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论.docx_第1页
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论.docx_第2页
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论.docx_第3页
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论.docx_第4页
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遗传与健康课程论文学号:20144043117学生姓名:孙丹彤任课教师:曹宏伟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 业:市场营销中国大庆2015 年12月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人们就发现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于一般人群,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患有高血压病你命里就注定步其后尘。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已被证实的导致高血压的原因还有膳食因素,吸烟,饮酒,肥胖,环境与职业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气候因素等等。原发性高血压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人类的健康和长寿40 % 依靠遗传因素和客观条件这其中15 % 为遗传,10 % 为社会因素15% 为医疗条件7 % 为气候条件而60 % 则靠自己建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因此,高血压病虽然有遗传倾向但只要针对它的发病原因, 做到低盐低脂合理膳食,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遗传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有本质的区别,下面就来看一下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1. 原发性高血压1.1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以卜简称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病率的95%以上,即我们所称的高血压病。高血压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它作为一种独立疾病影响了全球20%30%人口的健康,同时作为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致使全球每年约1 350万人死于其相关性疾病z。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的发病和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其遗传度在家系研究中为20%40%,在双生子研究中高认60%。 1.2人类对以基因为单位和以区域为单位的高血压研究已有20年,经历了第一代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到第二代短串联重复序列以至第三代单核(I:酸多(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已知的高血压候选基因不卜200种,涉及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卜丘脑一垂体轴、内皮素、利钠肚、激肚释放酶一激肚系统、类固醇激素、前列腺素、生长因子和激素、骨架蛋白和粘附分子、细胞内信使、脂质代谢、糖代谢、载脂蛋白、离子通道或转运体等多个系统或功能,但是因为人群混杂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高血压易感基因的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不易重复。2.遗传机制2.1母系遗传性高血压病是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的高血压病的一种遗传模式,线粒体DNA 突变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后郭皓和博士庄馨瑛等在姚永刚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来自云南的一个母系遗传性高血压病家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中发现了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原发性突变,含有视觉神经病变原发突变的母系成员大动脉硬化程度均比不含有该突变的非母系成员严重。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动态血压水平、高血糖、高血脂等加速动脉硬化的因子在母系成员和非母系成员中无显著性差异,因此遗传因素是导致母系成员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负责该项目的研究员介绍,该研究结果表明视神经病变突变原发突变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必要对LHON 患者开展常规血压测量、动脉硬化检查等心血管评价。同时,该结果显示了线粒体DNA 突变致病的复杂性,并为今后临床进行母系遗传性高血压病的遗传咨询、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和依据。2.2 1 10q24 附近基因对于收缩压,最强的相关位点是在10q24 附近,该基因座包括6 个基因,最主要是CYP17A1,该基因编码细胞色素P450 酶CYP17A1( 也被称为P450c17) ,介导类固醇17-羟化酶和17, 20-裂解酶的活性,主要参与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影响肾脏对钠离子的处理,其次是参与性激素的生物合成。CYP17A1 错义突变可致肾上腺皮质增生,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血浆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低等9。该区域的其他五个基因目前认为似乎与血压调节并不太相关。CYP1A2 基因编码细胞色素P450 酶,与舒张压相关。最强SNP 为rs1378942 ( MAF =0. 36,P = 1 10 23 ) ,位于15q24 附近CSK 的内含子。细胞色素P450 酶主要负责药物和异物在肝脏中生化代谢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细胞代谢,部分酶的活性直接影响肾功能、周围血管张力和血压的调节。组织中广泛表达CYP1A2,在肝脏中产生的CYP450 酶约占15%,介导多种药物的代谢。2.3 SH2B3 /ATXN2 SH2B3 /ATXN2 位于12q24 上,与舒张压相关。SNP rs653178( MAF = 0 47,P = 3 10 18 ) 是ATXN2(Ataxin) 基因的内含子,与SH2B3 的错义SNP 密切相关。等位基因rs3184504,主要与舒张压升高相关,但最近证实也与型糖尿病、乳糜泻1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心肌梗死及高血压相关12。SH2B3 蛋白( 又称淋巴细胞特异性连接蛋白,LNK) 是含有SH2 结构域蛋白的亚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免疫受体信号传导。在小鼠实验中,发现该蛋白主要在造血前体细胞、脑、睾丸和肌肉组织中表达13。SH2B3 基因错义SNP 通过细胞的免疫系统以外的细胞活动而影响血压,目前还未发现血压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间存在直接联系。3.治疗方法3. 1我国高血压治疗核心原则简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期,“高血压治疗的七大原则(seven coreprinciples SeCP )(称“高一刘氏原则,)的发表C,标志着我国高血压治疗有“法”可依。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挑战性,且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了。高血压及其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如脑卒中、冠心病发作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和碎死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虽然已有美国(JNC-7)l)、欧洲(ESH/ESC 2003)0、英国(2004-BHS IV以及2004中国高血压指南(CGH 2004 ) 4)仍缺乏系统的、纲领性的高血压治疗的核心原则(CP。经过大量文献研究分析,作者总结了高血压治疗的七大原则(SeCP,包括C6), (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终身治疗原则;(2)长效、缓(控)释制剂,平稳控制血压原则;C3)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C4)个体化、种族化治疗原则;C5)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C6)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原则;(7)增加依从性原则。该原则较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原则更全面、更详细,可在临床推广供医生和高血压患者遵守和应用。3.2 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特点现阶段,我国高血压治疗原则的临床应用呈现如下特点:(1)“全原则”:即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完全遵守核心原则(CP。这主要取决于对高血压治疗原则有全面理解和掌握的心内科或其它专科医生、患者及家属的良好配合。(2“无原则”:即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完全未遵守核心原则,表现为治疗不及时、擅白选用降压药、降压药时服时停、降压过快,单药使用且一直是短效制剂、未定期监测血压、未根据病情个体化用药、未联合用活血化癖中成药、日常生活不注意饮食、缺乏运动、随意改变治疗方案、无症状即停药等等。(3 )a部分原则”:即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部分符合核心原则。目前,高血压治疗中“部分原则”治疗的患者占大多数。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全原则”、“无原则”和“部分原则”的人群比例,主要取决于专科医生对核心原则的掌握程度、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否干预生活方式、患者的依从性以及经济条件等。今后,高血压治疗应彻底消灭“无原则”治疗,提高“部分原则”治疗、尤其是“全原则”治疗人群比例。一方面要进一步向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心内科医生或其它科专科医生宣传、推广高血压治疗的核心原则;另一方面,建议高血压患者找专科医生诊治,住院患者找专科医生会诊;同时,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使高血压知识得到普及。当然,临床医生对高血压指南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3.3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变化虽然高血压的发现只有短短100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高发病,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无声杀手”。1957年来,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经历了“无原则一部分原则一全原则”的发展,已经从单纯降压治疗向多药物、多靶点、多途径综合治疗与预防并重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从单药治疗向多药联合治疗转变我国高血压治疗从最初的少数儿种药物如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片、罗布麻片等,发展至今已有包括利尿剂、俘受体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Mockers, ARB ) ,钙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Mocker, CCB)等六大类100余种。此外,还有近年研制的新型降压药物。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从50 -60年代的“套餐疗法”,70-80年代的“序餐方法”(阶梯方法),发展至90年代以后的“白助餐疗法”闭。完全实现了从单药治疗向多药联合治疗转变。现有较为合理联合用药包括:常规联合用药,如ACEI加利尿剂、ARB加利尿剂、CCB加俘受体阻滞剂、CCB加ACEI , CCB加利尿剂、俘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等;非常规联合用药,如合理联合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非降压药物他汀类、硝酸酷类、阿司匹林类以及镇静剂等。从西药治疗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转变如上述,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多为西药。从中医学宝库中探索有效的降压方法,如中医药、按摩、针灸等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年,儿种较为有效的中药制剂如地奥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等已被许多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临床上常规的降压方法和治疗原则。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1)降压西药降压中成药或按摩、针灸;(2)降压西药加活血化癖中成药或单味中药如黄柏、知母;(3)降压西药加食疗、中药药膳。近期的中医药研讨会亦强调高血压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4.防治指南4.1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4.1.1高钠、低钾膳食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钾与血压的相关性更强。我国14组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增加2 g/d,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 U和1. 2 mm Hgz o高钠、低钾膳食是导致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盐摄入量 12 g/d。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 h尿钠/钾,我国人群在6以上,而西力一人群仅为23.4.1.2超重和肥胖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 kg/mz , 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U0o,女性增加5700。我国24万成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 kg/mz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质量正常者的34倍。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90(男性)或)85 cm(女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5.结语 高血压是慢性病防治的需要,2011-09联合国举行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提出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通常指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控任务和要求。2012-05,卫生部等15个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 - 2015年明确指出,慢性病己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高血压防控作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强调要通过控制高血压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凸显了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开展全国高血压医院及社区规范化管理与考核评估全国各地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依据国家医改政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减少由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在有条件的省市和地区,应该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依据血压分级和心血管危险分层,开展不同十预强度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各省市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有基础的医院和社区开展试点,获取成功经验后尽快推广实施,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职能和技术支持作用,协调组织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所,争取各界的支持,开展高血压人群健康管理和综合十预,维护国民的心血管健康。参考文献1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report. JAMA 2003; 289 (19)2560-2572.2Ciflcova R, Erdine S, Fagard R,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2003 ESH/ESC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J Hypertens 2003; 21 (10)1779一1786.3 Williams B, Pointer NR, Brown MJ, et 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report of the fourth working party of the 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 2004-BHS IV. J Hum Hypertens 2004; 18 (3)139一185.4 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 -1064.5 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高血压杂志1995;3(增刊)7-13.6 胡春松,高润霖,刘力生.高血压治疗的七人原则.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 26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