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方法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方法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方法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方法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方法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此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0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至少应包括1篇外文资料;对于重要的参考文献应附原件复印件,作为附件装订在开题报告的最后。4统一用A4纸,并装订单独成册,随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等资料装入文件袋中。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1文献综述: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5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文后应列出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文 献 综 述 0 引言电能作为洁净的二次能源,在当代社会的能源比重原来越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是现代化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快速性等至关重要。而输电线路负担着传送电能的重要任务,是电力系统的经济命脉,其故障直接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也是电力系统中发生故障最多的地方。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飞速崛起,现代电力系统结构的日益复杂,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和电压等级不断提高,远距离输电线路日益增多,输电线路故障对电力系统运行,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危害也与日俱增。所以,及时排除输电线路故障并及时排除各种隐患,不仅对修复电路和保证持续可靠供电,而且对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都有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电力系统输电线路上经常发生各种短路故障,在故障点有些故障比较明显,容易辨别,有些故障则难以发觉,如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接地电流小,所以在故障点造成的损害小,当保护切除这一故障后,故障点有时很难查找,但这一故障点由于绝缘已经发生变化,相对整个线路来讲比较薄弱,很可能就是下次故障的发生地,因此,仍然需要尽快找到其位置。其次,输电线路穿越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特别是远距离输电线路,难免要穿越山区,沙漠这些人迹罕至的偏僻地带,交通十分不便。再者,多数故障往往发生在风雪,雷雨等较为恶劣的天气中发生。另外,我国电力系统的巡线装备简陋,使得故障测距的准确度,对故障巡线工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1 故障测距的概念及种类故障测距又称故障定位,对于输电线路来说,是指在线路发生故障后,根据不同的故障特征,迅速准确地测定出故障点的位置。现有的故障测距算法按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行波法、阻抗法、故障分析法、智能化测距法。由于阻抗法和故障分析法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分析短路后的故障特征量,利用短路计算的逆运算求解故障距离。因此把阻抗法和故障分析法统称为故障分析法。11 行波法行波法是根据行波理论现实的测距方法,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六十年代多传输线的行波传播规律的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行波测距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行波测距的装置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行波测距方案可分为A、B、C三类1。A型测距原理是根据测量点到故障点往返一次的时间和行波波速确定故障点的距离。这个测距装置比较简单,只能装置在一端,不要求和线路对侧进行通信联系。不受过渡电阻影响,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但是,A型测距要求记录行波波形,而故障暂态信号只持续很多的时间,为保证有足够的精度,应采用足够高的采样率,因此A型行波测距对硬件要求比较高。B型测距是根据故障点产生的行波到达线路两端的时间并借助于专用通道的通信联系实现测距的。由于这种测距装备利用的是故障点产生的行波第一次到达两端的信息,因此不受故障点投射波的影响,实现起来困难较小。但是B型测距对通道有高要求,使得投资巨大,目前难以在国内广泛采用。C型测距装置是故障发生后由装置发射高压高频或直流脉冲,根据高频脉冲由装置到故障点往返时间进行测距。这个装置的工作原理和雷达相同,只是行波沿电力线路传播而已。对于瞬时性故障,C型测距靠人为施加雷达信号往往测不到故障。另外,高压脉冲信号发生器造价昂贵。由于通道技术条件的限制,高压脉冲信号强度不能太高,故障点反射脉冲往往很难与干扰相区别,种种因素都限制了C型测距的发展。12 故障分析法故障分析法依据电压电流的测量值,通过故障分析根据各种特征构造各种原理(如阻抗与距离成正比,用两端数据计算到的故障点电压相等,过渡电阻的纯阻性等)的测距方程,进行故障测距。事实上,在线路参数已知的情况下,输电线路某处发生故障时,线路两端的电压电流均为故障距离的函数,其实质是短路电流的逆运算。故障分析法由于简单易行,对设备要求较低,投资小,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早起的故障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单端电气量的测距算法,常见的单端算法主要有工频阻抗法3,解微方程算法4,零序电流相位修正法5,故障电流相位修正法5,6,解二次方程法7,8,对称分量法9,解一次方程法10,网孔方程法11。上述单端测距算法都无法从原理上同时消除过渡电阻和对侧系统阻抗的影响。制约了单端测距的发展。随着通道的发展,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对侧的电压电流,因此双端测距方法逐渐发展起来。13 智能化测距法近年来,将智能理论引入故障测距的算法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居多。各种智能技术之间的交叉结合,如模糊专家系统,模糊网络神经,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相继提出,但大多数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有待于各种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相关科学成果如小波变换、遗传算法、卡尔曼滤波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概率与统计决策方法等也被引入到故障测距中。2 故障测距的具体意义和要求21故障测距的具体意义 概况起来,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于永久性故障,准确的故障测距结果能够帮助巡线人员快速查找故障点,及时排除故障,快速恢复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减少停电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巡线所耗费的大量人力、财力、物力。(2) 对于瞬时性故障,准确的故障测距有助于分析故障原因,发现绝缘隐患,从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形成永久故障,节约检修时间和费用。(3) 如果故障测距算法精度高,运算量小,那么故障测距本身就可以作为距离保护的元件,从而对提高保护性能、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有重要的意义。21故障测距的要求在不同场合,对故障测距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要满足现场应用的需要,对算法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可靠性 要求在故障发生后能可靠地进行测距,无论何种故障类型和故障条件,不能因为测距方法内在缺陷出现测距结果的发散情况。而在无故障情况下,不能错误地启动故障测距。 (2)准确性 保护装置中,为了满足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除了测距的精度外,更注重的则是如何快速地得到这一结。而在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中,由于是离线(或准在线)系统,对于时间无严格要求,所以更注意的是测距精度,没有足够的准确性就意味着测距失败。 (3)实用性 要求故障测距算法不受故障类型、系统运行方式、过渡电阻及其故障距离等的影响,在各种情况下均能获得较高的精度。在实际使用中,能减少人的工作量,方便易用。 (4)经济性 易于实现,且转化成装置时对元件、材料等要求适当,成本低,生产的测距装置物美价廉,运行维护费用低,能够推广使用。3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的发展长期以来,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和电力工业部门的重视。早在1955年前,经统计有关故障测距的文献就有120多篇。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人民就开始了利用行波对架空线路的故障测距研究。六十年代的中期,人们对多传输的行波传输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加上电子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行波测距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尤其是微机保护和故障录波装置的开发和运用,加速了故障测距技术的实用化的进程。于此同时,故障测距算法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79年M.T.Sant和Y.G.Paithanka首次提出了利用一端电压和电流的适用于单端电源系统的故障定位方法。1982年Takagi和1983年A.Wisznicwski先后提出利用故障前后的电气量,将电力网络分解成正常状态网络和故障分量网络,考虑负荷电流的影响,并且求取故障分量电流分布系数解决两侧系统阻抗的影响。1985年L.Eriksson考虑了系统的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提出了远端馈入补偿算法,应用解二次方程的方法求解故障距离。1988年Sachdev和Agaral提出了最早的双端测距思想。国内从八十年代也开始了故障测距的研究。利用暂态行波对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行波测距的应用和发展。对另外对单端故障测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双端测距、T型线路、直配线路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4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的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大量探讨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文章发表,有些测距装置已投入现场运行。而且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故障测距已经能够方便的获得对侧的信息并且测量装置的硬件计算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能够满足复杂的运算。41行波法存在的问题 众观现有的行波故障定位法,尚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1) 线路两端非线性原件的动态延时电流互感器是提取电流行波的耦合元件,其二次侧的时间常数按试验数据估计一般约为百微秒12,但要受铁芯饱和及剩磁影响,这将使电流互感器的动态时延具有较大的分散性;行波起动元件也有分散延时,在新型B型故障定位算法中,1微秒的时间误差所对应的最大定位误差约300米,而这种由耦合和启动等非线性元件引起的分散性动态时延对行波法定位精度的影响,在现在的文献中还几乎没有定量考虑。(2) 波速的影响在行波故障定位方法中波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其计算取决于大地电阻率和架空线的配置。高压线路线的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不同的地质段的土壤电阻率有不同取值,且与气候密切相关。而现在的行波故障定位法是建立在假设行波在输电线路上固定的传播波速13。5 结论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快发展,对故障测距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快速、精确地实现线路故障点的确定是故障测距的基本任务,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实现供电可靠,持续,经济有重大的意义。按目前水平来讲,由于故障测距精度偏低,不仅影响了故障线路供电恢复时间,也给线路运行维护人员查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此,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更深层次的探讨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算法,努力提高线路测距精度,有利于提高电力生产部门的经济运行效益。同时,也要对输电线路的材料进行改进,努力减少线路的故障,减少因故障而引发的危害与损失。 参考文献 1 葛耀中.新型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1996.2 康小宁.基于参数识别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6.3 Awiszniewski.Accurate fault impedanc locating algorithmI.IEE Proceedings Pt C.1983.130(6):3113154 Q.S.Yang I.F.Morison.Microprocessor based algorith for high resistance earth-fault distance protection.1983.130(11):306-310.5 蔡德礼.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的一种新的计算机方法J.重庆大学学 报.1982.16 徐启峰.魏考铭.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负距问题及修正方法J.中国电机工 程学报,1989.9(3):41-50.7 胡帆.刘沛.程时杰.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仿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5.15(1):67-728 吴必信.利用解二次方程法的故障测距仿真计算J.东北电力学院学 报.1995.15(4):46-529 陈庆.马宁.利用对侧分量的故障测距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1994,14(3): 27-28.10 李志民.陈学允.基于单侧信息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7.17(6):416-41911 刘劲.孙扬生.罗毅.一种基于时间域的实用单端电量故障测距方法J.电力系统 自动化.1994.18(5):52-5612 Lawrence D J .Cabeza L Z.Hochberg L T.Devwlopment of an advanved transmission line fault location system part I:algoritlum development and simulation 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1992.Vol.7. NO.4:1971-197813 张爱枫.卢继平.黄震.卫小凡.何尔文.输电线路长度和参数的校正方法J.继电器.2004.Vol.32.No.1:37-39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三、课题主要内容和要求;四、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 开 题 报 告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本课题主要是系统的分析国内外现有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输电线路故障点的检测及定位问题展开探究,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行波故障测距精度,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确定最佳可行性测距方案,设计数据处理软硬件系统。对于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研究,为了及时发现绝缘隐患,帮助人们及时的排除输电线路故障。准确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不仅能有助于及时修复故障线路,确保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因电力线路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能大量节约巡线的人力物力,减轻巡线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从技术上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本课题主要围绕如何提高精度测距分析展开讨论,需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 精确程度高,方案因地适宜。(2) 经济效益高,同时确保测距装置的可靠运行。(3)用硬件软件模拟环境,选择最佳可行性测距方案。 用过本课题的研究讨论,选择出集可靠性,持续性,经济性,准确性,快速性于一身的高性能方案。具体的讲,是从几种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故障分析法,阻抗法,行波法。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阻抗法的发展,行波故障测距法由于原理简单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课题重点是对行波法的测距精度提高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的设计培养我们对输电线路故障的定位检测的能力,特别是对基于小波交换理论的的深入理解研究,同时对行波算法也有所了解。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研究具有十分辉煌的前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这个方面的研究都有广泛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利用故障暂态电流的高压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技术,从而推动了现代行波故障测距的蓬勃发展,这些装置的误差在实际运用中不会超过500m,基本可以实现两杆塔之间的定位。今年来,随着小波交换理论的不断成熟,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其故障测距领域的研究,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小波理论的技术日益成熟,行波故障定位的数据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