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doc_第1页
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doc_第2页
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doc_第3页
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doc_第4页
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再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设计教育观念与体制的分析,揭示了国内目前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设计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通过本文的探讨,以期引起工业设计教育界的反思。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引言: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西方相比,仍然很落后。目前国内只有个别几个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丝毫没有质的飞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滞后,制造业虽大而不强,长期处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企业依靠贴牌代工(OEM)生存,不愿意投入成本去进行自主设计。另外,南方一些民营企业急功近利,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模糊认识,长期依靠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维系生命,而且短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效应。其次,中国的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第三,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解放后的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直接跨入到工业经济,骨子里的小农意识造成大部分国人对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西方300年的工业文明在短期内是无法追赶之上的,尤其在意识形态层面。因此,教育的改革首先应该是体制的改革。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目前国内工业设计教育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认识不够,定位不清通过对工业社会以及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工业设计的昨天和今天。中国的设计教育不应该重复西方的过去。从事设计教育的管理者、教师应该充分认清工业设计的本质。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工科型和艺术型两类型的工业设计教育,但是不应该在工业设计是艺术还是工程这个问题上非左即右、非此即彼。无论是依托什么样的院校为载体建立设计教育都应该把握工业设计、工程设计、艺术三者在内涵上的区别。工业设计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工程设计是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而艺术是揭示和表达人类的情感,强调精神性和自我表现。工业设计同时具有科学、技术、经济和艺术的多重属性,但是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和艺术院校的工业设计在本质和办学思想上应该是一致的,只是依附的院校载体不同而已。国内工业设计教育首先应该认清西方工业设计发展的客观环境,不能盲目借鉴,而且要抛弃教学管理者的主观认识,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的经济环境,然后再进行专业定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办学水准。据调查,国内大部分工科院校在筹建工业设计专业时,都是抽调一些工科专业的教员,再引进几个美术学院毕业生组建成工业设计教学队伍,美其名曰技术+艺术。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纯粹而孤立的工科课程,如机械原理、力学、电学、材料学等,然后再开设一些诸如素描、色彩、构成等美术课,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将科学与艺术整合。这就大错特错了!还有一些院校在筹办专业时,把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些院校的培养计划拿来一综合,以为博众家之长,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取其糟粕、剔除精华。2利驱扩招,仓促上马1997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的十几年中,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全国高考录取率高达57%!扩招需要更大的校园面积与教学设施,但来自政府的投入却严重不足,提高传统的文科、理工科专业的学费标准又将受到物价部门的严格限制与社会舆论的挞伐,所以许多大学将眼光盯住了兴办艺术类专业,这使得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队伍。国内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从80年代的十几所激增到目前的400余所(1997年为321所)。有些学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艺术院系,有些设置在机械院系下,还有些设置在自动化、材料、计算机及人文院系下,也有个别高校成立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达2万人以上,这需要上万家有自主设计研发需求的制造企业去消化这些毕业生!而国内具有自主设计研发需求的企业却少之甚少。如果算上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话,开设院校已超过1000多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以上。这一变化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好比春雨滋润下的竹笋。如果春雨是教育产业的市场化,那么竹笋就是被释放的各院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引自柳冠中先生语)。招生人数的俱增造成师资的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却也在疯狂招生,仓促招兵买马。一些重点大学或美术学院的毕业研究生很快被一抢而空,充实到工业设计的教学队伍中。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产自销。由于刚毕业的学生毫无设计及教学经验,造成了国内设计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空对空成为教学上的极大障碍。甚至有些高校为了经济利益,将工业设计专业流转成艺术类的高收费专业,在不增加教学设备和师资的情况下大肆扩招学生。为了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不少高校在招收研究生的数量上也逐年增加,造成的恶性循环无法估量。个别院校在建设研究型重点大学的热潮下,将研究生招生人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2表是某重点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含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研究方向)近7年招收硕士学位人数统计:教育大跃进造成了学生质量的严重下降。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市场很快饱和,中国每年无法提供几万个工业设计岗位,这使得大部分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改行或另谋职业,只有极少数精英进入大企业从事工业设计,也有个别毕业生进入工业设计公司工作。表3是天津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学学位)专业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统计至2009年8月):曾经祸害过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人多力量大思维定势正像鬼魅一样迷惑着设计教育业界,使中国的院校迷失在炫耀硕大无比的校园与现代化硬件条件的喜悦中,忘却了培养创新人才这个设计教育的本质,错把高素质的专业教育视为大众化的所谓素质教育,并降低了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因此,在设计教育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教学质量下降并导致机能的退化,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引自广州美术学院院长童慧明教授语)3削足适履,因人设课由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也是分为工科型和艺术型两大类进行教学,工科型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授予工学学位,艺术型工业设计专业授予文学学位,造成了教学及管理上的两种体制。依附工科院系建立的工业设计专业,大都受到传统工科教学体系的局限。工科型工业设计专业总是过分强调工程技术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内工科院校是极为普遍的。而对工程技术的强调直接体现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教学计划中,工科课程和所谓艺术类课程是按照学时比例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所占的学时数较大,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学基础、材料加工工艺等;然后再辅助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最后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其本质依然是典型的机械+美术。由于学时的限制,工业设计专业工科课程的开设也只是皮毛,即机械类专业课程的简化版。孤立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总是流于表面,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自信。讲授工科课程的教员往往是从机械设计的角度进行理论灌输。由于学时所限,他们只能将教材内容删减,教学方式以知识点的记忆为主,考核方式以简化内容的试卷为主要形式。只要达到60分,就算过关。最终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记忆和背诵书本上的文字和公式推导。考试过后,却忘记地一干二净。这种版本的教学计划虽然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课程的孤立以及缺乏实践的引导,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机械和呆板,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社会、市场以及现代设计的全面认识。由于不具备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学生面对实际的设计问题总是束手无策,思考方式顾首不顾尾、见木不见林。因此,大部分学生很难胜任工业设计工作甚至产生对专业的逆反心理。就业前景极不乐观。艺术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体制相对松散,规律性不强,看似没有工科型严谨。由于艺术院系的教师大部分来自美术学院,设计教育始终无法脱离美术教育的桎梏。经验以及个人主义色彩渗透在整个教学与管理当中,并且经常发生派系纷争。教学形式与大工业脱节。很多教师将设计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或自我封闭型的艺术创作。艺术型工业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因人而宜的,根据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开设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平衡工作量,另一方面是教学管理者本身的兴趣和爱好。如一些艺术院系的工业设计专业居然将书法、国画作为必修课程,美其名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其工程类课程一般划拨到其他院系或者外聘,如果实在没辙,则是砍课。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要求和标准一降再降!因此,学生就业层次较低,大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上从事装修或美工工作。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来不景气的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某高校在今年6月份统计出的艺术类专业就业率居然是0。其实国内这种设计教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西方上个世纪中叶设计教育的影响。我们只模仿了其形式,而没有认真分析设计教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国情状况。20世纪8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再次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形态、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国际主义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开始减弱。信息文化席卷全球,体验经济成为一种强势经济形式,中国也或多或少渗透出信息社会的表象。全球背景下,面对社会的变化,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能够很快作出反应,适应这些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在观念上依然因循守旧,那么,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4外行领导,内行郁闷中国人历来有个习惯,那就是上级决定、领导拍板。在中国,民主制度尚未完善。企业中,决定一个产品开发方向的往往是领导。设计教育也是一样。中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中,论资排辈是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想从事教学管理,就必须有较高的职称和较长的工作年限。学霸和学术权威在高校依然存在,他们往往具有对一件事情的话语权与决定权。由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历史非常短暂,大部分高校中具有工业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学历和职称上偏低,而且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很少能够充当教学管理者来经营教学。经过调查,除了国内几所设计教育出名的院校外,其他大部分高校中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者是外行,不是美术学院转行过来的,就是机械工程学科转行过来的。真正有丰富工业设计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甚少。5自娱自乐,急功近利国内一位教授曾说过,中国设计教育很大程度是在自娱自乐。近年来,国内大量举办设计大赛,有企业举办的、有政府举办的,也有民间举办的,以此来推动工业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并呼吁全社会提高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从表面看,我国的工业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实际上很多设计大赛在举办过程中出现了与初衷不相符的结果,甚至有变味的趋势。个别企业将设计大赛作为廉价征集方案和商业炒做的手段。另外,大赛评奖机制漏洞百出,缺乏科学的流程与严格的监督环节,甚至滋生了腐败现象。纵观国内各种设计大赛,评委往往不是企业或消费者,而是一些所谓的学院派精英,并冠以专家之称。最近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专家就是专门骗大家。虽然是戏谑之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些设计大赛中,引导优秀设计的不是市场和消费者,却是专家!值得深思!评价标准被严重扭曲!很多学校将参加竞赛的业绩作为评判办学质量的标准。因此,很多学校拼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甚至把课程改为竞赛设计。学生作业、毕业设计到处都充斥着设计大赛的味道,而设计大赛比到最后,居然是排版!不少院校以为参加几个设计大赛、获几个奖就能提高设计教育水准,这就大错特错了!这种定位不清的竞赛式教学导致了设计教育的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和不则手段,大大误导了学生。学生走上社会去寻求职业发展时,发现设计教育除了给予他们理论的枷锁和可以遮羞的一些技法外,就是竞赛过度带给他们的类似于自慰后的身心不健康。(引自柳冠中先生语)6硬件不硬、软件很软由于社会对于工业设计缺乏认识,造成大部分高校对工业设计专业重视程度不够。硬件投入少,教师水准低,观念陈旧、管理教条成为制约设计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院校甚至都没有供工业设计教学用的专用教室,学生只能游击作战。其实工业设计专业对硬件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只要有几间专业绘图教室,再配上一个计算机教室和一个模型加工车间就可以达到基本的教学需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设一个专业图书阅览室。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绫罗绸缎,而是一双能走路的鞋!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个极端的现象是:一些才大气粗的院校,大搞装备竞赛,购置大量华而不实的机器和设备,殊不知先进的武器解决不了作战的战术的问题!因此,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来说,加强师资培养、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办学思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才是专业建设的重点。7近亲繁殖、雪上加霜经过调查,国内从事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几个大牌美术学院毕业的。早些年,高等院校学生就业以分配为主,美术院校培育的大部分毕业生留校任教或分配到兄弟院校任教;随后再培养出学生,再次留校或分配到其他院校任教,依次循环。个别学校出现了师爷级别的教师,形成了严重的近亲繁殖,给本来就落后的设计教育雪上加霜,美术院校的教育思想渗透在全国各地!8脱离实践、纸上谈兵由于中国制造业长期以OEM为主,工业设计无法与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依靠附加值极低的生产加工维系生计。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