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成长性思维.doc_第1页
讲座:成长性思维.doc_第2页
讲座:成长性思维.doc_第3页
讲座:成长性思维.doc_第4页
讲座:成长性思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霸是怎样养成的 成长型思维涂涛什么是学霸?什么是成功的人?近年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坚毅是什么?坚毅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也就是说,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拥有激情并努力、坚持去战胜的人!成功的重要的三个素质:努力、坚持、坚毅。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坚毅品质呢?目前专家们对此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的结论,那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一、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在斯坦福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叫“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概念,它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所提出的理论,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是相对于固定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智商和聪明程度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而改变。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去学习和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他们往往能在面临挑战时充满激情,充分享受解决困难的过程,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也就是更加坚毅(grit)。 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二、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一)美国学校的“九个改变”成长型思维对孩子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概念近几年风靡了整个美国教育界,几乎每个学校都用各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这一思想。非常有趣的是,大多数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着这样一幅anchor chart(要点图)。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海报虽然样式各异,但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mindset”(换个说法,换个思维),也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九个改变”。1 关于理解换个说法:I dont understand.我就是不懂。 What am I missing?我忽略了什么吗?也就是换了种思维: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理解。 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2 关于放弃换个说法:I give up.我放弃了。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别的)方法。也就是换了种思维: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3 关于错误换个说法:I made a mistake.我犯错误了。Mistakes help me improve.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也就是换了种思维:我做错了,我很沮丧。 虽然这次错了,但以后我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get一招,yeah!4 关于困难换个说法:This is too hard.这太难了。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也就是换了种思维: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 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5 关于足够换个说法:Its good enough.已经挺好的了。 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绩吗?也就是换了种思维:我做得足够好了,已经达到我的上限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许再努力一些,我就能再提高一点儿。6 关于聪明换个说法: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也就是换了种思维:别人比我聪明,没办法了,我就是不如她。 只要学*她的方法,然后认真去做,我也有戏!7 关于完美换个说法: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也就是换了种思维: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 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8 关于否定换个说法:I cant read.我阅读不太好。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也就是换了种思维:我没有“阅读”这根筋儿,我就是个书盲。 呵呵,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9 关于能力换个说法:Im not good at this.我不擅长这个。 Im on the right track.我正在提高。也就是换了种思维:我做不了这些。 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慢慢往这个方向努力,我就会越来越擅长啦。常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习惯,这就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美国学校把这9句话非常有“仪式感”地张贴出来,为的就是时刻提醒所有老师和同学们,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把要到嘴边的话换个说法,其实就在悄悄地培养你的成长型思维,让你拥有坚毅“Grit”。(二)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表现1、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现:他们有“掌握目标”(目标明确),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们关注发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一种发展的、进取的状态。他们做事的特点是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不怕错误和失败,因为反正哪里也不是终点,也没有盖棺定论,我的能力还在随时提高呢,继续努力就好了,发现错误,能改进了,就能进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事实上,他们越是感觉糟糕时,就越是加速行动,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说,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他们比较在乎自己是否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够通过。老师很容易就会辨别出这些人来他们是那些下课会问感兴趣、但不会考的问题的学生!2、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表现:他们有“表现目标”,而不是“掌握目标”。就是说,他们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是否显得聪明,而不关心是否真的掌握了。事情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只有固定量的智力或其他能力,那么,具体拥有多少、特别是能向外界证明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这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所以,相比进步,他们更在乎的是外界的标准,以及如何证明自己。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他们会避免挑战和冒险,免得显得自己不聪明;他们常说自己其实没怎么费劲,这样也可以显得自己聪明;他们不肯付出太多努力,因为那样也说明自己很笨;急于为错误辩解找借口;不愿寻求帮助,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足;对待挫败,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认为反正能力是固定的有限的,所以不必努力实验表明,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实体论者,他们在奖惩激励下,可能表现更好。但是,当有难度、有障碍和干扰时,他们轻易会放弃。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这时受到的影响则更少,他们更能继续努力,更能保持乐观。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抗挫力、韧性。并且他们也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能从克服困难中享受到更多乐趣。在那些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看来,成功来源于证明你自己有多棒。努力是一个不好的预兆假如你需要努力尝试,还要不断地问问题,那显然说明你不够优秀。而当这些人找到了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时,他们就会想着重复它,以显示自己对这东西有多么在行。而在那些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看来,成功来源于成长,而这当中的精髓就是努力因为只有努力你才会成长。当你对某件事情已经非常擅长的时候,你就会把它放在一边,并继续找那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这样你才能持续成长。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在自己不犯错误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明,而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在自己为某件事苦苦挣扎,并最终找到解决方案时觉得自己很聪明。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前者会埋怨整个世界,而后者会想着改变自己。前者会害怕非常努力地去尝试,因为一旦他们失败了,就说明他们是一个loser,而后者永远不会惧怕尝试。三、如何让孩子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先引用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中的一段话:研究表明:“年幼儿童持有能力增长观,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而非稳定的,通过更多努力和大量练习,他们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我想,或许,每个孩子头脑中的默认模式,本是成长型模式,大概这是进化的功劳,他们需要靠这个来成长!然后,在长大过程中,他们才慢慢地学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成人常常需要练习才能改回来。而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在成长过程中,老师清楚这一点,做得恰当,那么孩子们就会比较容易做好。 Dweck还发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即便是一些很小的干预比如说告诉学生做得很好,而且,不是因为他们很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在很努力地尝试,诸如此类的做法影响非常大。而随着投入的加大,她还发现自己可以将那些原本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改变成积极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那么老师具体可以怎样做呢?对于孩子来说,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表扬孩子,如何对待错误和失败,如何对孩子的行为恰当反馈,如何跟孩子总结每个事件,如何解释现象和孩子的感受!(一)如何表扬:1、真诚、如实地表扬。有研究说:夸大的表扬,对于本来就高自尊的孩子或许有些好处,可以给他们足够强的动力,但是,对低自尊的孩子会使他更加低自尊。我的想法始终是,老师要对孩子真诚、如实地沟通。2、过程表扬表扬他为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付出的努力,并侧重表扬孩子的可控因素,而不是环境或外界因素。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实验表明:仅仅告诉孩子,努力比基因遗传更重要,就导致了大脑有积极改变。3、常常鼓励、欣赏,而不仅仅是表扬。更多关注具体行为,而不是结果。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老师具体描述,然后提问,引导孩子来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感想。或许这是最好的表扬方式!让孩子自己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会鼓励他独立思考、也强化了他的自主感受他并非因别人的评价而感觉好!这时得出的结论和经验,才真的是他自己的,他以后才会更好地去利用这些经验。 4、不做比较表扬。比较表扬,就是类似“你比其他小朋友都做得好啊!”这样的话。很显然,比较就导致我们过多去关注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是在引导表现目标,容易培养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要引导孩子多关注自身成长。这一点,集体环境里的老师们需要多留意。让孩子们互相比,这是很有效、便利的管理方式,我觉得教育者对此应慎重,注意权衡利弊。(二)如何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反馈:对学生来说要的不是表扬、批评,而应是各种反馈!做得好的反馈、做得不够好的反馈。那么,当学生做得不够好时,我们怎样反馈? 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给事情归因。1、客观如实归因。分析各种因素,内部的外部的、可控的不可控的,都有哪些。2、积极归因。简单地说,积极归因、归因再训练,就是把失败归于他们可以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比如不够努力,而不是源于能力不足这一不容易改变的因素。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改变习得性无助,让孩子学会对失败有更建设性的反应。对于失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认为常常是,只要继续加强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征服目标。研究表明,对差生进行归因再训练,可有效帮他们改进提高。由于差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教他们练习积极归因,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最终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仍然失败,这时,不要说,“只要尽力了就好”,这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有时也否定了我们的要求和标准;也不要继续夸努力了,这在孩子听起来是对他能力的侮辱。我们此时要聚焦于具体细节上的改进改变策略?调整计划?增加练习时间?变化方式?降低难度通过我们的反馈,让孩子对失败有一个健康的态度!我们必须让孩子们懂得:错误和失败,只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进步途中的脚印,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努力,我们就没有真的失败!我们的真正目标,不是眼下的表现和成绩,而是掌握、有提高和进步。每个小小的错误和失败,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谢,因为它们告诉我们,怎样是行不通的!研究表明,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因素,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实际上表现更佳。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111名法国六年级学生被布置了一些难度超出其能力的回文构词法问题。然后,有一组学生被告知,失败与再尝试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测试中,这些学生一直都比其他参与者表现更佳!这些,都取决于我们老师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是怎样的反应!您是恼怒、沮丧、失望,还是像上面这样去看待。您的态度,就是孩子以后面对失败和错误的态度!究竟是在培养习得性无助,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可以选择!不要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他们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学会“失败管理”!目前的一个大问题是孩子在我们的保护之下,缺少失败的经历!有时,我们怕伤了他的自尊或积极性,帮孩子错过各种失败和错误。有时,我们看到孩子失败了,沮丧了,就不知所措,急于去开导安抚。对于小幼儿,我们尽量提供难度适宜的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多让孩子积累成功做事的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必须给他一些要求和推动,让他有机会面对挑战、甚至压力,让他有一些自然遇到的挫败、小逆境。这不一定都要通过学才艺和兴趣班来实现。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