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俞石泉萤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doc_第1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俞石泉萤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doc_第2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俞石泉萤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doc_第3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俞石泉萤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doc_第4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俞石泉萤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俞石泉萤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核查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四地质大队二0一0年七月江苏省苏州吴中区潭山黄铁矿、铅锌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提交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四地质大队编写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四地质大队队 长:王彬总工程师:顾凤祥报告主编:赵金勇编写人员:金世翔 杨 涛 匡 俊 张志刚 朱元洪 卢静芳 倪 静编写日期:二0一0年七月目 录1、前言11.1概况11.2以往地质工作概况41.3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51.4本次工作情况72、矿区地质72.1矿体特征102.2矿体描述102.3矿石的伴生有害、有益元素122.4矿床成因13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133.1选矿试验及其结果133.2选厂设计规模及实际能力1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54.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54.2矿区工程地质条件154.3环境地质条件165、核查工作及质量评述165.1本次核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165.2资料搜集情况及对资料可靠性评述176、资源储量估算18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18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对象22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及估算公式22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的原则246.5矿体圈定原则和方法266.6资源储量分类原则276.7资源储量估算结果277、矿山经济评价317.1资源形势分析317.2潭山矿区西矿段矿开采的综合经济评价317.3资源状况317.4保有资源储量经济估算327.5综合评价分析338、结论338.1本次资源储量核查评述338.2工作成果和认识338.3问题和建议351、前言1.1概况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全面掌握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状况,有效缓解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瓶颈,摸清资源家底,盘活过去因经济技术条件限制而不能被利用的矿产资源,提供资源后备基地,实现矿产秩序的根本好转,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2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7号)文件,印发了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国土资法200924号),决定组织启动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本项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专项(项目编码:1212010785001)。工作起止年限:2007年8月2010年12月。专项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具体组织实施,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土资源部门参加。1.1.1 目的与任务(1)根据江苏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江苏矿产资源特点,在省内全面开展全国要求的煤炭、铁、铜、铅、锌、钨、钼、金、银、磷、硫铁矿、萤石矿12个矿种、并兼顾自选本省优势矿种锶、水泥用灰岩、凹凸棒石粘土、金红石、石盐、芒硝、高岭土、陶瓷土、蓝晶石、石膏10个矿种的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种数共22个,矿区数共312个,其矿床规模大型49个、中型81个、小型182个。其目的是:摸清资源家底,盘活资源存量,确保优势矿种国内、省内矿产资源可持续稳步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支撑。(2)通过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更新江苏省矿产资源储量库数据,创建一套适合国家和本省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以及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为本省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高效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技术支撑。1.1.2 具体目标与要求(1)矿产资源储量核查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2009年2月12日)执行。(2)对矿区资源利用现状进行核查,获取准确、翔实的各类资源储量、结构、数量、品质、空间分布、占用情况等基础数据。同时对相应矿种、矿区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核查,更新江苏省矿产资源储量库数据。(3)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为我省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制订“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战略的实施方案;提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意见和建议。1.1.3 矿区概况(1)苏州高新区俞石泉萤石矿位于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办事地界,嵩山路与建林路的交叉处,其东南紧邻谈家桥铁矿。原上表名称为吴县市俞石泉萤石矿,矿区编号:320524061,本次核查矿区编号:H320524061。矿区中心点坐标,东径1202816,北纬312028。东距苏州市古城区10km,西距苏州市绕城城高速公路天池山互通约4km,北距沪宁铁路浒墅关火车站6km,区内河流密布,水陆交通极为方便(图1)。矿区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边缘的平原区,地表现为新城镇规划区和经济开发区,地面标高在1.734.78m之间。(2)俞石泉萤石矿区自1978年提交俞石泉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以来,没有做过地质勘查工作,属无争议矿区,为单一核查矿区单元。原上表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组成,其面积为0.9km2。各拐点坐标见表1-1。图1 交通位置图表1-1 俞石泉萤石矿区核查范围拐点坐标拐点编号座 标XY北纬东经1346900040546300312029120291123469000405472003120292029463346800040547200311957120294543468000405463003119571202911备注:北京54坐标系,3度带投影,中央子午线120度。1.2以往地质工作概况1.2.1 1972年江苏省地质局第四地质队在勘探谈家桥铁矿过程中,曾于TZK39、TZK310两个孔分别见厚2.77m、11.79m的萤石矿。1974年省地质局下达了普查萤石矿的任务,1974年2月至1975年1月共布置剖面5条,施工钻孔15个(包括1972年施工的钻孔4个)。1.2.2 1977年省地质局又下达萤石矿详查任务,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全区先后共施工钻孔29个,完成钻探进尺10467.35m(包括利用谈家桥铁矿钻孔在内)。其中见萤石矿钻孔18个,未见萤石矿钻孔11个。前期施工的钻孔编号为“T”字头,后期施工的钻孔编号为“俞”字头。全区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1-2.。表1-2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项 目单 位完成工作量备 注1975年前19771978年合计钻探米5254.96(15孔)5212.39(14孔)10467.351972年施工的TZK38、39、47、310等4孔钻探进尺为1509.66米1:2000地形测量平方公里0.9采样化验普通分析个92150242外检分析个1818内检分析个2020光谱分析个72317389组合分析个99光片鉴定个77薄片鉴定个157792小体重测定个142236水文、工程地质测绘平方公里0.320.32民井调查个33钻孔简易水文个1414抽水试验孔个11浮土取心孔个11土样个55水样个551.2.3 1978年9月江苏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提交了江苏省吴县俞石泉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提交萤石矿D级储量矿石量49.11万吨(号矿体),其中富矿31.73万吨,贫矿17.38万吨。XV号9个萤石矿体,均为单孔见矿,储量未计算在内。1.2.4 1979年5月7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下达对“江苏省吴县俞石泉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的审批意见(79地探字第127号),批准该普查评价报告所提交的萤石矿矿石储量49.11万吨,其中含CaF270%可作为冶炼用富矿31.73万吨,CaF240%而70%的贫矿石17.38万吨。1.3资源利用概况 本矿区为未开采矿区1.4本次工作情况俞石泉萤石矿区资源储量核查由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负责完成,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号:32200811100004。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赵金勇,参与报告编制的主要技术人员:金世翔、张志刚、杨涛、匡俊、朱元洪、倪静、姚珏等。2008年10月组建项目组,10月1213日部分人员参加省举办的“江苏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动员暨技术要求培训会”培训。2010年2月下旬根据部发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和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2009年3月12日)及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办公室“关于编制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2009年5月11日)编制了2010年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方案,按部制定的核查原则、技术路线,项目组系统搜集了俞石泉萤石矿区历年来的地质勘探报告等资料。2010年5月下旬开始编制核查报告,2010年 月 日完成报告送审稿,并呈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查。本次核查工作的完成得到了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省项目办和省地质资料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2、矿区地质据省地质局1966年编制的江苏省大地构造图,本区位于无锡湖州断块的东部。区内上古生界地层较发育,中生界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系。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矿产以高岭土为主,另有铁及多金属矿。(1)地层 、泥盆系中下统茅山群(D1-2):主要出露于阳山、穹窿山、西迹山等地。由紫红色及棕黄色细砂岩、泥质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组成,岩性变化较大。具交错层理。厚度大于900米。 、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出露范围与茅山群基本相同。下部为白色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中部为浅灰色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总厚约20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下统高骊山段(C1):主要出露于七子山、米堆山。下部以紫砂、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为细砂岩;上部为灰及紫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等互层。厚度约为20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主要出露于西山地区。为肉红色中粒结晶灰岩。下部夹矽质团块,上部质纯。厚度约100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出露范围与黄龙组基本相同。以浅灰色灰岩为主,下部夹炭质及钙质页岩;上部具球状构造。厚度约60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1):出露于阳山及西山等地。为灰黑色含有机质灰岩,夹燧石结核。厚约200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迭系下统堰桥组上统龙潭组(P21P12):分布于善人桥及西山等地。为灰、灰黑等色的粉砂岩、细砂岩及页岩等。厚约44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迭系上统长兴组(P22):出露于西山、蒋墩及阳山附近。为成分较纯的灰岩,局部具有燧石条带及薄层状泥质灰岩。最大厚度约200米。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三迭系中下统青龙群(T1-2):分布于燕头张至浒墅关镇一带。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具角砾状、竹叶状或鲕状构造。底部约十余米为灰绿色钙质页岩。厚度大于60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上统火山岩(J3):出露于阳北、观山至浒墅关镇一带。为酸偏碱性或中性凝灰角砾岩及凝灰熔岩等火山岩。岩石已普遍次生石英岩化。厚度大于100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上统(K-2):主要分布于采莲一带。为砖红、紫红色砂岩、砂页岩及砾岩等。厚度大于100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山麓和平原地区。由棕褐色粘土、粉砂质粘土及粉砂、碎石等组成。最大厚度224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依其分布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组:一呈NESW向,以潭东光福通安桥大断裂为代表。二是弧形断裂,多属逆掩性质,见于阳山、翠屏山、青山等处。三为NWSE向断裂,为第一组断裂的次一级构造。断裂主要形成于燕山期。褶皱构造主要为一系列短轴拱形背斜及向斜,轴向NWSE,如西华背斜,木渎倾伏向斜,洞庭向斜等。多形成于印支期。由于后期断裂的切割和火成岩侵入,褶皱形态多遭破坏,表现得不很明显。 (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发育在燕山期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分布于本区北部,最北至浒墅关一带,为安山岩、英安岩、安山质凝灰岩、凝灰溶岩、流纹岩等。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则分布于通安桥至光福及横泾一带,呈一弧圈状的隐伏岩基。石英斑岩出露在光福、城隍山及阳巴山等地,呈小岩株状产出。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灵岩山、天池山,为一较明显的岩基。根据火成岩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及火成岩相互间的穿插关系,其生成顺序大致是先有安山岩、英安岩类的喷出及花岗闪长岩、石英闪岩类的侵入,后为流纹纹岩类的喷出及花岗岩类的侵入。 2.1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范围内均为第四系所覆盖,本节所述,均根据钻孔揭示。 2.1.1地层 (1)二迭系下统堰桥组上统龙潭组(P21P12):由灰、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及深灰色泥质粉砂岩、页岩等组成。岩石普遍角岩化。钻孔所见最厚达154.75m。 (2)二迭系上统长兴组三迭系中下统青龙群(P22T1-2):由浅灰色薄层、中厚层灰岩组成。已普遍大理岩化,局部层间夹13厘米厚的薄层泥质灰岩及燧石条带。钻孔所见最厚达206.06m。在大理岩中常夹有矽卡岩。 (3)第四系(Q):由灰黑、褐黄、棕红待色亚粘土(粉质粘土)、亚砂土(粉土)、细砂、粘土及岩石碎屑组成。钻孔所见厚度115.7135.6m。底部基岩面上310m常夹有岩石碎块。 2.1.2构造 本矿床位于木渎倾伏向斜西北翼,矿区内构造比较简单,号矿体主要受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带构造控制。接触带平直,花岗岩呈岩体隐伏于大理岩与砂岩之下,其东北部埋藏较深,一般在400500m以下,向南西西呈2540波状抬高,至矿区西部南爪山地表则有岩石出露。 区内有一逆掩断层贯穿整个矿区。其走向北东6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18左右。断层形成于萤石矿成矿之前,号矿体产于该断层带内。 在大理岩中,则存在着一组与大理岩层间斜交的张性裂隙,其产状在2线以北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3551;在2线以南走向为南东,倾向北东,倾角2438,它控制了除、2个矿体以外的其余13个矿体。 2.1.3岩浆岩 矿区范围内主要岩浆岩为花岗岩,其次有闪长玢岩、辉绿岩、煌斑岩等。 花岗岩:浅红、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组成。近矿部位钠长石化普遍强烈。花岗岩呈岩体隐伏于大理岩和砂岩之下,在上部砂岩中有脉状花岗岩穿插。 闪长玢岩:灰、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基质由他形晶斜长石、柱粒状微晶角闪石及少量黑云母、磁铁矿组成。 辉绿岩、煌斑岩均呈岩株状产出。 2.1.4围岩蚀变 本矿区内大量岩化、角岩化、萤石化普遍。矽卡岩化在大理岩层间断续出现(在逆掩断层带附近较发育),但远不及谈家桥铁矿区普遍,分带现象亦不明显。钠长石化亦局限于花岗岩顶部或大理岩接触带附近。 (1)大理岩化:区内所有灰岩已全部蚀变为大理岩。主要由细中粒的方解石组成,部分为粗粒。 (2)角岩化:区内所有的砂页岩已大部分角岩化,蚀变强者已过渡为角岩。 (3)萤石化:区内从底部花岗岩、大理岩到上部砂页岩中都有出现,普遍分布有细脉状、石英萤石脉。脉宽一般12mm,宽者可过12cm,而在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大理岩中及断层带内形成15个萤石矿体。 (4)透辉石矽卡岩:灰绿色,细粒显微变晶结构。主要为透辉石组成,其次有柘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等。 (5)柘榴子石矽卡岩:肉红色,致密细粒变晶结构。主要有钙铝、钙铁柘榴子石组成,其次为透辉石、石英、绿帘石等。 (6)钠长石化花岗岩:常驻见于号矿体底部。其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变弱。花岗岩颜色变浅,结构变细,钾长石、斜长石被钠长石交代。 2.2矿体特征 本矿床共有15个矿体组成。号矿体产于逆掩断层带内(大理岩与砂岩间),号矿10表2-1 矿体特征综合一览表矿体编号矿石类型产 状形状规 模产出地段产出标高(米)顶底板岩性走向倾向剖面倾角(度)延长(米)沿深(米)工程控制厚度(米)顶板底板最大最小平均萤石矿(贫)NNENWW3透镜状132559.881.785.8334线-214-241砂岩大理岩萤石矿(贫)NNESEE40脉状82682.381.261.743线-220-263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贫)NNESEE36脉状901075.011.333.323线-217-279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富)NWNE2438脉状145955.582.484.03-11线-262-372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富)NNESEE3649脉状46617613.990.974.4036线-267-491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富)SNE2441脉状3761768.590.042.56-15线-265-395大理岩花岗岩萤石矿(贫)NNESEE41脉状66384.013线-225-250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富)NNESEE39脉状60313.034线-311-330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富)NNESEE35脉状60381.174线-300-321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富)NNESEE37脉状60451.714线-346-273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富)NNESEE35脉状30440.714线-259-283大理岩大理岩萤石矿(贫)NNESEE41脉状58552.555线-364-399大理岩大理岩X萤石矿(富)NNESEE38脉状58621.255线-378-416大理岩大理岩X萤石矿(贫)NNESEE48脉状56742.616线-444-498大理岩大理岩XV萤石矿(贫)NNESEE51脉状56833.776线-396-461大理岩大理岩体产于大理岩与花岗岩接触带中,其余13个矿体均产于大理岩中。各矿体特征详见表2-1。 由表2-1可知,矿床中以、号2个矿体最大,占号矿体储量的78.9%,其次按其规模大小排列为、号4个矿体,其余XV号9个矿体均为单孔所见的小矿体,厚度在0.714.10m之间。现将2个大矿体描述如下: 2.2.1 号矿体 该矿体产于大理岩下段,成矿部位与号矿体相当。出现于矿床中部3线至北部6线,由8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脉状,中间大(4线),两头小(矿体北部东翼无钻探控制),局部出现胀缩现象。矿石储量17.87万吨位,平均品位:CaF2 70.09%、SiO2 15.53%、CaCo3 9.15%、S 0.06%。矿石类型以含方解石石英萤石矿(富矿)的细粒矿石为主。 2.2.2 号矿体 该矿体产于大理岩底部与花岗岩的接触带中,矿体严格地接触带控制。从矿床南部1线至北部5线有10个钻孔控制。在3线俞ZK3 2孔和4线TZK3 65孔为矿体厚度中心,向南北和东西两侧则逐渐变薄。矿休胀缩现象明显,尤其在延伸方向,厚度变化范围在0.048.59m之间。不管怎样胀缩或尖灭,其成矿位置总是在大理岩和花岗岩的接触带中。矿体上部与大理岩接触界线清楚,下部与花岗岩接触界线为过渡型。矿石储量20.88万吨,平均品位:CaF2 72.81%、SiO2 17.24%、CaCo3 4.09%、S 0.10%。矿石类型以含方解石石英萤石(富矿)的细粒矿石为主。 总的来说,、号3个矿体为贫矿,但萤石颗粒粗大,便于手选提高矿石品级,且其埋深浅,分布又集中。、号3个矿体为富矿,萤石颗粒细小,手选困难,且其埋深又较深,但矿体储量较大。 2.3矿石质量 2.3.1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中主要有萤石,其次为石英、方解石,部分矿石中含钾长石较高,另外含有少量磁铁矿、黄铁矿、高岭土、绢云母、硅灰石、钠长石、绿帘石等。现将主要矿物特征简述如下: 萤石:分粗粒和细粒两种,粗粒者淡绿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一般15毫米,主要为粒状集合体,分布于、号矿体;细粒者以浅紫色为主,不等粒他形粒状,粒径一般小于0.5毫米,互相嵌生。它们常与石英伴生。 石英:乳白色。分早晚二期。早期者呈粒状或柱状,粒径一般为0.21.5毫米,呈被交代的残留体;晚期石英致密状,以脉状穿插于萤石以及大理岩、砂岩和花岗岩中。 方解石:早期方解石为细粒分散状,被萤石交代;第二期方解石呈胶状,交代石英、萤石等矿物;晚期方解石呈脉状,穿插于萤石矿之中。 钾长石:细粒,半自形他形粒状,被萤石交代,有的已蚀变为高岭土及绢云母。亦有部分钾长石呈细脉状产出。 2.3.2矿石的化学成分:现将号矿CaF2、SiO2、CaCo3和S的平均品位和组合分析结果列于表2-2、表2-3。表2-2 矿体平均品位情况表矿体编号平 均 品 位(%)备注CaF2SiO2CaCO3S57.8634.723.760.10为储量加权的平均品位50.3939.937.090.0343.5846.108.240.0975.2715.584.260.0270.0915.539.150.0672.8117.244.090.1070.2418.446.070.0830表2-3 组合分析结果表矿石名称组合样号矿体编号分析结果(%)备注CaF2SiO2CaCO3TSPPbZnBeBaSO4Fe2O3MgOAl2O3贫矿含方解石、石英萤石矿组160.0134.773.700.110.0050.020*0.00060.170.810.160.63带*者系江苏省地质局实验室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组251.2939.986.990.040.0040.016*0.00040.010.820.030.69组344.0546.526.420.100.0070.016*0.00050.011.640.151.20富矿含方解石、石英萤石矿组477.3814.205.480.040.0090.028*0.020.100.661.161.28组577.6816.523.540.040.0080.037*0.030.010.690.261.23组675.3515.634.570.080.0120.0370.13*0.0150.081.291.181.62组773.2313.048.020.170.0070.020.038*0.0150.320.931.031.92组879.1413.334.460.040.0120.0150.025*0.0050.050.500.881.26含石英萤石矿组979.3115.361.810.040.0100.0240.023*0.0220.040.670.151.762.3.3 矿石中伴生有益、有害元素赋存情况:据普遍分析、组合分析和光谱半定量分析资料,对照地质出版社1972年1月编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本矿可用作冶金工业中炼钢熔剂。有益元素:、号矿体中Be较高,其中矿在4线TZK365孔12号样(样长1.20米)含Beo为0.112%。有害元素:SiO2大部分含量在20%以下,矿区平均为18.44%,但亦有部分高达3050%的;S、Zn、Sn等含量一般都很低,但亦有个别样品较高的。号矿体4线俞ZK41孔13号样(样长0.20)含Zn 0.94%,Sn 0.111%;号矿体2线TZK39孔14号样(样长0.12米)含S 2.04%,Zn 1.75%。2个样品都是在主矿体的边缘分萤石矿中。另外号矿体中含Zn、Fe达工业品位。Zn、Ba、P的含量都很低,CaCO3含量超过1.5%,不能用作化工原料;Fe2O3含量超过0.2%,不能用作玻璃原料;CaF2含量一般小于85%,不能用作陶瓷和辉绿岩铸石用原料;萤石颗粒细小,不能用在光学方面。2.3.4矿石的结构、构造(1)结构:矿石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和交代结构。他形粒状结构:萤石呈他形,细粒,部分为粗粒,互相嵌生。交代结构:萤石交代矿石中的石英、长石、钠铁闪石等,尔后又被碳酸盐矿物(方解石)所交代。(2)构造:主要有块状、角砾状、条带状和脉状穿插等构造。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萤石等集合成致密块状。为区内矿石的主要构造。角砾状构造:萤石、石英破碎后由它们的粉末或后期的石英或碳酸盐胶结。主要分布在、号矿体中。2.4矿石类型2.4.1矿石类型:矿石的自然类型主要为角砾状、条带状和致密块状三种。角砾状矿石主要分布在、号3个矿体,而、3个矿体以致密块状为主,少数为条带状。2.4.2矿石的工业类型按CaF2、SiO2、CaCO3的含量多少,划分为含石英萤石矿(富矿),含方解石石英萤石矿(富矿),含方解石、石英萤石矿(贫矿),石英萤石矿(贫矿),方解石石英萤石矿(贫矿),含石英、方解石萤石矿(贫矿)等六种。具体情况见表2-4。表2-4 矿石工业类型划分表矿石类型化学成分(%)CaF2SiO2CaCO3富矿含石英萤石矿6032030(边界品位20)20320石英萤石矿30(边界品位20)2030(边界品位20)2020含石英、方解石萤石矿30(边界品位20)320202.5矿床成因的初步认识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矿石的物质组份(主要由萤石、其次为石英、方解石,部分含钾长石较高)、结构构造(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脉状穿插构造)、围岩蚀变(大理岩化、角岩化、萤石化、矽卡岩化、钠长石化),以及矿体与围岩界线大都清楚(号矿体与花岗岩接触为过渡型)等特征,认为本矿床属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萤石矿床。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根据我国地质产矿产行业标准(DZ/T0211-2002)萤石矿地质勘查规范,对萤石块矿可进行手选试验。而萤石矿手选试验要点首先是萤石块矿化学成分质量标准(品级共分9级,其中特二级CaF298%、七级品65%),其次是产品粒度6mm300mm。小于6mm的产品不得超过5%;大于300mm的产品不得超过10%;不允许有大于350mm的产品。1978年9月提交的“俞石泉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既没做手选试验,也没做产品粒度分析,仅在描述矿体特征时提到:、号3个矿体为贫矿、萤石颗粒粗大,便于手选提高矿石品级,、号3个矿体为富矿,萤石颗粒细小,手选困难。有关颗粒粗、细大小的粒径均无叙述。4、矿山开采技术条件4.1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地貌区平原区,其南、西南面约12Km有花岗岩出露,呈残山丘陵地形,山顶标高4550m,地面标高23m,相对高差4347m。矿区内河流密布,大体呈南北、东西向发育。河水宽度1020m,河流交叉处最宽处约60m,水深1.52.8m,最深可达3m。河水对大理岩地下水无补给关系。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矿床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埋藏深度大,矿体顶板有厚度很大、水头压力也大的大理岩含水层,以及厚度尚大、相对隔水的砂岩和结构复杂厚度又大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足。对矿坑充水起主导作用的为二叠系长兴组大理岩裂隙溶洞含水层。对矿坑充水无甚影响的次要含水层有二叠系堰桥龙潭组砂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冲积层孔隙含水层。底板花岗岩为良好的隔水层。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稳定性较好。4.1.1含水层(1)大理岩裂隙溶洞含水量大理岩在矿区均未出露,仅能从钻孔资料探索其规律。岩性为灰白色中粒,近矿部分为粗粒。厚度一般为100200m左右,分布于整个矿区,埋藏于第四系覆盖层和二叠系砂岩层之下。裂隙溶洞发育,一般钻孔揭露大理岩数米就开始漏水,直至终孔。整个矿区共施工29个孔,其中漏水孔12个,占43%,不漏水孔17个,占57%。溶洞规律从钻孔所见,一般直径在13m,小的0.200.50m,最大可达10.99m。其中所见溶洞均为空的,大部分钻孔所见,大理岩上部溶洞发育,深部完整,有个别钻孔见到上下均发育,如俞Zk53和俞ZK53孔。从钻孔岩心观察和裂隙溶洞的统计资料说明,大理岩的富水性是不均匀的。在裂隙溶洞发育地段,相对来说富水性较强,完整地段则较差,但是裂隙溶洞所含的地下水是互相联通的,即使有局部富水性较好的破碎部位也可以视为统一含水体。由于破碎部位裂隙溶洞的规模不一,导水性不一,所以地下水的联通程度也是不一的。因而,在矿区选择了裂隙溶洞较发育的地段,以及含水层厚度较大地段的俞ZK53孔进行了抽水试验,取得了代表性的资料,并归纳有以下特征:地下水量较丰富。Q=6.983升/秒,q=0.76升/秒米,K=3.531米/日。水压较高,达257.16m。水位埋深17.25m。水温略高,达27,水质属HCO3-Cl-CaNa型。在抽水过程中,见水位缓慢下降,达不到稳定,但在抽水时,我们选择了几个最后相邻的数据作为稳定时间。停抽后的恢复水位,上升缓慢,不易恢复到抽水前原来的静止水位。经过20小时30分钟的观测,与抽水前静止水位还相差3.03m,尚未达到稳定,这就充分说明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足。(2)砂岩裂隙水砂岩分布于整个矿区第四系冲积层与大理岩之间。厚度50100m,由浅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还夹有薄层的角岩化粉砂岩。坚硬性脆,较破碎。岩芯块度510cm,该层水量极小,对矿坑充水不起影响,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对矿坑涌水量来说可以忽略不计。(3)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水第四系冲积层分布于整个矿区,厚度101136m,结构复杂,受古代的地貌、气候、水流、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推测当时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水流是动荡不定的。按物质来源和水流的搬运情况,大致可归纳为颗粒上细下粗二大层:069至78m为上层,以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夹有粉砂及少量细砂;以下至基岩为下层,以粘土夹颗粒较粗的风化花岗岩碎屑为主。分别叙述如下:上层:顶部03m的为耕植土,褐黄色,粘性好,透水性很弱,雨后滑而泥泞,干后坚硬,当地的河流均发育于这一层。369至78m为亚粘土,灰黑色,部分褐黄色带青灰色。野外定名为亚粘土,室内定名为粉质重亚粘土,时而粉砂含量高些,时而粘土含量高些,无明显分层,也无明显规律。从中常见12cm厚的薄层状层理发育很好的亚砂土,室内定名为粉质重亚粘土,还见分布在亚粘土中的灰黑色粉细砂透镜体,以石英长石为主,划分为弱透水层。当地民井一般深度45m,水位埋深23m,水温1616.5,水质属HCO3ClNa、Ca、Mg型。下层:为岩土夹风化花岗岸碎屑和小砾。棕黄,带棕红色。越接近基岩,花岗岩碎屑颗粒越粗。粘土或花岗岩碎屑富集程度无一定规律。结构紧密,坚硬,力学强度较高,透水性较弱。野外定名为粘土夹花岗岩碎屑,但粘土中含有一定量的细小碎屑颗粒,所以室内定名为含少量砾的粉质轻亚粘土,划为相对隔水层。4.1.2隔水层底板花岗岩,灰白色,局部肉红色,中粒花岗结构。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并见有少量黑云母,局部裂隙中有钙质充填及少量绿泥石化,坚硬完整,为良好的隔水层。4.2工程地质条件4.2.1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层(1)顶板大理岩:坚硬完整,岩芯块度可达2030cm,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但必须注意溶洞中的充填物,尤其是砂及小的碎石块容易随水流动进入水仓引起充塞。(2)底板花岗岩:坚硬完整(在陈家沟铁矿,坑道打在花岗岩中、几百米都不用支护)。(3)矽卡岩:分布于有些钻孔的大理岩中间,一般新鲜完整。4.2.2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层(1)第四系冲积层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复杂,上层亚粘土中粉砂及细砂含量高的部位,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建井过程中容易引起坍塌冒顶。下层粘土夹风化花岗岩碎屑岩的稳定性较为好些,工程地质条件比上层要稳定得多。(2)由于矿体的埋藏深度大,厚度又薄、分布广,对竖井巷道的开拓量较大,于开采条件不甚有利。4.3环境地质条件根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编制的“苏州市高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研究报告”(2004年12月),苏州高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沉降、软土灾害、滑坡、崩塌以及地面塌陷等。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高新区的东部平原,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软土主要分布在四明至九图一线,在软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常会出现压缩变形和塑性挤出滑动导致建筑物变形破坏,引发软土灾害;在低山丘陵区多处潜伏着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应引起重视。5、矿区开采及利用情况俞石泉萤石矿区共有15个矿体组成,其中、号2个矿体最大,矿石储量占总数的78.9%,有9个矿体()因其规模太小,均为单孔所见故未计算储量。萤石矿为江苏省的缺门矿种,俞石泉萤石矿的发现填补了我省的空白。该矿区矿石储量达到中型规模,且大都属冶金富矿,但矿体埋藏较深,所有矿体均在-214m以下,最深可达-498m,一般在-250-350m左右,开采难度较大。该矿的矿石颗粒大都为细粒状,故选矿困难。自1978年9月提交俞石泉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之后没再作过任何地质工作,至今未开采利用。6、核查工作质量评述6.1本次核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本次核查工作采用资料搜集、分析整理方法,遵循本次核查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有关规范进行。已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能满足本次资源储量核查工作的需要。6.2资料搜集情况及对资料可靠性评述(1)1978年9月,由江苏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编制、提交了江苏省吴县俞石泉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2)1979年5月7日,由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下达对江苏省吴县俞石泉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评价报告的审批意见(79地探字127号)。以上资料齐全完整、翔实可靠。6.3本次核查的手段、方法、合理性及质量评述本次核查执行2009年3月12日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产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和部颁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与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GZ/T0211-2002)。在充分搜集资料后,编制了2010年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方案。对俞石泉矿区萤石矿进行了资源储量核查,完成了本次核查报告的编制。按以上国土资源部颁发的技术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搜集的资料基本齐全,核查工作手段正确。本次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有关文字、附图、附表均按资源储量核查的相关技术要求编制和整理,质量满足要求。7、资源储量估算7.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江苏省地质局1978年7月1日关于唐家墩铁矿、俞石泉萤石矿体指标的答复的规定如下:俞石泉萤石矿贫矿圈定指标,边界品位CaF220%,工业品位CaF230%,可采厚度0.7米,夹石剔除厚度1米。查阅原报告未见萤石矿富矿圈定指标,仅在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中见(见表2-4)可见CaF260%为富矿。而现行工业指标富矿为CaF265%,为保持和原报告一致,本次资源储量估算仍采用原报告中的工业指标。而审批意见中所说:“其中含CaF270%可作为治炼用富矿31.7万吨之数值与原报告提交之富矿数值相同,为此致,本次资源储量估算贫、富矿的划分按原报告不变。7.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俞石泉萤石矿为未开采矿山,本次核查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即原地质普查评价报告及原上表矿区范围内,矿体埋深500米水平以上,面积约0.9m2。7.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及估算公式7.3.1本矿区全部采用钻探工程控制,且按平行勘探线法布孔,用钻探资料可以绘出较完整的储量估算剖面,偏离剖面线的钻孔用垂直投影法投绘于最近的剖面线上,因此,储量估算选取垂直剖面法作。7.3.2储量估算公式(1)两剖面矿体面积差大于40%,用Q=;(2)两剖面矿体面积差小于40%,用Q=;(3)矿块呈锥形尖灭时,用Q=;(4)矿块呈楔形尖灭时,用Q=;(5)矿块呈三角形圈定时,用Q=;各式中:S1、S2剖面矿体面积数(平方米);S单剖面矿体面积数(平方米);H相邻两剖面的间距(米);D矿石平均体重(吨/米3);Q矿石储量(吨);,由表中查得。7.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原则7.4.1矿体厚度(1)工程矿体厚度:以工程取样化验结果,对照工业指标要求而定。(2)矿块矿体厚度:取控制矿块的工程矿体厚度的算术平均值。7.4.2剖面矿体面积在剖面图上对矿体用求积仪求三次平均值而得。7.4.3平均品位(1)工程矿体平均品位:由工程矿体中矿样分析结果,按其代表长度进行加权。(2)剖面矿体平均品位:根据控制剖面的工程矿体平均品位,对其工程矿体厚度进行加权。(3)矿块平均品位:根据控制矿块的剖面矿体平均品位,对其剖面矿体面积进行加极。对于呈三角形圈定的矿块,其平均品位则用控制矿块的工程矿体平均品位,对其厚度进行加权。(4)矿体品位:根据组成矿体的各矿块平均品位,对其矿体体积进行加权。(5)矿区平均品位:根据号矿体的平均品位,对其矿体矿石储量进行加权。7.4.4矿石体重测定矿石小体重的全部样品均采用自然风干状态的钻孔矿芯,用封腊排水法测定。体积一般为80160立方厘米,最大260立方厘米,最小47立方厘米。萤石矿共测定36个,利用32个。各矿体的体重由各矿体测定小体重的个数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利用体重样品的CaF2、SiO2品位与体重值,作出体重与品位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CaF2含量高则体重大,如含量低则体重就小,而SiO2与CaF2呈消长关系,因此,SiO2含量高体重就小,SiO2含量低体重就大。7.5矿体圈定原则7.5.1总则圈定矿体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工程采样化验资料,结合矿体产出特征,围岩性质,断层产状,各类夹石的分布特点,分别用圆滑线圈定。7.5.2矿体边界的圈定(1)沿倾向的圈定用有限推断法:按矿体厚度大于4米的推3/4(最大平距不超过37.5米);厚度14米的推1/2;厚度小于1米的推1/4。部分矿体厚度变化大者按自然尖灭。(2)沿走向(勘探线间)的圈定一般按线距的1/2圈定,厚度已趋尖灭时外推线距1/4,-1线南因无剖面,故推25米,6线北因矿层薄,故推12.5米。7.5.3夹石的圈定矿区内最厚的夹石为0.62米,未达到1米,故无夹石可剔除。7.6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根据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本矿床的在作预可行性研究之前,只能把以前地质普查评价报告中确定的D级储量按现行资源储量类型系统定为内蕴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