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冲突与平衡的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中的呈现.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冲突与平衡的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中的呈现.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冲突与平衡的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中的呈现.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冲突与平衡的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中的呈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突与平衡的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中的呈现 冲突与平衡的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中的呈现王晓翌(西安文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孩童的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悖论关系的特质,文学文本中各种元素的关系也因此建立。这种对立的关系在文本中表现为成人价值观和孩子价值观的强烈冲突和冲突过后的平衡,平衡透过各种方式互相冲突又相互关联,并因此创造了文本的架构,儿童文学的主题也因此围绕着这种对立平衡而展开。 关键词:悖论关系;冲突;平衡;儿童文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14(2010)05-0103-03 the paradox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lict and balanc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wang xiao-yi(kindergartener normal college,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shaanxi 710065,china)abstract:the paradox relationship of duality is inherent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since the writeris the adult.the relations of various elements in literary texts are thus affected.the antithesis is shownin the text as a balanc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intense conflicts between adultsand childrens values. the balance is achieved through various conflicts and connections and leads to the construction ofthe textual framework.therefore,the them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unfolded based on the antithesisand balance. key words:the paradox relationship;conflict;balance;childrens literature;values 儿童文学源自一种根本的悖论关系,即儿童与成人之间两种人生形态的对立,也因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使这种对立在文本之中持续并强化着,不难想象儿童文学的中心主题皆是关于两群看似不同,甚至对立的人之间的差异。绝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主题都是围绕着二者的价值观而呈现的,表现为“孩子自然天性”与“大人习惯训诫”和彼此之间的“爱”与“挣脱”的冲突所产生的窘境,如对“家”的观念就有在家与离家的对立,对文明与自然的观念就有人类和动物的对立等。文本中的角色是代表着某种价值观的元素,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任何一种价值观时,身处其中的角色便得思考其价值观有何不同,又各自代表何种不同的结果,例如拘束与狂野有何不同、无趣与冒险有何不同等,而角色也必须在两者中做出抉择,或找到某种平衡,这种对立与平衡就必然形成了儿童文学文本的“悖论关系”结构:平衡透过各种方式互相冲突又互相关联,构成了文学文本的架构,正是在这种对立中寻找平衡的模式才唤起了孩子的共鸣。我们从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譬如儿童图画书、诗歌及小说中,发现不断被探讨到的相反概念,在儿童及青少年文本中是最明显的主题,我们依照这些主题来分析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中的呈现,并探讨故事中的元素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一在家离家的悖论关系 “在家”与“离家”在儿童文学文本中意味着大人对孩子的看法以及大人认为孩子该如何看待自己,即是动物还是人类,是纯真还是无知,是独立还是需要照顾,而这些主题都在一般的“在家”和“离家”到最后“返家”的故事型态中呈现。这个层面的建立一般表现为故事凸显角色所经历的新鲜的人或地域的活动,即故事先将角色带离家,或带离孩子熟悉的环境,再到一个尚不认识的地方,故事总会安排一连串冲突,让主角面对全新的或不熟悉的事物,主角因此对新事物和自己有更多的认识。如果角色最后回到家,则家和以前不再一样,因为角色经过历练,改变了家的意义以及他们对家的态度。 彼得兔的故事中兔子彼得违背了妈妈的话而从家中跑出,在麦克高利先生的菜园子里遇到了麻烦,并经历了一场冒险,作品在彼得兔自然本能的逃离和妈妈的心愿所代表的社会成规的相反的力量之间拉锯后,最终彼得兔还是回到了安全的家。在李欧李奥尼的鱼是鱼(fish is fish)一书中,有只小鱼还留在池塘中,而他的儿时玩伴早已变成青蛙,离开池塘去外面的世界。当小青蛙带回许多着迷的故事时,小鱼下决心要离开池塘,离开家,结果差点丢掉性命,而当青蛙将小鱼推回水中、救了他一命以后,小鱼才知道还是留在家里最好。在这里文本强调了离家的刺激感,同时把家视为无聊的地方。一个对家感到无聊的孩子会渴望冒险和刺激,但刺激又带有危险性,所以孩子又渴望家的安全感,文本中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充满矛盾的循环,这些故事虽细节有所不同,但故事背后都可清楚看出一个基本的故事型态:某个具有人类特质的小动物或小东西,因发生一件令其不开心的事就离家出走,经历刺激的冒险。但那些冒险虽然刺激,其实危险又难受,小东西学到大世界的道理以后,还是回到最初感觉恼人的安全感中,并且体认到家虽然有限制,还是最好。在成人价值观里,家代表着美好,但在儿童价值观里,离家才是快乐自由的,离家反而能保住某些纯真的故事,在这里隐藏着成人教儿童认同大世界的观念,因此一般故事大多试图说服小读者:家即便无聊,但以大人的价值观来看,总比外面危险的世界好。离家是儿童这个年龄所能做出的对现实最为有力的反抗行动之一,儿童的离家背后隐含着儿童对成人怀着不满的变革意识,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离家体现了儿童的快乐原则与社会现实原则的对立。当然,儿童离家后必定是要回来的,回来的那一刻也就是他心灵成长的时刻。 二文明拘束自然狂野的悖论关系文明拘束与自然狂野的悖论关系应源于成人认为孩子涉世未深且需要知识,必须教导如何做个文明人,而儿童文学应呈现出儿童处在学习阶段,成人希望用文明去教化孩子,这一切对孩子来说却形成了拘束,于是表现出与孩子本真天性的强烈冲突,呈现出孩子的自然与社会成规间的挣扎。生气的亚瑟3中亚瑟的近乎狂野的怒气就是对妈妈不让看电视的反抗,文本将受拘束与发泄怒气的悖论关系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事实上看似夸张的亚瑟的怒气似乎整垮了世界,但大多数小读者看后却非常过瘾,作品为小读者们长出了一口怒气。其实这个怒气冲天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出另一层意义来,小小的亚瑟并不仅仅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更是表达了回归人性的自然状态,无拘无束的渴望,以及对文明拘束的一种反抗。 这种悖论关系同样呈现在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4小男孩麦克斯与妈妈发生了冲突之后,遭到妈妈的惩罚,便开始用自己狂野的幻想来进行反抗和发泄,在野兽出没的地方,他不再是一个弱者,他成为自然界中发号施令的野兽之王,成了一个征服者、支配者。这本书里,用了“野兽”wildthings这个词,如果直译应该是“野东西”,作为意象,赤裸裸地表达了麦克斯内心世界的强烈情绪,是愤怒的升华。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5一书中对这种文明与狂野的对立做了精辟的见解,他认为:“野兽出没的地方借着呈现狂野的趣味层面使狂野这种反社会的举动看起来很好玩,创造新社会的基础确实也建立在不文明的狂野之上,而最狂野的部分反倒变成社会持续的核心。”诺德曼十分肯定孩童的这种狂野的举动。尽管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甚至错误危险的,但正是这些自然的表露决定着儿童对于文化规训的实际反应。而这些反应,事实上正是儿童对于成年人的种种文化期许所作出的回应,尽管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却仍旧曲折地表达了儿童自己的心声。对于成年人所要求他们知道的、做到的,他们可能公然表示反对,也可能表面认可暗中不屑,或者经过一番思考心悦诚服等等。这样看来,“人类文化就是在一代代的规训与反规训中得到继承、更新的,没有规训就没有继承,没有反规训就没有更新。”6我们完全可以把麦克斯造访野兽理解成一趟繁杂的心理旅程,在过程中,野东西代表麦克斯尝试接纳妈妈和自己的狂野所感受到的愤怒,在平铺直叙的情节底下,潜藏了复杂的自我认知调适,虽然没有明白指出或全部道尽角色在想什么,又学到什么,但描写情节的方式不仅能让涉世未深的读者读得开心,也能让仔细的读者有更深入的观察。 三真实幻想的悖论关系 真实幻想的悖论关系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往往是出于作家对童年时代的心理恐惧和渴望的一种探索。在前面提到的野兽出没的地方,莫里斯桑达克将小麦克斯置身于野兽世界,通过这种幻想中的权利,使得麦克斯的负面情绪得到安抚,在这里,幻想彻底地凌驾于现实之上。而这种表现真实与幻想的悖论关系的作品其实是要平衡孩子们的一些不必要的恐惧,也就是说这种对立是用来挑战属于童年的一个可怕的现实:当孩子恐惧、愤怒、痛恨和受挫时感受到的无助,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绪反映,而这些情绪又都是孩子难以控制的危险力量,为了征服它们,孩子们就求助于幻想:在想象的世界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情绪得到解决,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通过幻想,小麦克斯消解了对妈妈的愤怒,然后困倦、饥饿、心平气和地返回到真实的世界里。正是通过幻想,孩子完成了在现实世界无法完成的宣泄。”7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8将视角直接深入到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这本来是一个沉重而伤感的话题,但安东尼布朗却把它写成一个幻想性的故事。 安娜是现实中的一个孤独寂寞的少女,缺少父爱,唯在幻想中寻找父爱来慰藉自己,那只系着红色白点领结、半夜突然造访的大猩猩,完全可以看成是安娜幻想出来的替身。作家笔下的儿童故事往往是一个来往于两个世界的超现实或者说是一个幻想故事,亦真亦幻,这种真实与幻想的悖论关系和孩子超现实地看待世界的观点或多或少都有关系,作家创造出一个缩小的世界,用幼儿的尺法去创造孩子的知性和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有根本的真实。 四拒绝长大长大的悖论关系 这种悖论关系的呈现往往表现为一个及其深刻而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主题:成长的自觉。 埃兹拉杰克济慈的彼得的椅子,9将小男孩彼得放置在不长大与长大的悖论关系结构中。故事并不复杂,六岁的彼得有了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小妹妹,新生命的诞生让彼得感到威胁,他先是被妈妈命令不许发出太大的声音,接着他发现自己的摇篮、高脚椅和婴儿床被爸爸漆成了红色,都将不再属于自己,不安和担心使他决定带着那把还没被漆成粉色的蓝椅子出走,不过他并没有走远,只不过是来到房子的外头,但对于一个还不想长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抵抗,但转折就在这一刻发生了,当彼得往那把蓝椅子上坐去时,他坐不进去,他太大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这是一个孩子对自己成长最初的一种自觉,是在不长大和长大的悖论关系下寻求一种成长的平衡,是一个孩子走向自立的过程。 彼得潘10中小飞侠彼得潘“永远不想长大”的思想与行为淋漓尽致地发出了孩子们的心声,而另一个角色温迪在整个故事的历险中,却凸显出不想长大到后来自觉地成长的变化过程中,使得不长大和长大在文本中的两个元素从开始的对立到寻找适合的平衡,这种平衡实质上是相反价值观的平衡,作者试图通过两类元素的矛盾与平衡提供给孩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的思考空间,温迪最终知道彼得悠闲的世界固然吸引人,但她自己终究得长大。一些儿童作品还将这种对立与平衡处理为想要长大却不真正长大、想要成熟却失去青春的欢乐、乐观和单纯。 于是,既不想当彼得,也不想当温迪,而想要当两者的结合,也就是“长而未大”。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必然是由大人为小孩所写,因此造成每一个文体都试图跨越因儿童文学的存在而凸显两群人之间的差异。虽然差异确实存在,也建立并加深事物的二元观,但我们相信,只要承认不误解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影响,这样的差异就不会被放大,并总会找到平衡。 参考文献: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彼得兔的故事m.吴青,陈恕,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李欧李奥尼.鱼是鱼m.张剑鸣,译.台北:上谊文化出版社,2000. 3奥拉姆.生气的亚瑟m.柯倩华,译.台北:三之三文化出版社,2004. 4莫里斯桑达斯.野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