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陈明然主编《会计信息化教程(ERP)》教学资源.doc_第1页
会计信息化-陈明然主编《会计信息化教程(ERP)》教学资源.doc_第2页
会计信息化-陈明然主编《会计信息化教程(ERP)》教学资源.doc_第3页
会计信息化-陈明然主编《会计信息化教程(ERP)》教学资源.doc_第4页
会计信息化-陈明然主编《会计信息化教程(ERP)》教学资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信息化教程教学资源主编陈明然* 编排意图、参考资料、教学建议及课堂应对 *第一部分:用友ERP-U8V10.1安装要点第一环节:安装IIS5.0第二环节:安装SQL2000个人版 要点一:“计算机名”对话框中选“本地计算机”(默认项); 要点二:“安装选择”对话框中选“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默认项); 要点三:“安装定义”对话框中选“服务器和客户端工具”(默认项); 要点四:“实例名”对话框中选“默认”; 要点五:“安装类型”对话框中选“典型”; 要点六:“服务账户”对话框中选“使用本地系统账户”; 要点七:“身份验证”对话框中选“混合模式”,建议不要设密码(勾选“空密码”);第三环节:安装SQL2000 SP4(完全版)第四环节:安装用友ERP-U8V10.1 要点一:安装前关闭查毒和防火墙软件。 要点二;先修改计算机名,去除“-”符。检查其它内容使之符合以下要求:不能有汉字;必须字母开头,不能用数字符开头。 要点三:记下修改后的计算机名(安装到最后系统重启时要用);系统重启后提示输入数据库名。输入起先记下的计算机名,单击“测试连接”。提示“测试成功!”就说明安装成功了。如果安装接近尾声重启系统后未能正确输入数据库(计算机)名,可以先结束安装,也不要执行初始化数据库,执行“开始用友U8V10.1系统服务应用服务器配置”,在对话框中选“数据库服务器增加”,“数据源”和“数据库服务器”两项都输入数据库(计算机)名,然后单击“测试连接”。测试通过就说明安装成功了。特别提醒!这里仅仅是安装过程中的几个要点。详细的安装要求请阅读书附光盘中“用友新道ERPU8V10.1”文件夹里的“U8 V10.1_Setup.pdf”文件(需用Adobe Acrobat打开)。第二部分:全书编排意图一、编排意图本书共十二章。第一章讲授会计信息(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其余十一章中,从第二章到第七章在编排上先讲系统初始化(总账)、总账系统日常处理、出纳管理、报表管理,薪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然后从第八章起再讲应收、应付和供应链各子系统的初始化以及日常业务处理。之所以不先把所有模块的初始化讲完再依次讲各模块的日常业务处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具体会计数据的处理,体验到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高效率,尝到使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处理会计业务的甜头,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花许多课时讲所有各模块的初始化,学生迟迟接触不到具体会计业务数据处理的学习,会感觉枯燥,进而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这门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有就是,在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讲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和供应链各子系统的初始化时又可以接触第二章讲过的用户、角色、权限设置和启用子系统等内容,可以起到温故知新,复习巩固的作用。第一章讲授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建议延后放到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考试辅导中再讲,或者放到十二章以后再讲。就是说,开课伊始,宜单刀直入,直接讲授第二章系统初始化的内容。建议这样安排,也是出于前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虑,同时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理论”这一认识规律,比起课程伊始先讲第一章,更易于学生理解吸收。不过要注意,这一章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实践还是对于参加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考试,都非常重要,决不可省略不讲;相反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如果课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书附光盘中所附的国家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文件,以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本书基本以业务处理为主线索作纵向安排,对于一些枝节性而又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没有做集中罗列式讲解,而是以线带点,穿插在各相关业务的处理过程中进行介绍。如角色设置(含调整)的三种方法、启用子系统的两种方法、各模块的“选项”设置、凭证摘要和科目名称录入的各四种方法、指定科目的操作、暂估方式的设置、销售成本的设置等等。教师对这些散落在各章节中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要有一个全局上的把握,在教学中注意前后呼应,通过各相关案例的教学,逐步使学生形成对相关概念和技能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各章节中加套色底纹的“注意”内容,对于顺利正确完成各项操作十分重要,也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考试出题率很高的知识点,务必要作为教学重点予以突出,交待清楚。全书各章节都穿插有“小知识”、“小技巧”。这些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结合相关正文内容予以讲解或演示。二、课时安排建议全书建议安排90至120个教学课时。如分两个学期教学,每周建议安排4课时;如安排一个学期教学,每周建议安排至少6课时。各章节所需课时具体如表1:表1:课时安排建议表章建议课时章建议课时章建议课时一6五6九10二8六12十6三4七10十一8四4八12十二4以上90课时。最好能再安排30课时组织学生按实训模拟账套进行综合练习建议所有课时都安排在机房上课,做到边讲、边学、边练;当堂听讲、当堂消化、当堂掌握、当堂巩固。课时的安排宜松不宜紧,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当堂完成实验练习,并稍有余地。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感觉轻松愉快。考虑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会有早有晚,建议安排完成早的学生去帮助尚未完成的学生;也可以布置完成实验较早的学生进行小键盘数据输入练习。小键盘数据输入练习是从事会计信息化工作必备的基本功,务必要求学生利用各个课时的宽余时间,进行刻苦练习,要求达到指法规范,快速盲打的目标,教师可在开课前准备好相关练习资料,和本教材一起发给学生(可以利用珠算练习题)。受光盘容量的限制,书附光盘“实训备份”文件夹中的各个实训备份数据,还没有细化到书中的每个案例。建议教师按照该文件夹中实训备份与案例对照表文件中列明的对应关系,在各实训项目备份数据的基础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各案例的备份,在上课时供学生作为前导准备数据引入使用。用友ERP-U8的备份文件比较大,不压缩的情况下有1.5G。因此备份和引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不致占用过多的课时影响正常教学,应要求学生尽早提前进入机房,在开始上课前做好备份数据的引入。学校机房的电脑一般都装了还原保护卡,无法保存各次实验结果。为保证实验数据的连续性,也可以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U盘,容量应该在2G以上,每次上课带上。完成实验后制作备份以备下次实验所需。只是学生的实验结果中可能存在错误,所以不能代替教师制作各案例正确备份数据的工作。本书虽然是以用友ERPU8V10.1软件为蓝本的,但也可以用于用友ERPU8V8.72软件环境的教学。如果学校机房已经装有用友U8V8.72,使用本书作为教材时,也可以不重装软件,直接以用友ERPU8V8.72作为教学软件。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光盘中的实训备份数据将无法使用,需要教师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制作备份。第三部分:各章节编排意图、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和课堂应对第一章 概 论一、编排意图这一章的内容,主要参考了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第一章和第三章,所囊括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在会计信息(电算)化工作方面的相关法规精神,既是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电算)化工作必须遵循的规范,又是参加初级会计电算化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备的知识,在教学中请务必给予充分的重视。实际上,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会计信息(电算)化工作的实践需要,二者是统一的。在教学中要避免单纯从应试角度出发,而应该从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电算)化工作的实践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学好并掌握这一章的内容。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的这一章只是指明了相关的各个要点,未能充分展开进行讲述。在本资源本章部分的“三、参考资料”中,给出了各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资料,对书上的相关知识点作了补充。建议用书教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再结合本省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专用辅导书,予以扩展发挥。大纲中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的内容以电子教材的形式放在书附光盘的“补充教材”文件夹里;大纲第四章的内容均已包含在书上从第二章起的各章节中了。.二、教学建议第一节第二小节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这一部分,建议参考本资源中提供的资料,结合教材进行讲授。在讲到国家发布的相关电算化工作的法规时,最好参考各相关法规,讲得稍为具体一些,如每一部法规侧重于电算化工作的哪个方面?大致做了哪些规定?(书附光盘中提供了各相关法规文本)关于ERP系统,书中只给出了最为简单的定义性描述。建议参考本资源中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手头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介绍。第一节第四小节(教材第2页)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这一部分,要强调主要在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书中列出的电算化的各项作用,建议分别列举企业经营中的相应具体事例来加以说明。比如“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哪个地方?又如讲到“事后管理”时,建议结合手工会计的具体情况来讲;讲到“事中控制”、“事先预测”时,结合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相关功能如预算管理、部门管理、项目费用管理、财务分析等来讲。讲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时,建议可以从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有关问题时找哪个部门请示报告的角度来讲。第二节(教材第3页)讲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建议补充讲授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单机系统”、“多用户系统”和“服务器/客户机网络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等概念;或者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教师沟通合作,请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或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安排两门课程相交叉的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第二节第三小节(教材第4页)电算化会计岗位设置部分,“审核记账”和“电算审查”两个岗位中的“审核”和“审查”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要注意讲清“审核”是业务性的,是检查凭证上的内容是否齐备,数据是否正确;而“审查”是行政性的,是检查各相关人员是否都遵守相关制度规定,严格按各自权限进行操作;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系统是否存在隐患;以及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等等。各个岗位对上岗证书等级的要求部分,容易误解“审核记账”岗位要求中级证书。建议教学中交待清楚这一点。第三节(教材第4页)会计核算软件部分,建议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受命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正着手购置会计信息化系统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在市场上众多品牌,不同配置不同性能的产品中如何选择这一角度出发来学习理解。建议教师在备课阶段,了解当前市场上常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品牌、版本等等,来充实授课内容。讲会计核算软件的演进时(第4页末行),建议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节中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与本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清二者,避免混淆。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模块(教材第5页)这一部分,建议抓住“账务处理模块是核心”和“各模块之间以记账凭证为接口”这两个要点。第三节的第四小节中,教材第6页第一行讲到会计核算软件的文字录入时,是说“会计核算软件的文字录入、屏幕显示和打印输出必须采用中文”,其实这里“中文”一词的使用并不十分妥当。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字都属于“中文”的范畴。严格地讲,这里应该使用“汉字”这个词,前面如果加上“全国各民族通用文字”这个定语就更好了。教材中之所以用了“中文”这个词,是因为这个句子是财政部所发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中的原话。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相关考题中用的也是这个词。为了和国家法规以及证书考试保持一致,书中没有另作更改。建议教学中向学生就这一点作一个说明。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第四节,第8页)这一节,建议紧紧围绕计算机环境下处理、保存会计数据的特点与纸质手工会计档案的共性和差异来进行分析讲解。特别是学生可能会对规定“重要的会计档案应当制作双份备份,并且存放到两个不同的地点”感到不能理解,对其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可能会认为“多此一举”。教师需要从计算机内电子数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出发,结合可能遇到的天灾人祸来充分展开予以论述;还可以引申到毕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处理各种事务时需要多思多想,稳重周全,趋福避祸,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长为优秀人才这一论题。第五节(第9页)讲会计电算(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建议在这一节的讲授中,设置一个情景,即类似第三节教学建议中讲的,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受命筹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需要考虑从何入手?工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等。学生如能结合实际真正理解了这一章内容的精髓,掌握相关知识并能付诸实践,再配以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毕业后将肯定是各企事业单位十分欢迎的人才。三、参考资料(一)会计信息(电算)化的发展1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使用UNIAC-1型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电子计算机开始进入会计数据处理领域。21979年财政部直接参与和支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3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从此我国电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少单位自主开发一些单项会计电算化软件并应用于具体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41987年1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小组,为有组织地开展理论研究作了准备。5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1990年7月又颁发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的补充规定。这两个文件的颁发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们对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提高会计核算软件开发质量,形成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619871990年,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相继出现了一批专业的会计软件公司。通用会计软件的研制得到发展,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市场初步形成,这一切为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71990年开始,有关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著作大量涌现,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并对电算化的实践做了总结,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使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逐步深入。实现会计电算化既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一点,已成为国家管理部门和整个会计界的共识。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财政部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同年7月又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三个规章。这一切给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此,会计电算化工作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更高层次上深入发展。8截至1998年底,有38个商品化会计软件通过了财政部的评审,160个软件通过了省级财政部门的评审,全国已有近30%的单位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1994年,财政部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初、中、高三级培训计划,已有近200万会计人员接受了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基本缓解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的问题。(二)关于ERP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於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我们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给出它的定义: 1管理思想ERP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2软件产品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3管理系统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具体来讲,ERP与企业资源的关系、ERP的作用以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关系等可以表述如下: (1)ERP与企业资源的关系厂房、生产线、加工设备、检测设备、运输工具等都是企业的硬资源;人力、管理、信誉、融资能力、组织结构、员工的劳动热情等就是企业的软资源。企业运行发展中,这些资源相互作用,形成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完成客户订单、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基础,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ERP系统的管理对象便是上述各种硬、软资源及生产要素。通过ERP的使用,使企业通过生产过程及时、高质地完成客户的订单,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资源的作用,并根据客户订单及生产状况做出调整资源的决策。 (2)ERP的作用ERP的作用在于调整运用企业资源,使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合理调整和运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在没有ERP这样的现代化管理工具之前,企业资源状况及调整方向不清楚,要做调整安排是相当困难的,调整过程会相当漫长。企业的组织结构只能是金字塔形的,部门间的协作交流相对较弱,资源的运行难以把握并无法及时做出调整。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针对企业资源进行管理而设计的ERP系统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设计的。成功推行ERP的结果必定是企业能更好地运用自身各种资源。 (3)ERP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管理思想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成因果的环路。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最初在管理上的运用,也是十分简单的,主要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而现在发展到建立在全球Internet基础上的跨国家、跨企业的运行体系。其发展过程大略可分作如下几个阶段: MIS系统阶段(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在库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MRP阶段(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在MRP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的功能,同时也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过程。 ERP阶段(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进入ERP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全面JIT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电子商务时代的ERP 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强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能力创造了条件,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体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思想。ERP系统具备了这方面的功能,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由此可见,ERP的应用的确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它的导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关于ERP的补充参考资料:ERP 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 的简称。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基础,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的主要目的是整合、优化企业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了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管理平台。ERP 的合理运用改变了企业运作的面貌。ERP 通过运用最佳业务制度规范 (Business Practice) 以及集成企业关键业务流程 (Business Processes) 来提高企业利润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同时,企业处在日新月异的市场机遇、价格和服务水平等的挑战环境中,必须不断改变、改善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像以往那样仅仅关注于企业内部的流程改善,产品开发和制造水平的提高己经不足以面对现时的市场环境。事实说明,处在现代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要保持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与商业合作伙伴充分协调以建立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ERP软件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企业内部业务操作合理化,同时运用功能丰富的协作合作技术(Collaborative Technologies)可以帮助企业在合作企业群体和贸易伙伴之间提高管理水平,扩展企业竞争空间和提高综合能力。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丰富的企业竞争手段和工具,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ERP, 将广阔的网络商机和传统信息系统中的企业资源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客户、供应商、交易商和企业员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网站结合在一起。ERP应用成功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四点:(1)系统运行集成化,软件的运作跨越多个部门;(2)业务流程合理化,各级业务部门根据完全优化后的流程重新构建;(3)绩效监控动态化,绩效系统能即时反馈以便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管理改善持续化,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ERP系统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集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ERP将企业内部所有业务整合在一起, 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等各种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2)ERP将企业内部所有信息集成在一起。信息的集成主要体现为整个系统的数据“来源唯一,实时共享” 。所谓“来源唯一”,是指任何数据由一个部门、一个员工从一个终端录入,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劳动,避免差错,提高效率,明确责任;所谓“实时共享”是指将数据存入同一个数据库,按一定规则处理,然后对相关人员授权,使他们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不断变化的信息,高效而且有效地执行业务或作出决策。显然,ERP系统中也集成了会计信息系统,此时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已融为一体。业务发生时,触发会计业务执行逻辑,能够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执行处理和控制规则。ERP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财务会计子系统处理日常的财务作业,并以企业实体为单位对外出具规定格式的各种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子系统则以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灵活设置核算对象,从财务角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信息。(三)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四个阶段1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我国会计电算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当时我国会计电算化主要处于理论研究和实验试点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早期,财政部于1979年向试点单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由此拉开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序幕。1981年8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议确定将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1983年以后,微型计算机在国内市场上大量出现,多数企事业单位已经具备了配备微机的能力,这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企业也有了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愿望,纷纷组织力量开发会计软件。在这一时期,多数企业和会计人员对“电算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设计一个专门的账务处理程序,模拟替代手工记账算账,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会计账务。模拟手工记账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采用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开发企业自身的“账务处理系统”。虽然数据库等工具已开始被引入会计工作,但各单位开展这些工作的出发点主要还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信息输出速度;并没有主动将其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所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质上是将电子计算机作为一个高级的计算工具和数据管理工具用于会计领域。系统开发的目标是使会计人员摆脱手工账务处理过程中繁杂、易错的重复劳动,因而在其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容易造成电算化会计数据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实现电算化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从而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原始的电算化会计工作也成为信息“孤岛”之一,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与其它业务结合的推广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发展提供了更好、更经济的软件和硬件保证。企业开始将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的电算化进行统合、扩展为全面电算化,将企业内的信息“孤岛”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各种信息逐渐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在这一阶段,企业积极研究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的重整,以实现企业内部以会计核算系统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化,其主要特征为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整合与一体化,并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链接,使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集成的结果是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利用,所有相关原始数据只要输入一次,就能做到分次或多次利用,既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还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同一时期,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始蓬勃发展,产生了多种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为正确引导企业实施电算化、指引软件开发公司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电算化软件,财政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启动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会计软件行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由于软件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更多应用,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地完成了由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到全面电算化的升级发展,并由部分企业逐步推广到更多的企业;同时,这一时期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也为推动我国民族会计软件产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对企业会计标准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引入会计专业判断要求的同时,适度、审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等新的计量基础,对金融工具、资产减值、合并报表等会计业务作出了系统的规范。这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以准则为指引、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为准绳,在前期会计电算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各种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要求渗透融合进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纷纷建立了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借助会计准则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渗透融合,企业具备了进一步优化、重组其管理流程的能力。一些大型企业大幅减少了核算层次,规范了资金账户管理,缩短了提交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甚至改革了内部财务会计机构设置,真正使会计人员从繁琐、低效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加强内部控制、数据分析、经营决策等工作中。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商在这一时期充分掌握了会计电算化紧密围绕会计准则和制度不断调整、渗透以及融合的方法,同时会计电算化也逐步完成了由单机应用向局域网应用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企业在构建自身的ERP系统时的指导思想还不清晰,尚末能自觉地围绕内部控制关系理顺其会计信息系统,在实务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做法。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己经出现了会计信息系统和ERP的概念,但其实质仍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即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初、中级阶段。4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内外部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全面控制发展。相应地,传统的会计软件已不能完全满足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形势要求会计软件逐步向与流程管理相结合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方向发展。为更好地指导这一时期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并实施相应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财政部先后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和6项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各单位加强内部会计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2006 年7 月,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于2008年6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该委员会加紧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鉴证指引。为适应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新要求,防范风险,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企业开始全面、系统地依托其已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构建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的ERP系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面集成,从而实现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目前,这一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财政部还积极研究构建会计信息化的社会平台,以方便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再开发和再利用。进入21世纪,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应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应用。这种语言能从根本上实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料共享将成为现实。财政部非常重视XBRL 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一直密切跟踪国际发展趋势。经过几年的相关研究,2006年财政部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成立了XBRL 组织,致力于开发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国家层面分类标准。2008 年11月12 日,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这是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会计电算化解决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工作的相关问题。会计信息化则是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上,以构建和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为指引,集成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信息。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和基础工作。无论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会计电算化所解决的会计簿记等会计基础工作,都是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基础。附:关于“XBRL”语言: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它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料共享。XBRL是国际上将会计准则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尤其是财务信息交换的最新公认标准和技术。通过对数据统一进行特定的识别和分类,可直接为使用者或其他软件所读取并做进一步处理,实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XBRL最初称为XFRL(XML based Financial Report Mark-up Language),即基于XML的会计报表标记语言。主要是设想为投资人士,交易方提供财务信息披露用的;但是后来发现,该语言更可以用于企业内部等更多情况,所以改称为“商业报告语言”。XBRL是由XBRL国际指导委员会倡导并推动其发展的。世界各国共有450多个机构参加了该组织。XBRL国际指导委员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德勤、安永和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富士通(FUJITSU)、微软、IBM、J.D.Edwards、SAP以及其它技术与金融公司资助。自从1998年XBRL诞生时起,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作为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XBRL增加了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透明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能力。以金融行业为例,国际上许多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服务与信息供应商等机构已采用或准备采用该项标准和技术。如东京交易所的 TD net 系统采用了XBRL技术报送财务数据;澳洲交易所正在研究并准备使用XBRL;德国德意志银行将 XBRL 用于处理贷款信息并使其信用分析过程更加流畅。在中国,XBRL也开始得到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开始了XBRL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国内已有几十家上市公司参加了使用XBRL技术提交公司年报摘要的试点工作。2008年11月12日成立了XBRL中国地区组织。当然,以国内的现状来说,XBRL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问题等待我们解决。(四)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省人力和时间,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首先,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以后,即可审核入账,产生最新的账户余额和发生额资料。手工会计条件下表现为一个周期 (月、季、年)的会计循环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能以实时方式完成,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其次,在手工操作条件下,会计核算不规范,核算工作出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数据处理工作由计算机根据合法规范的会计核算软件自动处理,只要保证输入的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一般也保证了整个会计数据处理过程及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再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除会计凭证由人工输入和审核外,其余各项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凭借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及时完成各项会计核算任务。这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首先,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受人工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日常企业管理很难建立在科学及时的定量决策基础上,管理和决策的随意性很大。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管理所需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受人工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日常企业管理是建立在事后定期核算管理基础上的。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可以实现对经营管理过程的事中控制、反馈和管理,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决策模型对各项管理活动进行事先预测和决策。再次,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将为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奠定基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中最重要的一个子集。企业的全部成员均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会计数据的产生,并且所有管理人员均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会计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是从会计信息系统开始,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3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和发展,使传统会计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地方需要改革,才能适应这一情况。电算化会计不仅使传统会计使用的介质、工具、簿记格式等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会计的核算方式、程序、内容和方法,以及控制、管理制度都提出了变化的要求,涉及到了会计学的理论问题。因此,电算化会计的发展,不是一次微小的变动,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会计学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改革。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必然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五)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是: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在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财政部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任务是: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2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加强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的建设,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由于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应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并要加强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管理,以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推动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的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3促进各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引导基层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层次的会计电算化培训活动等,指导和推动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4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实现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关键。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培训可按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财政部还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培训层次,分别制定了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出版了相应的培训教材。(六)电算化会计岗位的划分及其职责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提出了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的原则:“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定人员、定岗位、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有利于实现会计内部控制;有利于落实责任和会计人员钻研分管业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按照这一原则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各单位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并设置必要的岗位。会计电算化的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分为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各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的各岗位相对应。基本会计岗位必须由持有会计证的人员担任,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应当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电算化会计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根据计算机系统开发、操作、维护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要求,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大中型企业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电算化会计可设立如下岗位: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网络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具体职责是:(1)负责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达到合法、安全、可靠、可审计的要求。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2)协调电算化系统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制定岗位责任制,负责对电算化系统各类人员的工作质量考评,提出任免意见。(3)负责计算机输出账表、凭证的数据正确性和及时性检查工作。(4)建立电算化系统各种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调用、修改和更新的审批制度,并监督执行。(5)完善企业现有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提出单位会计工作的改进意见。2软件操作负责会计核算软件的具体使用操作。要求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水平。一般可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工作。具体职责是:(1)负责所分管业务的数据输入、处理、备份和输出(包括打印输出凭证、账簿、报表)。(2)对审核记账人员提出的错误会计数据进行修改。(3)对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向电算维护员报告。(4)出纳人员应做到“日清月结”。3审核记账(1)负责凭证的审核记账。审核记账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水平,可由主管会计兼任。审核记账岗位的具体职责是: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正确性,对不合规定的原始单据不作为记账凭证依据。(2)审核记账凭证,包括各类代码的合法性、摘要的规范性、会计科目和会计数据的正确性,以及附件的完整性。(3)对通过审核的凭证及时记账。(4)进行结账操作。(5)打印有关的账表。 4电算维护 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电算维护岗位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网络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此岗位在大中型企业中应由专职人员担任。维护人员一般不对会计数据进行操作。电算维护岗位的具体职责是:(1)定期检查电算化系统的软、硬件的运行情况。(2)及时对电算化系统运行中的软、硬件故障进行排除。(3)负责电算化系统升级换版的调试工作。(4)会计电算化人员变动或会计科目调整时,负责电算化系统的维护。(5)会计核算软件不能满足需要时,与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商联系,进行软件功能的改进。 5电算审查对电算化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防范利用电算化系统的舞弊。电算审查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此岗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网络化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会计审查岗位的具体职责是:(1)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