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doc_第1页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doc_第2页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doc_第3页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doc_第4页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作者:_单位: _邮编: _)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问题。本文从会计法规、会计理论和会计监督等方面,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客观原因做了探讨。【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理论,运用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经济信息,它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其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指的就是会计信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信息使用者无法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有时甚至会因误导而产生负面影响。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问题,它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削弱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着国家的宏观调控。究其原因,除企业自身的内部问题外,会计法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监督等外部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有的放矢,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在会计法规方面 目前,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已初具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继颁布。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使得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会计工作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这些法律法规的诸多不足之处也暴露无遗。这些不足之处,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1.会计法规的不健全性 就会计法而言,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一切会计法规、制度和办法的法律依据。但是,会计法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应有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对违法处罚的规定中,使用了“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一些模糊词语,缺少量度标准。同时,会计法中的部分内容与会计实务存有差距,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结合不够。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无法实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数据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怎样负责。 就会计准则而言,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但是,会计准则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还不尽完善。例如,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像衍生金融工具这样的表外业务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对此所做的规范很少;再如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也没有做出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 就会计制度而言,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制定的具体的规章、方法和程序。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制度的硬性规范严重制约了账务处理应有的弹性。例如多年的应收账款,即使名存实亡,收回无望,已经成为死账。但如果没有债务人破产的证据,也不能作坏账处理。 2.会计法规的滞后性 任何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进行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制度规范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制定以后,新的经济活动、新的经济行为和新的经济业务还将不断涌现。因此,会计法规作为一种规范,往往落后于会计业务的发展。当某种会计业务频繁发生,需要规范其核算和披露时,相关部门才会着手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准则和制度。但是,从该种会计业务出现,到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出台,往往有一段时间。在此时期内,会计主体对该类会计业务一般不做核算和披露,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性 在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中,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的不协调性,增大了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宏观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空间,不同的利害关系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最为利己的会计核算技术。这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大。另外,会计法规与税法的要求不一致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会计主要是根据现行的准则和制度确定会计核算资料,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利害关系人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税法主要是根据国家政治管理的需要和税收的原则确定企业的应纳税金,为国家征税提供合理依据。所以,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结果与按照税法计算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在会计理论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为满足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业务、新产品越来越多。依靠现有的会计理论,会计核算已经无法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状况,加之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冲突性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由此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1.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性 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相关性是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联;可靠性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对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主观意志的左右。会计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会计的中心要求。但是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强调相关性牺牲可靠性会使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加大,反之亦然。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即要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和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细程度。但是,在会计实务中,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都未做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重要的事项被当作不重要的事项处理,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同时,对于不重要的事项,由于可以采用合并的方式予以处理,这必然会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偏离经济业务的原貌。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处于稳健性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它要求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要算实算足。这样,会计信息就搀杂了个人估计的成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之受到影响。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方法,不同的核算方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是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越多,可选择的余地越大,会计主体就越倾向于选择对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的方法,而忽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会计核算方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不同,由此产生了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固定资产核算中,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法、使用年限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工作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经营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存货核算中,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评价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不同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被某些单位片面理解,在账务处理时,不按规定执行,打所谓的政策“擦边球”。例如,将企业不能当期消化的费用挤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账户,使待摊费用、递延资产账户成为利润的调节器;已确认为坏账的应收款长期虚挂,不按制度规定及时转销,造成资产不实;已完工工程的长期借款利息支出,挤入工程成本,不计入财务费用等。 3.会计确认的主观性 会计分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会计分期的假设使会计核算涉及划分本期和非本期的收入、费用等问题,于是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它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使损益的计算更加准确。但是,权责发生制也有负面影响,即会计确认不以资金的实际流动为标准,而是根据主观判断,以测定和估计的资金在观念上的流动为依据。这种带有主观性的会计确认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更有甚者,把权责发生制当成了调节报表,粉饰业绩的借口。为了业绩,可以依据规则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损失;为了避税,可以依据规则提前确认损失,推迟确认收入。例如为了增加本期利润,当期多作收入,期末暂不收款,根据权责发生制理论,本期收入确认,利润相应增加,到下期再作销货退回。 4.会计计量的局限性 会计计量一般涉及计量单位的确定和计量属性的选择:会计计量单位,是指被计量对象按某一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度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以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即通常所说的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一般不考虑币值变动。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财务报告是通过数据的汇总而形成的,即将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而产生,这种汇总不可避免地会掩盖某些具体矛盾和问题;三是货币计量的范围跟不上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许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无法用货币计量而不得不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财务报告的实用性受到影响。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到会计要素,就是指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表述的方面。FASB在第五号概念公告中列举了五种可能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及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清偿)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贴现值)。这五种计量属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没有一种计量属性能够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目前,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是,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 三、在会计监督方面 会计监督是依照法律、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主体的经济行为实行的监督,它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贯彻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之一。首先,企业内部监督弱化。从企业内部的监督主体看,会计人员是由企业负责人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岗位、地位以及工资待遇是负责人直接决定的。因此,会计人员与负责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其次,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在执业中几乎处于被雇佣的地位,很难做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