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普教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2010年.doc_第1页
[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普教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2010年.doc_第2页
[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普教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2010年.doc_第3页
[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普教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2010年.doc_第4页
[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普教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2010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2501B)教学大纲 执笔人:郭怀兰审查人:杨江林分管教学院长:赵万红学院院长: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课程代码:2501B学分与学时:4.5学分,108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它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采用基础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方法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运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使各类专业医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本课程包括卫生学、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三部分。卫生学是预防医学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联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实际,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观念,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四类重要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施。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方法结合医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医学科研的设计以及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科学,是进行医疗工作日常管理和科学研究所必需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是一种思想,是协同促进人群健康的一种信念。流行病学在医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导学科,而且是一门群体科学,在医学教育、研究和医疗服务三个领域中最具有平衡和杠杆作用,广泛地理解和接受流行病学及其思维方法,不仅是重新将医学和公共卫生结合在一起的有希望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是当前最可行和最有用的方法。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方法学和实用科学。 三、学时安排课时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内容理 论 实验合 计 绪言绪言1 01第一章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01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237第三章食物与健康8614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6 39第六章社区卫生服务101第七章预防保健策略11第八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202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0919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41216第十一章秩和检验202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235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203第一章流行病学绪论202第二章疾病的分布202第三章描述性研究202第四章队列研究336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336第六章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437第七章诊断试验的评价235第八章病因与病因推断101第九章偏倚及其控制101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202第十二章医院感染202合 计6642108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卫 生 学 部 分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卫生学概念2.领会三级预防措施;3.理解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4.了解我国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和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授课学时:1教学内容:一、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卫生学的发展简史。三、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目标与三级预防策略。四、卫生学的主要内容。五、医学生学习卫生学的必要性和目的重点与难点: 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教学方法:讲授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目的要求:掌握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领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了解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理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授课学时:1 教学内容:人类的环境;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的防治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难点:常用毒性参数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一、环境及其构成(一)生物因素(二)化学因素(三)物理因素(四)社会心理因素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二)生态平衡(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一)生产性污染(二)生活性污染(三)其他污染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二)环境污染物的自净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吸收(二)分布与储存(三)转化(四)排泄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一)致死剂量(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四)阈值(五) 安全限量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二)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作用、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四)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六、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一)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二)剂量或强度: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三)暴露时间(四)环境因素(五)个体易感性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一、组织措施二、规划措施三、技术措施第二章 生活环境和健康目的要求:掌握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领会空气物理因素和健康的关系理解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地方性氟病了解空气正常化学组成,室内空气污染来源,水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地质环境与疾病;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授课学时:1 教学内容:空气;水;地质环境和土壤;灾害卫生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难点: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空气一、空气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一)化学组成(二)物理性状二、大气污染与疾病(一)大气污染及其来源(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三)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事件、铅、多环芳烃、二噁英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一)来源(二)对健康的影响(三)卫生学评价四、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 水一、水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二、饮用水水质标准三、水污染与疾病(一)主要来源(二)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三)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四、改良饮用水的卫生对策(一)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二)水的净化(三)水的消毒第三节 地质环境和土壤一、地质环境与疾病(一)碘缺乏病(二)地方性氟中毒(三)地方性砷中毒(四)克山病二、土壤污染与疾病(一)土壤污染(二)对健康的危害(三)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第四节 灾害卫生一、自然灾害分类与等级二、自然灾害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三、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处理四、自然灾害条件下疾病控制对策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目的要求:掌握人体所需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营养价值,膳食营养评价,医院膳食,营养支持,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防治领会常见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了解合理的膳食结构,主要食物的营养,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授课学时:8教学内容:营养素和能量;合理营养;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病人营养;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其他常见的食品卫生问题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体所需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营养价值,膳食营养评价,医院膳食,营养支持,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防治难点: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营养素和能量一、 营养素(一) 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二) 营养素的供给量: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三) 营养素的摄入量-反应关系二、 蛋白质(一) 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二) 参考摄入量和来源三、 脂类(一)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二) 参考摄入量和来源四、 糖类(一) 糖类的生理功能(二) 膳食纤维的分类、来源以及其生理作用(三) 参考摄入量和来源五、 能量(一) 人体对能量的需要(二) 参考摄入量和来源六、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一) 钙:吸收利用、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二) 铁:吸收利用、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三) 碘: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四) 锌: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五) 铜: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六) 硒: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七、 维生素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一) 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功能、缺乏症、来源(二) 维生素D:缺乏症、来源(三) 硫胺素: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四) 核黄素: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五) 烟酸: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六) 抗坏血酸: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第二节 合理营养一、 食物的营养价值(一) 粮谷类(二) 豆类蛋(三) 肉、禽、鱼、奶类二、 营养调查及其评价(一) 膳食调查(二) 体格测量(三) 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四) 实验室检测三、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营养一、孕妇及乳母营养(一)孕期营养对妇女健康的影响(二)母体营养对胎儿与婴儿的影响(三)妊娠各期的营养生理特点(四)孕妇的营养需要(五)乳母的特殊营养需要二、婴幼儿营养(一)营养需要(二)喂养特点三、儿童青少年营养(一)儿童的营养需要(二)青少年的营养需要(三)儿童青少年合理膳食原则四、老年人营养(一)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二)营养需要(三)老年人合理膳食原则第四节 营养与疾病一、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一)病因(二)临床表现(三)治疗(四)预防二、 营养与代谢性疾病(一)肥胖:病因、判断标准、对健康的危害、防治(二)糖尿病:概述、治疗原则(三)痛风:病因、治疗原则三、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一) 有关营养因素(二) 膳食预防原则四、 营养与肿瘤(一) 营养素与癌(二) 食物中的致癌物(三) 膳食预防原则第五节 病人营养一、病人营养工作的内容(一)营养评价(二)营养诊断(三)营养干预(四)病人营养工作评价二、医院膳食(一)基本膳食: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流质(二)试验膳食:糖耐量试验膳食、钙磷代谢试验膳食(三)治疗膳食:高能量膳食、低能量膳食、高蛋白膳食、低蛋白膳食、低脂膳食、低胆固醇膳食、低盐或无盐膳食、少渣膳食、高纤维膳食三、 营养支持(一)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营养制剂、适应症、禁忌症(二)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营养制剂、适应症、禁忌症第六节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一、 食源性疾病(一) 概念(二) 分类(三) 现状与管理二、 食物中毒(一) 定义、特征与分类(二) 常见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赤霉病麦、霉变甘蔗)、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麻痹性贝类中毒、组胺中毒、含氰苷类食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四季豆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砷化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甲醇中毒、毒鼠强中毒)第七节 其他常见的食品卫生问题一、 黄曲霉毒素污染(一) 结构与特性(二) 毒性(三) 预防措施二、 N-亚硝基化合物(一) 结构与特性(二) 来源(三) 毒性(四) 预防措施三、 食品添加剂(一) 定义、分类(二) 使用原则(三) 卫生问题(四) 我国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四、 转基因食品(一) 定义(二) 安全问题(三) 安全评价(四) 对策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目的要求:掌握职业病的定义、范围、诊断、健康监护。常见职业有害因素所引起的职业中毒(铅、汞、苯)、生产性粉尘(矽肺)领会铅、汞、苯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和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理解刺激性气体及窒息性气体对健康的影响了解中暑的防治措施;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农药中毒、硅酸盐肺、噪声与振动、高频电磁场和微波对人体的主要病理损害及防治;职业与肿瘤。授课学时:6 教学内容: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物理因素及其危害重点与难点重点:职业病的定义、范围、诊断、健康监护。常见职业有害因素所引起的职业中毒(铅、汞、苯)、生产性粉尘(矽肺)难点:铅、汞、苯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机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一、职业性有害因素(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二、职业性损害(一)致病条件(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种类、职业病(概念、特点、诊断和处理)、工作有关疾病(概念、特点)、职业性外伤三、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一)组织措施(二)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三)技术措施(四)职业健康监护(五)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一、 铅(一) 理化特性(二) 接触机会(三) 毒理(四) 临床表现(五) 诊断及处理原则、治疗二、 汞(一) 理化特性(二) 接触机会(三) 毒理(四) 临床表现(五) 诊断及处理原则(六) 治疗三、 其他金属(一) 镉(二) 锰(三) 铬四、 有机溶剂(一) 苯(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急救和治疗)(二) 其他有机溶剂五、 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一) 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二) 毒理和毒作用表现(三) 常见的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苯胺、三硝基甲苯)(四) 急救和治疗六、 刺激性气体(一) 种类(二) 毒理(三) 临床表现(四) 诊断(五) 急救与治疗七、 窒息性气体一、 一氧化碳: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急救与治疗二、 氰化氢: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和诊断分级、治疗三、 硫化氢: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和诊断分级、治疗八、 农药:九、 职业中毒预防(一)遵守法规,加强防护(二)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三)加强健康教育和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四)消除和控制环境污染,使其排除量低于国家标准以下(五)加强毒品的安全管理,防止误服或他人用来自杀和他杀(六)预防农药中毒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一、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其控制:(一)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二)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三) 理化性质及其卫生学意义(四) 对健康的影响(五) 危害控制二、 矽肺:(一) 接尘作业及矽肺发病因素(二) 矽肺的发病机理(三) 病理改变(四) 临床表现与诊断三、 煤工尘肺:主要接触机会、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四、 硅酸盐尘肺:特点、石棉肺五、 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一) 棉尘肺(二) 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一、 高温(一) 高温作业(二) 对机体的影响(三) 中暑(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四) 防暑降温的措施二、 噪声(一) 基本概念(二) 分类及主要接触机会(三) 对人体危害(四) 影响因素(五) 控制措施三、 振动(一) 基本概念(二) 分类和主要接触机会(三) 对人体危害(四) 影响因素(五) 控制措施四、 射频辐射(一) 基本概念(二) 主要接触机会(三) 对人体危害(四) 防护五、 电离辐射(一) 基本概念(二) 主要接触机会(三) 对人体的危害与临床表现(四) 影响因素(五) 防护措施第二篇 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目的要求: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领会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理解全球卫生了策略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与三级预防策略、授课学时:1教学内容: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与三级预防策略;初级卫生保健与全球卫生策略重点与难点重点: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难点:全球卫生了策略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与三级预防策略一、 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二、 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三、 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四、 三级预防五、 医疗保障体系(一) 城镇居民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第二节 初级卫生保健与全球卫生策略一、 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二、 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三、 全球卫生策略第七章 社区卫生服务目的要求: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领会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的实施、特殊人群的社区保健授课学时:1 教学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概述;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的实施;特殊人群的社区保健重点与难点重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难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概述一、 概念二、 特点三、 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四、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五、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的实施一、 概述(一) 特点(二) 社区预防保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 基本任务二、 社区诊断三、 社区健康促进四、 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计划与评价五、 临床预防服务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社区保健一、 儿童少年预防保健二、 妇女预防保健三、 老人预防保健四、 临终关怀第三篇 医学统计学方法第八章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表的编制要求及正确选择各种统计图的图型。领会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结构和要求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了解统计表、统计图的种类授课学时:2教学内容: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医学统计工作飞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重点与难点重点: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表的编制要求及正确选择各种统计图的图型。难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选图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同质与变异二、总体与样本三、参数与统计量四、误差五、概率第二节 资料的类型一、数值变量二、分类变量三、变量的转化第三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一、设计二、搜集资料三、资料整理四、分析资料第四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一、统计表(一)统计表结构(二)统计表的种类(三)注意事项二、统计图(一)制图要求(二)几种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九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目的要求:掌握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统计指标的计算及适用条件;数值变量资料离散趋势统计指标的计算及适用条件;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抽样误差与标准误的基本概念;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检验步骤; t检验和u检验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注意事项;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用途及应用条件领会正态分布的特征及其应用;医学参考值的制定方法。 理解t分布的特点;频数分布表的用途;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的比较的t检验了解数值变量资料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正态分布函数;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的计算。授课学时:10 教学内容: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正态分布及其应用;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t检验和u检验;方差分析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统计指标的计算及适用条件;数值变量资料离散趋势统计指标的计算及适用条件;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抽样误差与标准误的基本概念;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检验步骤; t检验和u检验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注意事项;方差分析的思想、用途及应用条件领会正态分布的特征及其应用;医学参考值的制定方法。难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检验步骤;方差分析的思想;百分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一、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一) 编制频数分布表和绘制频数分布图(二)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的用途二、 集中趋势的描述(一) 算术均数(二) 几何均数(三)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三、 离散趋势的描述(一) 极差(二) 四分位数间距(三) 方差(四) 标准差(五) 变异系数第二节 正态分布及其应用一、 正态分布二、 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三、 正态分布的应用(一) 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二) 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三) 质量控制第三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一、 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二、 t分布三、 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四、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第四节 t检验和u检验一、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二、 配对资料的比较三、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四、 假设检验中的注意事项五、 方差分析(一)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二) 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三) 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四) 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五) 多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目的要求:掌握常用相对数的意义、计算和应用;X2检验的应用及适用条件领会相对数应用注意事项理解率的标准化的思想了解了解率的标准化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授课学时:4 教学内容: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2检验重点与难点重点:常用相对数的意义、计算和应用;X2检验的应用及适用条件领会相对数应用注意事项难点:率与构成比的区别X2检验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一、常用相对数(一) 率(二) 构成比(三) 相对比二、 相对数使用应注意的问题三、 率的标准化(一) 意义与基本思想(二) 标准化率的计算第二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一、 率的抽样分布二、 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三、 总体率的置行区间估计(一) 正态分布法(二) 查表法四、 两个率比较的u检验(一) 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二) 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第三节 2检验一、 2检验的基本思想二、 四格表资料的2检验三、 配对设计分类变量资料的2检验四、 行列表资料的2检验第十一节 秩和检验目的要求:掌握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基本概念领会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优缺点理解秩和检验的应用条件了解常用的秩和检验的计算授课学时:2 教学内容: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重点与难点重点: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基本概念和优缺点难点:秩和检验的应用条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第四节 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第十二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目的要求:掌握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分析的意义及用途,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领会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的分析计算方法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等级相关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授课学时:2 教学内容:直线相关;直线回归;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等级相关重点与难点重点: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分析的意义及用途,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难点: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直线相关一、 直线相关的概念二、 相关系数的计算三、 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第二节 直线回归一、 直线回归的概念二、 直线回归方程的求法三、 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四、 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五、 应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 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一、 区别二、 联系第四节 等级相关一、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二、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设计目的要求:掌握医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领会医学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理解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了解调查方法和常用的统计软件包授课学时:2 教学内容: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常用统计软件包介绍重点与难点重点:医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难点:医学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一、 对照的原则二、 均衡的原则三、 随机的原则四、 重复的原则第二节 实验设计一、 实验设计的意义二、 实验设计的特点和分类三、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四、 几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一) 完全随机设计(二) 配对设计(三) 配伍组设计(四) 交叉设计(五) 盲法设计第三节 调查设计一、 调查设计的意义及应用二、 调查设计的内容三、 调查方法(一) 普查(二) 抽样调查(三) 典型调查(四) 病例对照研究(五) 定群研究第四节 常用统计软件包介绍一、 SAS软件二、 SPSS软件三、 Stata软件四、 Excel软件流 行 病 学 部 分第一章 绪 论目的要求: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方法领会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用途理解流行病学在现代医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史及流行病学的学习方法、研究的重要观点、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授课学时:2 教学内容:概述;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重点与难点重点:流行病学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难点:研究的重要观点教学方法:讲授第二章 疾病分布目的要求: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及意义;描述疾病分布常用频率指标的计算与应用。领会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方法授课学时: 2教学内容: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的分布重点与难点重点:疾病三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内容难点: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方法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一、率和比的概念(一)率(二)比(三)构成比二、发表指标(一)发病率(二)罹患率(三)患病率(四)感染率(五)徐法律三、死亡指标(一)死亡率(二)病死率(三)生存率(四)潜在减寿年数(五)伤残调整寿命年第二节 疾病的流行强度一、散发二、流行三、暴发 第三节 疾病的分布一、疾病的地区分布(一)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常用术语(二)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三)疾病在国家间与国家内分布二、时间分布(一)短期波动(二)季节性(三)周期性(四)长期趋势三、疾病的人群分布(一)年龄分布(二)性别分布(三)职业分布(四)种族和民族分布(五)婚姻和家庭状况(六)社会阶层(七)行为四、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一)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二)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三)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实例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目的要求: 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种类、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原则及优缺点;抽样方法领会普查和抽样调查的适用条件理解现况调查的目的了解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现况调查实施的一般步骤;抽样调查样本量的确定;现况调查中的质量控制、偏倚及其控制方法;生态学研究;调查表(问卷)的种类、基本结构。授课学时:2教学内容: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重点与难点 重点: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种类、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原则及优缺点;抽样方法难点:抽样调查的方法;样本量的确定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一、 个例调查(一) 概念(二) 调查方法(三) 目的和用途(四) 调查内容二、病例报告(一) 概念(二) 目的和用途(三) 局限性二、 病例分析(一) 概念(二) 目的和用途第二节 现况调查一、概述(一)概念(二)特点(三)目的二、种类(一)普查(二)抽样调查三、方法(一)面访(二)信访(三)电话访问(四)自填式问卷调查(五)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四、实施步骤(一)确定研究目的(二)确定研究对象(三)确定调查类型和方法(四)估计样本含量(五)确定研究变量和设计调查表(六)资料收集(七)资料整理、分析及结果解释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一、概念二、目的(一)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二)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三)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以测定的暴露研究(四)监测三、方法(一)生态比较研究(二)生态趋势研究四、局限性第四章 队列研究目的要求:掌握队列研究的定义、特点、种类及资料的分析领会队列研究优缺点、用途理解队列研究偏倚及其防止了解队列研究样本量的估计,队列研究实施、实际应用情况授课学时:3教学内容:概述、队列研究实例、设计与实施、资料整理与分析、偏倚及其防止、优点及局限性重点与难点重点:队列研究的定义、特点、种类及资料的分析 难点:效应指标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二、基本原理三、研究目的四、研究类型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例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一、 确定研究目的二、 确定研究因素三、 确定研究结局四、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五、 确定样本含量六、 资料收集与随访(一) 基线资料的收集(二) 随访(三) 质量控制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一、 率的计算(一) 常用指标(二) 显著性检验二、 效应的估计(一) 相对危险度(二) 归因危险度(三)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四) 人群归因危险度(五) 标化比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一、常见偏倚的种类(一)选择偏倚(二)失访偏倚(三)信息偏倚(四)混杂偏倚等第六节 队列研究的优点及其局限性一、优点二、局限性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目的要求: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资料的分析方法领会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理解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步骤、病例对照研究中样本量的估计授课学时:3 教学内容:概述、实例、设计与实施要点、资料分析、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缺点重点与难点:重点: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资料的分析方法难点:研究对象的选择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理三、研究目的四、研究类型第二节 研究实例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要点一、实施步骤二、设计要点(一)研究目的(二)研究因素(三)研究对象(四)样本含量的估计(五)资料的收集三、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第四节 资料分析一、描述性研究二、推断性分析(一)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二)个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三)分层分析(四)分级分析(五)多因素分析第五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一、选择偏倚及其控制(一)常见的选择性偏倚(二)预防与控制二、信息偏倚及其控制(一)常见的信息偏倚(二)预防与控制三、混杂偏倚及其控制第六节 优缺点一、优点二、局限性第六章 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目的要求:掌握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原则领会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特点 理解疾病预后的概念、预后研究的意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以及预后研究的方法了解疾病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授课学时:4教学内容:临床疗效研究;疾病预后研究重点与难点重点: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原则和研究步骤难点:预后研究的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临床疗效研究一、临床疗效研究的意义二、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三、临床疗效研究的方法(一)随机对照实验(二)非随机对照实验第二节 疾病预后的研究一、疾病自然史(一)预后因素的概念(二)常见影响预后的因素(三)研究预后因素的方法三、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二)常用的评价指标四、生存分析(一)生存分析适用范围(二)生存分析的步骤五、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第七章 诊断试验的评价目的要求:掌握概念、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领会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办法理解诊断试验评价的设计内容了解诊断试验评价样本量的估计授课学时: 2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重点: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难点:诊断试验的分界值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二)诊断试验评价的意义诊断试验的概念、评价的意义。第二节 诊断试验的评价一、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一)评价真实性的指标(二)有关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二、诊断试验可靠性的评价(一)影响可靠性的因素(二)评价可靠性的指标 三、诊断试验实用性的评价 第三节 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一、选择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二、采用联合试验第四节 诊断试验评价的设计一、 确定金标准二、 对象对象的选择三、 样本含量估计四、 确定诊断试验的分界值五、 与金标准同步进行盲法比较第八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目的要求:掌握病因的定义及病因模型以及因果推断标准;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领会病因学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理解形成研究假设的常用规则(Mill准则),统计关联与因果关联的概念及关系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史及因果联系方式授课学时:1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重点:病因的定义及病因模型以及因果推断标准;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难点:病因推断教学方法:讲授第八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第一节 病因概念和模型一、病因的定义二、病因模型(一)三角模型(二)轮状模型(三)病因网络模型三、病因的分类(一)必要病因(二)促成病因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一、致病因子二、宿主三、环境第三节 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描述性研究二、分析性研究三、实验性研究四、实例第四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一、假设演绎法二、Mill准则第五节 因果关系的推断一、疾病与因素关联的形式(一)虚假关联(二)间接联系(三)因果联系二、因果推断的标准(一)联系强度(二)联系的时间顺序(三)联系的特异性(四)联系的可重复性(五)剂量反应关系(六)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七)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八)实验证据(九)相似性。三、举例第九章 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目的要求: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概念、常见的三大偏倚概念领会常见偏倚的含义理解常见偏倚的控制了解误差与研究的真实性授课学时: 1教学内容:误差与研究的真实性、偏倚重点与难点重点: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概念、常见的三大偏倚概念难点:常见偏倚的含义及偏倚的控制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误差与研究的真实性一、 随机误差二、 系统误差三、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别第二节 偏倚一、随机误差二、信息偏倚三、混杂偏倚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目的要求:掌握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措施领会疾病的预防策略理解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了解疾病监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授课学时:2 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措施难点:疾病的预防策略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疾病的预防策略一、在宏观水平上制订预防策略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一)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二)初级卫生保健(三)2010年我国卫生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一、传染病的预防(一)经常性预防措施(二)预防接种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一)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二)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三)对接触者的措施(四)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五)对疫源地的措施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点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与程序第四节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一、一级预防(一)健康促进(二)健康保护二、二级预防三、三级预防第五节 疾病监测一、疾病监测的定义和种类(一)传染病监测(二)非传染病监测(三)对其他卫生问题的监测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一)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二)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三)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四)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五)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三、监测的步骤和内容(一)建立健全监测机构,收集资料(二)整理、分析和评价所收集的资料(三)反馈信息(四)监测资料的应用四、疾病监测系统(一)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二)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三)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四)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五、现代信息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六、行为学监测和第二代监测(一)行为学监测(二)第二代监测第十二章 医院感染目的要求:掌握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及流行类型及特征领会促进医院感染发生的社会因素理解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授课学时:2 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重点: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及流行类型及特征难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一、医院感染的定义二、医院感染的分类三、医院感染的特殊性四、医院感染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一)医院感染病原学的变化(二)易感人群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一、流行过程三环节(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三)易感人群二、流行类型三、流行过程特征(一)地区分布(二)时间分布(三)人群分布四、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一)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说明(二)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诊断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