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doc_第1页
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doc_第2页
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doc_第3页
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doc_第4页
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资料记笔记需要注意的三大原则第一,记录知识的体系或者说老师的思路:比如这节课老师讲了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分为三个部分。一级一级的把体系和思路理清楚。看起来就像我们教材的目录一样。如果更前进一步,可以学习画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把老师讲课的内容画成一幅思维导图,这样就更好了。具体画法我在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中有详细说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整理成目录形式的笔记,还是画成思维导图的笔记,目的都是一个:“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这跟做读书笔记是一样的,看完一本书或者书的一部分以后,把这段文字的框架结构整理成这个样子:一:& (一):* 1:% 2:% (二):* 1:% 2:%二:& (一):*三:&平时自己整理习惯了,熟练了之后,再用这种思路来做课堂笔记,就很方便了。画思维导图也是一样,先通过看书的时候画思维导图,熟练了之后,听课的时候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做笔记了。第二,记录重点和难点:1.重点:就是老师反复强调或者要求大家记录下来的。这个很简单,只要老师说:“这个要记下来。”或者故意重复的说几遍,留出记录的时间,你就详细的记录下来。还有就是当时听不懂的,也记录下来,课后认真去体会或者拿去问老师。2.难点:就是觉得自己难以完全理解或者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以前没有想到的部分。比如老师讲了三道例题,其中一道很简单以前做过,就不必记录。如果有一道对你很有启发,觉得这是一个新思路,就记录下来。或者老师突然提高什么东西,你觉得很新鲜,也记录下来。第三,简略,迅速,不能耽误听课。上课最重要的是听和理解,然后才是记笔记。如果埋头记笔记,老师讲的什么反而没有挺清楚,或者只是听见了记下来了,但是没有动脑筋思考,这样的效果就会很糟糕。所以记录的时候尽量用自己能看懂的简写、关键词等,字迹比较潦草也无所谓。只要第一点做到了,这个笔记框架清楚,里面的内容乱一些不会影响以后的复习。记录老师讲的例题,你就没有必要完全照抄整个解题过程,而是把最重要的解题关键点记下来,以后看到这个题目时候,看一下几个关键点就能回想起来具体解法这就够了。这个方法是一个名叫沃尔特鲍克的人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的做笔记,闲话少说,大家看图。这张图表示的是你笔记本中的一张纸,我们一般记笔记都习惯于从头写到尾,最多分段加小标题什么的,而康奈尔笔记系统正是这种做笔记方式的进化。康奈尔笔记系统把一页纸分成了三部分,就是左边四分之一左右和下面五分之一左右的空间单独划拨出来。右上那最大的空间是我们平时做笔记的地方,你按照你的习惯记录就行了;左边那竖着的一条空间叫做“线索栏”,是用来归纳右边的内容的,写一些提纲挈领的东西,这个工作不要在做笔记的时候做,而是在上完课之后马上回顾,然后把要点都写到左边,这样一方面马上复习了内容,另一方面理清了头绪。下面那横着的一栏是用来做总结的,就是用一两句话总结你这也记录的内容,这个工作可以延后一点儿做,起到促进你思考消化的作用,另外也是笔记内容的极度浓缩和升华。怎么样,简单的一个划分,使得原来杂乱无章自己都不想看的笔记瞬间变得清新俊俏了,以后复习起来能够很快地提纲挈领,而且也容易促进你的思考,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则一、记住:时间并不重要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效。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个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对于这些问题,我想用一句话解释:“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二、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要明白效率和实践的关系,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一个人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学生,除了上课一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10个小时。这个时间长度可以保证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如果我们要拼命的挤时间,大概能多挤出来多少呢?假设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这已经很夸张了,偶尔一天只睡六个小时都觉得没什么,而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很多人都会受不了。然后三顿饭总共只用一个小时,用在走路上的时间(即使是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下,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个小时,用了洗脸漱口上厕所以及其它杂务也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这样,我们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增加了60%。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实际上,每天多60%的话累加起来确实相当惊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来,取得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同样的内容,有人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记住小一半,而有人看了一遍之后啥也记不住。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他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一个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被一道数学题难个半个小时其实很正常。我们这样一算,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这样的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这样的题目。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16个小时6)=120:96=5:4。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换句话说,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60%的努力,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这笔账算起来是比较吓人的。尽管这个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结论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天学习16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越是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的用不完。我有时候到中学里面讲课,讲完之后会让老师们找一些各个成绩段的同学来和我聊聊天,基本情况都是这样:排名靠后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除了做作业以外根本没时间自己学习;而排名靠前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没多少,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家庭作业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找点题来做找点书来看,还可以小小的休闲娱乐一下。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关于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有钱的人,因为可以获得投资收入,更能够把握挣钱的机会,所以会越来越有钱;而没钱的人,所有的钱都用来吃穿住行了,没有办法积蓄,所以越来越穷。通过我们前面算的高三学习的时间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效率。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当我们在思考如果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去从哪里抠多少时间出来,而是怎么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一原则:学会舍弃我在学习改变命运里面在谈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其实,如果忘了这个原则,计划表列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要背诵的东西是永远背不完的。这节自习课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就不能再做一张物理试卷。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要去看医生,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计划完,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管理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基础概念“机会成本”,意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如你投资十万元去开一家杂货店,每个月可以赚两千元,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呢?如果单纯从帐面的“成本受益”来看,每个月进货需要一万,卖出去一万两千元,收益大于成本,当然值得做。但是,你还有一个选择,可以花十万元开一家手机专卖店,每个月可以赚五千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去开杂货店吗?显然不会,因为你只有十万,选择了开杂货店,就等于放弃了开手机专卖店,也就是放弃了每个月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你开杂货店的帐面成本是每月一万的进货,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机会成本”即放弃赚五千元的“机会”的成本。二者相加是一万五,大于杂货店每月受益一万二,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一个明智的商人都不会去开杂货店而去开手机专卖店。同样,我们的时间有限,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做别的事情”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意义”,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意义”。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中学学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被弄的手忙脚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前总放着一大堆书,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而不是同时拿起十几本书随意浏览这是一种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只有读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来阅读。那么,该选择哪一本呢?答案很简单:最重要的那本。对第二重要的那本,坚决不看。当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即使你做完一张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到脑袋,到医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这一张试卷对你的分数提高仍然是极有帮助的。四、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二原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一道难度极高的题目,总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挑战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试卷前面的题目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最后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当然值得去挑战,因为它会给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题目坐起来都很困难,那么,挑战这样的难题,不仅不会有结果,还是让你减分因为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你本来可以拿分的题目。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等我们把中等难度的题目做熟练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很难的题目已经不那么难了。把做题的思想,用来制定时间计划,也对我们大有启发。有的人喜欢头脑发热的制定时间表,排的密密麻麻的,从计划表上看,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原计划用半小时背一篇英语课文,谁知用了40分钟还没有背完。这才发现时间不够,连忙放下英语课本,拿起数学题做了起来,还没有做几道题,发现背政治的时间又到了总之一天下来忙了半死,计划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三来二去的就对自己没了信心,老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于是越来越难以按照计划学习,不久又过起了原来那种杂乱无章的生活。所以,对于哪些刚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将,计划应该定得适度的低于而不是高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预计自己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计划用80分钟。让时间宽裕一些,但尽量保证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都能完成。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的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五、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三原则:根据不同内容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时间“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能两次度过同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是很独特的,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上课的时间和在家自习的时间,显然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24个小时进行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然后往里填充内容,然后就管这叫“时间计划”。我们必须学会用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时间相契合。只有面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的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就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为什么呢,因为看书和背书的时候很容易走神。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眼睛盯着书本,脑子里却不知想到哪里去了,没准还在想着昨天吃那顿火锅呢。所以如果看书的时候精神比较疲倦,就更容易走神。而且看书从翻开书本到进入状态需要一个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你花了十来分钟好不容易开始专心致志了,突然什么事情打断,比如接个电话之类,然后回到书桌前来看书,你又需要花五到十分钟来集中注意力,如此反复被打断,最后你感觉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实际上真正“看进去”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所以看书的时间最好不要被随便打扰。所以,对于看书背诵的事情,最好选择精力旺盛不容易受干扰的较长时间段来做。那么,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用来做题。因为做题的时候需要动笔演算,可以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下课的十分钟,你规定自己做十道英语选择题,你刚做了五道,突然有同学找你聊天,你的思路被打断了,聊了一会儿有提起笔做第六道,到上课的时候只做了八道,你就收获了八道题目的知识。如果你用来看书,除非你有超人的定力,否则恐怕还没有看清书上写的什么就上课了。六、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四原则:注意适当的休息前面我们在算一笔高三学习的时间账的时候,虽然说拼命的挤时间能多挤出来60%的时间。但是这个60%的时间实际上是由水分的,因为一个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多挤出来的6个小时,是不可能是睡得好休息得好的6个小时的学习效率相提并论的。所以,如果你记住了“效率比时间更重要”,那么,你也就可以理解:在高三阶段要想把时间利用好,除了要挤时间学习外,还要学习挤时间休息。在我自己的高三学习阶段,我都有睡午觉的习惯,晚上也会在12点之前睡觉。在高三阶段每天都要睡这么多的时间,可能跟我个人比较贪睡有关。但在制定时间计划的时候,保证必要的休息还是应该的。有很多同学在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的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其实高中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浪费时间很容易,一晃就过去了;要努力学习也足够长,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偶尔熬夜可以,长期如此肯定坚持不住。七、学会执行:把良好的计划变成现实就跟我们学习需要预习和复习一样,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我每天制定的计划,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检查检查,完成了的,就在前面打上勾,没有完成的,就在前面打上叉,然后统计统计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刚开始的时候大概能完成60,时间久了,基本上能维持在80左右。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具体忘了是谁。总之是有一位古人,总觉得自己每天都会做一些错事,为了少犯错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拿出一个碗、一包黄豆、一包绿豆,每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把黄豆放进碗里,做了一件错事就把绿豆放进碗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就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然后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就这样日复一日,黄豆逐渐增多而绿豆日渐减少。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每天监督自己的好处。无论做了什么事情,每天睡觉前都回想一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做得不好,该怎样改进。这样才能不停的进步,而不至于停滞不前。我们制定了计划,就需要每天都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督促自己不断改进,真正做到制定好计划、执行好计划。总之,我说了那么多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话,就是没有告诉大家该怎么样列一张每天如何安排时间的表格。实际上,这可能是在时间计划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了。你只要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填满整张表格,但里面的东西可能对学习毫无帮助。我们都知道,同样是一张写满了字的密密麻麻的试卷,有的能得到150分,有的只能得零分。所以,把试卷写满不是本事,知道该写上什么正确的内容才是本事。时间管理也是一样,列出表格把时间填满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填入正确的内容,然后认真执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在上篇博文“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题能力问题”中,我们用清晰的思路解决了“子弹穿过水瓶”的问题,还画了一幅思维路径图。一定会有细心的人注意到,这幅图虽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但里面也有什么水的浮力、密度,甚至光的折射、反射等等跟正确答案一点都不沾边的东西。既然解决这道题,只需要知道水的压强的方向就够了,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嘛?不是浪费时间吗?本来我就觉得自己脑子不够聪明,想要提高思考的效率,现在倒好,用了这幅思维路径图,不仅没有找到“捷径”,还要多走几条弯路,这不是在拿人开心么?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它是198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叫做“挖井” 这幅漫画很容易看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能象图中的挖井人一样,东挖挖、西挖挖,三心二意、浅尝辄止,最后还埋怨地下没有水实际上只要他在多努力往下挖一点,就可以找到水源了。所以说,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这个寓意当然很好,不过现实情况和这幅漫画的情况有所差别。大家比较一下,下面这幅图和原图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符合现实?在现实中,要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但坚持不懈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你坚持的方向对不对。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道理很深刻,但是不能胡乱套用,比如说:“地下面本来没有水,挖的深了,也就有了水。”这就错了,地下如果本来没有水,挖得再深,也挖不出水来。真正要把水挖出来,实际上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是横向挖,然后是纵向挖。纵向挖大家都明白,就是往深了挖。但在费力的深挖之前,先要估计一下地下面有没有水,值不值得费那么大的劲挖那么大个坑这就需要横着挖。所谓横着挖,就是在地面上多换几个点试着挖一下,如果越挖泥土越潮湿,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大,就值得深挖;如果越挖越干,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小,或者发现石头太多,根本挖不动,就应该换个地方试一试。我们在学习和解题的时候,也跟挖井一样,需要横向的思维和纵向的思维。一道题目拿到手以后,除非你是天才或者以前做过这道题,否则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出答案。正常的思考过程应该是:根据条件和问题,想一想从哪些方面着手可能做出来,每个方面都试一试,如果此路不通,那就再换一条这是横着挖。不断的尝试,发现有一条路可以走通,于是深入思考,精确计算,最后找出答案这是纵着挖。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往往只重视纵向的思考,而忽视了横向的思维。比如老师讲题:“大家看!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的:从这个点出发,这样推、这样推、这样推就把答案算出来了。”至于这个点是怎么找到的,推理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则很少去讲。很少去讲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这样做就找不到正确答案。这就好比我们去向挖井高手请教怎么挖出水来,他把我们带到某个地方,说:“看我的。”说完只看见铁锹乱舞、尘土飞扬,一会儿挖出一个深坑出来,里面咕噜咕噜往外冒水。然后对我们说:“明白了吧?就是这样挖的。”大家一看,哇,原来挖井这么简单,于是自己也拿着铁锹找个地方猛挖一通,也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深坑出来,只是里边说什么也不冒水。大家挖得腰酸胳臂疼,却看不见一丁点水,想想自己的动作跟挖井高手没什么两样啊?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人家就是比我聪明。解题的过程,并不等于思考的过程。就好像挖坑的过程,并不等于挖井的过程一样。这是我们很多人存在的认识误区。你向别人人请教问题,他给你不仅给了你答案,还讲了一遍解题过程,这就好像他不仅让你看到水,还让你看到他在挖坑。但是,这并不是解题的核心,真正的核心他没有讲出来:为什么要在这里往下挖?前面我们分析的“子弹穿过水瓶”的题目,它的思维路径图当中,实际上也包含了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两个维度:横向指的是“全面思考”,纵向指的是“深入分析”。我们从塑料瓶、子弹、水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把问题的可能方面都想一想,最后逐一排除,发现需要从“水的压强的方向”这个路径来解题。这样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普通人解决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塑料瓶、子弹和水这三个关键词都是题目中有的,我们从题目的关键词开始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大大减轻了思维的负担;所以,只有把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结合起来,全面思考,逐级排除,最后找准方向,一针见血,才是我们普通人成为解题能手的惟一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题能力问题 从10年前第一次给中学生讲解解题开始,我就发现教会解题容易但教会解题思路却很困难,一道题目学生确实是明白了,可是稍微变化一下就又不会解了。 后来,在全国各地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和许多优秀的老师交流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尽量把各种出现过的题型都汇总和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尽量多增长见识,以免在中高考中被打个措手不及,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有限对无限的办法,认真研究历年的中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都有新的题型出现,仅仅依靠对已经出现过的题型熟悉并不能保证中高考的成功,很多在平时的大考、汇考中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却在中高考中失利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如何才能把解题从对题型的熟悉和记忆的层面,提升到能够自己理清解题思路的层面呢?这是10年来我一直苦苦思索和不断实践的课题,下面就是我的答卷,欢迎全国的中学生朋友、家长和老师批评指正。(一)你的“思路清楚”吗?我们平时说某人很聪明,智商很高的时候,常常用反应快、思路清楚来形容。“思路清楚”,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词语,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思路清楚”和解题能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哈佛大学的校长会把它看得如此重要?通过上面的视频讲解我们明白了,解决这道题目的思维过程其实是分为三个步骤的:从题目的关键词出发,展开联想,然后把联想出来的相关知识点串起来,就实现了解题。第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题目的“关键词”。这道题目当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塑料瓶、子弹、水。第二、接下来,我们从关键词展开联想了:关于塑料瓶,中学物理没有什么相关的知识点;关于子弹,我们会想到极高的速度、极强的穿透力,也许还能想到子弹运行的抛物线轨道,但根据这些好像还是不能得出结论;然后我们想到水,中学物理中有关于水的知识点有很多,比如水的密度、浮力、压强、光在水中的折射、全反射等等。再进一步往下想,其中密度、浮力、折射、全反射都好像和这道题没什么关系。那么压强呢?可以想到压强的大小、方向对,方向!这道题目的选项不就是在说瓶子里的水会朝什么方向喷吗?那么水的压强的方向是怎样的呢?物理书上写得很清楚,在同一位置上,水的压强在各个方向都是一样的。第三、我们再把前面想到的关键词联结起来,就可以得出一幅完整的图像:子弹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塑料瓶,给瓶子里的水施加了巨大的力量,由于水的压强是向四周传播的,所以,瓶子会向四周炸开。正确答案是B。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可以理解为什么思路清楚对一个人如此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智商的高低,也对我们能否有效的学习和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聪明的大脑,必定是一个思路清晰的大脑,反之亦然。我们的系统学习法,就是帮助大家把这个清晰的学习思路彻底地贯彻到你们的解题当中去。(二)要想精通解题的“方法”,必须先明白学习的“规律”前面我们介绍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但“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知识积累,再好的解题思路也是没有用的。说到学习的方法,很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有着这样的困惑:“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我好像知道一点点,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就算说出来,别人也很难理解。”2001年的时候,我和2000年的安徽文科状元一块到浙江乐清演讲。2000年高考还是全国统一命题,这个文科状元不仅是安徽省第一,到了北大跟其它省的文科状元一比总分,还是第一。作为一个文科生,居然还拿过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招牌大得吓死人。他走上讲台,侃侃而谈了一个半小时,下边越听越迷糊,最后基本上是被嘘下去的。他自己也很沮丧,下来后向我抱怨说:“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大家怎么都不明白呢?”我在高中的时候,坐我后边的一个女生老喜欢来叫我给她讲题。我也总是很热心的给她讲,每次讲完之后,她总会用一种发现了外星生物的眼神看着我,问:“这道题我想了两个小时都想不出来,怎么你一拿过去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了?”就缠着我要我传授她学习方法,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如此聪明。我很不喜欢被那种眼神盯着看,因为这让我感觉自己就像红楼梦里面被插了满头花的刘姥姥,而且我也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她的问题。就是说,我能够解决这道题目,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能解决;我的学习效果似乎很好,但我也不知道这种效果是怎么来的。她对我的这种回答很不满意,好像我怀里揣着着什么灵丹妙药却不肯拿出来救她这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很多善于学习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怎样提高学习成绩呢?这是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的层次,也就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比如如何记笔记、如何对待错题,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如何把握文章的核心句子,如何根据题目到文章中找答案等等;第二个层次,则是“规律”的层面,也就是学习和解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才是我们学习中最核心的东西。一切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都必须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所以说,要想精通解题的“方法”,必须先明白学习的“规律”。那么学习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请看下面的视频讲解(三)怎样从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到解题思路通过上面的视频讲解,我们清楚的看到,解题时理清思路的过程(从题目的关键字出发,逐步展开联想,最后建立题目当中的知识点和答案之间的联系),与我们平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将单一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进行系统学习,考试时就能够做到“理清思路、高效解题”。这种学习模式,并不是某位绝代高手闭关修炼写出的武林秘笈,在某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埋了几百年,后来有谁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又把它从土里挖出来,偷偷摸摸的修炼一番,从此打遍天下无敌手。它只是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学习的知识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当然应该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学习。大部分的人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关心答案。大部分老师的讲解或例题讲解,往往也是主要讲计算过程或答案。但是对整个解题思考过程,往往讲解的并不够清楚细致。只是让我们知道了计算过程,却不知道思考的过程而这才是解题最重要的方面。这就和我们梳理知识体系一样,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知识本身,而没有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就不能够真正的做到彻底理解,也就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所以相当大一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答案我能看懂,一看就明白,但是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我还是不会做,更不要说遇到从没见过的新题目了。记住:答案 计算过程 思考过程所以,最不会学习的人只知道看答案,普通的学生知道看计算过程,唯有真正的学习高手才知道怎么样从题目给出的条件想到计算过程的。(四)怎样高效的进行系统学习(五)系统解题法应用实例:怎样写一篇高分作文系统解题法:把解题从记忆题型的层面,提升到能够自己理清解题思路的层面。2008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实际的老鹰又再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系统解题思路图:七个面包学数学数学有“七个面包原理”:吃前六个面包都没有感觉,到第七个面包吃下去突然就饱了。你做了很多题可能可能觉得没效果,没有收获,但或许你再做几道题,你的数学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自己的数学基础一向都是比较好的,高中三年,百分制的基本没下过90分。高考时,最后一道大题没想出来,全空白了,但也考了个812分,如果最后一道题做出来了,估计去年广东省的数学状元会是我的了,呵呵。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聪明,或是做了多少题,而是因为自己学得很踏实,基础特别扎实。下面就讲讲我的数学故事啦我初中时,120分的数学卷子基本都能拿115分,成绩最好的一次是在一次尖子测试中,150分制的考卷全年级只有八个人上了100分,四个上120分。两个120多份,一个143分,而我是考了150分,满分,真的很难得,很有成就感。所以在中考之前我是怎么都觉得自己的数学至少能考它个140分。可结果呢?我考了98分,刚好在全市平均分上一点点。试卷很难吗?试卷太容易了!但为什么考不好?试卷太容易了!其实大家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做题特别牛,特别是难题,他总可以绝处逢生地想出一些很妙的方法把题做出来。可是在中考,或是高考,这些所谓的尖子总要跌到全市或是全省的平均分左右,体现不出自己这一科的优势。为什么?因为他们只重视一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思维方法,而忽略了基础,忽略了做数学题最重要的一种素质-细心。我中考成绩为什么那么差呢?不可否认,那时自己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应试技巧也很差,还有就是我们初中老师对中考的题型难度把握不好,平时考试都特别难,基础知识很少考查。似乎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误区,觉得只要平时练的题比中考高考难得多,那么到时候肯定能考好。这是极大的错误!我初中就是因为专门钻研一些比较难的题,考试也考得特别爽,结果觉得那些最简单的题都是菜鸟,觉得太简单了,做了是对自己IQ的一种侮辱。结果有时做题只挑后面最难的几个题,做了就觉得特牛,似乎自己都会了。虽然中考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我还依稀记得当年做错的那几道题。一个是应用题,好像是把一个数字看错了,还有把一个隐藏条件给漏了,结果12分的题一分都没有;还有的是画图的也是看得不仔细,慌慌张张地往上面画,画完才发现自己看错了,全搞错了,涂了再画上去,估计没问题了,不过卷面确实不敢恭维。考完试跟同学对后,居然发现还漏考虑一个条件,当时差点就吐血了;还有一道是有关圆的题,居然一点思路都没有,后来同学一说,哦的一声,明白了。一个知识点没有考虑到!就这样咯,这几个只是我当初跟同学对完答案后发现的三处,其他地方的肯定还有。但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把自己本来可以拿的分数都丢光了。呵呵,惨啊其实大家都认为抓基础就是把基础知识掌握了就行了,我觉得抓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重视基础的心态。像我中考一样,那些所谓的基础题,我会不懂吗?对我来说,全都是小case。可自己却错了一大堆。为什么?因为我从心里就藐视那些所谓的题,平时这类题做得也很少,根本没有养成做这类题的经验和感觉,所以大考遇到小题,就往往在阴沟里翻船了。大家都知道,理科考的很多时候是一种经验,一种心态。就是这类题你做过,当时比较重视它,很认真仔细地做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牛人,不管基础知识还是难题做起来都没问题,但在大考中却常常会被人家挤下来。为什么?因为他们平时做基础题做的就比较少,做时也是满脑子鄙视的感觉,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所以当大考时,那些基础就总是设出一些不难的陷阱让他们往下跳,然后把他们的分数给偷光了。就这么简单。所以特别是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把心态稳下来,认认真真的做那些基础题,对它们好一点,尊重它们,那它们在大考时才不会跟你们过不去。上高中后,我很注意基础题的训练。不仅辅导书上较容易的题都做了,而且课本上那些当初认为做了会影响自己IQ的题,也基本是一道不剩地做完。平时都是老师讲完课,我把课本的题先做了,掌握了基础知识,然后再去做辅导书上的题。大家都知道,高中的学习任务要比初中重不知道多少倍。平均分配下去,即使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每一科的时间也不会太多的。所以我当年就面临着这么一个窘境:数学时间严重超标!怎么办呢?再下去肯定会偏科,于是后来就忍痛割爱,把自己买的另外一本课外辅导书扔了,只留下学校推荐的那本优化设计。因为课本的题都非常简单,老师讲完课,再花那么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剩下的就是那本题量不很大的优化设计了。所以数学的压力就很小了,自己也就有了较多的时间去把优化设计上的题目做得很仔细,一道一道题过关,并且把那些例题都基本看了几遍,基本理解了题目的思路和方法。有时久久没事干,还会再去翻一翻呢。后来发现自己真的是难得糊涂啊当初那一个决定无疑是最正确的对我来说。因为从此我基本在班上占据了数学尖子的巩固地位而不动摇。因为做的就那么一本课外辅导书,时间相对比较充裕,我做题也就没有太多的要求速度,而是要求准确率,要一遍就过,百分百!后来到高二时各科功课都变紧了许多,我做题速度慢劣势就逐渐显示出来了。其他同学用四十分钟搞定的数学题,我用了一个小时还做不完,所以别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科目,而我却被数学给捆在那儿了。感觉很不爽。于是决定进行改革,加快做题速度。但做了几天,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因为为了追求速度,我做题漏洞百出,准确率急速下降。原本虽然慢,但做过了心里都有数,知道自己学了什么,看着那些题工工整整的,基本没改过,一遍就过去,自己心里很有成就感,也很踏实。可如今做过了,一点感觉都没有,做完还得花一些时间去修改错题,时间没赚回多少,反倒觉得自己做的全是无用功,失落感更重了后来自己痛定思痛后,还是改了过来。改革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变化太大,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这很重要。做题最好的状态是又快又准,但这样的人毕竟较少。有人求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