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专题研究.pdf_第1页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专题研究.pdf_第2页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专题研究.pdf_第3页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专题研究.pdf_第4页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专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1 - 专题研究 1 徐州中心城市职能提升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思索:徐州中心城市的未来 . - 2 - 一、研究背景 - 2 - 二、研究目的 - 5 - 三、研究路线 - 6 - 第二章 现实的束缚:提升中心城市职能的出路 . - 7 - 一、中心城市发展特征 - 7 - 二、区域发展比较 - 8 - 三、徐州的出路 - 10 - 第三章 策略:构建大徐州都市区 . - 11 - 一、实例:中心城市升级之路 - 11 - 二、都市区理论与模式 - 13 - 三、大徐州都市区构建 - 15 - 第四章 产业与空间:都市区发展引导 . - 19 - 一、都市区产业发展引导 - 19 - 二、都市区空间发展引导 - 21 - 三、都市区中心城市发展引导 - 23 - 第五章 职能提升与再造:大徐州中心城市构架 . - 25 - 一、都市区中心城市职能提升策略 - 25 - 二、结论建设大都市区,做强中心城市 - 25 -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2 - 第一章 思索:徐州中心城市的未来 一、研究背景 1、世界层面、世界层面 全球化时代的机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产品、服务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国跨地区流 动,这也就意味着徐州将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外部获得多源的物质要素,并吸引国际资本在 徐州的投入,有利于徐州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经 济增长空间。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国际间技术转移速度在不断加快,有些新技 术、新发明就会力求实现全球同步使用和制造,因此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能够较快 地在使用先进技术和制造先进产品,也就获得了更多的掌握先进技术的机会,这为徐州传 统工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 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松懈的金融管制及其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了全球经济 危机,对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构成了重大影响,尤其对那些外向型经济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 或地区,影响尤为严重,徐州的对外贸易无疑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 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将会开始资产和商品价格的重置。这一过程中,各种资源会大规模重 新配置,国内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又将会成为徐州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 契机,为徐州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等方面提供了外部动力。 都市化时代的到来 一般来说,城市化率达到 50%,标志着城市化国家的初步形成。2008 年我国城市化率 达到 45.68%,处于进入都市化时代的关键时期。未来 5-10 年,我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 展趋势。 随着都市化时代的到来,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我国将呈现大城市群、城镇化、 区域一体化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城市间的发展与竞争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活力。 进入都市化时代,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以达到 4-5 个百分点。 都市化 时代的到来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这对加快徐州融入长三角提供了机遇,同 时对徐州逐步成长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2、国家层面、国家层面 沿海开发战略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省有关部门、沿海市县和相 关专家共同编制了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江苏沿海是我国东部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比较 丰富、产业开发潜力很大的地区,也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是未来江苏发展的重 要增长极。沿海开发将有力地促进苏中、苏北快速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与沿江、 沿东陇海共同形成江苏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主体框架。规划将沿海地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海 洋产业和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全省最重要的生态调节区,区域共同发展的先行区,苏中 苏北对外开放重地。 2009 年 6 月 10 日,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 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 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 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开 发战略为徐州充分利用海港资源,推进徐连一体,加快陇海产业带建设,实现老工业基地 的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振兴老工业基地 江苏省委省政府于 2008 年 11 月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 的若干意见 。 意见认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是关系江苏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徐州 作为江苏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历史上为江苏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 献。由于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多年形成的历史包袱较重,现在徐州面临着产业接续、城市 转型和社会稳定的繁重任务,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对于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和作用,培育江苏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苏北振兴,促进区域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3 - 义。 意见指出,要以发展和改革的思路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科学谋划徐州城市 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徐州更好更大发展。 意见明确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 地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中优势发 展资源,调优调高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 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等四个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 农业。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实 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抓住苏北融 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大力优化投 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加快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围绕加快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促进工业 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 力。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 重要支撑,完善规划布局,加快建设进度。六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创新创业人 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支持徐州在工程机械、食品、物流等重点领域引进国内外创新创 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科学发展与节能减排 2006 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 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0 年国务 院印发的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明确了 2010 年全 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方案指出,到 2010 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 耗将由 2005 年的 1.2 吨标准煤下降到吨标准煤以下,降低 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 水量降低 30%。 “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到 2010 年,二氧化 硫排放量由 2005 年的 2549 万吨减少到 2295 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 1414 万吨减少 到 1273 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60%以 上。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 境友好型社会将是未来徐州城市工业化转型发展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和导 向。 3、省域层面、省域层面 苏北会议 2001 年 6 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苏北发展协调小组,重点加强对苏北发展的组织 领导。 苏北会议每 1-2 年召开一次, 每次会议突出一个重点, 总结交流经验, 研究政策措施, 协调解决问题,对苏北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苏北发展协调小组成立以来,先后 共召开过 6 次会议。苏北会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振兴苏北步伐,努力开创 更好更大发展的新局面为目标,协调解决了苏北地区发展的多项问题。 连云港亿吨大港实施 连云港港 1933 年开港,是中国沿海 12 个区域性主枢纽港和长三角港口群三大主体港 之一,也是苏北地区和陇海沿线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被称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 堡” 。2008 年连云港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达到 1.0239 亿吨,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标志着连云港港已经跻身中国沿海亿吨大港行列。近年来,连云港在接受苏南“对接”的 同时,不断扩散着港口优势,拉动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连云港分别与宿迁、盐城、徐州、 淮安四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使这些城市拥有港口功能,享受着“加急通关” 、 “预约通关” 、 “节假日加班通关”等各项通关业务的保障,减少通关环节,提高通关效率。同时,把这 些城市与连云港的通道建设纳入本地发展规划,从而与苏北城市群共同致富。 苏北工业发展规划 2008 年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 年) ,发展纲 要指出苏北地区今后五年的工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工业规模实现新跨跃,2012 年苏北地 区工业增加值要求超过 5000 亿元,年均增长 18%左右;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跃,节能减排实 现新跨跃。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和能耗准入管理。综合效益实现新跨跃。发展先进制 造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工业增加值率达到 30%,提高 2 个百分点。 纲要强调优化空间布局是苏北地区工业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要求根据苏北地区 工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和新一轮结构调整方向,更加注重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 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同时纲要明确了工业发展要按照调优调高调轻工业结构,促进主导 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总体要求,结合苏北实际,自觉遵循工 业发展一般规律,主动把握产业转移总体趋势,积极优化基础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振兴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4 - 装备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城市层面、城市层面 城市综合辐射能力的降低 图图 1:徐州与淮海经济区及周边部分城市地区徐州与淮海经济区及周边部分城市地区 gdp 比较图(比较图(2009) 图图 2:淮海经济区部分城市土地产出水平比较图(淮海经济区部分城市土地产出水平比较图(2009) 从区域看,徐州是淮海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周边 24 市相比,徐州地区生产总值 排名第一,但首位度也只有 1.07。另外各城市较为接近的产业发展状况也表明徐州周边区 域特征是典型的均质弱区域,在这个弱区域里,尽管徐州 gdp 总量处于首位,但是较之周 边的济宁、临沂、盐城等城市优势并不明显,这不仅与徐州在古代的历史地位不可相提并 论,也不符合其淮海经济区及都市圈中心城市地位。比较土地产出水平(图 2),徐州地区地 均产出排名第五,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则排名第四,其中,枣庄地均产出最高,但也仅仅 占苏南地区地均产出的 2/3,表明徐州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较为粗放,但在这个区域里,徐州 却仅仅占到第五位,这与作为国家交通枢纽城市以及淮海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徐州地位不符。 从整个苏北地区,徐州人口首位度为 1.17,经济首位度为 1.25,保持了“老大”地位, 但在全省三大板块不断拉大的差距面前显得意义不大。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四个特大城市, 徐州经济总量只是苏州的 1/3,南京和无锡的 1/2;人均是南京的 1/3,苏州和无锡的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无锡的 1/2,南京和苏州的 1/3。 图图 3:徐州与苏北五市人口比较图徐州与苏北五市人口比较图 图图 4:徐州与苏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图徐州与苏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图 现行城市规划与实施的困顿 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规划 2020 年主城区人口达 200 万,用地面积达 到 180 平方公里。然而由于粗放型的土地拓展模式和低效的土地利用导致到 2009 年,徐州 现状主城区人口才到达 148 万人时,用地面积已经突破 200 平方公里。根据总体规划,未 来 10 年主城区用地不仅无法增长,还必须调整部分用地为非建设用地。同时,由于交通廊 道的限制,陇海铁路与京沪铁路构成十字交叉型贯穿整个徐州中心城区,使得中心城区东 西、南北交通联系产生阻碍,老城区被压缩在西南象限缺乏拓展空间,向北向南拓展陷入 瓶颈。主城区缺乏拓展空间,从而使得较小的市区空间容纳了过高的人口,急待疏散。 同时,徐州主城区 gdp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约要消耗 750 亩土地,这一利用水平大约 只是整个苏州地区的 1/2。 而徐州主城区、 贾汪城区、 铜山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分别为 135、 146、180 平米,均超过 120 平米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的低效也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质量。 产业发展转型的急迫性 徐州的三产结构仍然是“二、三、一”的结构,其主导产业包括工程机械、建材、化 0 200 400 600 800 1000 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淮安 户籍人口(万人)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淮安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徐州 济宁 临沂 盐城 泰安 德州 枣庄 淮安 周口 商丘 信阳 菏泽 连云港 日照 宿迁 开封 阜阳 滁州 宿州 蚌埠 淮南 莱芜 毫州 淮北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5 - 工、食品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传统产业包括煤炭、 电力、建材、轻纺、冶金等。从实际发展看(图 5),设备制造业与加工业是主力军,某种程 度上反映了工业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 国内外重要都市区中心城市职能,综合服务职能都占据主要位置,相比较而言,徐州 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相对较弱,尤其是作为地区性的商务金融与信息服务中心方面。 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其中心职能不够完善的体现。徐州要想从淮海经济区的地理 中心转变为发展核心,就必须加强综合服务职能的建设,大力发展商务金融与信息服务产 业,同时,利用国家第二大铁路枢纽和观音机场的优势条件,发展物流服务业,打造国家 综合交通枢纽的职能,从而成为淮海经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图图 5:徐州工业企业数量与年度销售产值图徐州工业企业数量与年度销售产值图 二、研究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速,随着资源、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 的流动更加频繁,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如何依靠科学规划,不断优化城市职 能、环境,提升徐州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辐射服务能力、巩固区域综合中心,集聚资源、 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以达到更快的发展,是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1、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引起各国的广泛重视。城市之间的竞争,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 展能力的集中体现。高度重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 力,对真正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着力提高徐州的城市 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应努力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以产业为支撑的 核心竞争力;拓展城市空间,增强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综合承载力;培育城市精神, 提升以文化为根基的城市凝聚力;支持创新创造,努力培育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 2、提高辐射服务能力、提高辐射服务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主要体现在该城市与其它相关城市和区域间的竞合关系上,包 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发挥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的功能,提高其辐射服务能力,就要培育及加强其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各个方面的地位及影 响力。首先必须增强其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扩张经济总量,建设大徐州;其次,培 育和发展强势企业,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活力徐州;再者,加强统筹规划,构建完善 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通畅徐州;最后,还要设施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 济,加大科技事业投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教育体系,从各层领域建设强势徐州。 3、巩固区域综合中心、巩固区域综合中心 徐州作为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具有 其较大的区域综合中心地位, 但徐州与周边城市及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薄弱, 联合发展动力不 足,且首位度不够,作为中心的徐州市的建设要有利于自身经济的辐射和扩散, 有利于与周 边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 促使淮海经济区城市的经济一体化。 徐州中心地位的巩固和发展首 先离不开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扶持,需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并加以利用;同时徐州市也应 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应着重提升作为 区域领头羊的制造业中心、商务商贸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功能。 徐州必须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商业设施水平,培育金融市场,发展 区域性商务商贸中心;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为都市圈服务的信息 服务和扩散中心;建设区域性大型公共设施,强化面向都市圈的文化科教、医疗卫生等公 共服务功能;建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淮海经济区的旅游中心城市,从而确立其区域综合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通用设备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纺织业 饮料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业 企业数(个)企业数(个)年度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年度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6 - 中心的位置。 三、研究路线 1、研究重点、研究重点 本次规划的主要研究重点在于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分析徐州作为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劣势以及其发展的机遇挑战,针对其中心地位的降低,首位度不 足等现状,着重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与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结合国内外知名都市区 的相关案例及成熟的理论模式,从产业、交通、空间布局、政策等方面,找到适合徐州都 市区的发展之路,对徐州都市区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引导,引领徐州重新走上辉煌之路。 2、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背 景 背 景 研 究 研 究 现 状 解 读 现 状 解 读 都 市 区 发 展 引 导 都 市 区 发 展 引 导 中 心 城 区 发 展 引 导 中 心 城 区 发 展 引 导 发展机遇与挑战 现实的束缚 大环境的分析 现实情况的解读 案例分析 理论与模式启示 城市层面 世界层面 国家层面 省域层面 都市区空间体系架 发展战略研究 都市区发展布局引导 产业发展布局引导 空间发展布局引导 中 心 城 市 布 局 引 导 新 城 布 局 引 导 重 要 镇 布 局 引 导 中心城市组成体系 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中心城市职能提升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7 - 第二章 现实的束缚:提升中心城市职能的出路 一、中心城市发展特征 1、中心城市建设分析、中心城市建设分析 城市建设与规划成就 徐州市先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各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指导城市与地区建设发展的宏 观规划,大大促进了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与功能提升。主城区建设与发展主要体现为新区 建设与旧城更新,其中新区建设占主导。 2009 年底,徐州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 199.63 平方公里,较 2006 年新增约 80 平方公 里,年均增长约 27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147.66 万人,较 2005 年新增约 7.66 万人。新增建 设用地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分别占新增建设用地的 31.3%、26.8% 和 17.2%。 表 1:徐州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 代 码 用地名称 2006 年 2009 年 面积(ha) 比例(%) 面积(ha) 比例(%) 1 r 居住用地 3297.50 27.48 5437.67 27.24 2 c 公共设施用地 1809.80 15.08 2733.89 13.69 c1 行政办公用地 320.80 2.68 246.34 1.23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618.10 5.15 1077.08 5.40 c3 文化娱乐用地 82.40 0.68 94.11 0.47 c4 体育用地 144.50 1.20 64.75 0.32 c5 医疗卫生用地 81.60 0.68 135.07 0.68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542.40 4.52 1030.73 5.16 c7 文物古迹用地 59.73 0.30 c9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0.00 0.17 26.08 0.13 3 m 工业用地 2640.30 22.00 5145.72 25.78 4 w 仓储用地 197.60 1.65 542.26 2.72 5 t 对外交通用地 760.10 6.34 787.96 3.95 6 s 道路广场用地 1315.50 10.96 2689.04 13.47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214.60 1.79 410.66 2.06 8 g 绿地 585.40 4.89 1043.61 5.23 g1 公共绿地 502.70 4.19 656.75 3.29 g2 生产防护绿地 82.70 0.7 386.86 1.94 9 d 特殊用地 1177.40 9.81 1172.36 5.87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11998.20 100.00 19963.17 100.00 注:1.徐州主城区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大黄山镇、大庙镇纳入主城区。 2.主城区现状城市人口为 147.66 万。 3.06 年数据来源于主城区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相关要求 根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到 2010 年,主城区城市人口约 156 万;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 151.40 平方公里,人均 97.10 平方米。 发展现状比较与结论 2009 年底,徐州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 199.63 平方公里,超出总体规划预测近期规模 约 5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147.66 万人,与总体规划预测近期人口规模尚有一定差距。 2、空间发展分析、空间发展分析 空间发展现状 从空间上看, 主城区呈现连绵发展态势, 特别是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实施以来,主城区向东以及东南方向有了大幅度拓展。其中,向东随着徐州经济开发区建 设,城市空间已沿徐连一级公路和徐贾公路拓展至京福高速公路以东;向南是在徐州新城 建设的基础上,扩展至连霍高速公路以北;向西仅在西三环路两侧有少量建设展开;向北 主要在北三环两侧完善和拓展九里工业园区与鼓楼工业园园区。整体上来看,徐州新城以 及徐州经济开发区在疏解老城职能、疏解老城压力、改善老城环境等发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城区空间结构正在得到优化改善。 现实与规划比较 根据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内主城区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 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近期城市建设应在完善老城区的各项功能和盘整闲置 用地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发建设徐州新区,开始城东新区起步,顺应城市空间向东、向 东南扩张的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各组团的开发建设。 现状城市拓展方向基本符合规划要求。 空间发展的问题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8 - 新增建设用地局部突破现行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主要指徐州新区东侧、铁 路以东的新增建设用地。 二、区域发展比较 1、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 长三角城市体系结构变化 以上海、南京、杭州“一主两副”为核心的点轴开发模式指引下,长三角已形成字 形城市空间格局。组成“”字形的三条主要发展轴分别为沿沪宁高速和沪宁铁路展开的 沪宁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等城市;沿沪杭高 速和沪杭铁路展开的沪杭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嘉兴、杭州等城市;沿杭甬高速和杭 甬铁路展开的杭甬城市发展轴,聚集了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 受交通条件对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空间格局将由字 形格局向轴线圈层的网络化空间特征转变。 未来长三角将进入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 长三角城市空间格局主要变化有三。首先,城市群空间向北延伸,沿海发展轴形成。其次, 城市群圈层结构进一步完善,形成四大圈层。第一圈层指上海这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第 二圈层指包括苏州、嘉兴、南通在内、距离上海 100 公里以内的“一小时紧密都市圈” ;第 三圈层指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距离上海 300 公里 以内的“三小时都市圈”;第四圈层指包括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 芜湖、马鞍山,乃至合肥、九江等市。第三,随着区域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交 通格局向网络化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渐深化,长三角城市空间格局将由点轴发展模式 向网络化发展模式演变。 徐州在长三角的区域地位与发展前景展望 目前,徐州在长三角区域被边缘化的发展态势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展望未来,机遇与 挑战并存。 长三角扩容与省政府对徐州发展的重点扶持是徐州提升区域地位的机遇所在。2008 年 9 月, 国务院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颁布,从统筹区域发展的角 度,正式将长三角范围由十六市(上海市,江苏省的 8 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 泰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省的 7 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 州等 16 个城市)调整为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 。至此,徐州的长三角成员 身份被认可,可通过积极参与区域交流与协作,依托区域整体优势,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同时,徐州都市圈作为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承担着振兴苏北、赶超苏南,加快全省经 济与产业均衡发展的重要职责,受到省政府的重点支持,这是徐州发展可依托的另一政策 优势。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徐州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相对薄弱,与区域内其他重要城 市的经济、社会、交通联系缺乏,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 2、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比较 淮海经济区于 1986 年 3 月成立,由苏鲁豫皖四省 14 个地、市组成,目前发展到四省 的 24 个地级市,即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 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德州;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淮南、 滁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信阳。经济区总面积 225461 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 的 2.3。 根据 2008 年淮海经济区 24 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徐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呈 现如下特征: 从总量指标看,仍基本处于第一梯队 2008 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2007.96 亿元,在经济区中名列第 2,略低于济宁市1;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680.23 亿元,列第 3 位,位于临沂、济宁两市之后。从经济总量指标看, 由徐州、济宁、临沂三市组成的第一梯队与其他各市相比优势明显,但相互间差距不大。 从人均指标看,已被鲁中南部分城市赶超 2008 年,徐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 23069 元,在经济区中位列第 7,低于莱芜、枣 庄、日照、泰安、济宁等市,与列第一位的莱芜相差近 13000 元。 经济外向度不足 1 根据最新 2009 公布数据显示,徐州地区 gdp 已超过济宁,名列淮海经济区第一,但首位度也只有 1.07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9 - 2008 年,徐州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约 5.83 亿美元,在经济区中位列第 4,与位列前三 的泰安、盐城、连云港市差距较大。 表 2:淮海经济区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09) 指标 单位 徐州 连云港 淮安 宿迁 济宁 临沂 淮北 周口 户籍人口 万人 957.61 490.64 534.16 540.60 831.31 1041.50 217.74 1090.47 gdp 亿元 2390.16 941.13 1121.75 826.85 2238.12 2110.18 371.87 1111.70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065.28 341.75 450.33 305.01 1137.48 899.29 207.21 429.50 地方一般预算 收入 亿元 164.34 90.21 96.45 63.07 134.66 91.50 22.12 30.86 规模以上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1337.56 745.59 682.95 450.75 861.54 844.17 269.06 494.10 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 亿元 805.99 362.73 394.75 243.34 867.36 974.20 105.93 413.60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6.98 10.40 5.47 1.12 4.16 3.05 1.34 1.13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3.02 38.57 14.45 6.23 28.86 34.20 1.11 3.24 居民储蓄存款 余额 亿元 1139.76 449.73 484.91 336.13 1073.00 1178.10 250.88 650.40 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元 14798 13886 14050 11149 16978 16572 13736 11363 农民人均纯收 入 元 6951 61111 6308 6057 6470 5882 4547 3908 数据来源:徐州市统计年鉴 2010 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区域地位 从历年数据对比分析,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地位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000 年以前,徐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居于淮海经济区首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整个经济区的 10.98%、 11.66%、 9.65%和 20.4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区 19 市中最低水平的 3.01 倍。 徐州在淮海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不容 置疑。 表 3:淮海经济区十九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1999) 地区 土地面 积 (km2) 年末 人口 (万) 非农 业人 口 (万) 国内生产 总值(亿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财政收入 (万元)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亿元) 实际利用 外资 (万美 元) 城镇居 民可支 配收入 (元) 总额 位总位总额 位总额 位总额 位总位 序 额 序 序 序 序 额 序 徐州 11258 877.53 193.17 600.03 1 6844 1 436074 1 171.49 1 20184 1 6499 1 连云 港 7444 448.15 87.2 284.96 8 6391 6 171151 9 89.11 10 16180 2 5891 2 淮阴 10072 502.48 98.39 252.72 10 5047 11 219584 8 91.78 9 12096 4 5704 5 盐城 14983 793.6 171.13 500.24 4 6311 7 257140 5 162.85 2 15957 3 5721 4 宿迁 8555 499.73 110.24 182.00 16 3662 14 101620 17 56.61 15 2041 12 4301 15 蚌埠 5832 330 78.4 180.25 17 5490 8 235672 7 66.47 14 1207 15 5287 7 淮北 2725 189.8 71.6 98.77 18 5248 9 117270 14 29.95 18 410 17 5190 9 宿州 9787 570.78 65.9 197.50 13 3483 15 123052 12 51.22 17 448 16 阜阳 15943 1249.56 121.43 350.56 6 2821 18 301679 4 139.17 5 2686 9 4340 14 豪州 2226 137.4 25.72 57.30 19 4189 13 64466 19 21.52 19 197 18 4912 12 荷泽 12228 838.3 119 189.90 14 2274 19 115716 15 68.03 13 3078 7 泰安 7762 538.59 154.18 356.31 5 6632 4 257064 6 125.82 6 1808 13 5285 8 济宁 10685 784.56 177.15 530.00 2 6779 2 418400 2 149.30 4 2193 11 5389 6 日照 5310 275.33 66.17 185.62 15 6760 3 108073 16 53.15 16 10042 5 5737 3 枣庄 4550 355.8 114.97 227.13 11 6395 5 139507 11 78.48 11 3536 6 5009 10 临沂 17184 994.28 172.31 501.59 3 5060 10 314201 3 158.90 3 2570 10 4960 11 开封 6444 463.73 87.82 199.16 12 4309 12 87192 18 75.98 12 166 19 4097 16 商丘 10704 803.56 80.99 260.16 9 3272 16 118300 13 92.30 8 1267 14 4878 13 周口 11959 1015.36 99.18 312.98 7 3097 17 153000 10 95.21 7 2732 8 3399 17 数据来源: 徐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 。 2005 年,在淮海经济区中,徐州市经济发展难以继续呈现一枝独秀之势,区域格局演 化为徐州、济宁、临沂三强鼎立、作为第一梯队引领区域发展。这一态势一直延续至今。 表 4:淮海经济区 20 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05) 地区 土地面积 (km2) 年末 人口数 (万人) 非农业 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生产总 值(元) 社会消费品零 售额(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地方财政收 入(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元) 总额 位序 总额 位序 总额 位序 总额 位序 总额 位序 总额 位序 徐州市 11258 925.31 315.85 1212.15 2 13697 5 396.04 3 26056 4 72.09 1 11185 1 连云港 7500 472.18 253.92 455.97 10 10003 10 182.08 9 27480 3 37.80 6 10006 5 淮安市 10072 527.77 357.18 561.81 8 10683 8 198.62 8 15238 8 34.99 7 9115 9 盐城市 16973 798.67 512.83 1004.90 4 12904 6 297.00 4 16183 6 54.95 3 10580 3 宿迁市 8555 524.54 316.92 386.95 14 7399 13 109.57 16 3300 15 16.88 11 7208 18 亳州市 8374 550.14 495.41 265.00 18 5091 18 99.73 17 3308 14 5.73 19 7991 12 蚌埠市 5952 349.33 257.30 311.33 17 8942 11 116.90 15 11612 9 12.83 15 8875 10 淮北市 2741 210.50 127.40 209.00 19 10245 9 54.40 19 2683 17 11.30 17 8603 11 阜阳市 9775 932.80 826.00 324.60 15 3507 19 146.10 13 4392 12 11.40 16 7750 15 宿州市 9787 604.52 530.86 312.98 16 5453 16 85.39 18 2720 16 7.01 18 7910 13 菏泽市 12239 885.83 713.70 450.74 11 5103 17 236.65 6 3793 13 21.15 9 7342 16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10 - 枣庄市 4563 367.27 253.95 632.87 6 17283 1 176.30 10 10175 10 28.16 8 9881 6 济宁市 10685 805.78 595.41 1266.19 1 15748 3 429.80 2 24797 5 66.50 2 10739 2 泰安市 7762 550.80 393.60 855.70 5 15547 4 273.60 5 52786 1 40.60 5 10337 4 日照市 5310 281.71 186.31 426.50 12 15829 2 125.10 14 16169 7 14.75 13 9809 7 临沂市 17184 1018.63 818.17 1211.80 3 12480 7 476.60 1 36208 2 49.10 4 9129 8 周口市 11959 1070.77 867.27 593.70 7 5559 15 206.50 7 4865 11 16.30 12 6356 19 商丘市 10704 816.90 603.90 557.19 9 6837 14 172.54 11 2442 18 19.00 10 7900 14 开封市 6261 487.67 392.59 407.04 13 8533 12 154.24 12 1802 19 13.98 14 7220 17 数据来源: 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 变化的原因分析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徐州市过去二十余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在 较长一段发展时期内作为经济区的绝对核心引领区域发展。但近些年来,徐州在经济区内 的中心地区有所下降,分析原因主要有四: 位于国家沿海两大经济发展极之间,被边缘化 徐州市所在的淮海经济区长期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环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的阴影之下,曾经作为中心城市的徐州,经济腹地不断被蚕食。如长三角的北延吸引盐城、 连云港经济发展向南靠拢,并带动连云港、盐城经济发展,使之能够与徐州抗衡。 腹地基础较差,难以支撑中心发展 腹地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对徐州市的支持能力较弱,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不明显。 跨省界区域整合存在障碍 淮海经济区跨四省,以区域统筹的思路重点扶持位于江苏省的一个中心徐州发展, 从体制上分析存在障碍。同时随着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位于鲁南的枣庄、临沂等市经济 实力全面提升,与徐州的功能联系日渐弱化。 既有功能优势逐渐丧失 随着江苏、山东两省铁路网、公路网的建设完善,徐州作为交通枢纽的核心优势不再 显著。加之目前徐州本身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且发展层次较低,难以为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核 心服务。徐州作为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能力日益减弱。 三、徐州的出路 1、强力提升,激发自身经济活力、强力提升,激发自身经济活力 目前,徐州发展进入瓶颈期,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为给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首 先应实施老城更新战略,提高中心城区品质;第二,应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外延型增 长为内涵型增长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巩固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积极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第三,应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整合城镇建设空间,拉 开城市框架,实现“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发展。 2、立足区域,重塑核心服务功能、立足区域,重塑核心服务功能 提升区域中心地位的关键在于提升区域核心服务职能。徐州应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 以东陇海产业带为依托,接轨江苏沿海大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金融、商务、贸 易、信息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加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使对外 联系更为快捷。 徐州都市区规划(20102030) 专题研究 - 11 - 第三章 策略:构建大徐州都市区 一、实例:中心城市升级之路 1、国外相关成就、国外相关成就 (1)韩国首尔 发展背景 汉城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过去 30 年, 韩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