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专业化:北大与现代新闻学理论的成形及扩散(1918-1925).pdf_第1页
走向专业化:北大与现代新闻学理论的成形及扩散(1918-1925).pdf_第2页
走向专业化:北大与现代新闻学理论的成形及扩散(1918-1925).pdf_第3页
走向专业化:北大与现代新闻学理论的成形及扩散(1918-1925).pdf_第4页
走向专业化:北大与现代新闻学理论的成形及扩散(1918-1925).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t o w a r dt h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j o u r n a l i s m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a n d j o u r n a l i s mt h e o r i e so f m o d e r n c h i n a ( 1 9 1 8 - 1 9 2 5 ) at h e s i s s u b m i t t e di np a r t i a lf u l f i l l m e n to f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f o rt h em a d e g r e ei nl i t e r a t u r e b y x ul i p o s t g r a d u a t ep r o g r a m s c h o o l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t ur e c e n t r a l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y u a nn u h u a a c a d e m i ct i t l e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 s i g n a t u r e a p p r o v e d a p r i l 2 0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曲f 年r 月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许加 日期:少,年。r 月? 7 日 导师签名:凌 日勘if 年夕月0 7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童后进后! 旦堂生;旦二生;旦三生蕉查! 作者签名:湃彬 日期:厶1 1 年f 厂月 日 ,7 峪明凌眸 t 和沙 签 : 师 期 争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摘要 本文以北大“新闻研究会“ 和“新闻学研究会“ 作为源头来考察。当新闻业 界和学校体制汇流以后,这两股力量催生了北大的“新闻研究会“ ,而“新闻研究 会”改名后的“新闻学研究会”,则又将这股汇流往外播送出去,影响了当时的新 闻教育机构。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其一,便是希望透过北大这种源起性的工 作,如何将新闻学系统性的工作逐步完成,使该学科逐次转向专业化;其二,由 北大所扩散出去的新闻学理论与人材,又如何在中国境内大学,发挥其影响力, 使专门性的新闻学系,采纳其理论的影响和晋用其人材,进而确立了学院化的目 标:其三,专业化与学院化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两者如何开展, 及如何扩散其影响力;其四,中国报业史上,报业被片面性论及的“民意”( 比如 功能性的“去塞求通、精英论述形式的“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 如 何走向“舆论之大觉醒“ ( 建构完整的理论陈述,达致其专业化和学院化的目的) 。 关键词:专业化;新闻学;新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徐宝璜 硕士学位论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s h a p ea n d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m o d e m j o u r n a l i s mt h e o r i e s 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h ej o u r n a l i s ma s s o c i a t i o no fp e k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w a sc r e a t e d 嬲 t h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d e v e l o p i n gj o u r n a l i s mt h e o r i e so fm o d e mc h i n a i ti s t h ea i mo ft h i sp a p e rt ou n d e r s t a n dh o wt h ej o u r n a l i s mb e c a m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n d a c a d e m i c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 t h e n , w et r yt ou n d e r s t a n di nw h a t w a yt h ep e r s o n so f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d e v e l o p e dt h ec o n c e p t s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s m a n d a p p l i e dt ot h ej o u r n a l i s m , 嬲w e l l 懿t h ej o u r n a l i s mb e c a m ea c a d e m i c t h er e s e a r c hm a i np u r p o s e ,f i r s t ,t h e ni sh o p e dp e n e t r a t e sp e k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h o w c o m p l e t e sg r a d u a l l yt h ej o u r n a l i s ms y s t e m a t i cw o r k ,c a u s e st h i sd i s c i p l i n et oc h a n g e g r a d u a l l yt h e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s e c o n d ,j o u m a l i s mt h e o r ya n dt h ec a p a b l ep e r s o nw h i c h p r o l i f e r a t e sb yp e k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 a l s oh o ww i t h i nt h eb o u n d a r i e so fc h i n a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 d i s p l a y si t si n f l u e n c e ,c a u s e st h et e c h n i c a l i t yn e w sd e p a r t m e n t ;t h i r d , s p e c i a l i z e da n dd ot h ei n s t i t u t e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o n s ,i nt h ec h i n e s em o d e mn e w s p a p e r i n d u s t r yh i s t o r y , h o wb o t hd e v e l o p ,a n dh o wp r o l i f e r a t e si t si n f l u e n c e ;f o u r t h ,i nt h e c h i n e s en e w s p a p e ri n d u s t r yh i s t o r y , h o wd o e st h en e w s p a p e ri n d u s t r yc o n c e mb y o n e s i d e d n e s s “t h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t om o v et o w a r d s t h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t oa w a k e n g r e a t l y k e y w o r d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s m ;j o u r n a l i s m ( x i n w e n x u e ) ,j o u m a l i s mr e s e a r c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p e k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 x ub a o - h u a n g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前言li j u 苦l 一、两种专业化的模式:学院型与学徒型1 二、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3 三、研究概况与文献探讨5 四、重要文献史料评述6 ( 一) 北京大学刊物7 ( 二) 相关大学与档案的史料7 五、各章节安排8 第一章晚清到民国报刊实践意识的转变:从言论走向新闻9 一、晚清到民国:变革意识的传承1 0 ( 一) 晚清的发展一1 0 ( 二) 两个时代的接续1 1 二、从“喉舌”到“耳目”:社论转向新闻1 2 三、从媒介知识分子走向媒体知识分子1 5 第二章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与影响1 9 一、灌输新闻知识的“新闻学研究会”2 1 二、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重要性2 4 三、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影响2 6 第三章北大新闻学的扩散2 8 一、扩散下的新闻教育2 8 二、扩散下的新闻学专著3 3 结语3 9 参考文献4 2 子! i 谢:4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厶j k 刖舌 一、两种专业化的模式:学院型与学徒型 晚清传统的“士“ 阶级,过渡到民国时期的“近代知识分子或公共知识分子“ ,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往往呈现出与传统仳离又延续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情感 依附于传统;另方面理智上却又不得不延用西方的方式,来面对本国的问题。圆此 种导源于接续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变化,就价值载体或物化承当的角度来看,却是 因为传统的士大夫阶级发生了分化( 不仅是思想的分化,而且是基本利益和生活方 式的分化) ,凭借着西方技术和制度、以及对“科学“ 一词的推崇与惯用,新兴的 知识分子逐步地与传统士阶层区隔开来,逐步地在时代的推动下占到了领导的地 位。 此一知识分子身份演变的过程,乃是洋务运动之后,时代赋予士这个阶层有 机会离开传统体制另谋生计和发展更多的空间。此种空间到民国时期,当“学校 新闻出版“ 三者形式出现于现代中国时,士的角色逐渐与晚清传统知识分子产生 极大的差异性。新的知识群体不再依附于政治主体( 传统王朝体制) 生存时,便有 更多的机会投入救赎性的文化运动之中。以大众的救赎者身份自居时,此一文化 运动便被赋予多元化角色,知识群体成为此一运动的“喉舌“ ,接着变成监督政府 的“耳目”,成为大众的代理人。也就是其影响力,来自于操纵公众舆论的能力一 一既是“制造同意“ ( m a n u f a c t u r ec o n s e n t ) 的能力,比以前更为强大( 换言之, 既是修正了传统那种由上至下,以狭隘的“庶政公诸舆论”的态势,改采由下至 上制造舆论的情况) 。“制造同意“ 能力的增强,则内蕴着知识群体专业性的取向, 也代表着其“局部知识“ ( 1 0 c a lk n o w l e d g e ) ,逐次地在学院的构建底下被完成。 国 。早期王尔敏认为传统知识分子有几个要素:( 1 ) 没有政治传统的阶级性;( 2 ) 受教育的分子;( 3 ) 传统职业 分类的改变;( 4 ) 身份立场的反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8 1 8 2 而 以知识、思想和文化的生产或传播作为职业,其中部份的人服从着市场的法则,因此在精神上从世界观到基 本政治态度都不必与官方保持一致,此类型的知识分子被称之为“公共知识分子”高瑞泉、山口久和中 国的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2 8 o 有名的美国史学家李文逊( j o s e p hl e v e n s o n ) 称这种压力乃介于“历史”( 指的是对自己过往与其民族特性 的情绪依赖) 和“价值”( 可实行诸方法的理智选择) ,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艾恺( g u ya 1 i t t o ) 文化守成 主义论反现代化思潮的剖析台北:时报出版1 9 8 6 :3 0 3 1 o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页4 8 固 美 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n dt h ec r i s i so fg o d e r n i t y ) m 李俊等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2 :8 、1 1 、1 0 5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因此,知识群体们反应在各行业里,以其“局部知识“ 的专业领域,便标示 着不同于传统的知识阶层,需要与政治体制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式,展现出 来的是自由职业群体特征的兴起,其特点有:( 1 ) 以新式知识分子投身某一职业; ( 2 ) 经过系统学习,具有一专业的相当知识,并在此一行业里,不论对知识或市场, 都具有垄断性;( 3 ) 职业生涯相对独立,可以自我聘雇( s e l f e m p l o y e d ) 。此特点 体现其自主性与自由度;( 4 ) 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远较一般劳动者为高。此一群体 的界限,主要包括新闻记者、律师、会计师、医生、工程师、教师等等,有学者 也称此一群体为“专业群体”。 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反应在中国报业的情况,则是新闻专业化与学院化的 产生。根据学者吴廷俊的分析,这些新闻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 学院型; ( 2 ) 学徒型。前者以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代表,主要由中文系教授创办,由教授与报 人共同授课;后者以上海申报函授学校为象征,由报人或媒体所开设,授课教师 多为报人。圆在这些新闻教育机构中,除少数( 如燕京大学新闻系) 设置于学院体制 内,多数系由媒体机构所设置。 有关“学院型“ 与“学徒型“ 的争论,在当时新闻教育的讨论上,一直被持 续着。有的人认为“一家好的报馆,就是最优良的学校,而且“不可能有好的新 闻学校,却可能有好的报馆“ 。所以主张不用将新闻教育,视为正式教育的一环, 真正的新闻教育应是在报馆里面来落实;但是同样地,鉴于新闻人材太过缺乏, 报馆素质低落,为求“提高新闻记者素质与技能,主张实施“学院型的新闻教 育,而且要“理论与实际并重,教育与社会沟通“ ,这种以学校来作为规范基础的 设计主张,也曾大量出现在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讨论上。 无论是“学院型”还是“学徒型”,当时的新闻教育基本上都以英、美新闻教 育的特点,作为学习仿效的目标,以致出现引中国的报业都走着英美路线, 就是中国的新闻教育,也走着英美路线“ 的情况。这条路线被当时的人们认知 为是一种“自由主义理想的表现形式,“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 , 报纸从业人员被提升为“自由职业的一门”。回以“学徒制的训练方式来说,是 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 j 近代史研究2 0 0 7 ,( 6 ) :1 1 1 o 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j 新闻大学2 0 0 2 ,( 春季号) :2 5 - 2 7 在台湾传播学领域里的研究,也有学者将不同的人才培育途径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冯建三指出固然以学院 培养新闻人才为国际主流,但作为学徒制代表的“英国记者培训公会”( n a t i o n a lc o u n c i lf o rt h et r a i n i n g o fj o u r n a l i s t s ) ,对现今英国新闻界的人才养成依旧扮演重要的角色。冯建三试论新闻传播教育学术 正当性的建立:记者养成与媒介素养教育 j 教育资料与研究2 0 0 6 ,( 6 9 ) :1 8 1 1 9 8 固储玉坤今日之中围新闻教育 j 读书通讯1 9 4 7 ,( 1 3 8 ) :4 囝史美钧建设新闻教育刍议 j 浙江教育1 9 4 0 ,( 1 0 ) :8 回张季鸾抗战与报人 n 0 5 - 0 5 香港大公报,1 9 3 9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种旧有沿袭体制外的做法,一旦考虑到“学院型“ 的系统课程建立时,这个学 科就逐次具有专业化的倾向。也就是先取得职业的认同性,这包括自我认同,也 包括社会认同在内,然后才形成“自由职业群体职业化“ 的特征。 1 9 1 2 年“全国报界俱进会”就曾提议设立“报业学堂“ ,提案以为报馆的职 责在于“灌输文化,启牖民智,陶铸人材“ ,留原则上仍不脱晚清仅于“启民智“ 的标准,尚未论及创造“舆论的功能性;1 9 1 8 年l o 月1 4 日北京大学成立“新 闻研究会”( 后改名为“新闻学研究会“ ) ,则以新闻学理作为讨论的标准,以唤 起学界对新闻学理启蒙教育的重视;1 9 2 0 年“全国报界联合会“ ,议决新闻大 学组织大纲,才算首次有了具备本土化为准绳的新闻系设置纲要。该纲要认为成 立大学新闻系的宗旨为:“造就新闻专门人才;促进全国新闻事业之发达;补助国 际舆论;输入新文化”。目的在使“从事新闻事业及一般有志入学而不得者,皆得 受大学同等之教育,并促进社会之文化”。 这种民间意见的表达,至此已初步提 议新闻学理的研究,应以学校组织赋予专门化的想法。 北京大学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 ,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则为主任。该组织 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 , 一个类似社团性的组织,何以能对中国 报业教育,施以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实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 论文研究的年限定于1 9 1 8 年至1 9 2 5 年之间,主要是1 9 1 8 年为北大“新闻研 究会”的创立年,另方面新闻学的论著,以1 9 2 5 年后为基线,可以看出已转向所 谓“战时新闻学“ 为主,以及旧论再版的情况颇多。再则,本文讨论着重于它的 扩散效应以及影响,因而选取1 9 2 5 年为主要的研究断限。 二、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本论文的缘起,有几个背景因素: ( 1 ) 开始着手撰写硕士论文时,进行搜集零散史料的同时,发现民国时期有关 新闻学的专著,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甚至研究新闻史的学者,对民国时期新 闻学著作的脉络,仍是十分模糊。因此,以相当的时间将当时的新闻学专著,做 了大范围的搜集工作。目前所得的民国时期相关的新闻学著述,约有6 0 余册。仔 。一般将中国专业化新闻教育的标准,订在设立大学专业的报学系或新闻系之上,中国最早以自足力量建立 的大学新闻系,是北京的平民大学。成立时间为1 9 2 2 年,正式建立科系为1 9 2 3 年。卜少夫谈新闻教育 j 1 9 4 4 2 ( 4 ) :6 1 o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m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2 年:3 4 5 卜少夫谈新闻教育页6 5 o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页3 4 0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细详查这些被当时各新闻院系用来执教使用的书目,发现作者本身与北大新闻学 研究会之间,几乎或多或少有直接、或间接地的关联性。 ( 2 ) 这种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延伸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得出,一个是 后期的新闻学研究专著,或为私人著述,或为学院所援用的教材( 这当中受其深远 影响,有后来以科学主义为论述焦点的左派新闻学著作) ;一个是后期的新闻教育 学校,或有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出身的教员,或有受其影响而成立的新闻教育学 校( 比方平民大学新闻系、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等) 。探索这种 延伸性影响,才可能完整赋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完整的影响面貌,也才有可能补 充此一阶段研究上的空白。换言之,笔者在检视此一时期的新闻教育发展时,发 现许多从事报业工作者,同时也是后来新闻教育学校的参与者( 比方张友渔、管翼 贤、成舍我、谢六逸、顾执中、陈博生等) 。因而,引发了笔者在此一论题上的兴 趣。此一兴趣的促发点,导因于笔者的指导老师员怒华教授的副刊研究,使我一 开始在副刊领域上着墨时,发现民国投入新闻教育者的报人,多少也和副刊发生 关系。这当中如谢六逸曾带领复旦新闻系学生,在上海立报进行实习工作, 如成舍我曾于c i i :京益世报编辑女子周刊和撰写副刊小言专栏等等。 ( 3 ) 在探讨近代报人转型专业化的议题上,仍存留有许多疑点。比方学院化后 的新闻学,对实际报业产生那些影响性? 当学院以标准化的流程,将西方新闻理 论里强调的“客观“ ( o b j e c t i v i t y ) 要素引入中国后,是否也如同西方一样,报刊 产生了自身与政党、政治运动分离开来,形成更多由商业逻辑来推动,而非是受 限于政治因素的干预;其次,学院型的专业化与学徒型的技术传递,两者专业内 涵的差异,在引入西方新闻理论的同时,学徒型的专业技术是否受到学院理论的 影响,导致为求新闻的公正性,而将“事实( 新闻的事实) 与“价值( 个人观点) 做了严谨的区分。o 因此,研究的主要目的,其一,便是希望透过北大这种源起性的工作,如何 将新闻学系统性的工作逐步完成,使该学科逐次转向专业化;其二,由北大所扩 散出去的新闻学理论与人材,又如何在大学发挥其影响力,使专门性的新闻学系, 采纳其理论的影响和晋用其人材,进而确立了学院化的目标:其三,专业化与学 院化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两者如何开展,及如何扩散其影响力; 毋 美 迈克尔舒德森( m i c h a e ls c h u d s o n ) 新闻社会学( t h es o c i o l o g yo fn e w s ) 眺 徐桂权译北京: 华夏f l j 版社,2 0 1 0 :8 6 在新闻的产制方面,将“事实”( 新闻的事实) 与“价值”( 个人观点) 做了较为严谨的区分,以达成新闻所 谓公正性的目标。将此一原则置放于中国新闻史来检视,可用来参考晚清那种以政论为主导的“政论型报刊”, 与民国后来那种以新闻为主导的“民间报刊”,两者的差异。斯图皿特艾伦( s t u a r ta 1 l a n ) 新闻文化( n e w s c u l t u r e ) m 方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2 2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其四,中国报业史上,报业被片面性论及的“民意“ ( 比如功能性的“去塞求通“ 。、精英论述形式的“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 如何走向“舆论之大觉 醒“ ( 建构完整的理论陈述,达致其专业化和学院化的目的) 。都是本文关注的焦 点。 研究概况与文献探讨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状况,可以分三个范围进行论述:中文学术性的专著、外 文专著与期刊论文。 ( 1 ) 中文学术性的专著,以2 0 0 1 年复旦大学“十五“ 国家重点规划图书2 0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为开端。 该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是中国报业史背景的陈述;中篇略述了从1 8 9 9 年松元君平的新闻学到 1 9 4 7 年恽逸群的新闻学讲话,同时以大量篇幅谈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传 入和发展;下篇则论述1 9 4 9 后大陆的新闻学发展情况。此书虽名为理论新闻学 卷,可是论述重点却是以通史性质、介绍为主。 第二本专门性的著作,为李秀云著写的中国新闻学术史1 8 3 4 - 1 9 4 9 一书。 回该书试图透过从晚清到民国所有论及新闻学观点或主张、看法的史料,以作为衔 接全书的叙述脉络,但忽视了不同载体的文本,其背后产制的过程,有其不同的 意义。大规模的陈列史料,并无法令人理解其观点背后的时代意义。另外,文中 内容也颇多讹误。比方认定1 9 2 0 年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个设立新闻系 的学校,据卢祺新、葛鲁甫的纪录应为1 9 1 8 年的北京盐务学校才对。 与本文主题相似的一本编著,为2 0 0 7 年所出版的新闻学在北大。 该书的 论述以五四时期为起点,综论到2 0 0 6 年现今的北大。全书在1 9 4 9 年以前的内容, 仅以两章表述新闻学的内容:北大时期的新闻学、燕京大学的新闻学。显然作者 认定北大新闻的影响性仅止于燕京大学,故以两章简略的篇幅扼要地撰述1 9 4 9 年前的北大新闻学发展。换言之,作者忽略了北大的新闻学扩展力,除了燕京大 学以外,当时的北京报界,以及后来的北京平民大学( 蔡元培离开北大后任职该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n 时务报1 8 9 6 一0 8 0 9 o 梁启超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 n 新民丛报,1 9 0 2 0 2 0 8 童兵,林涵2 0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 c 上海:复旦大学,2 0 0 1 :4 1 6 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 8 3 4 - 1 9 4 9 页4 4 8 卢祺新,葛鲁甫燕京新闻系 m 燕大文史资料:3 辑北京:北京大学,1 9 9 0 :2 9 肖东发新闻学在北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o 世界报系的孙芳、罗敦伟、成舍我;国民日报陈博生;常于副刊撰写文章的冰心,皆为北大的毕业生。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校校长) 、国民大学,甚至是南方的复旦大学,都曾发挥了影响力。 ( 2 ) 外文著作方面,由于日本的新闻学译著和专著,对中国的新闻学在当时曾 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因此与中国相关的日文著作,也不可忽视。入江兽四郎于1 9 3 9 年出版的中国报纸研究法,是一本早期以西方新闻学理论,作为研究中国报纸 的著作。另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于1 9 8 3 年,曾将日本报刊报导中国五四 时期的资料,集结成日本新闻五四报道资料集成一书,里头也有很多北大相关 的讯息。 英文部份的研究,近年来主要由柏克莱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与世新大学舍我 纪念馆暨新闻史研究主导的“文本与媒介:民初报刊的研究取径,1 9 1 1 - 1 9 4 9 “ ( r e p u b l i c a ne r an e w s p a p e r s :t h ej o u r n a l i s t i ca n dt h el 1 t e r a r y ) 系列研讨 会为主( 目前已进行五次系列研讨会) 。另外,w e s l e ys a m u e lp a l m e r 的硕士论文, 则以1 9 2 0 1 9 3 0 年代的新闻学为基础,重新检视报刊定位问题。 ( 3 ) 期刊论文方面,以目前搜集到有关此一时期相关的研究论文里( 见参考书 目期刊论文类) ,有几个特点:( 1 ) 以特定人物新闻思想为研究对象者居多。多数 集中在徐宝璜、邵飘萍、蔡元培、张季鸾等名人;( 2 ) 以学院新闻学为研究对象, 受限于史料的不足,燕大的研究反而多于北大;( 3 ) 重复性的研究主题颇多;( 4 ) 悼念性的文章多于论学衡文的学术性著作;( 5 ) 单独论述北大的新闻研究会或新闻 学研究会,以单一学会说明其影响性,忽略该时期的学生、社团,其多元化参与 及出版众多刊物的特质。甚且误认北大的新闻学论述,仅于“新闻学研究会“ 所 出版的新闻周刊刊物上。比方“新潮社”的新潮便曾登载杜威的大学 与舆论一文;圆另外,作为北大教授学术论述的北京大学月刊,也曾登载过 徐宝璜三篇新闻学的文章。固 四、重要文献史料评述 本文的文献史料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比方徐宝璜学生也是其新闻学遗著的整理人黄天鹏,曾于1 9 3 4 年替复旦大学新闻系撰写新闻学名论 集教材。林德海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 1 9 0 3 - 1 9 8 7 ) m 北京:新华书店,1 9 8 9 :6 口杜威大学与舆论 j 新潮影印本1 9 8 6 ,2 ( 3 ) :5 9 1 5 9 3 西徐宝璜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相关的新闻学文章如下:新闻纸之社论北京大学月刊1 9 1 9 ,1 ( 3 ) :1 0 1 1 0 4 : 新闻纸之广告北京大学月刊1 9 1 9 ,1 ( 3 ) :1 0 5 - 1 0 7 ;舆论之研究北京大学月刊1 9 2 0 ,1 ( 7 ) :1 0 5 1 0 8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 一) 北京大学刊物 北京大学由校方所出版的刊物里,以1 9 1 7 年的北京大学日刊( 1 9 1 7 年1 1 月一1 9 3 2 年) 最为重要。该刊物主要以校内各项讯息交换、启事登录为主。1 9 1 9 年所出版的北京大学月刊( 1 9 1 9 - 1 9 2 2 ) 虽仅3 年,该刊却是由教授们轮流主编, 以学术性、专业性的文章登录为主。是继“新闻学研究会“ 的新闻周刊之后, 又一本专以学术为导向的刊物;1 9 2 0 年由北大学生会所主编的北京大学学生周 刊( 1 9 2 0 年1 月4 日一1 9 2 0 年5 月2 3 日) ,虽仅有短短4 个月左右的时间,却以 输入“学理、思想、文化“ 为主旨,作为学生群体之间的一份学术性刊物;北京 大学日刊于1 9 3 2 年之后改版为北京大学周刊( 1 9 3 2 年9 月- 1 9 4 9 年1 月) , 其主要功能乃以登载学校启事和交换讯息为主,不过篇幅已大为缩水。 另外,由社团所发起的刊物,以“新闻学研究会“ 所出版的新闻周刊最 为重要,可惜的是仅出3 期,而且该刊已散佚阙如,必须从其它新闻学专著里去 寻找;北京大学“新潮社”所出版的新潮杂志,当中登载了十分多校内各式 的演讲稿,也是十分重要的史料;北京大学还有两份刊物较少为人使用,这两份 刊物主要是以言论批评议题为主的刊物,批评半月刊和评论之评论。两份 刊物里对舆论和民意的意见,也登载不少。另外高平叔于1 9 8 4 年所编的蔡元培 全集,里头也保存了十分多“新闻学研究会”的史料。 ( 二) 相关大学与档案的史料 对于中国新闻学院化的扩散影响,表现在学院建制的过程里,北大深刻地影 响了几个大学的新闻系所:北京的燕京大学、平民大学、民国大学,以及上海的 复旦大学。 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于1 9 9 0 年出版的燕大文史资料共7 辑,大量保存了 该校的原始史料。而其史料的出版工作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负责,足见两者关系 之密切。燕大文史资料当中保留了创校时的原件文稿,当中最特别的有g i l b e r t k i n g 以英文所写的燕京大学的创立(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y e n c h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还有包贵思( g r a c eb o y n t o n ) 所写的新旧制度更替时的燕大 ( y e c h i n g ,f r o mo l do r d e rt ot h en e w ) 。 平民大学的史料则可以从时任校长的蔡元培身上,找到相关性的资料论述, 特别是蔡元培全集;北方各大学对于新闻学的观点,集中在1 9 3 2 年由平津学 会主编的报学半月刊,以及同年5 月世界日报的常态副刊新闻学周刊。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全4 卷 m 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复旦大学的相关史料则以黄天鹏所编的新闻学刊全集为主。 此外在1 9 9 0 年所刊行的北京档案史料也是研究此议题的重要性材料。例 如1 9 9 0 年的2 期到4 期,曾登载于彤和徐琰合著的北洋政府时期北京报刊通讯 社一览4 份重要史料;1 9 9 1 年的1 期到4 期又刊载了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社团 一览4 份重要史料。 五、各章节安排 各章节安排如下: 前言进行文献探讨与研究概况的论述。 第一章将说明晚清到民国时期,两者之间新闻实践的差异性。主要是做为铺 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所主张的新闻学内容,在两个时代底下,表现出的特殊 性意义。 第二章将说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主张、影响。 第三章则从当时新闻学专著出版的概况,来理解“北大新闻研究会”的扩散 影响。 最后则为结语。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晚清到民国报刊实践意识的转变:从言论走向新闻 传统新闻史学对中国报业发展的区分方式,往往以历史轴线和文本为根据。 以历史轴线作为分期的依据,区分为几个时期:“官报独占时期“ 、“外报创始时期“ 、 “民报勃兴时期;以文本为根据,又可区分为几个时期:“京报、邸报”、“传教士 报刊”、“政论型报刊”、“革命派报刊“ 。这种划分法是将报刊的发展与内容,视 为彼此差异的主要元素,其结果虽能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纵线,却因过度重视文 本的内容,而忽略了报刊发展的变化有其十分复杂的背后因素。例如:( 1 ) 不同的 知识社群赋予报刊的态度,造成报刊产制的过程,也会产生差异;( 2 ) 这种差异, 也必然导致内容讯息刊载的导向有所不同;( 3 ) 不同导向的内容,反应出报刊本身 所设定之目的、立场、功能;( 4 ) 而不同目的、立场、功能,又反应出身处时代所 加诸的影响力( 来自于政治或是商业化) ;( 5 ) 这些影响力,有时能使报刊的走向, 偏往重视“言论”,或是偏向重视“新闻“ ;( 6 ) 报刊往“言论”或“新闻”倾斜的 差异,正揭示着两个不同媒体时期的表现差别。换言之,从“言论”到“新闻“ 的过程,正说明着新兴媒体,反应了政治、社会和科技的各种转变。回 晚清到民国报刊的变化过程,从正式开始有大量知识分子参与的“政论型报 刊开始,固到民国时期商业化报刊的大量涌现,也正说明报刊是经由“言论逐 次走向“新闻”的结果。这样的发展路线,显示出几个情况:( 1 ) 报刊的读者( 阅 听众) 有所差异,表示编辑在讯息的披载上,往读者群的喜好作为考虑的标准;( 2 ) 往读者群喜好靠拢,表示报刊重视本身报业的收益,淡化了纯粹以展现理想、重 视社论形式,作为编辑的准则;( 3 ) 投其读者所好,就不用过度理会当权政府。政 府甚至施加干预时,还可以结合读者制造舆论与之对抗;( 4 ) “新闻”登载的版幅, 自然超过严谨问题论述的“言论“ 。因此,一种以读者喜好为主,反应市场化考虑 的报刊,一种以读者意见为考虑( 具备制造某种舆论能力) 逐渐脱离政治掌控的报 刊,在进入民国时期就渐渐的呈现出来。固 那么是不是意谓着所有往市场化倾斜的报刊及报人,都将因为聚焦于读者群, o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m 台北:学生书局,1 9 8 2 o 迈克尔舒德森( m i c h a e ls c h u d s o n ) 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 d i s c o v e r i n gt h e n e w s :a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o fa m e r i c a nn e w s p a p e r s ) m 何颖怡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 0 0 1 :1 7 体现在当时知识分子参与政论型报刊的热烈,最具体的就是以围绕时务报为核心的群体。可参阅当时 时任报社经理的汪康年,几千封与读者往返的书信集汪康年书友书札4 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6 1 9 8 9 ) 。 o 唐志宏,李明哲报刊实践意识的转移:媒介知识分子的形构以成舍我大众化报业框架建构为例 c 新 闻传播专题史学术研讨会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 0 0 9 0 6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就放弃旧传统报刊那种“启民智“ 、“ 国年间的报业曾有人打出那种“一块 谓着报业工作者所关怀读者群,纯粹只是来自于市场化机制使然? 有趣地是,民 国时期许多报刊,反应在关怀社会与参与政治的要求上,从未比起晚清时期有所 弱化,反而更加使用报刊的力量,强化了“变革富强的议题。本章便是试着从 这个观点,来说明晚清到民国的知识群体,那种富强关怀的连结性,如何转移到 两者对于报刊实践的差异;进而以“媒介知识分子“ 、“媒体知识分子”的论点,圆 来重新定位两个时代不同的知识群体,在接触报刊后所产生的变化;同时,从“言 论“ 到“新闻“ 的报刊发展上,也应涉入两者在面对读者时,显示出的差别:“精 英教化”与“群众动员“ 的迥异。 一、晚清到民国:变革意识的传承 ( 一) 晚清的发展 知识分子与官方对于报刊立场的歧异,基本上造成了2 0 世纪初两者在认知报 刊观念上的仳离。传统官方对于官办报刊,原本是持论不同,各抒己见。甲午战 后,来自于上层官员认同的办报言论,多少也代表上层结构对维新派主张的认可。 这个认可虽然多少带有随政治导向起舞, 以及掩饰甲午战败之过的嫌疑,但是至 少脱离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的洋务派主要思想框 架。换言之,官方标准的“体”、“用”说法,已受到重新检视。他们对报刊功能 的认知,成为下一个世纪初“地方官报“ 的催生者。可是慈禧由上而下的封禁, 使得这一波发自官方支持报刊的主张,转眼间为“顽固的保守派”所攻占。晚清 的守旧派反对师法外洋、力戒用夷变夏、大倡礼义人心, 他们绝对反对来自直接 干预政治、发表关怀政治的报刊形式。他们认为时务报“好以嬉笑怒骂为文章“ , “一块钱能看三份报、三月合订只收大洋一元”是 世界报系的日、晚、画三报形成后,喊出的宣传口 号。广告世界晚报1 9 2 6 - 0 7 - 0 3 圆该观点的提出可参阅,唐志宏报业集团与媒体知识分子“媒体知识分子”的群聚与扩散效应台北: 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暨新闻史研究中心,2 0 0 7 1 0 未刊稿 固汤志钧认为:张之洞企图利用维新派的变法声势以“窃取声誉”,又想移易全国人民对洋务“新政”不满 的视线,以维护统治,也想乘机排挤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势力以巩固地位,于是“随声附和,不出于心”, 在署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任内,“日以改革为急务”,装扮成“维新大员”。但是他和维新派并无相通之处。 从张之洞压制时务报中维新派的言论来说,实际反映洋务派对维新派的一次反扑,是维护皇统还是通过 变法来改革现状之争。汤志钧戊戌时期的学会和报刊 m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9 3 :1 8 5 固冯桂芬采两学议 m 近代文献丛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5 7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1 1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 简直是“群言淆乱“ 的祸首。对于维新的变法主张,则认为皆抄袭自慈禧于洋务 时期的“谕令新政“ ,了无新意。 戊戌时期清朝官报的设立,是交由掌控社团组织的知识分子负责,却也同时 催生了其它报纸的产生,戊戌政变后知识分子在报纸载体的内容上抵制中央政令 时,清廷终于尝试以报律来控制并试图改进报纸本身的内容形式。此点在新政的 推展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