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研究.pdf_第1页
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研究.pdf_第2页
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研究.pdf_第3页
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研究.pdf_第4页
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 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 学 号:20090577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研究 学位申请人: 吕静 指 导 教 师 : 牛云平 副教授 学 位 类 别 : 文学硕士 学 科 专 业 : 英语语言文学 授 予 单 位 : 河北大学 答 辩 日 期 : 二一二年五月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 d. c: no: 20090577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a study of aesthetic compensation in xuyuanzhongs literary translation candidate: lv jing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niu yunp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arts specialty: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 2012 摘 要 i摘 要 由于不同的地缘、政治、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西两种语言在功能和表达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除了文化因素、语言系统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价值观等反映到文学翻译中,都会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特别是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体裁,这种损失就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如何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的损失进行弥补,就是进行审美补偿的意义所在。许渊冲是当代中国古诗词翻译的集大成者,为传播中国杰出的古文化,加强中外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许渊冲的文学翻译, 并试图从各个方面对许渊冲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补偿策略进行分析、论述,总结,从宏观上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微观上又具体到把语言层面细化到词汇、句子、语境、语篇,其中包括对词汇的锤炼选择,音韵的使用, 语篇的整合等。 文中几乎每一论述之后都附有许渊冲的译例进行解释说明,试图尽可能地全面展现许渊冲文学翻译补偿策略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文学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审美补偿的过程, 审美补偿思想和补偿策略贯穿于他翻译活动的始终。 许渊冲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 所以要客观评价、分析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策略,择优取之,择善从之。通过对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力求进一步深化对审美补偿的认识,启发学界在翻译审美补偿理论研究上更进一步, 以期能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对文学翻译进行指导。同时本文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对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促进翻译文学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许渊冲 文学翻译 诗歌 审美补偿 abstract iiabstract due to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are extremely different. besides these elements, the aesthetic mentality and values in different nations all attribute to the unavoidable loss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se losses can be extremely prominent in poetry translation. therefore, how to compensate these loss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urse of poetry translating, has become the task of aesthetic compensation. xuyuanzhong is an excellent translator and also a glorious poet in modern china. 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broadcasting the ancient glorious chinese culture and fostering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xuyuanzhongs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n this thesis, his aesthetic compensation will be analyzed, stated and summarized from all aspects. macroscopical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aspects: aspect of language, aspect of culture, and aspect of mind. microscopically, the aspect of languag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words, sentences, context and discourse. it contains word-choosing, use of rhyme and coercion of the whole text in detail. each statement is affixed with an example to make the explanation more vivid. we hold with the purpose of presenting his artistic charm and appeal in the aesthetic compens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in conclusion, xuyuanzhongs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course for aesthetic compensation, and his ideas and tactics for aesthetic compensation run through the whole translating activity. xuyuanzhongs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their defaults and limitations, so his aesthetic compensation should be subjectively analyzed and evaluated. choose the fittest, choose the best. through a systematical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n xuyuanzhongs aesthetic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compensation and promotes a further development in its theory research.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which might be of great value for futur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erforms a positive role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bstract iiitranslated literature. key words xuyuanzhong literary translation poetry aesthetic compensation 目 录 iv目 录 第 1 章 引 言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2 研究现状述评1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3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3 第 2 章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 5 2.1 审美补偿的定义5 2.2 审美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 2.2.1 不同民族国家间的语言和文化具有共通性6 2.2.2 不同民族国家的语言具有相同的审美功能7 2.2.3 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心理补偿机制8 2.3 审美补偿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8 第 3 章 许渊冲译论中体现出的审美补偿思想10 3.1“再创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13 3.2“以创补失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13 3.3“针对弱点超越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14 3.4“发挥译语优势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15 3.5“三美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17 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19 4.1 语言层面的补偿19 4.1.1 词汇19 4.1.2 句子25 4.1.3 语篇26 4.1.4 语境28 4.2 文化层面的补偿28 4.2.1 影响文化补偿实施的因素及其现实意义28 目 录 v4.2.2 文化替换29 4.2.3 文化释义30 4.2.4 文化精神与传统的再现 31 4.3 心理层面的补偿32 4.4 许渊冲审美补偿的特点 33 4.4.1 注重对译语语言优势的发挥33 4.4.2 各种补偿手段交叉使用、相互渗透33 4.4.3 审美补偿实践与其翻译理论相辅相成34 4.5 许渊冲审美补偿的积极意义 34 第 5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审美补偿的因素及其审美补偿的局限性 36 5.1 社会历史原因36 5.2 许渊冲的个人原因39 5.3 许渊冲文学翻译审美补偿的局限性42 第 6 章 结语45 参考文献47 致谢 49 第 1 章 引 言 1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翻译是一项跨越语言文化、跨越民族时空的复杂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族文化不同,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活经历、宗教信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的差异都会反映到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知上,反映到翻译上亦是如此。翻译必有所失,翻译损失几乎伴随着翻译活动的始终。文学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艺术性与审美性高度统一的翻译形式,其翻译损失更为直接,更具代表性,也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其他翻译活动,它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的需要,而是更具艺术性与审美性,文学性与创造性,可以愉悦读者、启发思想,从而使读者得到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翻译作为特殊的跨文化语言的交际活动的确存在不可译性,然而,却不存在不可补性。 ”1p259文学翻译中的损失主要存在于审美层面,这就需要有所补偿。本文通过对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考察, 得出的现实意义是可以将中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之美传递到西方,加深西方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得出的学术意义是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审美补偿的认识,启发大家在翻译审美补偿理论研究上更进一步,以期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文学翻译进行指导,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对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促进翻译文学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名优秀的诗人,曾写过很多首中外诗歌。许渊冲在其几十年的翻译生涯中,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有小说,有戏剧,还有最能代表和反映中国古文化辉煌成就的古诗词。其中,古诗词的翻译也最具代表性。许渊冲将翻译文学看成是“为全世界创造美的艺术”2p62,因此,美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诗歌最能反映中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最能体现这种语言美。于是将诗歌翻译成英文、法文,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递给西方国家,便成为许渊冲肩负的历史使命。他想通过中国的诗词翻译,将中国诗词语言之美传递到西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将文学翻译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上升到翻译文学的地位。他翻译了诗经 、 楚辞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苏东坡诗词选 、 李白诗选 、 毛泽东诗词 42 首 、 西厢记等,是唯一一个把中国历代诗词系统、全面译成英法韵文的专家。他还将很多英、法文世界文学名著翻译到中国来,如红与黑 、 一切为了爱情等, 译著之丰令人嗟叹。在其丰富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翻译理论。许渊冲通过自己六十年的文学翻译实践(用中、英、法文出版了六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文学翻译理论,历年来也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对象。 国内许多学者对许渊冲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理论思想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其具体翻译实践的详细阐释。国内比较系统地对许渊冲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张智中在其所著的许渊冲与翻译艺术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许渊冲上学、留学、教学的经历以及许渊冲写诗、译诗的全过程,文学翻译理论方面则论述了他的比较论和翻译论。比较论具体到许渊冲的中西文化比较观、中西诗歌比较观和中西译论比较观,翻译论则包含许渊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书中对文学翻译理论所做研究占了很小的比例,主要侧重于对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古诗英译的语言风格和许渊冲的诗词改译的论述。 除此之外,许多学术文章、报刊、杂志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所做的研究也始终围绕着他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或者是具体到对本体论中“三美论” 、认识论中“三势论” 、方法论中“三化论” 、目的论中“三之论”的阐释与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钱雅欣在“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许渊冲的“三美” 、 “三似” 、 “三化” 、 “三之” 、 “三势”和“文化竞赛论” 。最后指出西方的文学翻译理论并不适合中国,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对待西方译论,建立符合汉译外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潘演强在“论优势竞赛论 ”中论述了翻译中发挥译语优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揭示了“优势竞赛论”的深刻内涵。 对许渊冲翻译实践所做的研究主要表现于结合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对其所译诗词的具体阐释,对其翻译策略的详细剖析,或从功能对等、译者主体性、美学、目的论等角度研究他的诗词翻译。如刘千玲“浅析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许渊冲英译唐诗登高赏析”就是分析“三美论”在具体诗词翻译实践登高中的具体体现。侯震坤 “ 三第 1 章 引 言 3化在地名翻译中的体现”是将许渊冲的“三化论”运用到地名翻译这种具体翻译实践中的案例。再如党莉莉的“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就是将翻译学中的目的论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来探讨翻译目的在翻译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无论是对他的“三美论” 、 “优势竞赛论” 、 “再创论”等理论的研究,还是对其具体翻译实践进行的研究,抑或是理论指导下翻译实践的研究,目前都没有人从翻译审美补偿的角度来研究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活动。本文从审美补偿的角度着手,同时结合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思想和具体翻译实践, 尽可能从多个方面对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思想及其对审美补偿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尝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审美补偿的认识和理论研究,提高其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本文从审美补偿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许渊冲的具体文学翻译活动,系统地从各个方面对许渊冲文学翻译中涉及到的审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包括他的审美补偿思想和具体补偿策略的实施,并结合了许渊冲的文学翻译实践进行说明,通过对其文学翻译活动中审美补偿的研究发现审美补偿贯穿许渊冲翻译活动的始终, 可以说,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审美补偿的过程。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本文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实践,特别是他的诗歌翻译,即许渊冲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补偿,这种补偿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但是补偿的行为和效果又是显而易见的, 补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许渊冲一直强调和追求的美。 包括开头和结语部分在内,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二、三、四章是文章的主体。 本文首先简单论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问题,其中包括审美补偿的界定以及审美补偿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论述了进行审美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还阐述了审美补偿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之所以要进行审美补偿,是因为文学翻译过程中损失的普遍存在性和不可避免性,这种损失具体体现在审美层面。之所以能进行审美补偿,是由于这种审美损失的可以逆转性,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层面:不同民族国家间的语言和文化具有共通性,可以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所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语言具有相同的审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美功能,这种美可以被不同地域的人理解、接受,可以在不同民族、国家间进行传递、再现;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心理补偿机制,人们都有对缺失和不足进行弥补的心理趋向。同样,对于美的缺失,不论是读者或是译者都有对其实施补偿的趋向和意愿,可以说,对诗词翻译中的审美层面的损失实施补偿性策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接下来重点介绍了许渊冲主要翻译理论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补偿思想。具体说来,许渊冲的审美补偿一方面是对原作在翻译过程中造成的缺失美进行补偿, 一方面则是译者对读者接受的一种考虑,是对读者心理期待的落差实施的一种补偿,另一方面,还是许渊冲对自身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平衡、自我体现的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和手段。然后分析了许渊冲的审美补偿思想在他的“再创论” 、 “以创补失论” 、 “针对弱点超越论” 、 “发挥译语优势论” 、 “三美论”等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随后重点论述了许渊冲审美补偿策略的具体实施,宏观上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微观上又具体到把语言层面细化到词、句子、语境、语篇等。文化层面的补偿从文化替换、文化释义和文化精神与传统的再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接着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许渊冲补偿策略的特点及其审美补偿的积极意义。 最后分析了许渊冲审美补偿策略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译者自身因素,并揭示了这种补偿的局限性。学界应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评价许渊冲的审美补偿,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全盘否定。相对来说,这种补偿更多的是具有着积极意义和指导作用。 审美补偿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翻译, 并作为一种手段应用到翻译实践中,这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郑海凌曾提到: “我们认为,在中国,许氏理论是革新翻译的艺术观念的酵母,是新的翻译艺术观念的先声,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有导向意义。 ”3p45 审美补偿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应该充分引起译界的关注,对其进行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尤其是要促进审美补偿与翻译实践相结合,这对文学翻译甚至是翻译文学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第 2 章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 5第 2 章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 2.1 审美补偿的定义 审美一词在很早就出现了,1901 年在由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中就出现了审美这一较为现代的美学词汇,虽然一直以来对于这个词都没有特别明确、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但是人们对这个词并不感到陌生,特别是经常把它和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审美也是一种艺术。 而对审美补偿这一与审美紧密相关的术语最早出现的时间却没有确切记载,甚至很少有人系统地提出相关理论加以研究。其中对审美补偿进行的研究不是侧重对其属性的描述,就是把其当做翻译补偿的一个层面简单提及,并没有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哈维曾将翻译补偿界定为: “compensation is a technique which involves making up for the loss of a source text effect by recreating a similar effect in the target text through mean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or text.”4p37他的定义更侧重于对审美效果进行补偿,基本涵盖了文学翻译中的补偿问题,可以说是对审美补偿的较早论述。但是不足之处是不够具体,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审美补偿,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审美层面或是审美要素方面对原作所进行的补偿。具体来看,审美补偿应该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并辅助其他一些语言手段、语言技巧,对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审美要素缺失进行有效修复和弥补的行为和过程, 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从而使译作与原作在审美价值、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实现最大限度的接近,使读者对译作和原作的体会和感悟尽可能达到相近甚至相同的效果。 这就是文学翻译中审美补偿所涵盖的内容。 2.2 审美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众所周知,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其他的一些文本翻译,它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达到实现译语读者和原语作者之间交际或交流沟通的目的, 同时还肩负着实现目的语与原语之间在语言、文化、价值观、美学等方面的交流、互相融合、冲突碰撞甚至是在为了争取主动权、争取优势进行着无休止的斗争,因而更具有文学性、挑战性、创造性、高度艺术性和审美性等综合性特点。 既然文学翻译有如此种种特点,这就要求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要不同于对其他翻译文本进行的翻译,文学翻译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观念理论来进行思维和操作,这个操作过程要更复杂,要求更严格,涉及面更广、目标更崇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文学翻译的高目标就是难上加难,势必会出现各种损失。作为高度艺术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文学翻译,这种损失尤其表现在审美层面或审美要素的缺失。可以说审美损失伴随着文学翻译活动的始终,所以文学翻译应该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地追求最大限度实施审美补偿的过程, 一个最大限度还原原作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创造活动, 一个最大限度发掘译者对原作进行审美解构再现原作审美特色的审美潜能的过程。 如何通过审美补偿这一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也是每个文学翻译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所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审美补偿是可行的。这是进行审美补偿的前提条件和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就会流于空泛。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群体在语言文化、心理认知和审美体验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差异是根深蒂固、不可改变的,体现在文学翻译中就是有些文学翻译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审美层面的缺失就更加不可译,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具有灵活性,可以适当的转变传递,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之前一些不可传递的审美要素也会逐渐变为可以传递,可以再现的。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不同民族国家间的语言和文化具有共通性 尽管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 “然而,使人类融合的因素大大超过使其分裂的因素,因此,纵使语言和文化截然不同,也存在着交际的基础。 ”5p2尽管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符号,但是语言作为一种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特殊符号,作为一族文化的载体,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是人类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积淀,由于人们的经历和社会经验都大体相同,都要吃穿住行,都有喜怒哀乐,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担负着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使命,都有着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抱负,因此,作为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文化载体语言便具有共通性, 可以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第 2 章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 72.2.2 不同民族国家的语言具有相同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功能,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功能, 主要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诗歌翻译中这种审美功能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大凡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正是语言的这种审美功能才能使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同样,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美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以不同的语言方式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传递。美是没有国界的,对于一些美的东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着相同的感受和体会。真诚、善良可以视为一种美,美德和正义更是一种美。另一方面语言又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其中一些是很难改变或是现阶段无法改变的,还有一些是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的,由于人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所处的地理环境及一些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还有个人自身的心理及心智因素影响,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且难以达成共识,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翻译损失的必然性,特别是审美层面的损失。有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在其他语言的个人看来就可能会成为丑,即使同一语言群体的人对美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审美损失是必然存在的,进行审美补偿也是必须的。但是这和上文提到的美是没有国界的,对于一些美的东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会有相同的感受和体会并不矛盾。这里只是分了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是总体来说,人类对于美有一个普遍的认知,那就是对于符合人们的道德规范,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东西都可视为美。美可以是一种精神,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比如美德,美好的风景等不论持什么语言的人都会视其为美的化身。二是具体说来,不同语言群体由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美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表现在对于具体事物他们所赋予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感情是不同的。比如 cuckoo 即布谷鸟,又叫杜鹃、杜宇、子规、望帝,由于其叫声哀怨、凄凉、悲惨,成为文人骚客喜闻乐见的词汇,并因此延伸出了很多典故,还广泛被用于古诗词中用来抒发亡国之痛、 别离之苦、 相思之情或是伤春惜春之感, 如苏轼 西江月中的诗句“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但是,在英语中,cuckold 取 cuckoo 的象征意象,暗指 cuckoo 的雌鸟将蛋产在其他鸟的巢穴中由其代为孵化,赋予了该雌鸟不忠实的形象,因此,cuckold 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妻子有外遇的人,戴绿帽子的人。可见,对于同一意象不同语言群体所赋予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情感是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 总的来说, 美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性是绝对的, 特殊性是相对的。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2.2.3 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心理补偿机制 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普遍具有一种补偿的心理机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和价值观、审美观。比如中国的小说和西方的戏剧,特别是在中国小说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人们总会期待最后大团圆式的结局,有情人冲破封建世俗、封建礼教的枷锁终成眷属,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说是个悲剧,但是二人在最后双双化作蝴蝶,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化作蝴蝶也要相守、不离不弃,这就是作者对其实施的一种补偿,补偿读者的那种失落感。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英雄凯旋归来,比如在史诗贝奥武甫中斯堪的那维亚的英雄贝奥武甫最终战胜了恶魔 grendel 和他复仇的母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一种不同层面上的补偿,作者对读者进行的补偿。同样,译者也会对读者进行补偿,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也是读者心理的需要。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就是针对这种情况,针对在翻译过程中审美缺失对读者心理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补偿。译者通过审美再现、审美再造来补偿读者的心理落差,以期达到读者心理的平衡。 2.3 审美补偿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文学翻译是一种通过语言进行创造或再现的艺术。对文学翻译作品的要求不能仅仅局限在使读者能够把握事态的变化发展和向读者叙述具体情节上,而是除此之外,能为读者留下什么,使读者看到或感悟到什么,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做些什么。具体到翻译作品中就是要使经过译者再加工的作品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通过译者的艺术加工和艺术再造使读者对书中所刻画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可以算是文学翻译的真谛了。在这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构成意境的各种审美要素了。 由于语言文化间存在的不可避免、 不可调和的差异使审美要素通常无法在目的语中直接再现, 为了进一步减少损失,就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补偿。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审美要素,使原文的意境得以在目的语中再现,使译作具有原作相同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原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经久不衰,使中华民族优秀璀璨的文化得以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并引导后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雅各布森认为只有诗歌是“无法”翻译的,因此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因为诗歌以形式来表达感觉。6p57雅各布森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的转换,可以认为是在翻译过程中所进行的创造性审美补偿工作。他认为诗歌是不可翻译的,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不得不进行审美补偿了。但是他认为只有诗歌是无法翻译的,这第 2 章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 9未免有失偏颇。文学翻译不只包括诗歌翻译,此外还有小说翻译、散文翻译、戏剧翻译等。包括诗歌在内所有这些文学翻译都应该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不可翻译,只不过由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这种不可翻译的程度更深,表现得更为明显。既然被称为文学翻译就是高度文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审美补偿对诗歌翻译、小说翻译、戏剧翻译等一系列的文学翻译都有着绝对的意义和必要性,审美补偿不是诗歌的专利,而是一切文学翻译都应该充分重视和采用的有效手段。罗新璋在“释译作 ”中认为文学翻译应是“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融化再创,予以艺术的再现。 ”7 翻译中无法避免美的丧失,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缔造新的美。6p38这种重新缔造的美就是对原作进行创造性补偿的美。因此,综合以上种种,可见在文学翻译中进行审美补偿是重中之重,是搞好文学翻译、发展翻译文学的必经之路。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0第 3 章 许渊冲译论中体现出的审美补偿思想 传统观念认为翻译要始终把信放在首位,也就是说翻译贵在诚信、忠实,要忠实的再现原文的主旨要义,思想精髓,价值观念。而许渊冲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观念,发出了不同的呼声,那就是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追求美的最大化,尽可能发现、还原、补偿原作中美的要素,甚至创造美。这里所说的补偿美就是进行审美补偿,它可以说贯穿于许渊冲整个翻译过程的始终,他的文学翻译就是一个不断进行审美补偿的过程,一个不断追求美、实现美的过程。在别人看来,一切事物似乎只有两个方面,中国人也习惯把事物一分为二来看,是或者非,黑或者白,从来没有一个中间地带或灰色地带,两者不可融合。 而许渊冲却敢为天下先, 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那就是翻译, 特别是文学翻译,尤其以文学翻译中的诗歌翻译最具代表性,既可信,又可美,既要信,又要美,两者兼顾, 因为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的翻译形式, 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文学翻译中的诗歌翻译,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一种综合了两种文字、语言、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的艺术,一种集感人之意美、悦耳之声美、悦目之形美于一体的美化之艺术。进行审美补偿的实质又是为了更好的传达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补偿原作没有表达或者无法表达却已然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用更佳的方式进行传达使之更易于读者了解、接受、欣赏,拉近译作与原作、读者与原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 “译者必须依照原作内涵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张力的规律,以一种伦理的方式臣服于原作,但又不得不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再现风格去在目标语中表达原作的意思和风貌。 ”8p141审美补偿就是许渊冲按照自己对原作的理解, 以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对原作内容和精神进行艺术再现的手段。 由于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涉及到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而许渊冲又以其诗歌翻译著称,因此本文对许渊冲所做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诗歌翻译实践及理论的把握,其中,也参考了其他的文学翻译体裁。通过对许渊冲文学翻译所做的分析,对其补偿思想的归纳、总结,分析许渊冲的翻译审美补偿思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对于许渊冲来说,审美补偿既是一种审美层次的补偿,一种再现缺失美,把不美的东西变美,把美的东西变得更美的审美层次的补偿,从更高的层次上讲亦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一种译者为了实现心理平衡、进行心理调试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第 3 章 许渊冲译论中体现出的审美补偿思想 11由于译文和原文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文必有所失,这就需要进行审美补偿。另外,读者对原作的反应和对译文的期待都势必会影响译者和读者的情绪,引起译者和读者心理上的失落,为了减轻这种失落感,就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补偿,这在文学翻译这种兼顾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体裁中就突出表现为对其进行审美层面的补偿。另一方面,译者通过进行审美补偿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精髓,乃至超越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又是一个负责任译者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译者体现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表现,更是译者表达自己思想见解、实现自己抱负和理想的集中体现。许渊冲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他在文学翻译无论是理论上抑或是实践上的尝试都是其表现自我意识,实现自己理想,体现自我价值的表现,也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实现自我满足的方式和手段。因为一方面许渊冲从小就受到家人对艺术的美的熏陶,对美有着一种独到的见解,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反映到文学翻译作品中就是对美执着的追求和向往。加之,文学翻译作品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美的缺失,让作为诗人兼翻译家身份的许渊冲难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更不用说愉悦了,于是,他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其目的就是为了补偿美、实现美,弥补译作由于翻译过程中美的缺失给读者所带来的心灵上的落差。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许渊冲在文学发展这条道路上并不顺利,而是处处受人排挤、压制、抑郁不得志,使他有情难抒,有志不得。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也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将满腔的热情、不满之情诉诸文字,借助以文字表达,以期在这方面得到人们的认可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弥补。所以这样说来,进行审美补偿是许渊冲自我实现、自我体现、自我表达、自我补偿的集中体现。 其次,进行审美补偿也是许渊冲对读者期待和读者反应的一种考虑。这是一个负责任的译者必须要考虑和集中解决的问题,也是译者面向读者、尊重读者、尊重作者、把读者放在文学翻译重要位置的一种体现。这是因为比较而言,由于原作出现的时间比较早,而且出现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许与某一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并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思想。因此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甚至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原作所传递的信息异常丰富,且具有象征性、代表性,远非译文所能承载和复制的,这样一来,读者势必会将其与译文进行比对,很容易引起读者心理上的不满甚至排斥。使读者有一种失落感,对译文产生排斥,不利于翻译工作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的进行,亦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许渊冲就是考虑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当译本面对的对象大多是外国人时,这种情况就会更严重,因此,进行审美补偿,尽可能还原、补偿原作缺失的美便成为许渊冲进行文学翻译的重中之重。 最后,随着文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成果日渐丰富,学术上亦是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行审美补偿也是许渊冲顺应时代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必然选择。当代学术氛围是既严谨又开放,既认真又活泼的,出现了很多见解深刻、认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成果,使得学术界打破了以往大一统的局面,开始重视译者个性的发挥,重视译者再创造的主体地位,使译者从背后转移到幕前,为翻译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让译者可以各抒己见,各展所长。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处在一个停滞的状态,比如由一开始的文质之争,到后来严复的信达雅;由一开始严格忠实于原文,视作者为中心到后来对译者地位的重新审视,将译者作为重要的创造性主体;由开始的对原文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到后来的对原文进行创译、改译,再到后来将文本类型和读者反应列入考虑范围等等,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了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文学翻译亦是如此,由最开始的直译意译,到兼顾二者,再到许渊冲提出来的创译并进行审美补偿, 这既是文学翻译发展的方向又是当人们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许渊冲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了这是切实可行的,它有利于原作的历史性发展,有利于原作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获得重生,还有利于使中国璀璨的古文化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扬。因此,进行审美补偿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翻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也是许渊冲先生在六十多年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并对读者负责、对文学负责、对艺术负责的具体体现,事实和实践也将证明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有人说过“译诗永远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诗,只能是一种借尸还魂 。 ”9p82许渊冲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坚持诗不但可以译,而且可以译的更好。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译的过程中要进行创造性的补偿, 许渊冲的审美补偿思想在理论上主要体现在他的“再创论” 、 “以创补失论” 、 “针对弱点超越论” 、 “发挥译语优势论” 、 “三美论”等理论中;在文体上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中。他打破了诗不可译的传说,以诗译诗,进行创造性的译诗。 第 3 章 许渊冲译论中体现出的审美补偿思想 133.1“再创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在竞赛时要发挥译语的优势,使再创作胜过创作,这就是我的再创作论 。 ”10p245许渊冲的“再创作论”是指针对原作语言形式上的创作而非内容的再创作,创作的是原作内容上包括形式上没有的内容。 “使再创作胜过创作” ,指通过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使译作在艺术表达上,在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上胜过原作。他的“再创论”也是一种补偿,创既是补,以创补失,补偿原作在翻译过程中在审美要素的传递、给读者的审美感悟上的缺失。许渊冲对“再创论”的运用集中体现在他对美的创造上: “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仿佛是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 ”11p72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就要进行再创作,就要进行审美补偿。审美补偿与许渊冲的再创作是等效的,都是为了补偿美、创造美。他曾经说过: “我出成果,正是因为把创造美当成了人生的最高乐趣。 ”12p16这里所说的对美的创造指的就是对美的补偿,通过使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对原作语言形式的创作和一些语言技巧的使用,补偿翻译过程中对原作造成的音、形、意方面的损失,从而“创造美” 。也就是说,他的“再创论”所体现的正是其审美补偿思想。 3.2“以创补失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 诗歌作为最典型的文学翻译体裁,它集声音、形象、音乐、情境、文化、意象、情感等于一体,其形式本身又承载了形美、音美、意美等诸多美的要素。诗歌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情趣和意象的统一, 二者不可分割, 否则就会破坏原诗所要表达的意境了,更不用说将这些传递到译文中,传达给译文读者了,读者也就得不到原文读者对原诗的那种体会和感动了。 再加上译文和原文处在不同的语言文化里, 同一意象所带来的情趣、所引起的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甚至迥然不同,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诗是不可译的。许渊冲则认为 “译诗不但是有得有失,而且是可以有创的,可以以创补失”10p40,因此提出了“以创补失论” 。 前苏联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家卡什金说过: “富于创造性的翻译,才算得上是崇高的艺术。 ”13 许渊冲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 “以诗体译诗好比是把兰陵美酒换成了白兰地,虽然酒味不同,但多少还是酒;以散体译诗就好像把酒换成白开水,白开水虽然解渴,但在人们需要高级精神饮料的时候,白开水就不能满足人的欲望了。 ”2p159许渊冲以诗译诗的理由由此可见。因此许渊冲进行创造性的译诗,以诗译诗,以创补失。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4“再创论”与“以创补失论”是一般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殊途同归,其本质是一样的。 “以创补失论”是“再创论”的具体阐释,是它的具体化, “再创论”是总论,两者始终围绕着创来展开,其中,创是手段,补是目的。补的内容就是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缺失的美的要素。以诗译诗而不是以散体译诗,这是在文体上的补偿,以创补失这是在方法论上的补偿。 “再创论”也好, “以创补失论”也罢,都是为了要对原文进行补偿,补偿缺失的美,使不美的东西变美,美的东西变得更美。所有的这些都要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以创补失,要使译诗本身成为艺术作品。 3.3“针对弱点超越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 一般说来,由于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经验结构存在差异,就会导致出现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倾向。加上个人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的存在,在进行审美理解的过程中会呈现各种差异,会产生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效应。有人说过: “艺术产生于差异而不是雷同。 ”14p109正是因为存在着差异才会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差,有差异才会有比较,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提高。 “好的译文,与原文和而不同,平庸的译文与原作同而不和。 ”15p15用在文学翻译中就是要适时的对一个文本的不同译文进行比较、总结,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多看看他人对这一作品不同的艺术理解和体会,多总结下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这一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从而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翻译水平。许渊冲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这点上狠下功夫,下足了功夫。他提出的“针对弱点超越论”和“发挥译语优势论”都是源于此、用于此。关于研究,要针对前人的缺点和不足,做自己的工作,如果能有所突破,那么这就是前进了一大步。研究如此,文学翻译也是如此,也可针对弱点,进行超越。 “研究要针对前人的弱点,才能超越于是针对这些弱点,作者重新翻译, 结果超越了前人, 也超越了自己。 ”10p55这就是许渊冲的 “针对弱点超越论” 。一方面,不能对权威人士的言论和研究诚惶诚恐,使研究停滞于此,不敢越雷池一步,要勇于超越前人在这方面中所做的研究,另一方面,译者也要进行自我超越。超越不是随心所欲的超越,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超越前人或者自己之前翻译作品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超越不是目的,而是方向,补偿才是进行超越的有效手段和现实目的。通过几代人反复不断地对文本进行审美补偿才能最终在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上赶上甚至超过原作。 第 3 章 许渊冲译论中体现出的审美补偿思想 15有人认为许渊冲傲慢、自负,其实不然,这种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且对文学极为负责任的态度是每个翻译工作者所应该学习并时刻铭记于心的。许渊冲曾自称: “书销中外三十本;诗译法英唯一人” ,有的人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他自负。许渊冲先生是诗同其人, 人同其诗。 作诗同做人一样都有一种勇于超越、 敢于争先的精神, 而且性格直率,不扭捏作态,不妄自菲薄,颇有大家的风范。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毫不逊色于西方,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普遍的自卑心理不敢誓与争锋,不喜锋芒外露,很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许渊冲的针对弱点超越论,超越别人,更要超越自己。超越其他译文,还要尽可能地超越原作。超越原作不是目的而是途径,是方向,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发挥原作的艺术魅力,使原作更好地被接受和传播的目的。超越的过程,就是一个进行审美补偿的过程,在补的过程中进行超越。当然,这种超越不是漫无目的、毫无边际的超越,其中还要把握一个度,这就是审美补偿的实现范围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肩负着一个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择善从优的翻译策略:译者有权在尊重原作者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适当的优化。 这也是本文所说的审美补偿。 补偿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其他译文、 其他译者、甚至与原作竞赛,进行超越的过程。许渊冲也正是通过这样做来体现自己的翻译风格,从而达到译文最佳接受效果的目的。一方面,译者对译文进行审美补偿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因为译文要面对的读者是整个社会群体,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般读者了,这就涉及到审美补偿的社会功利性问题。首先,译者要做的就是要保证读者对原作者审美立意的了解和基本把握,享有必须的知情权。其次,译者还要做到保证目的语文化和广大读者对原语审美要素的主观接受。因此,一方面译者要综合考虑原语文本和原语文化所涵盖的诸多审美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全方位把握和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又要考察目的语文本再现原作审美要素的能力和潜力,考察读者对审美要素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对其适时施加影响实施补偿。 3.4“发挥译语优势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 关于“发挥译语优势论” ,许渊冲认为: “古典诗词,应该是写得最好,又安排得最好的文字。但是在翻译时,目的语和源语对等的文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时译者就要选用译语最好的,而不是对等的表达方式。 ”16p41选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要发挥译语的优势,这就是许渊冲的译语优势论。翁显良说过: “英译汉应该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6因汉语之宜,充分发挥我们在运用本族语方面所固有的优势;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译文与原文二者艺术效果大致相同,这样才是忠实于原作。 ”10p61许渊冲很同意翁显良对于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的观点,即采用汉语语言之优势,自由发挥汉语言的再创作技巧,只不过他认为翁显良只谈到了英译汉中的发挥汉语言优势, 没有涉及到汉译英中的发挥英语语言优势。因此补充道: “我认为发挥优势不是单行道,而是双行线。 ”10p61其言外之意就是说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同样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罗新璋亦认为, “汉语是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相去甚远。 ”17p17 具体说来,汉语言这种表意文字较之英语这种拼音文字具有以下几种优势:(1) 汉字本身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形式美。中国汉字大概有着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从最开始的象形文字演变历经商代甲骨文、周朝青铜文、秦代篆书、汉朝隶书,最后到沿袭至今的汉魏晋楷书,才有今日杰出的书法成就。汉字也是形式美化与功能优化的完美结合。汉字是方块字,这种结构虽然没有英语词尾灵活的形态变化,但是这种形式更容易实现灵活对接,便于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扩展。这样就使词语和句子可以进行优美的对称、对偶、重复等,从而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美的感受。(2) 汉语具有一种模糊朦胧美。不仅包括艺术上的模糊美还包括语法结构上的模糊朦胧美。汉语词语的性、格、数都可以隐含,有时候主语也会略掉,这样一来,句子就更洗练简洁,更具灵活性,使句子更有一种悬疑感,从而拉近读者与事件、情境之间的距离。(3) 汉字具有高度形象感的特征。古老的汉字经过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锤炼、加工、优化,汉字本身就可以直接使人产生美感,这种感觉能在瞬间形成相关的形象,并进一步引发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4) 汉字还具有工整、 娟秀、 神妙的视觉美和优美的节奏感。 比如有一种词的用法叫做叠字,指的是重复使用一个字从而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如“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相对而言,汉语也有着自身的劣势,比如语法结构不够严谨,表达不够严密,似是而非,有一种悬疑美,一种说法可以做多种解释,但同时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引起误会,不利于交流和沟通。相对英语来说,汉语是一种更具文学性的语言,更加注重的是美,是艺术。 当然,英语语言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优势:与汉语相比,英语的历史要短得多,仅仅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却在短短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当今遍布全球的“首选交流语”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最主要的第 3 章 许渊冲译论中体现出的审美补偿思想 17一个优势就是英语极具容纳性。全世界成百上千种语言中,英语是吸收外来语种最多的语言,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包括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中国等国家的语言。英语中还流行着一句话那就是: “nothing cannot be borrowed from language” ,由此可见英语这门语言开放的情怀和高度包容性的特点。(2) 英语语言比较重视整体、注重着眼于大局,不局限于对一字一句的把握,而是更重视把握大局,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审视。这与英语极具包容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当然,它也强调个体特色,突出个性,尊重个体的发展。不像汉语更加强调大同和合的思想,英语则更突出异,突出个性,这是两种语言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3) 英语语言有一种理性美。这就表现在它有着严格的语言规则和严密的形式规范, 小到一个简单的句子, 大到整个语篇结构都有着高度的组织性。当然,英语也有自身的劣势,比如句法过于严密、拘谨,不够简单、灵活,描述事实要用陈述语气, 表达虚拟假设就要用到虚拟语气, 一目了然, 说一是一, 语言会显得生硬,繁复,也不容易产生汉字那种视觉形象美和动态节奏美。相对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具科学性的语言,更加注重的是真,是科学。 鉴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两种语言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用许渊冲的话说就是要发挥译语优势,在汉译英中就是要发挥英语语言的优势,避免汉语的劣势,同样,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就要发挥汉语语言的优势,避免英语语言的不利因素,尽可能将原文中诸多美的要素传递到译文中去。这个发挥译语优势,避免劣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审美补偿的过程。 3.5“三美论”所体现的审美补偿思想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首次在由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著作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代序中提出来的。即“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10p85简言之,“三美论”指的就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感人之意美、悦目之形美和悦耳之音美。康德曾经说过: “对象化了的美就是该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18p56意思就是说对于形式来说,内容就是目的;只要这种形式能够很好的表现内容,就可以说这种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是表达这个内容的最适合的形式。诗歌这种文体应该是表现美的最好方式了,诗歌中的语言在三美的表达上更具典型意义,表现也最为明显。一首好诗应该尽可能的是意美、音美、形美三者兼顾。一般说来,译文能达到原作的意似、音似、形似就已经很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8不容易了。但是,只有三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翻译的最低标准,要实现翻译的高标准就要实现三美。而且,仅仅三似并不能有效传达原文的三美,对于有些兼具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汉语词汇,根本不能或者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相似词汇。一些是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引起的, 一些则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环境导致的,这种鸿沟是难以逾越的,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在三似的基础上达到三美, 或者如何找到与三美最为贴近的相似语进行转化就需要进行审美补偿。只有通过对译文进行审美补偿,通过一些语言手段的运用才能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以更好的形式表达、传递、转化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的“三美论”与审美补偿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三美论”是目的论,审美补偿是方法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学翻译是一种具有妥协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妥协性是可译性得以实施的前提。 具体到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中, 无论是他的 “再创论” 、“以创补失论” 、“针对弱点超越论” 、抑或是他的“发挥译语优势论”和“三美论” ,其中所包含的审美补偿思想都是在一定妥协性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造,同时,进行审美补偿又可以将这种妥协性大大降低,使可译性程度大大增加,从而为文学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可以看到,这种补偿无论是在补偿思想上,还是在下文补偿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及在补偿的程度和范围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19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许渊冲具体审美补偿策略的实施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语言层面的补偿 语言层面的补偿,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对语言层面诸如词汇、句子、语篇、语境等方面实施的补偿。补偿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造成的审美要素的缺失,从而达到更好的传达原作的艺术感染力的效果。其中语言层面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对反复、拟人、呼语等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或通过遣词造句、增词、炼词、创造词、反复用词以及对韵律的把握和对句子结构形式重整等一系列手段对词汇的音、形、意实施的全面补偿。 4.1.1 词汇 许渊冲在词汇方面所做的审美补偿主要是通过增词、炼词、创造词,以及修辞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的,具体表现为对音、形、意实施的全面补偿。 4.1.1.1 增词 在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中增词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的增词不是指词语的随意堆砌,而是为了翻译审美补偿的需要,在传达原文思想和意境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侧重的增词。所增加的词语都是原文形式上没有但内容上却包含其内的,都属于原作的一部分。许渊冲增词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整篇诗歌韵律的需要,即为了音美所做的补偿,使整个诗篇结构和谐、 工整, 这也可以说是进行形美补偿的需要。 例如项羽所著历史上有名的 垓下歌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许渊冲将其翻译为: i could pull down a mountain with my might, my fortune wanes and een my steed wont fight.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i do not care. what can i do with you, my lady fair? 19p60 如上所示,原文中重复用词“骓不逝” 、 “可奈何” 、 “奈若何”和“虞兮” ,一方面作为一首合唱的歌,重复吟唱就会增加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也增强了诗中所渲染的气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0氛。另一方面,通过重复的运用也加强了语气,表达了项羽虽空有鸿鹄之志和建功立业的胸怀,却无奈天不庇佑,充满了惆怅不甘之情。其中,最后一句增加了“fair”一词,这是原文中所没有的。这个词的添加一方面可与上句“care”押韵,使整篇呈现 aa bb的韵律,弥补了在对原作重复用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音美效果的缺失,通过押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音美,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fair”一词有很多种意思,如合理的、公正的、相当好的,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皮肤白皙等等。 “fair”用在文学当中则多用来表示美丽、美好的含义,也正因为如此, “fair”才深受很多文学大家的青睐。 如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就很喜欢使用这一词汇, 他的 sonnet18 里面短短十四句话,其中就用到了三个“fair” ,甚至有一句连续出现两个“fair” 。如“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20p49两个“fair”就是美丽、美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人和事物变得没有原来美好了。这里的“fair”也是美丽和美好的含义。因此可以说, “fair”一词虽然原文中并未出现,也未曾言明,但却是文章意义中所蕴含的。项羽,作为一代年轻有为的将领,很早便建立了许多功勋。他曾多次打败刘邦,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却在最后的战役中被围困在垓下,没有供给,没有军队支援,只有默默陪伴身边甘愿与他同生共死的虞姬。而虞姬宁可赴死也不愿独自苟活于世间,她的美貌和情怀怎能让人不感动,称之为“fair”正是恰如其分。 4.1.1.2 炼词 对于中国古诗词来讲,虽然它所占篇幅十分有限,但囊括的内容却十分繁多,同时还讲究格律工整、押韵,每一行的字数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有五言、七言等,因此,就不得不对诗句、诗篇、诗词内容进行大范围的压缩与重整。压缩导致诗人倾向于锤词炼句,以最少、最精确、最新颖、最美的诗词表达最多的内容、最美的感受和最深切的体会。目的是为了能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使读者从诗词中获得更多“回味效应” 。21p192-199许渊冲就是这样一个用词精炼、表达传神,能带给读者唯美感受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诗词中没有任何可有可无的文学杂质,亦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有的只是他精心锤炼的好词妙句。如冯延巳鹊踏枝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许译如下: the third moon now, the wind and rain are raging late. at dusk i bar the gate, 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21but i cant bar in spring. 22p99 原文中一、三句押韵,整首诗来看,原诗具有音美的特征。许渊冲并没有对原作进行直译,而是在译文第一句尾用词“late” ,使一、二句押韵,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在对原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音美的损失。其中,两句中重复用词 bar,分别翻译为掩门和锁住春天。一实一虚,一动一静,遥相呼应,加强了节奏感,一个 bar字很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伤春、怜春、恋春和想留住春的愿望和强烈感情,也将自己想把春天“锁”住却无能为力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简简单单的一个“bar”将整首诗都激活了,它融入了译者如此之多的情感与心血,所表达的感情甚至比原作更为强烈, 这是对意美所作的补偿, 许渊冲炼字的艺术由此可见。 原作在形式上共有三句话,许译通过运用分行的方法也将其译成三句话,与原文长短相得益彰,这是对形美所作的补偿。 4.1.1.3 创造词 王佐良曾经说过: “一旦使用语言,又有谁能完全守着规范 ,不带任何一点创造性呢?”23p138创造对于诗歌翻译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诗词被译者以不同体裁、不同方式重新呈现出多种风格迥异的版本时。如何使诗歌翻译在新的历史时期,在面对众多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时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翻译文学,已经成为当代翻译家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了。具体到诗歌翻译中,创造展现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活力,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创造新词上。创造词在英语词典中被释义为“a word or phrase that has been invented recently; the process of inventing a word or phrase.”24p312意为新词语的创造或者创造过程。 但是在诗歌翻译中,新词语的创造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随意创造全新的词汇, 而是建立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并经过艺术加工的再创造过程。许渊冲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进行词语创造的大家,他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新造了很多词和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来的,有单独通过添加前后缀构成的词如 mid-court 等,也有合成词如 willowshaded 等,这些词虽然是新词,但是一经出现便使人一目了然,很自然的联想到词的本来意义,这些词在词典中几乎是找不到确切含义的,但是根据词的构成可以很轻易地推断出它的意义,所以显得更加醒目、形象、自然、亲切。其造词的目的是为了对原作实施补偿,大多也是出于对音韵的考虑,为了押韵而对音美所作的补偿。如黄庭坚诉衷情中的最后两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2句: “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他将最后一句翻译为: his homeward way paved with moonray25p108 在这里,moonray 这一新造词汇的使用就是为了音韵的需要,为了与上句的 way 进行押韵, 为了弥补音美的损失。 还有一种情况是新造合成词, 如在翻译李清照 浣溪沙第一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时,许译为: her lotus-like fair face brightens with a beaming smile; besides a duck-shaped censer her fragment cheeks beguile.10p538 “lotus-like”和“duck-shaped”这两个新生合成词描绘了女子荷花般美丽的面容和衬托香腮的鸭形香炉。合成词使句意更加形象生动,诗意呼之欲出,也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工整,上下对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形美的缺失。同时,也可以做到最大化传递原作的信息,译文读来更为形象、生动、简单、自然。 4.1.1.4 修辞 修辞方法中,许渊冲更青睐对反复、拟人、呼语等一些修辞方法的运用。 (1) 反复 反复,在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中经常“反复”出现,指连续出现相同的词或词语。反复又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前者指相同的词或词语的连续出现,中间没有间隔;后者则指接连出现的相同的词或词语中间有其他的词分隔开来的情况。 反复这种修辞手段的使用更多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事物, 或加强语气或突出感情。 杜牧诗 赠别 前两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的译文为: deep, deep our love, too deep to show. deep, deep we drink; silent we grow. 19p251 短短的两句话中,连续使用了五个表示程度的形容词 deep,其中前两个和后两个都属于连续反复,中间一个属间隔反复,许渊冲对反复修辞使用的青睐由此可见。反复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是它有突出强调的效用,可以加强语气、突出情感。此句中,多情和无情也可以看做是一定程度上的反复,译者采用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对原作形式上进行了补偿,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意美补偿的考虑,连续五个 deep 的使用,更突出了这种爱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还对“多情” 、 “无情”的重复实施了补偿,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23这也是对音美补偿所作的努力。 (2) 拟人 在许译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使诗句顿时情趣盎然,为诗句增添了活力和丰富的内涵。 “金风玉露一相逢”这句话就曾被许渊冲灵活的译成: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 19p330全句用了一个embrace来形容秋风和白露相遇的情形,用拥抱来诠释相遇,赋予秋风和白露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突出了牛郎、织女短暂相会的情景,同时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两人若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又何必贪恋一时的相聚相守。拟人的使用使整个诗篇增色不少,在译者的精妙构思和绝妙译笔下使这一古老的题材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和感人的思想活力。 这些都是译者在综合考虑全篇诗词意蕴和内涵的基础上对意美实施的创造性补偿。 (3) 呼语 呼语是一种在英诗中被普遍应用的修辞格,是指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对一个人特别是对不在场的人或被人格化的物发出的呼声。通俗说来,就是对说话时所呼唤之人或物发出的呼唤之声。由于其使用灵活、方便,可以用于句中、句首、句尾,给读者一种亲切、生动的感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许译诗词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李清照的菩萨蛮最后一句“啼粉污罗衣,问郎何日归” ,许译为: my silken dress is wet with tear on tear. o when will you come back, o dear, my dear? 10p546 诗句中连续使用呼语“o dear” , “my dear” ,语气强烈,感情层层递进。读者似乎能亲耳听到诗人与丈夫的对话,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表达了诗人殷切盼望丈夫归来以及对丈夫的无比思念之情。在此句中呼语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语气,深化了诗人的感情,使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更美、感情更挚烈。这一词语的使用是对原作意美的完美补偿。 反复也好,拟人也罢,这些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修辞手段在许渊冲的笔下熠熠生辉,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不以新巧取胜,于平常中见不平,这就是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能给人以质朴、简单、清新、亲切感受和感动的原因。 可以看到,许渊冲在词汇方面所做的审美补偿主要是通过增词、炼词、创造词等语言手段和反复、拟人、呼语等一系列修辞手段来实现的,又具体表现为对音、形、意实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4施的全面补偿。其中,语音方面的补偿最为典型也最具特色。简单说来,就是通过一些语音补偿和语音再塑手段的使用来缔造一种声音美、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以弥补原语言由于自身的语言特点在译诗中自然而成的音乐感的缺失。 (4)语音 语音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故有语音修辞之说。语音修辞指的是利用语言单位的语音特征、语音关系等一系列语音因素构成的修辞策略和技巧。使用语音修辞是为了通过利用语言的音乐美丰富语义的表达手段,强化语义的表达效果。语音修辞也是许渊冲经常使用的一种补偿手段。许渊冲对语音修辞的使用主要是通过头韵、眼韵、尾韵、词语重复等手段实现的。音韵对于汉语言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汉语审美具有决定性意义。头韵、眼韵、尾韵等无不表现出许渊冲在音韵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许渊冲打破传统方法采用韵体译诗,以诗译诗,就是因为充分意识到了韵这种对汉语言特别是诗歌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手段的重要性,所以他非常重视对韵的运用和再造。他的每首译诗几乎都竭尽全力地对音韵实施了补偿。当然,以上所提及的韵不应只是限于音韵和韵律方面,还应包括神韵、风韵,如果许渊冲在诗词翻译中重造或再现音韵美可以视为是对音美实施的补偿,那么后者就可以视为是对意美和形美实施的补偿了,因为神韵和风韵更多涉及的是作品的内蕴和风格。音韵方面,许渊冲采用头韵、眼韵、尾韵、词语反复等一系列手段来塑造译文的音乐美,节奏美、形象美,使译文能补偿原作在语音上美的缺失。与此同时,在对音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又实现了对形、意所作的补偿。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中的诗句: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 too soon, too soon. 10p413 第一句七个单词中连续有四个用了f的头韵,使用头韵具有渲染气氛、加强节奏的作用,还可以产生一种听觉音乐美和视觉形象美,使读者读后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第一句话中用了六个“o” 、四个“f”的眼韵,第二句话中连续用了八个“o”的眼韵。眼韵可以引人注意,具有形象美,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那种感叹花谢春去、叹春惜花的情感,联想到诗人自己那就是曾经繁华一度的南唐于突然之间衰败,盛世风光不再,寄托了诗人亡国后的深深悲哀之情。短短一句话,寄托了诗人如此之多的情感体会,不是通过单纯的字字翻译、词词对应就可以达到。因此,许渊冲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25采用头韵、眼韵,重造这种强烈的氛围,突出情感。第二句话采用词语反复的修辞手法来营造一种紧迫,急促的氛围。一方面原文中红和匆押尾韵,too song 和太匆匆也押尾韵,这样就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形美和音美的损失,另一方面原文中也用了词语重复,译文中用 too soon 来进行重复也是对形美补偿的一种考虑。 译文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有紧迫感,不仅增进了译文的音韵效果,也更好地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意境。 以上对词汇层面实施的补偿,如增词、炼词、创造词,集中体现了许渊冲的“再创论”思想。 “再创论”即针对原作语言形式所做的创作。许渊冲通过对反复、拟人、呼语、语音等一系列语言修辞手段的运用,以增词、创造词等形式创造了原作内容上包含而形式上没有的内容,使再创作在艺术表达上,在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和体会上赶上甚至超越原作。同时,通过再创作,也使读者得到愉悦和美的享受。其中,他对“再创论”的运用又集中体现在他对美的创造上,通过头韵、眼韵、尾韵等一系列语音修辞手段的使用,对音、形、意三美实施了全方位的补偿,这也是许渊冲“三美论”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艺术手段再现译文的感人之意美、悦目之形美和悦耳之音美。 4.1.2 句子 以上所说的都是在词语层面所进行的各种补偿,对语言层面实施的补偿还表现在对句子的补偿上。 许渊冲采用了将具体词语转译为句子的方法来补偿句子形式和语言效果上的损失。由于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超过拼音文字,是一种隐秀的语言,其中涵盖的很多内容都是隐而不宣,这样一来,句子要求就更加洗练、简洁。与汉语相比,英语这种拼音文字则更具有一种丰繁之美,而且英语语法有着严谨的规范性和严格的形式规范,从语法结构到语篇结构都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使用从句是英语规范用语和进行有效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语言国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翻译的过程中,许渊冲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区别,于是采取了以句译词的策略实施补偿。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使用一些从句很好地表现英语的丰繁之美,突出英语特色,不仅令人丝毫不感到突兀,反而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亲切感,特别是当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作品所面对的广大读者群体为西方读者时, 这种以句译词的优势就表现的尤其突出。许渊冲从事古诗词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西方国家译介中国传统的古诗词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明融入世界文明。译文所面对的意向读者为想通过汉诗英译来了解中国或者对中国璀璨的诗词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西方读者, 以句译词更符合他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6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他们理解并接受,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更有利于实现英汉文化的沟通、融合,产生文化上的理解和共鸣。以句译词在许渊冲的诗词翻译中具体表现为将一些词语译成使用一些由 what、 who、that 等引导的从句和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许译为: alas! since you parted with me, whats happened, we could not foresee. 19p107 最后一句就译为一个由 w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符合英语国家惯用从句的习惯,突出英语特色, 使读者对译文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亲和感, 也更利于原作思想的表述。 另外,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也经常出现在许渊冲的诗词翻译中。在召南摽有梅的译文中,许渊冲一气呵成, 一连用了三个 if 引导的表示并列关系的条件状语从句, 结构清晰, 明朗,表达的内容层层递进,并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one language may take many words to say what another language says in a single word. but in the end the circumlocution can make the point.”26p161这是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 所阐释的文化翻译中解释法的含义。这种方法在文学翻译中也很适用。许渊冲的译文中很多都是用了解释法来对一个词或者整个句子进行重新解释整合, 这样一来可以整体把握诗意,便于上下文有效衔接和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一些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盲点、 误解, 可以更好、 更有效地传达原作的意美。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california: a state thats washed by the pacific on one side and cleaned by las vegas on the other.10p166许渊冲将其翻译为: “加州西有太平洋浴场,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东有拉维加赌场,使它输得干干净净。 ”10 clean 有清洁的、干净的、清白的意思,作动词讲是使干净的意思。这个句子中,许渊冲就用了解释法对词意和句意进行了重新解释,将clean 具体翻译为输干净。这样,既解释了加利福尼亚州西临太平洋东靠拉维加斯的地理位置,又进一步阐明了与其相邻相靠的太平洋浴场和拉维加赌场的特点,一个浴场,一个赌场;一个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个使它输得干干净净;生动形象,而且句式比原作更加对仗工整。 4.1.3 语篇 在语篇中,许渊冲更注重对语篇进行整体上的把握,权衡利弊,有舍有得,使诗文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27的整体布局利益大于局部布局利益。为了在语篇上更加协调、整饬、上下连贯,更能体现诗文的深层含义即意美,而不惜牺牲一字一句,或漏译或改译或创译,这是在整体上对诗文进行综合把握的结果,也是在语篇层次实施审美补偿和再造的体现。如李绅悯农中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许译为: each seed thats sown in spring will make autumn yields high. what will fertile fields bring? of hunger peasants die. 27 整体来看,原诗用的都是一种陈述语序,如“春种” 、 “ 秋收” ,而主语被隐去,这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语言特点,也符合诗歌语言凝练、简洁的语言特色。全文都是一种主动语态的表述,但是译者出于对诗文整体意境和意义的把握,做出了局部的牺牲,在译文中采用了被动语态。虽然与对原文的忠实程度有所冲突,但是这样一来,译文就可以做到和原诗一样避免了人称的出现,可以无中见有,有效地避免了翻译成主动句后人称代词的贸然介入对诗文意境和意美的破坏。可谓棋高一着,略胜一筹。而且翻译成被动句后,整个诗文句子更加连贯、整饬,联系更为紧密。原文中“子”和“死”押尾韵,经许渊冲改译或者说创译后的译文也都两两押韵,韵式为 abab,对诗文音美的补偿使译文更有诗的意味,更具有可以称之为诗的东西。最后一句话用带 of 的介词短语来翻译“犹” ,介词短语的使用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了主题,强化了思想,深化了感情,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介词短语的使用也符合英语语言国家的用语习惯,颇具诗意。这种综合考虑诗文特点,而不拘泥于单个词或句子的翻译,适时适度对诗词个别词或句子进行改译、创译的手段可以使整个语篇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也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的语篇全局考虑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句子和语篇实施的补偿,都体现了许渊冲的译语优势论思想。发挥译语优势就是要采用译语最好的而不是对等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汉译英就要发挥英语语言的优势,本小节主要研究了针对英语具有严格的语言规则、严密的形式规范和习惯使用从句、介词短语等语言特征以及英语语言较重视整体、把握大局的语言现象,从宏观层面进行综合审视并把握这些特征所实施的整体补偿。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84.1.4 语境 语境有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之分。其中,情境语境是非语言语境的一种。许渊冲在翻译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译作的情境实施审美补偿, 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相同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在艺术感染力方面甚至超越原作也不无可能。他翻译的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前几句: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许渊冲翻译如下: a mute maiden a maiden mute and tall trysts me at corner wall. i can find her nowhere, perplexed, i scratch my hair. 19 p19-20 跟其他的译文相比,许译更简单清晰,言简义丰,更具说服力,就像中国的古典诗词一样。而且还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美感,使人精神愉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很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诗中所描述的,虽然少女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情人眼里的她有多美,他挠头的举动也可以看出他对少女的感情很深,亦可以推断出女孩的圆滑,以缺场来对男方进行考验的睿智。原诗就是这样,通过对少女缺场的描述来塑造少女在场的形象,从少女的沉默中洞见她雄辩的说服力,以无声胜有声。中国古代诗人塑造古典诗词的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古诗也以其强烈的影射力、丰富的联想意义而更具魅力,更加引人入胜。这个译文中,许渊冲从整个诗篇上综合把握,不拘泥于一词一句的对等翻译,用语简单、清新,影射力强,对其情境和艺术感染力进行了补偿,塑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使译作无中兼有,我们甚至在译者并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感觉到他的在场,在译者的沉默中感到译者的雄辩,从而更加传神地再现了原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4.2 文化层面的补偿 4.2.1 影响文化补偿实施的因素及其现实意义 刘重德曾指出: “翻译之所以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 ”28p69对文化层面实施补偿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建立在文化对翻译重要的制约作用以及文化缺失普遍存在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就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29表现为一种原文作者与文本所面向的读者之间共同拥有或相互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 文化积淀、 情感体验等等方面相关内容的缺失或省略。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言简意丰的特点,短短几句话就可能会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意义,小到生活百态,一则成语、一则谚语抑或是一个典故、一个传说,一种传统节日或地方风俗,大到历史人物、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等等,都可以囊括其内。而且,原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原语读者,这种读者与作者有着天然联系的历史文化背景,原作对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什么文化上的缺失或者即使有也只是占到很小的一部分,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原作者并未认真考虑过文本将要面对的广大未知译语读者,因为那些因素都是不确定也是难以捕捉的, 也更加不会考虑到与其存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文本所要面对的广大读者的不确定性、读者不同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以及译者的文学翻译态度等等都会成为影响文化补偿实施的因素,所有的这些都势必会成为译者必须面临的考验。一方面要考虑到原作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内涵,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文化缺失或文化空白;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二次创作,对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对原作造成的文化缺失进行适时补偿,或者设身处地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问题,哪些文化缺失是不可避免的,哪些文化缺失通过艺术再造可以重现或者进行补偿。像广大的其他文学译者一样,许渊冲充当的就是这个角色。他的文学翻译也好,审美补偿也罢,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亦是一种文化活动。许渊冲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是受过一定教育、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的。他的一切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受制于文化,读者亦然。译者要想跨越作者、读者、译者之间的文化鸿沟,就要进行文化补偿。许渊冲的文化补偿具体表现在文化替换、文化释义和文化精神与传统的再现三个方面。 4.2.2 文化替换 他的文化补偿策略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进行文化替换,进行文化释义以及文化精神与传统的再现。 所谓进行文化替换指的是用目的语的其他文化词汇来对原作中的一些可能会对读者的文化理解产生影响的词汇进行替换性补偿。 又叫做替代式代偿式三式之一即“在契合对应缺失时以大体等值或大体等效的词语代替” 。14p200如陆游的钗头凤中有名的诗句“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一句话里连续出现了两个颜色词“红”和“黄” ,这两个颜色词不仅仅单纯指颜色,更多的则是蕴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30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中外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诗词翻译过程中,如何将“红” 、 “黄” 所蕴含的中西不同文化内涵在有限的诗词篇幅中有效传达给外国读者,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庆祝和喜庆的活动相关,是一个褒义词,如红红火火、红包、红娘等等。在西方,red 则更多被用作贬义,有暴力的、 激进的、 革命的、 沾满鲜血的、 赤字的之意。 如: (1) i didnt mean to hit him, i just saw red. 意思是我并不是有意要打他, 我只是一时愤怒。 (2) he made every effort to seek their support in red states to win the election in 1998. 意思是他尽全力寻求他们对共和党的支持从而赢得 1998 年大选。(3) the company is 300,000 in the red. 意思是这家公司负债 30万美元。red-handed(手染鲜血的、正在作案的)、red-neck(粗俗好斗的穷人)等。黄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曾一度被视为是“帝王之色” , 通典注云: “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黄色是“尊色” ,象征着无尚的权力、崇高的地位和无比的荣耀。总之,黄色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心里更多是占据着一个极其尊贵的地位。在西方文化里黄色却多半扮演一个贬义的角色,有胆小怯懦的,猜疑的、病态的等含义。如;yellowdog (可耻的人) ,yellowbelly (胆小鬼)等。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 许渊冲并未直接将这两个颜色词照字面翻译为 “red” 和 “yellow” ,而是将其灵活的分别翻译为其他相关颜色词“pink”和“gold” 。这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两个颜色词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对读者可能产生的理解上的障碍或者误导而进行的补偿性文化替代所作的努力。 这是 “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文化审美心理, 因为 red hands有犯罪的联想,只有 pink hand 才有女性的联想。 ”29p75 4.2.3 文化释义 还有一种手段是许渊冲在文化补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那就是进行文化释义,也就是代偿式中的解释式。文化释义,顾名思义,就是对于一些有特殊文化背景或文化含义的词汇或句子直接进行解释、说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思想加以表述,有效消除或减小文化限制这个瓶颈对读者对于原作理解和感悟造成的不利影响。 文化释义是一种行之有效,并且十分可靠的补偿手段,这种文化释义可以有长有短,灵活非常。最短的可在音译之后加一个表示范畴的词即可。 许渊冲的很多诗词翻译中都用到了文化释义这一手段,短到对一个词汇进行解释说明,如在蝶恋花中有一句说道“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许渊冲就对其中涉及到文化含义、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清明”进行了文第 4 章 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补偿实践 31化释义,将其翻译为“mourning day” ,并在文章的右下角注释说明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义。由于“清明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人每年四月四号或五号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会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和联想意义,因此,如果不进行文化释义,就有可能会影响读者对诗词内容的整体把握。 明朝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诗口号三首中的诗句:从此日和先友对,十年汉晋十年唐。许译为: from now on i will make friends with those ancient sages, ten years of golden and ten years of silver ages. 22p196 “十年汉晋十年唐”许渊冲并没有进行直译或是简单音译,因为汉晋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两个时期,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没有这种文化背景的人很难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它包含着诗人对这两个时期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自由灵活意识的追求和向往,对诗人所处时代万马齐喑、禁锢和压抑文人思想,封闭保守落后的社会现实的抨击,及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叛逆,所以诗人唯有埋头于古籍之中,饱读诗书,与古人为伴,才能再度回到那个黄金时代。许渊冲将十年汉晋十年唐文化简单释义为十年的黄金时代,这就很好的解释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黄金时代必是人们欣然向往的时代,必然是个性得到充分解放和自由,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富有创造精神的时代。 4.2.4 文化精神与传统的再现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中还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补偿。自古以来,中西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