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仅蕴涵着高尚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经典诗文不但凝结着汉语言文字的全部精华,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与魂魄,历经风云变幻、大浪淘沙之后依然洋溢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深厚土壤。中国经典文化文质兼美、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生成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在孩子人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给予的最重要、最深远、最有力的扶持和指引,是在孩子语言发育和语文素养养成最敏感的时期给予的最纯净、最美丽、最富于魅力的滋养。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诵读经典文化活动,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人生成长需要,利于滋养学生灵魂,有助于丰厚学生语文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研究中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低年级学生一个星期学习两三篇课文,不在少数的学生却不认识生字,读不通课文;高年级学生上了几年的语文课,写出来的作文在文辞、立意方面总是不尽人意。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和同学嬉闹时,竟然会吐出不堪入耳的话语。信息化社会,孩子们被不良信息包围着,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在悄然改变看到这些,不免担忧: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禁反思:语文课,究竟该给予学生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应该是以文化奠基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特提出“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从低年级开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诵读经典诗文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反复吟咏”的方式,让融汇在经典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能主动贴近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传统美德。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二、课题研究的内涵及理论依据(一)研究的内涵经典诵读,就是针对进入小学阶段一直六年级的学生,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期,去诵读经典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诵读的内容是开放的。无论诗词,还是文章;无论传统,还是现代。只要内容健康,语言优美,都可以成为学生诵读的题材。其次,诵读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单纯地吟诵,也可以是教师引领下的品、悟、诵,只要学生乐在其中,就要提倡。再次,诵读的开展要有持久性。持之以恒方见成效,经典诵读尤其如此,语言的滋养与浸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在短期内见成效,只能是拔苗助长。最后,诵读的评价要及时,重过程。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经典诵读实验,要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效,让恰当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过程性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诵读的自信心。(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机械识记占优势。在学生记忆的关键时期,进行经典诵读实验,在提高学生记忆力的同时,大量经典诗文的记诵又能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田,文化的雨露,语言的甘霖定会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以后将无法弥补,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可见,我们面向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经典诵读研究,不仅可行,而且必须。 2生本主义理论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原则,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目的是在学生成长的黄金期,让他们接触到最纯最美的精神食粮,促其语文素养的形成。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背诵优秀诗文选不少于150篇(含课文)”。此外,新课标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智力活动,感受前贤的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理解了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对于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功能,许多教育界专家及知名人士都做过阐述。经典诗文所具有的大境界高品位,无疑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其传达出来的劝导、教化之语更是给学生以启迪,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再者,传统的经典诗文,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除了内容的原因,更有其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朗诵中即能感受其语言之美,徜徉于经典美文的丛林里,定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审美情趣会自然生成。(二)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推进,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注重国学经典的良好氛围。(三)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读书节”,无论是班级还是校园里都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学校是我们课题组得以顺利开展工作的强有力的后盾。课题组成员为课题的开展作了长期有益的尝试和准备,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一)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们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诵读经典文化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三)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经典诵读的形式与方法。(四)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实际意义、具体效果与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及评价手段,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总体目标。改变少年儿童不了解祖国灿烂文化和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从小培养儿童做一个有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五、课题研究的内容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经典诗文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及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点前人已多有论述。本课题以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徜徉,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功底为研究宗旨。开展晨诵、午读、暮吟,让经典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一边诵读一边感悟,感受经典文化在音韵、节奏、声律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美感,受到美的熏陶。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学生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并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一)研究的基本设想1.内容的确定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首先要选择适合孩子们诵读的经典美文,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然后逐步增加论语和大学,辅之以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等。每天做到日有所诵,让文质兼美、声韵和谐的美文在敲击着孩子们耳鼓的同时,更浸润孩子们稚嫩的心灵。2.相关措施(1)活动引路,促乐趣形成。早读时间,语文教师或早读班长组织学生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中午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专题诵读”,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经典;下午最后一节课时间根据年级不同分别安排吟诵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在摇头晃脑中,品味经典的铿锵节奏、和谐音韵,孩子的每一天都浸润在浓浓的书香里,徜徉在文化的氛围中,积淀、润泽、生发,长此以往,必定会厚积薄发,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修养会悄然生成。让学生在各种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中,体验诵读的乐趣,增强诵读的自信心。如开展“古诗大王比赛”、“诗配画比赛”、“现场作文大赛”、“我与经典”演讲比赛等。在诵读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让经典伴随着学生提高成长。(2)经典相伴,促习惯养成。诵读经典,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性情,长时间的诵读,还能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经典诵读,不在一朝一夕,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这坚持,无形中会让学生意识到,凡事要坚持到底。积累经典,有口诵,但又不限于口诵,还有动手做古诗积累卡,有诗歌名句的摘抄积累,长期做下去,势必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好的习惯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3)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教学。教师要整合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经典诵读要和语文学习紧密相连。开展诵读课研究,建设诗化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孩子走进诗意的语文课堂。并巧妙进行拓展延伸,一篇带多篇,围绕一个专题开展诵读活动,加大学生的积累。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像古诗大观园,大家背背看;我给古诗配配画等等。拓宽经典诵读的内涵。让学生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汲取传统经典文化的精华。(4)让校园散发淡雅书香。在校园内多种形式创设文化氛围。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这一媒介,在中午时间播放经典古诗美文或者古诗文改编的歌曲,让和谐的音韵、旋律在学生的耳边萦绕,不知不觉中经典已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校园里回荡的是书香雅韵。另外,大量开辟经典诵读的阵地,像走廊里开辟的“经典壁”、“文化墙”,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对仗工整的警示语,无不传递着经典的信息,学生们目之所及全是文化,口里所诵皆是经典。学校每年要举行一次“读书节”,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读书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图书漂流”,班级间图书借阅,读书节文艺汇演等等,让学生们在节日中感受读书之乐,品尝经典之美。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浸润性原则经典诗文语言凝练、内容健康向上,长时间诵读定能陶冶学生性情,浸润学生心灵。本着这一原则,主要通过日常的一日三读,经典诵读进课堂,亲子共读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目的。2.举三反一原则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飞跃。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旨在让学生大量诵读经典美文,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其心智,让经典诗文纯美的语言丰厚其积淀,在诵读中感受文字之美,在积累中领悟语言的运用,实现“厚积而薄发”。3.渐进性原则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典诵读也不例外。不求一口吃个胖子,但求在持之以恒的诵读中,学生能做到日有所诵,日有所思,思有所得。经典对学生的影响,靠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经典诵读进行到底,不久的将来,学生们一定会捧出一个灿烂的春天。(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主要采取定性的方法,对实验班级对比班级的语文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现状,找到切入方法。2.自然实验法:严格保持现有教师、教材、学生、设备不变,以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3.数据分析法:运用数学统计手段,对学生语文素养不断进行追踪调查,以便进行比较评价。4.教学反思法:建立教学反思制度,定期召开教学交流会议研讨,就实验的开展不断进行反思,以不断提高经典阅读指导及实验操作水平,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5.观察法:建立跟踪档案,关注学生精神层次和人格素养方面的变化。七、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一)准备阶段1.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二00九年十月份,我们学校成功举行了经典诗文诵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的启动仪式。会上,教师发展中心的孙连玲主任就课题研究的意义做了重要讲话。张敏老师现场执教了一节古诗文教学研讨课咏鹅,带领大家走进诗的殿堂,令与会老师耳目一新,共同接受了一次古典文化的熏陶,有效开启了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序幕。课题组负责人宋秀远老师从课题产生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内涵及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标与方法等方面做了深入阐述,对今后如何开展课题活动及研究的方向做了部署。2.厚实文化底蕴,推进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启动仪式上,业务校长孙瑞就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来促使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让经典浸润心灵,共创书香校园。启动仪式之后,各实验教师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工作。首先,认真学习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向身边有课题研究专长的老师请教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课题负责人整理专项学习材料大家集中学习,共同探讨;随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到网络上去汲取,搜集资料,内化吸收。其次,大量阅读经典古诗文及现当代中外名家作品。唐诗三百首、论语、大学、诗经等等,均成为老师们案头必不可少的书籍,老师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厚实自己的积淀。(二)研究实施阶段经过了上个学期的充分准备,我们的课题于二0一0年二月份开始正式研究实施。王艳芳老师面向二年级的同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当前的低年级学生对于经典所知甚少,即使有个别学生喜欢读课外书,也仅仅局限于浅显易懂的童话书系列,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偏食”的现象。这一发现,更使我们意识到从低年级起开展经典诵读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在课题组会议上,大家集思广益,明确了开展经典诵读的几项措施:1.确定诵读内容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古典诗词:小学生必备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选注及部分散曲等。2.规定诵读时间做到一日三读。早读时间由语文老师领读;小预备铃打响后的两分钟由诵读委员安排或齐读或比赛读古诗乐园里的古诗文;下午第一节课前的十分钟,在老师的组织下吟诵论语。在学校的时间里,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感化、熏陶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另外,为了保证诵读的实效性,我们还利用移动校讯通平台发起了让家长参与的亲子共读活动,掀起了一股人人争诵经典的热潮。3.巧用评价,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为了及时记录学生们经典诵读的进展情况,虞蕾蕾老师精心设计了古诗文诵读评价卡。卡上有五种小标志,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达标任务:会读、会背、会默写、理解掌握了、会用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相应的标志上涂上喜欢的颜色,观者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目前对诗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诵读评价卡,看到的是学生的进步,关注过程性评价。另外,我们课题组还注意运用阶段性评价,通过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如每月举行的“背诗大王比赛”、“现场作文大赛”、“古诗配画比赛”等形式,评出优秀的小选手,这种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热情。4.探索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经典诗文诵读只有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才会让学生百读不厌。我们在课题的研究实施阶段,在古诗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摸索,初步总结出两种古诗教学的策略。一个是“精读课”,另一个是“拓展课”。精读课,顾名思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阅读,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受益。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拓展课”是对精读课的延伸,是以教材为依托但又高于教材。在课堂上以一篇带多篇或以一个主题牵引出相关题材的形式出现,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积累。5.初步编选学生经典诵读读本(试用版)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探索,需要有一套与之相结合的诵读教材,所以,我们课题组初步开发的经典诵读读本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呈现出来的有三种:在诗意的天空下论语最美的诗行,毕竟是第一次,它难免稚嫩,难免粗浅,但今后,我们会继续在这方面摸索下去。(三)实验总结阶段研究实验阶段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学生在成长,老师在提升。学校领导提议在学校范围内推广实施。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之中。课题推广会上,刘校长肯定了前期课题在实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下一步的推广实施明确了要求。课题组几位实验教师为大家提供了几节探讨课。张敏老师执教了送别诗系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虞蕾蕾老师执教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两位老师上的都是拓展课,但上出了不同的风格。让老师们领略了古诗教学的独特之处。本阶段,继续试行前期已经过实验论证的各项诵读措施。除此之外,我们又进行了“小古文”课程的初步探索。所谓“小古文”,其实就是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平时说的话语里有很多文言,像成语“简而言之”、“不堪入耳”、“防患未然”、“乳臭未干”,可见,文言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且,文言作品流传了很多年,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是安全的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文言经过上千年的筛选,都是文质兼美的,比白话文要更值得一读。文言文才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着手从浅显的文言文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其中的一节阅读课安排“小古文”诵读,于是猫捕鱼、放风筝、猫捕雀、雨、乡村、狐与葡萄等一篇篇节奏明快,风趣幽默、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走进了我们的阅读课堂。这些文言文对仗工整、音节清晰、音韵铿锵,读来有如唱歌,相比白话,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更能打动儿童的心。“小古文”的教学其实并不难,不外乎“读、诵、吟”,重在采用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让儿童在充满情趣的诵读中,不知不觉读通、读熟,直至能背下来。至于意思的理解,朱熹的话一语道破文言学习的诀窍:“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小古文”教学的探索,让我们意识到文言文教学并非想象得那么难。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实验老师们边实践,边反思,写出了大量的诵读经典随笔、反思。努力寻求课堂教学的突破,一篇篇优秀教学案例脱颖而出。在学校读书节上,实验班级推出的经典诵读节目水调歌头、青青园中葵、祖国请听我说,展示了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其中祖国请听我说又代表学校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四)人员安排组建课题组,统筹课题实施-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整理编写适用经典诵读教材-活动组织、过程性资料收集整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连续追踪-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两年的课题实验,老师们潜心研究,学生积极投入,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营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处处散发着淡雅书香。具体说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一)理论成果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老师们对于诵读经典的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对经典的思考由肤浅走向深入,并着手整理了一份份内容详实的诵读材料,为我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2.课题组老师摸索出了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1)精读课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关注了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忽略了对文字运用之精、意象构建之妙、节奏掌控之纯的领略,单纯注重文章与诗词的内容,致使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兴趣不高的问题。“精读课”策略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细细品味、反复吟咏为主要特征。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先读古诗。拿过一首古诗或一篇文章,第一步就要扫清阅读障碍,突破字词关,把古诗读通顺。初解诗意。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不要急着讲,可布置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自行理解诗的大体意思,确实难理解的词语,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品味意境。在对古诗的诗意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琢磨,由这一个词语想开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的情怀,从而品味诗歌的独特意境。同时,在对关键词语所谓“诗眼”的吟诵体悟中,感悟诗人的用字之妙,习得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既实现了人文性,又体现了工具性。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受经典的美妙。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诗歌已立体地站立于学生的心中,一如那潇洒飘逸的诗人。此时,只需要引领着学生读下去,可以师生对读,可以自由吟诵,可以配乐朗读,可以全体齐诵,可以哪种形式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采用哪种形式,喜欢读就好,反复的诵读中已化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诗。(2)拓展课我们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去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找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找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如何将课上得有厚度,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教学时以诗比诗,以诗带诗,诗中有诗,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诗句的内涵和美感。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还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对经典诗文教学策略的探讨会使我们更好地找到学习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3.探索了一套经典诵读的操作体系经典诗文,历经时间的考验传承至今,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带领着孩子亲近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经典诗文,包蕴着中国几千年文人的精神、情怀,其形式上更是讲究,要求对仗工整,节奏铿锵,音韵谐调,富于美感。按照 “直面经典,精读熟背,反复吟咏,举三反一,终身受益”的原则,我们课题组根据诵读内容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经典诵读,一是讲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调动学生“读”的渴望,培养“读”的技巧,生发“读”的习惯。教师一唱三叹的范读、领读,会引领着学生走进诗文所创设的独特意境里,继而让学生自己试读,同桌互读,师生对读,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脑中读出了画面,声音读出了情感,学生们凭借着语言通道走进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惆怅满怀,或激越奔放,或依依不舍,或恬淡闲适。走进了古代文人,也便走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那诗,那文,在孩子的眼中,已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汉字,因诵读而走进,因领悟而相通。诗文经典在学生的声音里有了温度,一首首五言绝句、七言律师,一篇篇“之乎者也”的小古文,温润了孩子的心。有经典的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灵动、如此丰盈。这样的语文课,学生们一定会心存期待。因为,我们为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化之门。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从经典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即“诗眼”、“文眼”入手,拓宽语文视野。我们尝试探索了一种诗文赏析课形态,摸索从扣住“文眼”入手,做好某一类型题材的扩展阅读,品味诗歌的丰富意蕴。以送别诗为例,送别诗在古代文人诗歌题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但同为送别,情绪却各有不同,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各有千秋。在和学生们一起赏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们和学生一起,反复吟诵,一起沉浸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绵绵幽思中, “孤帆”远、“碧空”尽,浩浩“长江”一去不复返,一个“唯”字把“我”伫立滔滔江水侧、目送老友远去仍久久不愿离去的意象营造得酣畅淋漓。学生充分体悟到“一字之妙”后,我们就此拓展“你还能找到哪些有类似之妙的送别诗?”,学生很快就举出了如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劝” “更”,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不及”,还有的学生甚至举出了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密”“恐”等,就这样,从几个字、几个意象入手,就把所有学过、背过、读过、吟过的诗文调动起来、组合起来、碰撞起来,于诵读中加深体悟,于吟咏中学会比较判别,也养成了讲求用字、追求传神的文字运用习惯。三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强调读、说、写互动,在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创造,为学生从经典诗文中汲取营养、学会语言运用引入“源头活水”。经典诵读,不是只将脚步停留在诵与读的层面,是通过诵、通过读,起智慧、培诗情、增能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我们突出师生互动,尝试让学生从模仿中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养成雅致传神地表情达意、描形摩神的习惯。如有些经典篇目讲究节奏、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易于孩子接受,我们就就此巧妙引导,引领学生尝试模仿和创新。在诵读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时,考虑到内容颇富童趣,语言明快活泼,教师先范读用动作渗透“汝”“吾”两字的意思,无需讲解,学生读中就能明白“汝”即你,“吾”即我。多种形式朗读后,引导学生拓展:“青草地,放风筝。吾前行,( )。”学生来接。再变:“操场上,跳大绳。汝前行,( )。”学生接。三变“( )上(或里、外、前等),跑(或打、唱、看等动词),( ),( )”,学生创造。在运用中,学生不知不觉习得了语言,领悟了节奏,学会了创造表达。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古诗诵读的过程中,还尝试了“唱读抄画赛”的形式。唱,即借用韵味相同的歌曲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旋律唱着新鲜的古诗词,在轻松愉悦中受到熏陶、感染。读,每天来到学校就诵读黑板一角“古诗乐园”里整理的古诗。每节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抄,中低年级学生摘抄名句,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等。画,学生在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所描绘的形象通过画展示出来。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经典诵读比赛。现代美文的诵读主要集中于优美的儿童诗,主要是开设诵读课,采用诵读加创编的形式,诵读时书声琅琅,创编时妙语迭出,经典诵读让学生演绎出别样的精彩。4.评价体系更趋完善诵读与评价是相辅相成的。仅有诵读,缺少评价,过程将会是肤浅的。所以,课题开始实施之后,我们随即就在诵读评价方面着手进行思考。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经典诵读评价卡”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和“诵读之星、背诗大王”为辅的终极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经典诵读评价卡”的推广使用,人手一卡,随时积累,随时评价,关注了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让每个孩子与自己的过去比,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背诗大王”等活动的开展,又在同年级的学生中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既给这部分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可谓一举多得。在学校形成了人人诵经典的浓厚氛围。(二)实践成果1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变浓了通过实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的欲望和热情,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编成拍手歌、接龙游戏等,使得经典诵读活动遍及校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已逐步养成坚持每天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