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书]18年:扎根山巅的气象魂.doc_第1页
[应用文书]18年:扎根山巅的气象魂.doc_第2页
[应用文书]18年:扎根山巅的气象魂.doc_第3页
[应用文书]18年:扎根山巅的气象魂.doc_第4页
[应用文书]18年:扎根山巅的气象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年:扎根山巅的气象魂 (鬼)在直如刀削的华山,猿猴尚且愁攀;如若在山顶的华山气象站18年如一日地工作,免不了这三苦: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于进江,在这三苦中破壳而出,磨砺出了破茧而翔的资本。 凡世间事,行一时易,而贵于久长。18年来,他术业专攻,越学越精;18年来,他披荆斩棘,苦中作乐;18年来,他传承精神,励志前行;18年来,他有14个年头在山上过年;女儿10岁了,他从未在女儿生日那天下山给她庆生;18年后的今天,他才贷款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才算有了家 于进江,讷言,敏行;在高山深涧里,虚怀若谷,得以灵修。 上了山,砥志研思 “上山的第一天,点着一盏煤油灯,喝着一碗窖存雪水,听了一整夜的松涛轰鸣声。”时间追溯到1993年初,20岁的于进江怀着对华山气象站的美好憧憬,在山路上挥汗如雨六小时,仰头看到了华山西峰之巅纤细坚韧的“风向杆”。 “就是这儿了,华山气象站。”血脉升腾的小伙子浑身窜出了劲儿。 刚工作,他的工资是每个月100块钱。“不怕笑话,100块里,有60块钱我都用来吃饭。能吃得很!”与记者对坐于气象站饭桌上的,是18年后的他。此时,他的饭量已减当年,但沉稳有余。 那时,60块钱的饭,没白吃。饭量都转化成了能量。 “在业务上,我一直想的就是把它做专!”于进江说。这个“专”字,对于华山气象站的其他工作人员,尚且说得过去;可对于不是“纯气象”专业的他来说,困知勉行。 一到气象站,他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紧张的跟班学习当中。“站上要求一天跟学六个小时,我那时给自己规定要跟十个小时以上,就想多学点吧。”于进江是个不善言辞,也不露锋芒的人,甚至不去高声说一句话。 站上的老同志回忆道,在天气复杂的情况下,小于有时一天休息时间还不到五个小时,学习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按规定,达到上班要求至少需要三个月的跟班时间,可他只用了一个月的紧张学习和师傅们的热心帮助,就顺利通过站上的上班前考试。坚持和刻苦让他在短短的一年后逐步从一个气象门外汉快速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 12平米的气象观测场里,他的身影不高大,不魁伟,但却是最有心的一个天气观测者;跑下观测场,他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将平时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华山实际分析云、天的演变规律去琢磨,并将重要、典型的天气过程做好详细记录。一有时间他就翻阅历史记录和历史查询单,以此来提高自己今后处理复杂天气的应变能力和对策。如今,记者仍在他的床头看到两本手抄的台站登记册,一本写自1958年,一本写于1980年 他能“钻”下去,就能“专”起来。同事们已经在心里很信服他:“他的业务水平在站上没的说,最棒的一个。” 1996年,于进江被推选为业务股长,他开始埋头苦学业务管理。打那以后,从统计质量到考核办法,再到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全站业务质量,他一边借鉴传统模式,一边力求革新。“整个气象站强了,才叫强!我就想慢慢摸索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一套业务学习方法,将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增加到两次,并采取轮换辅导的学习方式,对复杂天气及时召集大家观摩、讨论,整体业务水平确实有了提高。” 就这样,他时常放弃休假时间,在山上一呆就是数月,头发长“毛猴子”了,就让其他同志帮忙剪一下;肥皂牙膏没了,就让别人下山时捎一点;想家人了,就写封信托人捎到山脚下的小邮局生活一直在简朴中度过。 十几年磨砺出一剑。他总是在不声不响中让人刮目:2005年,扎实的功底让他开始“走出去”:全省100个台站的业务技能比赛让他获奖了;2008年,在渭南市局举办的业务理论考试中获得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渭南市局推荐他参加省局举办的全省业务技能竞赛,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个人全能第二名的优良成绩,这为华山站创造了一项新的历史记录;2010年,他又在专业比赛中分别夺得一个全能优秀奖和两个单项奖 18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是华山气象站的副站长,在周围人眼里,他几近瓜熟蒂落。“拉出去比,人外有人。但我始终坚信只要尽心尽力把每一件事干好,把每一个班值好的话,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毋庸置疑,于进江有今天,是朴素无华的观念和持之以恒的干劲使然。 情急下,力挽狂澜 于进江这18年吃的苦,在他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不叫做“苦”。18年里,他眼看着身边有30位同事陆续离开了华山气象站,但是他一直在此守护。在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他顶上。 “华山没有土层,雷电无法接地,有时雷电火球窜入值班室,打的仪器火星四溅,一声脆雷,劈过来就把窗户玻璃和灯罩都打烂,记不得有多少次趴到桌子底下避雷了; 雪天里上一趟山,脚底下滑得让人揪着心,一个不小心就能跌下山。但是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是种苦了。”他腼腆笑一笑。 冬天,为保证气象仪器正常工作,他经常冒着刺骨的寒风,爬上十几米高而且紧邻万丈深渊峭壁旁的风向杆,用冻僵的双手一点一点抠掉积冰;夏天,雷雨天进行气象数据观测记录十分危险,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按时采集第一手气象资料。 某个盛夏的午夜,突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雨水往值班室里灌,电线接头处让雷击得噼里啪啦直冒火花”,于进江打开记忆的闸门,说起那天的一波三折。 “情况特别紧急,顾不上会不会被雷击,我抓起扫帚扑灭电线上正在燃烧的火。只有抢抓了时间,才能按时观测和记录每一项气象数据。可当要发出气象电报时,发现传输气象资料的发报机被雷击坏了”他立即下山,不顾山路的漆黑,在泥泞中连滑带跑,仅用三小时就走完一般人白天要用六、七小时才能走完的山路,在山下顺利发完了气象电报。 这时,一股钻心的疼袭来,他双脚磨出的鲜血和袜子都粘在了一起!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歇歇,派其他人上山去,可他说:“山上情况其他人不熟悉,我上去比较好些!”即刻,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背上十几斤重的设备又朝山上爬去! 一路上,脚底的血肉与石台阶一次次撞击和摩擦,到了山顶已是夜晚。洗脚时,他发现大拇指的鲜血和袜子已经凝固在了一起,只好连袜子一起泡在水里,“泡开后,把袜子脱掉时,发现一个脚指盖已彻底连根掉下” 鲜血模糊了于进江脚上的皮肉,也揉碎了在场人的心。“我们想想都难受,几个小时的山路,他的脚板像是铁打的一样”,同事们说,一连几天,他还一瘸一拐继续坚持上班,并且腾出时间让其他人下山回家休假。 站上的同志说:“这是一个铁人!” “怎么铁?” “人很铁,工作干得很铁。” 站上的同志说:“这是一个好人!” “哪里好?” “哪方面都好,太能吃苦,挑不出他的不是。” 作为业务骨干,他的工作精神着实能让大家服气。而且在他的带领、感召下,全站业务质量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连年受到国家、省、市气象局的表彰和奖励。 在这样一个随时可遇危险的高山气象台站里,于进江在华山气象站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岗位一干就是18年,其中,有14个春节没与家人团聚,而是留在山上值班。 总要相信,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14个年,于进江独自在山顶值守,孤云野鹤一般。但留给他的,却是内心一股强大的力量,人生一份丰厚的积淀,气象站独挡一面的干将。接传统,心无旁骛 与于进江接触,发现他是一个襟怀坦白的人。不气冲霄汉,不唯唯诺诺,在艰苦的条件下,很难看到他眼睛里有飘忽不定的东西,从他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有两样东西:坚定和踏实。 当记者让华山气象站站长陈兴全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副站长于进江时,他凝练道:“说了,他就干;干了,他不说。” 交代给于进江的事情,就尽管放心,他肯定做,并且能做好;圆满完成任务后,他从来不吆喝,不吱声,默默埋头再去做下一项工作。在心底最深处,是什么在支撑? “是华山气象站的传统。”于进江一开腔,记者才发现,“传统”这个词语,他已多次提及,“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刻意在要求自己,是华山气象站的传统精神在我的骨子里了。” 这18年来,他发现了传统的精华,汲取了传统的力量,体会了传统的魅力。 20出头的小伙子刚上山,听到的第一堂课就是站领导和业务股长讲老一辈华山气象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于进江耳濡目染了老华山气象人从“一条鞭担两条绳、立足高山干革命”到“全国银质奖章获得者李华珍同志先进事迹”再到“贾金海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仪器故障”山上工作的艰辛在那时已明了在心。 以后的日子里,在苦难面前,老华山们就是一剂精神良药。传统与当下汇合,仍然有很多交集点:华山,有扪索以登的“上天梯”,有难以立足的“鲫鱼背”,有出入无路的“一步苦”,有贴壁而过的“一线天”;山上气候险恶多变,一时天朗气清,烈日炎炎,一时又狂风暴雨,山洪咆哮;山上吃不上新鲜蔬菜,吃的用的全靠人工肩挑背扛,常年喝的雨雪窖水;冬季异常寒冷,湿度又大,在虽有电褥子取暖,但被褥常常不干于进江的18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爬出来的,干出来的。 华山气象站历来是业务创优工作的“领头羊”,于进江说:“老华山人竖立起来的牌子,在我们手上要越擦越亮。”他举例说,在观测的时候,一个错误的数据在关键的时刻足以导致一个错误的预报,一个错误的预报同样可以导致一场重大的灾难。气象测报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对于观测规范和值班工作制度的遵守应当是每一名测报人员最起码的要求,就如同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一样,测报人员也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开展业务工作,准确及时,宁缺勿造,宁错勿涂。 抬头看看华山气象站的“墙上文化”,便知道近60年的气象精神多么震撼人心。“当年为了建站,克服了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天气多变、气候恶劣、吃水、吃菜、取暖、就医等很多方面的困难,老一辈气象人平整出山地,开辟观测场,立起无线杆,架起风向标面对陡峭的山路,他们用肩膀硬是把仪器扛上山,在华山之巅建起了气象站。”于进江感慨道,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他们能一砖一石、从无到有去开辟;我们就该一心一意、从有到好去发扬。 在这些“传统”里,没有一样能弃若敝屐,每一样都弥足珍贵。这个陕西省唯一的高山艰苦站上,先后有200多名气象人在华山之巅为祖国的气象事业洒下了热血。一代又一代的气象人,将自己的才情和抱负根植于此! 于进江最后总结到敬业是一种精神,传承是一种责任。 传承,也意味着对自我的一种拓展。今天,踏入于进江的宿舍,可以看到桌上摆着好多计算机用书,显然,他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业务之外,他还拿下了继续进修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的录取通知书,目前正在攻读本科。 天地转,光阴迫。他在传承中,只争朝夕! 变迁中,宁静致远 不变的,永远是华山的几个数据海拔2064.9米,年平均气温摄氏6.1 度、极端最低气温摄氏零下24.9度,年极端雷电日数43天、大风日数109天、大雾日数129天,冬季最长积雪5 个月。 变的,是华山气象站。几十年来,它的发展真称得上日新月异。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曾登上华山气象站去慰问,陕西省气象局局长李良序这些年来更是不只一次攀至山顶,切实为站上的气象职工解决了很多工作、生活的困难。 现在,去一趟华山气象站,要登缆车到北峰,再由北峰徒步向西峰“攀爬”,最终到达西峰莲花峰的华山气象站,徒步走的时间有两个多小时;而在1996年以前,没有缆车,需要走上六七个小时,才能从山底爬上来。 “我上山的时候,先要学会剪煤油灯的灯芯子。”于进江说,过去,华山气象人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夹生饭,喝的是苦窑水,住的是木板房,所有的生活用品和物资全都是靠一根扁担从山下一步步担到山顶的。50斤米,50斤油,锅碗瓢盆,再加一曲山歌;早上出发,下午到岗,然后便是一个星期的山中生活。 而如今,华山气象站的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换上了日光灯,吃上了用高压锅做出的“十分熟”的饭,住上了2层“小洋楼”。 “现在华山气象站已经实现了24小时自动监测气象系统,2000年以前,我们都不知道电脑长什么样子。”如今的华山气象站,24小时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确保了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成为我国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站,其资料参加亚洲区域气象情报交换。而互联网的开通、Notes中文办公传输系统和业务平台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华山气象站的综合业务能力 回想以前的华山气象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观测员只能依靠人工观测和手写抄报进行气象服务。“到了冬天,山上风大,卷起大片大片的雪花。观测员冒着生命危险到观测场记录数据,我们经常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有时迎风吹来连呼吸都成困难。山上的风最大是达41.3m/s,值班室不远处直径约1米多粗达千年古松瞬间被清风吹断。,但还是爬起来摸索到仪器跟前工作。”回忆起来当年的艰苦,于进江感慨颇多。 现在,虽然山上的环境条件相对转好,但是他们吃的是依然是挑夫挑上来的食物,喝的是从石壁上汇集的雨雪水。因为地处高山,气压过低,所以经常水烧不开,蒸馒头要用高压锅,煮面条常常煮不熟,黏成一团。由于长期缺乏新鲜蔬菜,缺水不能洗澡,加之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狂风吹烈日晒,导致气象人员皮肤皴裂、干燥,嘴唇口角干裂、溃烂,痛苦难耐。 于进江本人,已由一个刚上山的年轻小伙成长为站上的业务骨干,从刚上山的一个人到现在的三口之家。在各种条件的变化中,他对工作的那种热情,对业务的那种钻劲儿,对气象事业的忠诚没有变。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人的本质不能变。”于进江说。 在变迁中,他一直保持了一份心态的平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好像爬这山,次次可以看美景,而实际上,最美丽的风景在自己心里。” 有一份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走得更远。时至今,仰不愧天 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在集体的大熔炉中,都在尽涓埃之力。而对于于进江来说,他所做的,已远远超出周围其他人! 他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在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业务上的“火车头”作用,为其他同志干好工作、干出成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无论谁班上仪器、记录有问题,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且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忙。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总是毫不怨言爬上十几米高的风向杆排除仪器故障。 长期高山高寒工作使他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等疾病。站上缺医少药,总是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对于突发疾病更是举手无措。1999年4月的一天,于进江同志的肾结石发作,痛得直打滚,腰都直不起来,脸色发白坚持不下山。到医院医生让他好好检查一下,可他考虑到山上新的人员多,正值季节转换期间天气复杂,就这样他仅带了几盒药又走上工作岗位。 于进江说:“山上没有洗澡的地方,就在自己宿舍简单擦洗一下,天冷的时候,一个月不敢洗澡。有一次,从水窖里打水回来煮,煮开了才发现有只老鼠在里面,刷一刷壶,最后还得用它烧水喝”。有人说,气象工作清贫、艰苦,整天和数字打交道,干气象没啥前途,于进江用自己的行动和事迹告诉了大家,气象工作虽然清苦,但苦中有乐,干气象照样可以为人民做出贡献。 他处处身先士卒、严以律己,始终为大家着想,为业务人员的新老交替把好关,站好岗。他坚信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只有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华山气象才能从辉煌走向辉煌。 18年来,于进江获得气象地面观测“百班无错情”32个,“二百五十班无错情”10个,名列全国前茅;他先后荣获陕西省气象部门“十佳观测员”、双文明先进个人、业务管理先进个人、优秀青年、业务技能竞赛奖、“基层台站技术带头人”、“新时期楷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