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三重境界.docx_第1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docx_第2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docx_第3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docx_第4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的三重境界说到“三重境界”,自然会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师者的三重境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以为,教精其术做明师,此第一境也。教明其道做名师,此第二境也。教取其势做人师,此第三境也。先说“精术”之境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术”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教精其术”的“正确的做事”既然“术”如此重要,师者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书育好人呢?备好教材,心中有书;备好学生,心中有人;备好教法,心中有术;备好开头,引人入胜;备好结尾,引发探索;备好重点,有的放矢;备好难点,突破难点;备好作业,讲求实效;备好学案,渗透学法;备透理念,融会贯通;备多用寡,左右逢源;备之终身,养成习惯;备中研究,深层探索这就是备课之“术”。每课一趣,每堂一赞,每日一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问题解决,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生上课,有意差错,借题发挥,过程教学,分组讨论,先学后教,活用媒体这就是教学之“术”。对于一个欲探索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从简单问题入手;从具体对象入手;从特殊情况入手;从问题反面入手;从观察联想入手;从创新构造入手;从形象直观入手;从情况分类入手;从直觉猜想入手;从问题转换入手;这就是数学解题之“术”。给你一本给数学迷的500个挑战性问题,就可以检验你的数学解题“术”的水平,数学老师们不妨找来这本书做一做,看看你能“拿下”几题?我的同事王淼生老师写了本数学百题精彩千解一书,数学老师可设法读下这本书,你就知道王老师是怎么修炼数学解题之“术”的。术精了,你离明师就不远了。次说“明道”之境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理解事物,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就是一个“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教明其道”,就是明教书育人之道,就是“做正确的事”。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说的教育之道,是建立在以提升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和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上的。就教师而言,教育之道主要是教书之道和育人之道。我总结的“教书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从生答走向生问;从学会走向会学;从知识走向方法;从双基走向素养;从好玩走向玩好;从教会走向教慧;从智商走向情商;从题海走向题根;从无疑走向生疑;从本科走向跨科;从随性走向诗性;从本本走向超本;从小气走向大气;从有效走向长效;从师考走向生考;从教学走向促学;我还总结了“育人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从一致走向差异;从共性走向个性;从育形走向育心;从有形走向无形;从理性走向情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他主走向自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治走向文治;从发话走向对话;从讲台走向平台;从智商走向德商;从专管走向共育;从师长走向师友;从班级走向社会;从培养走向培育;道明了,践行了,你就步入名师之列了。再说“取势”之境世间万物皆不出道术。道不正则术不明,术不明则道难行。今日之教育,过于追求“术”,把学科教学搞成了解题术注重雕虫小技,而忘却了教育教学之根本。这个“根”,就是“道”。古语云:“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可见,道与术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师者,不仅要具备要具备形于外的“术”,更要具备涵于内的“道”,做到“道术合一”。这个“度”的把握,在我看来就是“取势”。我们明白了“道”“术”的含义,便知:无道术不精,无术道难达。天下万物皆不出道术。古人有云:“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如此看来,大道为基、术行天下、道术合一“三位一体”,就是成就事业的一大法宝。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为的恰如其分。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教育之道,在于度术”。“中庸之道”是教育之道中的重要一“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切不可走极端,否则只会是适得其反。联系到教育,在许多方面的把握上,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也都有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的情况。教育教学,把握好“度”才好。教育教学中的示强与示弱、引趣与引深、深入与浅出、纠错与融错、讲透与留白、师讲与生讲、动脑与动手、旧媒与新媒、纲内与纲外、考生与考师、生编与师编、预设与生成、纵向与横向、课内与课外、热议与静思、传统与现代、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大法与小法、通法与特法、规范与创新、导言与结语、理性与感性、教学与教“学”、“科内”与“科际”、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你如何把握好“度”?教取其势在于“度”,把握好“度”的教师,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明师,名师,人师,教师的三重境界。我的经历任勇,男,1958年6月生,1980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师专数学系,198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1999年获福建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1994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曾任厦门一中校长,现任福建省厦门教育局副局长,已编写、主编或参与编写中学数学学习法、任勇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等61部著作,在教育研究、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江西教育科研等刊物上载文558篇,参加了国家教委的3项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和多项省级课题研究,6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学术奖励。近年来,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科技教育十大新秀、福建省数学优秀教练员、福建省优秀专家、厦门市优秀校长等。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看了我的简介后,不少青年教师问我:您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我心里想,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我还是这样回答:是学习吧?是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学习对我们就真有这么重要吗?一些老师不解地问。我觉得,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甚至可以这以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是成为名师的基础。一个走向未来的教师,不认真读书主动学习的不行的。那你是怎样进行学习的老师们常这样问。首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其次,要树立新的学习观;第三,要善于学习;第四,要终身学习。具体地说,我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1、向同行学习。可以向名师学习,也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老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已所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2、向学生学习。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还应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不足,经常向学生学习。陶行知说?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可见,向学生学习是多么的重要。3、向报刊书籍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书本、杂志学习。当然,现在人们说,一桶水不够了,教师要有一要常流常新的小河。不管是一桶水还是一条河,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知识更新知识。一个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文化书籍和杂志是不可思议的。就我来说,二十几年来,东买西购,已有9000余册数学、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书,订阅了所有能订到的中学数学杂志和许多教育杂志,我在书海中获取知识与启智,在书海中探索与创新。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谈读书的: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生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时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进修学习我于1980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师专,我在中学的教学起点是专科生。当时,多少是被一些瞧不起的,但我不自卑,而是坚持不断地参加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1986年我读完了福建师大数学本科函授,1999年我读完了福建师大教育硕士(数学教育)研究生课程,2001年我又完成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进修学习的最大好处是能系统学习,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还可以与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有关问题。二、课题学习从事一项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的选题、论证入手,进行文献综述,读他人文章著作,进行课题计划,进行课题实施,还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课题结题等,总之,要经历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习了许多知识,也培养了科研能力。我以前对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并不深刻,但从事了学校?心理教育实验、构建学校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与教的评价课题,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深刻多了。学会了做课题,就能自学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学会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工作,成为一名扎根于中学土壤的教育科研专家。三、学术学习争取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在学术会议中了解学术动态,进行教育争鸣,还可以在学术会议中获取新的知识。你要参加某个学术会议,不进行某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是不行的,你还要进行实验,你不研究、不实验就没有发言权。参加学术会议,往往还可以聆听许多大师、专家、同行对这一问题所阐述的观点和发表的真知灼见,你会发现这样的学习观点最新,给你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四、追踪学习一是对一类书籍文章的追踪,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课题,我就与京、沪、粤等有关书店联系,追踪这类书籍。同时在报刊中寻长这类文章,占领这类问题研究的制高点。二是追踪几位教育名师,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北师大听了裴娣娜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讲座,学术味浓,我听后很有收获。至少我认为她是代表当今中国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最新动态。在北师大我还听了肖川博士的报告,他那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不在读了多少遍,那注重人文性的激扬文字,那发自肺腑的真言实语,给人以反思和启迪。追踪他,就等于了解了中国教育前沿的思想,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刻和细致的理解。购他们的书,收集他们的文章,是一种追踪;找机会向他们请教,索要一些资料,也是一种追踪。我想,以我对事业、对学生的忠诚与爱心,以我对教育对科研的执著与追求,他们是会为一个基础教育的探索者铺就路石的。五、阶段重点学习人生有崖而学无崖,如果没有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就可能杂乱无章,形成不了体系。一是按系列学习。如,我教数学,数学竞赛是一个系列,数学建模又是一个系列,力争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是精于一地学习。如,我当副校长,我觉得张楚廷所著的校长学概论很适合我读,精读它,读透它,然后再博览群书校长学、校长素质论、成功校长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学、给校长的建议-101等。这样就等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一个根据地,然后再乘胜追击,逐步扩大作战领域。三是分层次学习。如创新教育专题,我是这样从高层往低层学习的:创新教育-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教师创新行为案便与评议-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等。这样对创新教育就有一个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六、网上学习不少教师感慨地说:谁能借我一双慧眼,让我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是电脑,是网络。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当代教师。就应该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学会在网上探索、研究,利用电脑进行资源管理等。七、传播学习讲学是传播的主要形式,要讲学,就要系统钻研、深入实践,这样才有深度,才有新意,对自己的学习与提高很有帮助。另外,一个地方搞一次教研活动,往往请多人讲学,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大好机会,我曾与魏书生、谢维和、张迪梅、董国华等老师一起讲过学,顺便听了高水平的讲座,获益匪浅。八、参观学习有机会,还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是怎样教书育人的,是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是怎样治学的。参观学习能给人一个感性认识,获取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资料,能和有关人员交流感兴趣的问题,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可能会问,讲了这么多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学会学习。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成为人们的一和中生活方式,而教师职业又注定在这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人。不知老师们是否注意到一个名词的变化,即师范教育正逐步被老师教育取代,这等于告诉所有教师:学历社会的终结,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历社会走向学习社会。人们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在这种理念下学会学习。近来,有这样一句庆被引脾的频率颇高:在未来,你所拥有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是啊,无论是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为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还是为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都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每天上课,你习惯踩着点进教室,还是习惯提前几分钟?别看这只是一个小习惯,背后却有点讲究的。建议老师们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学生休息到十分钟的黄金分割点(约6分11秒)时,老师进入班级最为合适。那么老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应该做些什么呢?1、进行教学设备检查教学设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常有教师因教学设备准备不足或设备故障没发现而带来不必要的尴尬。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就可以检查一下设备情况,这样可以减少上课时一些不必要的麻烦。2、调整教师的教学心态教师的心情,并不是每天都充满激情、充满阳光的,教师的不良心态,既会影响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利用这几分钟自我调控情绪,力争以饱满的精神、阳光的心态投入教学。3、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问一问、聊一聊,了解一下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对新授课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思想准备、身体准备等情况,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定教,适度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4、稳定学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