的性质、面积和膜两侧浓度差(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药物越易透过膜(2)解离度,解离度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一般认为非解离型药物才能跨膜转运)(3)浓度差,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越大转运越多(4)药物的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4.药物解离度对被动转运的影响常用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仅部分解离,其解离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药物自身的解离常数pKa和溶液的pH值。pKa:即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pKa值是各药物所固有的特性弱酸性药物( HA )弱碱性药物(B)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因此:在胃中易吸收;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少。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因此:在碱性肠液中易吸收;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少。(二)主动转运 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形式所进行的跨膜运动,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无关,可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药物的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胃肠道吸收、肾小管再吸收滤过肾小球的滤过载体转运主动转运肾小管的分泌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维生素B12经胃吸收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二、药物的吸收1.吸收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转运过程。常以药物离开给药部位的速率和程度描述。大多数药物吸收过程为被动转运。 2.影响吸收因素:(1)药物理化性质(2)给药途径(3)药物剂型(4)机体因素3.药物的理化性质4.给药途径胃肠道:口服,舌下,直肠,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动脉内、鞘内,其他给药:吸入,鼻腔、局部、经皮,胃肠道给药:最常用(安全、方便、经济)5.首过消除 (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被胃肠道或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现象。临床首过消除明显的常用药物: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X型题1.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 答案:BEA.静脉注射后B.皮下注射后C.舌下给药后D.直肠给药E.口服给药后A型题:1.首过消除的特点不含 答案:BA.可发生于口服给药时B.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C.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在胃肠道灭活D.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在肝灭活E.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 2.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AA.舌下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C.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D.药物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E.皮肤给药除脂溶性高的药物外都不易吸收 三、药物的分布1.分布 指进入循环的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过程。(大多数为被动转运,为双向可逆过程)2.影响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pKa 、脂溶性等)(2)体液pH值 (P14)(3)血浆蛋白结合率 (4)膜通透性:血脑屏障(BBB)、胎盘屏障 (P15)(5)组织器官局部血流量3.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吸收入血后部分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称游离型药物。4.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可逆性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不易穿透毛细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滤膜 饱和性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置换现象 (保泰松-双香豆素、磺胺-胆红素)四、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以代谢物形式排出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代谢的主要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 酶系肝药酶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对底物选择性不高、具有可诱导性。A型题:经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 答案:B(特非那定、阿司咪唑)A.减弱 B.增强 C.不变化 D.被消除 E.超强化五、药物的排泄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 3.其他途径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即时量曲线。单次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二、药代动力学参数峰浓度: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峰时间:指给药后, 达到最高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反映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指标三、半衰期1.药物消除半衰期 (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0.693/k(k: 消除速率常数)。3.3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 90%6.6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 99%四、药物的消除物质反应速度与反应物量的关系:dx / dt = -k x n(k 速度常数)1)一级动力学体内药量变化速率:dx / dt = -k x1 = -kx2)零级动力学 ( 定量)体内药量变化速率:dx / dt = -k x0 = -kt1/2k0=0.5C0/k0 A型题:一级动力学转运特点描述中错误的是 答案:BA.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B.血药浓度与时间作图为一直线C.半衰期恒定D.一次给药的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E.一次给药经5个t1/2药物基本消除完全五、表观分布容积 ( Vd ) 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X:体内药物总量C:平衡时血药浓度可推测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的结合情况。六、清除率(clearance, Cl) 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容积体液中的药物清除,其单位为L / h或L /(kg h)表示。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参数。 计算公式为: Cl = k Vd(k :消除速率常数)七、生物利用度 ( Bioavailability ,F )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用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八、稳态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所包含的面积(通常采用梯形法计算)。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Css ) 以半衰期相近似的间隔时间多次给药时, 经过5个半衰期(46), 给药速度和药物消除速度两者达到平衡, 可使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状态, 此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1.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定时定量反复多次给药,经5个t1/2后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2.停止给药经过5个t1/2 体内药物基本全部消除(95%)。3.当口服给药时间间隔为一个t1/2 时,首次剂量加倍可立即达到Css。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大纲要求: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效价、效能、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等在药物应用中的意义。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第四节受体学说受体的特征、受体的类型、激动药及拮抗药、受体的调节、信号转导。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p25)治疗作用:与用药目的相符、有利于患病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二、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治本) 2.对症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治标)三、不良反应*: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具有相对性。2.毒性反应: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急性毒性致癌作用慢性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3.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与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4.后遗效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5.继发反应指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6.停药反应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7.特异反应指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与常人不同。A型题:药物副作用是指答案:BA.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应 B.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C.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产生的不适反应 D.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应E.过量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 B型题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停药反应 D.毒性反应 E.变态反应1.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应2.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3.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4.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应答案:DABE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停药反应 D.特异质反应 E.变态反应1.长期应用可乐定后突然停药引起的血压升高2.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可导致3.应用巴比妥类药醒后出现的眩晕、困倦等属于4.应用伯氨喹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答案:CDBDX型题符合药物副作用的描述是答案:CEA.由于药物的毒性过大所引起 B.由于药物的选择性过高所引起C.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不高所引起D.由于药物的剂量过大所引起 E.在治疗量即可发生 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一、计量的概念1)半数中毒量 TD50 2)半数致死量 LD50二、量效关系和量效曲线1.量效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描述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之间的关系。2.量效曲线以药物效应为纵坐标,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做图所得到的曲线。p27 图3-13.量反应药理效应是连续增减的变量,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数表示(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单位。4.质反应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而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又称全或无反应,以阳性反应或阴性反应来表示药理效应。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效能(最大效应) 药物能达到最大效应的能力 - 内在活性效价(效应强度、等效剂量)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亲和力半数有效量 ED50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A型题以下阐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CA.最大效能反映药物内在活性B.效价强度是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C.效价强度与最大效能含义完全相同D.效价强度与最大效能含义完全不同E.效价强度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和累加量效曲线质反应:研究对象为一群体。 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效应的初始反应及其中间环节。即研究药效是在何处产生的?如何产生的?见应试指南28-29页的小标题A型题:药物作用机制不包括答案:CA.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 B.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C.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 D.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 E.作用于特定的靶点 第四节受体学说一、受体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号转导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整合,触发后续的药理效应或生理效应。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外源性)。通过改变受体的构型而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二、受体的特征1.饱和性2.特异性3.可逆性4.高灵敏度5.多样性三、受体的类型1.作用受体的药物(配体)(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KD 解离常数:引起50%最大效应时的药物浓度或剂量,反比pD2 亲和力指数, KD 的负对数。 正比 (2)内在活性:药物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2.受体激动药:既能与受体结合又能激动受体产生生物效应的药物完全激动药 = 1部分激动药 吸入 舌下 肌肉 皮下 口服 直肠 皮肤 2.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硫酸镁利多卡因3.联合用药(1)配伍禁忌青霉素普鲁卡因、异丙嗪、氯丙嗪四环素类青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头孢曲松钠含钙溶液红霉素盐水青霉素葡萄糖溶液第二节机体方面的因素(略)A型题:1.对消除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何者不正确 答案:DA.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D.其长短与原血药浓度有关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2.某弱酸性药 pKa 为4.4,在 pH 1.4的胃液中其解离度约为 答案:DA.0.5 B.0.1 C.0.01 D.0.001 E.0.00013.静脉注射给药5mg,达平衡后血药浓度为0.35mg/L,其Vd为 答案:BA.1.4 L B.14 L C.28 L D.5 L E.100 L4.关于“表观分布容积”,错误的描述是 答案:BA.指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B.代表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真正容积C.只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D.其单位为L或L/kgE.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小 5.部分激动剂的特点 答案:DA.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无内在活性B.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有内在活性C.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增加剂量后内在活性增强。D.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低剂量单用时产生激动效应,高剂量时可拮抗激动剂的效应。E.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6.药物作用机制不包括 答案:CA.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B.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C.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D.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E.作用于特定的靶点第五章抗菌药物概论第一节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大纲要求: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意义一、抗菌药物概述P44451.化学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化学治疗。2.抗菌药物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3.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4.抗菌谱(窄谱、广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5.抗菌活性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6.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7.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8.化疗指数LD50/ED50安全系数LD5/ED95安全界限LD1/ED999.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段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大纲要求:抑制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胞膜功能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合成病原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糖体细胞壁细胞膜 脂质双层,镶嵌多种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细胞质核糖体(核蛋白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P46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大纲要求:耐药性的产生、分类及产生机制一、耐药性的种类固有耐药性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二、耐药性产生机制P481.产生灭活酶产生多种多样灭火酶,改变药物的结构,使药物失去抗菌作用。2.改变靶部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原始作用靶点,称为靶部位。若此部位发生结构或位置改变,则药物不能与靶部位结合,细菌可产生耐药性。3.增加代谢拮抗物4.改变通透性细菌通过各种途径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细胞外膜,而对青霉素等有天然屏障作用。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杆菌等均有主动外排系统。经其外排引起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内酰胺类。6.其他(1)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肠杆菌、假单胞菌等是由于拓扑异构酶的结构改变所致。(2)对利福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的肠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等的耐药是由于降低了RNA聚合酶的亲和力。(3)耐红霉素的大肠杆菌中都存在红霉素酯酶,其能酯解红霉素的大环内酯结构。第四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大纲要求: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的目的、指征、协同作用及拮抗作用抗菌药物的滥用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1.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根据感染部位、菌种,选择敏感的抗菌药2.药动学特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3.患者生理病理情况新生儿因肝药酶系统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均应尽量避免。妊娠期是人体的特殊生理时期,选择抗菌药物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因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用药后血药浓度偏高,半衰期延长,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均需因个体情况调整。肾功能减退不宜或尽量避免使用的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头孢噻啶等;必须酌情减量的药物:氨基糖苷类、羧苄西林、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等需适当调整剂量的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肝功能减退仍可应用或减量给药的药物: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应避免使用的药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四环素类、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异烟肼、两性霉素B、磺胺类、酮康唑、咪康唑等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主要适应证:(p51)严重创伤、开放性骨折、火器伤、腹内空腔脏器破裂、有严重污染和软组织破坏的创伤等。大面积烧伤。结肠手术前肠道准备。营养不良、全身情况差或接受激素、抗癌药物等的病人需做手术治疗时。进行人造物留置手术。有心脏瓣膜病或已植有人工心脏瓣膜者,因病需做手术时。第五节抗菌药的联合用药目的:1.协同作用 2.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4.减少用量一、联合用药指征(举例)1.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 3.减缓耐药的产生。4.降低毒副作用。 5.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二、抗菌药物作用性质 练习题B型题A.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B.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C.与PABA相竞争 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E.抑制DNA回旋酶1.头孢菌素类(B)2.氨基苷类(A)3.磺胺类(C)4.甲氧苄胺嘧啶(D)5.喹诺酮类(E)B型题A.LD50/ED50 B.ED50/LD50 C.LD5/ED95 D.ED95/LD5 E.LD1/ED996.化疗指数(A)7.安全系数(C)8.安全界限(E)B型题A.MIC B.MBC C.PAE D.PBPS E.MRSA(耐甲氧的金葡菌)9.抗菌后效应(C)10.最低抑菌浓度(A)11.(X型题)肾功能减退时,必须酌情减量的药物有 答案:ABCDA.庆大霉素B.万古霉素C.四环素D.磺胺嘧啶E.红霉素红霉素对肾脏没有影响?。12.(X型题)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有 答案:ABCDA.大面积烧伤B.进行人造物留置手术C.严重创伤D.婴幼儿秋冬季腹泻E.结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第六章-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节青霉素类抗生素 【大纲要求】: 青霉素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 双氯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替莫西林、哌拉西林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1.青霉素类 2.头孢菌素类 3.非典型的-内酰胺类抗生素 二、-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P55)(1)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2)抗菌机制:1.抑制转肽酶(细胞壁黏肽合成酶) 2.增加自溶酶活性 三、青霉素类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分类 药物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半合成 耐酸(口服) 青霉素V、非奈西林 耐酶(抗金葡菌)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奈夫西林 氨苄西林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抗铜绿假单孢菌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 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 磺苄西林 抗革兰阴性菌 美西林、替莫西林 (一)天然青霉素(PenicillinG,青霉素G) 青霉素是一种有机弱酸,常用钾盐或钠盐,易溶于水。内酰胺键易被水、酸、碱、重金属离子及青霉素酶等分解而失效。其水溶液不稳定,在室温下抗菌活性迅速下降,甚至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但是干粉在室温下稳定,可保存2年。故青霉素应临用前配置。 青霉素G的产量高,性质稳定,作用强,毒性低,仍是目前治疗敏感菌所致感染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药动学)】 1.不耐酸不耐酶,需肌注给药 2.体内分布较广 3.t1/2:0.5-1hr,维持4-6hr 4.99%以原型经尿排泄 5.丙磺舒可竞争肾小管分泌 6.具有明显的PAE【抗菌作用】 球菌、螺旋体感染(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菌等) 1.G+球菌杀菌作用,首选! 2.G-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球菌 3.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临床应用】 1.链球菌 2.脑膜炎双球菌等引起的脑膜炎 3.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放线菌病等 4.革兰阳性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病,同时加用相应的抗毒素,因其对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无效。 【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常见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1.原因: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2.注意事项: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 3.急救办法:肾上腺素 4.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 必要时可加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V、非奈西林 特点:(1)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 (2)耐酸、可口服(3)不耐酶(-内酰胺酶) (4)抗菌活性比青霉素弱 2.耐酶青霉素(抗金葡菌青霉素)(合成青霉素) 甲氧西林(甲氧苯青霉素) 奈夫西林(乙氧奈青霉素)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特点:(1)耐酸、可口服(甲氧西林例外) (2)耐酶,用于耐药金葡菌引起的感染 甲氧西林不能耐酸,不用作口服3.氨苄西林类(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匹氨西林 特点:(1)抗菌谱广 对G+菌的抗菌作用第二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3)酶稳定性: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4)肾毒性: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5)第三代、第四代对铜绿假单孢菌、厌氧菌有效 (6)药动学特点改善:t1/2变长、血药浓度高、分布广 5.四代头孢菌素中常用的可口服的药物 第一代:头孢氨苄(先锋) 头孢羟氨苄 头孢拉定(先锋) 第二代:头孢克洛(头孢克罗、头孢氯氨苄) 对铜绿假单孢菌有效的药物 第三代:头孢克肟 第四代头孢类 【体内过程】 胆汁浓度以头孢哌酮为最高,头孢曲松次之。 头孢菌素主要是经肾排泄,而头孢曲松主要经肝脏代谢。 头孢菌素的半衰期较短,约为0.52小时,头孢曲松较长,约为47小时。【临床应用】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G+细菌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G-细菌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用于重症耐药甚至威胁生命的严重G-细菌感染。(第三代头孢)对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为首选药;新生儿脑膜炎和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成人脑膜炎须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用于第三代头孢耐药的G-引起的重症感染。第三节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纲要求】: 亚胺培南、氨曲南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一、单环-内酰胺类 (一)、氨曲南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范围类似氨基苷类 特点: 1.对铜绿假单孢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效佳 2.耐酶 3.对青霉素无交叉过敏 4.常作为氨基糖苷类的替代品,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的作用。 二、-内酰胺酶抑制剂 (一)克拉维酸(棒酸) 1.天然、广谱-内酰胺酶不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剂 2.奥格门汀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 3.替门汀克拉维酸钾+替卡西林钠 (二)舒巴坦(青霉烷砜) 1半合成,-内酰胺酶不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剂 2. 舒他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1:2) 3舒普深(舒巴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1:1) (三)他唑巴坦 他唑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1:8)他唑巴坦和哌拉西林具有良好的药动学同步性三、碳青霉烯抗生素类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比阿培南 帕尼培南 特点:1.抗菌谱最广2.抗菌作用最强3.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一)亚胺培南(p64) 特点:1.抗菌谱广(大多数G+、G-、厌氧) 2.耐酶 3.无交叉耐药性 4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肾脱氢肽酶抑制剂),肾脱氢肽酶也叫作二肽酶。第六章练习题 1.(A型题)与丙磺舒联合应用,有增效作用的药物是 答案:CA.四环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 D.红霉素 E.罗红霉素 2.(X型题)青霉素的抗菌谱为 答案:ABCA.敏感的革兰阳性和阴性球菌 B.革兰阳性杆菌 C.螺旋体 D.支原体、立克次体 E.革兰阴性杆菌 3.(A型题)一般情况下,青霉素每日二次肌注能达到治 疗要求,因为: 答案:BA.t1/2为1012小时 B.细菌受青霉素一次杀伤后,增殖力恢复一般需要6-12小时 C.体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612小时 D.相对脂溶性高,易进入宿主细胞 E.在感染病灶停留时间为8-12h4.(X型题)青霉素的特点是: 答案:ABCDA.高效、低毒 B.对螺旋体感染也有效 C.不耐酸,不能口服 D.不耐酸,不耐酶 E.耐酸,不易水解 5.(A型题)对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首选药物是: 答案:DA.链霉素 B.两性霉素BC.红霉素 D.青霉素 E.氯霉素 6(X型题)青霉素可用于: 答案:ABEA.治疗草绿色球菌、肠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 B.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C.治疗真菌感染 D.治疗G-杆菌感染 E.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 7(X型题)下列哪些青霉素类药物能耐青霉素酶 答案:BDEA.氨苄青霉素 B.苯唑青霉素 C.苄星青霉素G D.乙氧萘青霉素 E.氯唑西林 (B型)A.青霉素V B.苯唑西林 C.替卡西林 D.哌拉西林 E.舒巴坦 8.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的半合成青霉素:(B)苯唑西林9.口服不吸收,临床主要用于绿脓杆菌感染治疗:(C) 替卡西林10.与他唑巴坦配伍,两者有良好的药动学同步性的:(D)11.与氨苄西林(1:2)配伍,可防止耐药的是:(E)12(A型题)与青霉素相比,阿莫西林 答案:BA.对G+性菌抗菌作用强 B.对G-性菌抗菌作用强 C.对-内酰胺酶稳定 D.对耐药金谱菌有效 E.对绿脓杆菌有效 13.(A型题)临床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选用的抗生素是: 答案:CA.氨苄西林 B.阿莫西林 C.替卡西林 D.苯唑西林 E.青霉素V14(X型题)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其第二代、第一代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答案:ACDEA.抗菌谱扩大,对绿脓杆菌及厌氧菌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 B.对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抗菌作用均强 C.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D.几无肾毒性 E.宜选用于重症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 15(A型题)西司他丁与亚胺培南配伍的主要目的是: 答案:CA.提高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B.降低亚胺培南的不良反应 C.防止亚胺培南在肾中破坏,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减少亚胺培南的水解 D.延缓亚胺培南耐药性的产生 E.防止亚胺培南在肝脏代谢 第七章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菌药物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纲要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及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泰利霉素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一、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新品种(P65)(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 特点:1.活性增强 2.抗菌谱扩大 3.对酸稳定性好,半衰期延长 4.不良反应轻 5.PAE好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红霉素不耐酸,可被胃酸分解,口服吸收差,故临床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者酯化物;第二代新大环内酯类经结构修饰后,不易被胃酸破坏,可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中。【抗菌作用】抑菌剂,高浓度时为杀菌剂 1.对大多G+菌作用强大 2.对部分G-菌较敏感(奈瑟菌、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 3.对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等较强 4.对产内酰胺酶的金葡菌、MRSA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抗菌机制】 结合部位:细菌核糖体50S亚基 抑制敏感细菌蛋白质合成 【临床应用】 1.军团菌病 2.链球菌感染 3.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4.棒状杆菌感染 【不良反应】 1.胃肠道:红霉素 2.肝损害:肝功能不良者禁用 3.耳毒性:剂量高于每日4克,易发生。 4.心脏毒性: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时易发生。 (一)红霉素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大环内酯类、不耐酸 军团菌病、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支原体肺炎首选 (二)罗红霉素:14元环,生物利用度高,分布较广。 (三)克拉霉素:14元环,细胞内的浓度高,体内分布广。 (四)阿齐霉素:15元环 1.对G-菌的抗菌活性有明显改善。 2.抗嗜肺军团菌、嗜血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活性强 3.体内t1/2长、分布广,肺、扁桃体、前列腺 (五)泰利霉素:14元环 1.抗肺炎链球菌作用最强,对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有强抗菌活性 2.治疗耐大环内酯类的肺炎链球菌及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其他抗菌药物【大纲要求】: 克林霉素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 一、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为林可霉素7位羟基被氯原子取代的一种半合成抗生素。 【抗菌作用】1.对G+球菌,与红霉素类似 2.对厌氧菌有广谱、强大的杀菌作用 3.对肠球菌、G-菌无效 4.与红霉素、氯霉素呈药理的拮抗 【临床应用】 1.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需氧G+球菌感染(金葡菌性骨髓炎的首选药) 【不良反应】1.腹泻:5%-10%患者引起腹泻,停药即可消失。 2.伪膜性肠炎: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 二、万古霉素(糖肽类抗生素) 肠道不吸收、静脉注射 【抗菌作用】窄谱、快速杀菌剂 1.仅对G+菌,尤其是G+球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2.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和肠球菌很有效 【临床应用】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及对-内酰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