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doc_第1页
[法律资料]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doc_第2页
[法律资料]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doc_第3页
[法律资料]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doc_第4页
[法律资料]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On the accounting of the time periods of limitation of action of compensation of personal injury学位申请人: 年 级: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定稿时间: 3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On the accounting of the time periods of limitation of action of compensation of personal injury学位申请人: 年 级: 学科专业: 法律硕士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定稿时间: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07年11月 日致 谢摘 要在人民法院审判实践中,侵权案件历来是仅次于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一个主要案件类型。而在侵权案件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又居突出的地位。但我国现行法对此的规定较为简略,特别是在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规定上模糊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司法实务中出现了适用起算规则混乱、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等不利于公民权利保护,有损国家法律权威的现象。理论界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但就起算规则的内容,更多是重复现行司法解释的条文,因此,对司法实务的指导意义并未突显出来。本文以两大法系就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规定作为比较考察对象,分析了采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在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适用。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司法实务中采用现行起算规则判令案件存在的弊端,详细的阐述了有关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起算的理论,并就其不足之处提出了质疑。为了改变目前这种起算标准混乱,起算规则设置非科学的现状,本文通过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设计我国未来的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则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摒弃现行法短效(1年)单一主观标准起算模式,采主观起算标准配以短效(3年),辅以客观起算标准配以长效(20年),综合起算标准,双重期间设置模式作为我国未来民法典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模式。2、摒弃现行法按伤害形式要件分类起算模式,即显性伤害,从受伤之日起算;隐形伤害,从确诊之日起算。采按伤害的实质要件(即伤害所引起的不利改变损害后果),即一般伤害,从受伤之日起算,残疾从请求权实际发生或应当发生之日起计算。3、采用列举方式,完善和填补现行规定的不足,即潜在损害自损害被发现之日或者病情被总体确定之日起计算。而对持续性的人身损害,则自损害源终结日起计算。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 诉讼时效期间 起算34AbstractIn the trial practice of the peoples courts at all levels, tort cases have always been one major kind of actions, among which the cases of injury damages are of prominent importance. But what our countrys beingused laws provides about it is very simple and short, especially the rules of the beginning of action limitation are ambiguous and lack of practice, which causes that the beginning rules in legal practice fall in vagueness, nudity and paradox .These phenomenons are adverse to the protection of civil rights and the authority of states laws. Although some scholars in academicals civil have sanded it, regarding the content of the beginning rules, more work is spent on recapitulating the relat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So theoretical study has not given enough guide to the legal practice.This essay chooses the beginning rules of injury damages actions in continent law and common law as comparative objects, annualizes the applying of subjective standard and objective standard in action limitations beginning, and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doctrines on the beginning rules of injury damages actions at length through positively analyzing and suspecting the defects latent in some real cases caused by the present beginning rules in our countrys legal practice.In order to change the setae of beingused beginning rules , by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ies this essay gives three advices to the future plan of the beginning rules of injury damages cases in our countrys laws as follows:1. Instead of the beingused shortterm(1year),unique and subjective beginning pattern , adopting a hybrid beginning standard which includes double periods as the future beginning pattern of injury damages in our countys civil codes ,i.e. Subjective beginning standard together with shortterm (3 year) and objective beginning standard together with longterm (20 year).2. Instead of the beingused beginning patter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al components of injury ,i.e. express injury from the day of being got injured and implicit injury from the day of the injury is made certain, adopting the beginning patter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injury, i.e. the common injury from the day of being got injured and disablement from the day when the right of claim damages actually occur or should occur.3. Adopting the way of listing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beingused rules ,i.e. Express injury from the day when damages is discovered or generally made certain and lasting injury from the day when the cause of damages disappears.Key words:compensation of personal injury, limitation of action, beginning目 录前 言11.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标准:比较法的考察31.1 主观标准31.1.1 主观标准起算形式31.1.2 受害人(权利人)对权利受侵害的认知内涵51.1.3 消极认知及归责71.1.4 时效期间起算的举证责任分配81.2 客观标准91.2.1 客观标准起算形式91.2.2 采客观标准之时效起算举证责任由受害人或权利人承担101.3 小结112.我国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实践:现实的考察122.1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司法实践122.2 我国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理论172.2.1 理论界有关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起算规则的两种模式172.2.2 两种模式设置的理由及其异同182.3 小结193.我国未来立法的选择:立法建议203.1 现行法存在的问题203.1.1 现行法关于时效起算规定不明确203.1.2 诉讼时效起算严重地突显出设计上的非科学性213.2 关于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规则设计的立法思考253.2.1 模式的选择273.2.2 对身体受到伤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时效起算采列举方式 加以规定27参考文献29后 记32致 谢33前 言诉讼时效期间,又称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1 王利明 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第722页。它包含时间和起算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单纯地从时间段考量诉讼时效期间,而不考量其期间的起算点,是很难判断其真正长短的。例如:10年的诉讼时效期间乍看起来很长,但它是从权利发生时开始计算,1年的诉讼期间看起来可能很短,它是从权利人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从对债权人保护方面看,1年的期间可能更长。2 李永军 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728页。另外,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期间,也会因起算点的不同,而出现截然不同的时效结果。比如,中国和西班牙两国法律都规定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然而,同一则案例在受害人(假定受害人受伤之日伤害明显,受伤事实也清楚,加害人也确定),自受伤之日起超过一年向法院提起诉讼,受害人获得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如果适用中国法律,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则因时效期间届满而消灭。如果适用西班牙法律,有可能诉讼时效期间尚未开始计算。因为前者的诉讼时效起算点是受伤害之日,而后者诉讼时效的起算点则为:“在伤害案件中,医生确诊病人已经恢复健康时才开始计算时效。”3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 著: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2版,第665页。由此可见,时效期间的起算远比时效期间的时间段本身更为复杂,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我国现行法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由此不难看出,在关于身体受到伤害之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设置上不仅奇短(仅为1年)、单一(只有单独1年期间),而且起算标准又仅根据损伤的形式,即显性损伤和隐形损伤进行区分,而忽略了从损伤造成的不利后果,即从损伤的实质要件进行区分。难怪有学者评价中国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现行诉讼时效,可谓效率优先,欠缺公平。4 陈小洁、王磊:延长人身伤害赔偿请求权之诉讼时效的理论机理,载社科纵横2006年1月总第21卷第1期。由于法条内容过于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起算标准的理解和适用规则难以形成统一、严格的认识。同样的案件会因法官的不同而结果各异,甚至同一法院同一案件也会出现仅因时效起算规则适用不同而导致受害人失权或者获权。法官按照治疗终结日、伤残评定日等非法定起算规则判令案件,这种不合规现象如何让人信服?不论损害后果的轻重,不论治疗期限的长短,也不顾及残疾带来劳动能力丧失的状况,就简单划一的适用受伤之日、确诊之日起算诉讼时效,是否能够实现时效制度通过限制权利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权利的目的?这一系列困惑和不解都亟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探寻答案,以期在立法上加以完善。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理论界对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规则的研究比较欠缺,这正是本文试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这三种物质性人格权的侵害。5 王利明 主编: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3页。三者中,唯有侵害健康权的侵权行为,诉讼时效起算异常复杂,也是长期困扰司法实务界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仅就身体受到伤害的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问题进行讨论。本文对两大法系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标准有关规定,通过比较研究,进行了阐述、分析。运用现实的考察,经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司法实务中,有关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规则适用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并分析了我国专家、学者对未来民法典就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规则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域外经验,结合我国司法现状,对未来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规则立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完善建议。1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标准:比较法的考察纵观世界各法域对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起算无外乎采主观起算标准与客观起算标准两类。其中,主观起算标准是指以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及加害人时为时效起算点,主观标准作为时效起算点是为了避免受害人在不知道其权利受侵害的情况下因损害赔偿请求权时效届满而遭受不利,采主观标准的国家或地区在立法例上常配以较短的诉讼时效期间及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加以限制。在采客观标准的立法下,请求权人是否知悉请求权的存在与时效起算无关,诉讼时效以损害发生、侵权行为的实施或者诉因形成之日起算,由于客观标准并不满足诉讼时效以“权利人怠惰”为必要,如前所述,可能会对其构成重大不利,故采客观标准的国家的立法例常配以较长的诉讼时效期间以资补救。11 主观标准采主观标准作为时效起算点是建立在权利人知悉或应当知悉有关情由的基础之上,因此,它不仅要考虑到权利人在权利行使上无法律障碍,而且还要顾及权利人主张权利在事实上为可能。111 主观标准起算形式按照法系的不同,采主观标准作为诉讼时效起算点的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从知悉或应当知悉权利受侵害(及债务人)时起算。此种形式主要为大陆法系采纳:例如: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200条第1项规定:“诉讼时效期限自当事人获悉或应当获悉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日本民法典第724条规定:“对于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自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知悉损害及加害人时起,3年间不行使,因时效而消灭。自侵权行为时起,经过二十年时,亦同。”奥地利民法典第1489条就损害赔偿请求权消灭时效规定为:“自知道损害及加害人之日起的3年;最长时效为自侵权行为及犯罪行为实施之日起30年。”其他国家如瑞士、希腊、荷兰,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也大致与此类似。第二种:从知悉之日起算。该起算形式主要为英美法系采纳:英美法系中,诉讼时效期间之起算诉因居于核心地位,诉讼时效原则上是从诉因产生之日起算。但是在人身伤害等一些特殊案件中,原告的知悉日却被当作诉讼时效期间起算之日。这是因为,权利人知悉之日发生于诉因产生之日之后。6 葛承书 著:民法时效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48页。在人身伤害案件中,按知悉之日起算诉讼时效,是指原告知悉以下事实的最初日期:首先,有关伤害是重大的;第二,该伤害完全或部分归因于被指称构成疏忽,妨害或违反义务的作为或不作为;第三,被告的身份;第四,如果被指称的作为或不作为系被告以外的人所作为或不作为时,则该人的身份以及其他支持针对被告人提出诉讼的事实(这种事实主要是针对代理责任而言)7 同上注, 第148149页。7。第三种:从发现损害之日起算。在英美法系中,以知悉之日作为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情形并不多见,只是在一些特殊的人身伤害案件中才适用。例如:美国时效法规定,如果原告没有意识到损害已经存在,就象外科手术之后残留在病人体内的海绵,很多州就会适用发现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时效期间不是从遭受损害时起算,而是自损害被发现或者自应该被发现时起算。8 美文森特R约翰逊 著: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52页。8又如英国1980年诉讼时效法第32条第1款规定:“如果诉讼是基于被告的欺诈发生,被告蓄意隐瞒任何有关原告诉权的事实或诉讼是为了消除某项错误的结果而寻求救济,那么由该法所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在原告发现或经合理的努力应该发现该欺诈、隐瞒或错误之前并不开始起算。”9 前注6, 第152页。9112 受害人(权利人)对权利受侵害的认知内涵采主观标准作为诉讼时效起算点是建立在权利人知悉或应当知悉有关情由的基础上,适用该标准作为时效起算点时不仅要排除权利行使上的法律障碍,还要考虑权利行使在事实上成为可能。因此,实务中有关时效起算之操作异常复杂,特别是依主观起算形式,由于期间的开始只能够在主观上确定,无形中给义务人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义务人通常不知道权利人已于何时知道或应当知道,故即便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仍须考虑自己有被请求承担责任的可能。由此这也成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实务界争议的焦点。1121 对损害事实的认知范围对损害事实的认知。所谓对损害事实的认知,是指对在获得有关认知时可以预见的一切结果损害的认知。10 前注3, 第667页。10按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57年台上字第34号判决对损害事实认知的解释:“所谓知有损害,非仅指单纯知有损害而言,其因而受损害之他人行为为侵权行为亦须一并告之,若仅知受损害及行为人,而不知其行为之为侵权行为,则无从本于侵权行为请求赔偿,时效即无从进行。”11 前注6, 第142页。11日本盛冈地区裁判所判例也同样指出:“基于国家赔偿法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起算点,不是受害者只单纯地知道损害发生,而应该解释为在认识到加害行为是侵权行为的时期。”12 于敏: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载民商法论丛2002年第1号总第22卷,第217页。12由此可见,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起算采主观标准就损害事实的认知范围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受害人不仅要知悉损害是他人所为,而且同时还应知悉他人所为之行为为违法。对赔偿义务人的认知。在人身损害赔偿侵权案件中,对赔偿义务人的认知历来存在两种立场。第一种立场认为:知悉的内容只要求对损害的积极认知,而不要求对加害人的积极认知。最为典型的就是葡萄牙民法典第498条第1款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自受害人知道自己的权利之日起3年后失效,即使不知道加害人的身份和损害的实际范围。”因此,葡萄牙理论界以时效不能因受害人过失而不知道加害人的事实被延长论证了当地法律状况的合理性。法国民法典第22701条也仅就“只有当受害人知道损害时,损害才是确定的”做出了要求,因此,受害人必须知道加害人是谁在法国法下则毫无适用余地。13 前注3, 第669页。13第二种立场则认为,对损害的认知不仅是对损害的积极认知,同时还要求对加害人的积极认知。持该立场并特别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要数德国法:它同时要求对损害和加害人的积极认知(原德国民法典第852条第1款);对其中任何一项的过失不知都不会导致时效的开始。只有当受害人放弃了“明显可以获得认知的可能性时,法院才会作出例外” 14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1996年7月9日判决,载NJW1996年,第2933、2934页(附作者之评论),转引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 著: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2版,第667页。14。1122 认知程度及推定认知的判断标准认知程度是以满足提起给付之诉为条件,是否胜诉却无关紧要。对损害事实,受害人主观知悉并不是要求受害人了解损害的所有细节,只要是受害人已经知道了损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并且能够基于这种已知的情况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则就满足了“知道”的条件。对知道赔偿义务人方面,受害人不仅要知道赔偿义务人确切的住所、姓名、个人信息,还应当包括知悉加害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过错),但是对请求权成立的事实的法律评估是否正确却无关紧要。推定知悉的标准为一般人标准。知悉既可以是实际的认知,也可以是推定的认知。多数情况下,受害人的实际知悉是一个事实问题,比较容易确认,但在知悉程度上比较难以判定的是推定知悉。对推定知悉的认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判定:其一,从受害人(赔偿权利人)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其二,受害人符合情理地寻求医学或其他适当专家的意见而确认的事实。15 前注6, 第151页。15对推定知悉的判断标准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判断的标准只能是受害人实际的知悉,而且要以受害人的主观情况,比如社会、经济、文化及宗教背景,受害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作为考虑的因素,一句话讲,就是根据受害人本人具体能力为基准作为判定的标准,这样的结果就会出现因人而异的不公正状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受害人是否知悉判断标准不应该是以受害人的具体能力为基准,而是以与受害人处于同样立场的人不作特别的努力就能够认识到的场合为基准(即所谓的一般人,也就是“假定理性人”标准)。这里所指的“假定理性人”,并不是指一个理性人应该发现什么,而是指受害人经过合理努力地采取行为他应该发现什么。这里所指的合理努力并非指要求受害人去做一切可能的事情,而是一个正常的谨慎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采取的行为。16 同上注, 第155页。16113 消极认知及归责1131 严重过失而不知,时效起算风险由受害人承担德国学者认为,在新的常规时效中,起算点不仅仅是主动的知情,还可能是对应知悉的情况出于严重过失而不知道。这里所指的严重过失而不知悉是指:如果在非同一般的程度上违反了交往中应尽的注意义务,没有进行与情况紧密相关的考虑,或者忽视了进行这种考虑,而没有注意到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应当注意到的情况,则属于严重过失。17 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 著: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中国2006年10月第1版,第245页。17当受害人出现对应当知悉的情况出于严重过失而不知道时,时效起算,时效风险则由受害人承担。希腊法也同样认为:必要的认知是指受害人因其所知事实而具有了提起诉讼的可能性,如果受害人放弃了无须花费金钱和精力就能获得的认知可能性时,等同于已经认知。此时,时效起算、不利后果由受害人承担。18 Georgiades/Stathopoulos(Georgiades),ZGB第937条,第12段、第26段,转引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 著: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2版,第668页。18关于这一理论,日本学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日本学者认为,在侵权行为的时效起算领域,与一般侵权关系中可以期待当事人按诚信原则行为同样,赔偿义务人应该可以期待其由法律给予的短期时效上的地位,不因权利人的不当的态度被阻碍、减杀。受害人在取得“认识”之际,在能够期待的范围内是负有“协助义务”的。如果是由于受害人未尽按照其具体能力可以期待的手段,没能够取得请求权存在的认知,那就只能说该危险应该由受害人负担,从而时效进行。19 前注12, 第211页。191132 加害人阻却认知,时效不起算风险由加害人承担例如,在加害人的欺诈情形下,受害人在认识到加害行为是侵权行为时,但是由于加害人的说服,致使受害人误认为自己没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受害人就没有权利行使的可能性,所以,此时消灭时效就不进行。114 时效期间起算的举证责任分配根据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权利发生的法律要件存在之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否定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妨碍权利的法律要件,权利消灭的法律要件或权利限制的法律要件之存在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1141 时效抗辩理由成立的举证责任由加害人承担侵权行为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短期消灭时效,不是因侵权行为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成立时,而是以知道损害及加害人时为时效起算点。因此,加害人要援用侵权赔偿请求权的短期时效,就必须对受害人存在对损害和加害人的认识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为了避免加害人在时效抗辩场合下陷入自认要件事实存在的矛盾之中,赔偿义务人承担举证责任,是以举出客观的(省略故意、过失、责任能力等主观要件)且原则的(省略违法性、责任阻却事由、免责要件、抗辩事实不存在)权利成立要件的认识为充足。20 于敏 著: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第443页。20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1983年台上字第1428号判决也指出:“所谓知有损害及赔偿义务人之知,系指明知而言;如当事人间就知悉之时间有所争执,应由援用时效之赔偿义务人就请求权人知悉在前之事实,负举证责任。”21 前注6, 第142页。21 1142 由受害人承担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举证责任英国1980年诉讼时效法第32条第1款及香港特别行政区1998年诉讼时效条例第26条第1款都做出同样的规定:“在欺诈、隐瞒或错误的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将不开始起算,直至原告发现了欺诈、隐瞒或错误。”22 同上注, 第147页。22由此可见,如果受害人在认识到加害行为是侵权行为,但是由于加害人的说服,受害人误认为自己没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场合,受害人就没有权利行使的可能性,所以,在加害人存在对受害人有诈欺行为时,时效就应该不进行。但是对加害人的欺诈行为的举证责任则由受害人承担,而非加害人承担。12 客观标准121 客观标准起算形式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采客观标准的起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例如:卢森堡民法典第2262条规定:“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自损害发生之日起30年。”芬兰损害赔偿法第7章第2条规定:“损害赔偿请求权,从损害发生之日起10年。”法国民法典第2270条第1款规定:“有关契约外的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为10年,自损害发生之日或损害加重之日起计算。”这里的损害发生时,对实践意义最大的是与人身伤害相关问题中,对那些缓慢发展一段时间后却演变成慢性病的疾病中,时效开始的时间并不是第一症状出现的时间,而是病情被总体确定的时间。23 前注3, 第664页。23第二种:自实施行为时起算德国民法典第199条第2款规定:“因侵害生命、身体、健康或自由而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论它们在何时发生和侵权人是否知道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道,自实施行为时,违反义务时或引起损害的其他事件发生时,经过30年完成消灭时效。”这里所指实施行为时是指,当损害发生时如果各行为之间缺乏持续性,则每个侵权行为适用各自不同的时效开始时间,倘若侵权行为已经终结,但加害情形却持续时,时效开始的时间不应是第一次损害发生的时间,而应是损害源终结的时间。24 同上注, 第663页。24第三种:诉因产生之日起算在英美法系法域,诉因发生之日时效起算居于诉讼时效起算原则中心地位。英国1980年诉讼时效法第2条规定:“侵权之诉于诉因发生之日起6年届满后不得提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8年诉讼时效条例第4条规定:“基于简单合约或侵权行为等发生的诉讼,于诉因产生的日期起计满6年不得再提起。”122 采客观标准之时效起算举证责任由受害人或权利人承担按客观标准起算诉讼时效,其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更多是法官在司法判例中的阐释。在Read.v Brown(1888)22 QBD 128 at 131一案中,Esher法官指出:“诉因是由原告在遭遇反驳时为了让法院做出有利于其的裁判而需要举证证明的事实构成”。在Hernaman v. Smith(1855)10 Exch 659一案中,Parke法官指出:“诉因意味着引起诉权所需要的一切事实,无论这些事实是由被告还是由他人所为”。在Cooke v. Cill(1873)LR 8 CP 107一案中,Brett法官强调原、被告的平等地位,他指出:“诉因一直被认为是原告举证证明其有权胜诉的事实以及被告有权反驳的事实”。但是一般来讲,这一系列引起诉讼发生的事实,都是原告在诉讼中为了胜诉必须举证的每一个事实,由此可见,诉讼时效按客观标准起算,其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25 前注6, 第145146页。2513 小结综上所述,采主观标准的合理性在于,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算,它不仅要考虑到权利行使无法律上的障碍,还顾及权利人主张权利在事实上为可能,所以有利于权利人的保护。然而,这一标准在适用中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难以确定权利人是否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有关情由,义务人也难以举证证明。况且采主观标准,时效期间的开始只能够在主观上确定,这种标准会给债务人带来显著的不确定性。诉讼时效按客观标准起算,确实操作较为简单,举证相对容易。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其本身并不知道,如果因权利人不知道权利遭受侵害而使诉讼时效经过,显然违背了诉讼时效的设立宗旨,即督促权利人尽快行使权利,防止在权利上睡眠。因此,为了公平对待双方当事人,诉讼时效期间就应设置得相应长一些,以便权利人有比较足够的时间去发现侵害的事实。纵观主、客观标准各有利弊,所以各国立法大多采用综合的方式,即以主观标准为主,以客观标准为辅,或以客观标准为主,以主观标准为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世界各国立法大多数都采纳的是综合说,即综合运用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2我国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实践:现实的考察21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司法实践自伤害之日起算。案例1,受害人汪某,2005年2月16日因交通事故受重伤送川医救治。2007年元月4日,汪某向法院提起要求被告甲(司机)、乙(车辆所有者)连带赔偿其医疗、护理、误工、残疾补助金等共计184026元的损害赔偿诉请。庭审中,二被告均提出时效抗辩,法院认为:“被告甲疲劳驾驶,酿成事故,致汪某之妻死亡,致汪某受重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依法应当承担责任,但是由于汪某没有在受伤一年内提起民事赔偿诉讼,也未能举出其何时终结治疗的证明,据此判决驳回汪某诉请。” 26 参见四川省双流县人民法院(2006)双流民初字第341号民事判决书。26结合本案例就该起算规则分析如下:该规则适用的理由。首先,该规则有现行司法解释支撑。因为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所以,法官适用有据。第二,该规则起算标准能让人感知,便于判断。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 “明显”,即是指“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到或感觉到”。而“伤害明显”则是指所受伤害已经客观存在并清楚地显露出来,并依一般常人的认知能力,就能够加以判断和感觉到的内外体征表象。第三,避免举证困难,便于法院审结案件。然而,该规则适用本案例却有以下不足之处:该起算规则不论伤势轻重,也不论其损害后果形成的时间过程,而一味地笼统地按受伤之日起算,显然是只重形式,而忽视实质,只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其结果是不利于受害人权利的保护。因为,人身损害赔偿的侵权责任构成中,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并不总是同时发生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它们可能存在时间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第一,侵权行为发生之时,全部损害后果同时发生;这种情形,通常是指一般伤害,即是指受害人遭受的轻微的身体、健康方面的侵害,这样的损害后果会引起暂时的身体不适、健康状况下降以及可能的医疗费用支出,因误工而产生的收入损失等。第二,侵权行为发生之时,只有部分损害后果同时发生,而其他损害后果却要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的一段时日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指残疾,残疾是指由于身体遭受侵害而在肢体、肌肤、器官或相应功能方面留下长期或永久的不利性改变方面的损害后果。第三,侵权行为发生之时,没有任何损害结果发生,直到侵权行为发生之后的一段时日才出现损害后果27 李艳斐:铁砂弹残留伤害的诉讼时效起算点如何把握,载中国审判2006年第7期。27。这种情况通常是指潜在人身损害。而在前述三种情况中,唯有第一种情况,即一般伤害情形下,适用受伤之日起算诉讼时效,是合理的;而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仍采受伤之日起算诉讼时效,显得不妥。本案例受害人受伤时,虽然伤害明显,但却因伤势重,历经多次住院治疗,且已致残。对此,仍按受伤之日起算诉讼时效,其结果必然导致受害人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伤势确诊之日起算。案例2,患儿刘珈好,女,4岁,患儿之母王某于2002年8月14日入住某镇卫生院,当晚以胎吸助产娩出患儿。患儿出生时被诊断为新生儿窒息,紧急处理后急转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救治。2002年8月22日,在医生明确告知疗程不够,仍需住院治疗的情形下,患儿父亲仍坚持要求自动出院,并签署后果自负。患儿2岁时,因不能独立行走,开始求医。2004年9月8日,患儿被确诊为脑瘫。2005年12月31日,患儿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诉讼。2006年6月15日,某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定:本病例属三级丙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责。诉讼中,被告提起时效抗辩,法院认为,抗辩理由成立。本案实际处理是原告做出让步,与被告达成和解结案。28 参见四川省双流县人民法院(2006)双流民初字第167号民事调解书。28本案例适用该规则分析如下:该规则适用的理由。首先,有法律的支撑。因为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计算。第二,医院的诊断证明,时间确定,便于法庭采信。但认真分析本案例适用该起算规则则存在以下问题。本医疗事故纠纷人身损害赔偿一案系潜在性伤害,即隐性伤害。但是确诊之日是否与损害结果系同日发生呢?回答是否定的。确诊只是诊断明确,诊断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治疗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因伤势的轻重而不同,特别是对伤势重的受害人,治疗有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有的还可能留下永久的残疾。而本案例,就是一例典型的伤势重,且已留下脑瘫永久的后遗症。因此,不论伤势轻重,不问损害结果是否与确诊同日产生,就简单的、粗糙的从确诊之日起算,有违时效制度设立的意义,有失公平。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案例3,某医院医师在1990年初为某肿瘤患者手术时误将手术缝合针遗忘在患者盆腔中。1991年12月,患者在复查时才发现。此时,距手术时间已超过1年,半年后,患者向医院提出索赔要求。此事实为时效中断,时效期间从新计算。但是当时医院却告知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针可以被周围组织包裹,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且取针将会冒很大风险”。患者接受了医师的说法,搁下了请求。1994年患者因腰部疼痛再次找到医院,医院未予明确答复。2001年患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经过审理,法院判决患者败诉。其理由为:尽管该手术缝合针至今仍在患者体内,但本案已超过1年的诉讼时效期间,患者的要求不受法律保护。29 陈志华:为打官司,医生应保留物证多久,载健康大视野2006年4月。29本案例适用该起算规则分析如下:该规则适用的理由。首先,有法律的支撑。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第二,有理论支持。在我国法上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客观上权利受到侵害;二是主观上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本案例中,医院检查报告证实,体内遗留缝合针,这一表征,为受害人提供知悉的客观依据。即使受害人否认,也应按一个合理人的标准,应当推定受害人知悉该事实。本案例适用该起算规则却有以下困惑:首先,加害人阻却受害人认知,时效应当不进行。本案例中,受害人作为普通人,对手术针留于腹中这一事实以及将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缺乏应有的认知。在此情形下,受害人并非怠于行使权利,而是积极地咨询医师。正是由于医师的误导,阻却了受害人的认知,因此才导致受害人未能及时行使诉权,此情形系加害人的阻却,非因受害人重大过失而不知,故时效应当不进行。第二,受害人事实上不能主张权利。本案例中,受害人体内的遗留物未取出,这一事实表明,损害行为一直处于持续状态,损害源没有清除,损害的结果就难以确定,损害结果尚未确定,其损失则无法计算。因此,受害人事实上不能主张权利,故时效也不能起算。受害人治疗终结日起算。案例4,甲、乙系邻居,2000年5月7日,甲之妻丙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被乙用锅铲打破头,丙住院治疗至2000年11月5日,花去医疗费4000余元。2001年8月10日,丙才提起民事诉讼。乙承认打伤丙的事实,但以丙的主张已过诉讼时效为由拒绝赔偿。法院认为,丙受伤之日虽为2000年5月7日,但治疗终结日却为2000年11月5日,诉讼时效从治疗终结日起算,因此,丙之诉请未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法院判令乙承担赔偿责任。30 沈菁:对民事诉讼时效起算问题的探讨,载检查实践2003年第4期。30结合本案例适用该规则分析如下:该规则适用的理由。首先,符合诉讼时效法律制度的本意,更好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因为,只有治疗终结,损失才是确定的,受害人在事实上才具有行使权利的可能。第二,减少诉累,合理利用国家诉讼资源。如果诉讼时效自伤害之日或确诊之日起算,那么在很多情况下,受害人为了不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就一个伤害行为有可能提起二次、三次甚至多次诉讼。这对权利人和义务人而言,都是极大的累赘,对其审判资源来说,也是极大的浪费。本案例适用该起算规则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该起算规则没有法律的支持,即使主张,也难以成立。第二,何为治疗终结难以确定。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的解释,所谓治疗终结,是指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效果稳定。但实际的操作上却难以界定。特别是出现歧异时,当事人都会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主观性太强;法官也很难判断。伤残评定日起算。案例5,1991年10月31日,山头村村民蔡德赤3岁儿子蔡星光,因高压电击中,经医院实行双臂截除手术,于11月30日伤口逐渐愈合后出院。1998年3月23日,经三明市中级法院法医鉴定,蔡星光双上肢至肩缺失,已构成重伤,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及劳动能力。1998年初,蔡德赤夫妇提起诉讼,要求甲(芦坪电站变压器管理者)和乙(山头村村委会变压器所有者)赔偿医疗费、残疾人补助费、假肢费、精神补偿费等计28.8万元。诉中,两被告提出时效抗辩,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诉讼医疗费、护理费等赔偿请求,因监护人未能及时向被告主张,故其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但原告根据1998年3月23日的法医鉴定,要求被告赔偿其假肢费、伤残补助费、今后护理费、精神补助费等未超过诉讼时效,据此判令甲赔偿原告13.8万元,乙赔偿原告8.28万元。31 张仁平:少年断臂11年后获赔22万元,载检察风云2002年第17期。31结合本案例适用该起算规则分析如下:该规则适用的理由。首先,残疾所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为法定诉权。按照民法通则第119条,民法通则意见第146条之规定,伤残补助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用具等费用为受害人致残情形下,所享有的法定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第二,该权利的主张必须依赖于伤残等级的评定。第三,伤残评定日时间确定,易于掌握。适用该规则有以下问题难以解决:一方面,缺乏法律的支持;另一方面,因为伤残评定的启动来自受害人的申请。受害人有权决定自己是否申请以及何时申请,这就导致时效起算处于浮动状态。特别是有的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