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ocx_第1页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ocx_第2页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ocx_第3页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目前,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从长期来看,包括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内的纯电驱动将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方向,在短期内,油电混合、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重要的过渡路线。目前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例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工业的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等。具体到各国,应该说,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还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起步比我国要早很多,它们的发展也各有侧重。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新能源安全的战略,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早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就提出了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的计划,混合动力是当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到了布什时期,变为追求零排放和零石油依赖,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后来还有一个计划,想用十年的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生物质燃料。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奥巴马政府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总额4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计划,产品上,选择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为重点。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2006年,日本提出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从100%降到80%,为了配合这个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下一代汽车燃料计划,明确提出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的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等。近期,日本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并且计划到2020年普及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目前,日本正全面发展三类电动汽车,其混合动力全球销量第一;在纯电驱动方面,规划和产业化推进步伐也是最快的;另外,日本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也领先于其他国家。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已经成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早期主要以生物质燃料、天然气以及氢燃料为主,本世纪初曾经提出到2020年23%的石油替代目标。近期,欧洲则对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例如德国2009年下半年发布电动汽车计划,高度重视纯电驱动的电动汽车发展,以纯电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2年、2016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目标。随着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汽车工业承受着巨大的节能环保压力,急需对汽车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中提到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7%,而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已占到排放总量的40%以上,使得一些地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发,资源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扶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2009年“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启动,扶持力度和惠及范围在政策后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扩大。2010年在部分试点城市实施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大力推动、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时2012年是“十城千辆”政策的收官年,一些城市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加码”于新能源汽车,如上海对前2万辆新能源汽车免费上牌、广州限牌令为新能源汽车开通绿色通道,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再次受到巨大推动。2 市场整体现状由于新能源汽车试点运行主要集中于公共服务领域,加之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场馆用车需求,故在发展初期,商用车占据了主导地位,涉及生产企业66家。其中,新能源客车在公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新能源货车主要应用于环卫领域。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出台后,乘用车生产企业由原来的12家激增至目前的37家,乘用车车型数量和产量都有明显提升,市场结构变化明显。2.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现状当前拥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公告产品的企业共有30家,其中乘用车生产企业五家,车型保有量从2008年的0辆发展到现在的近两千辆,发展速度较慢。乘用车方面,安徽江淮、比亚迪、上汽集团、浙江吉利及一汽集团均拥有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但仅比亚迪与浙江吉利具有产出。2012年1-10月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量为227辆,全部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比亚迪F3DM。从2008年至2012年10月累计产量来看,比亚迪F3DM几乎占据了整个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市场。客车方面,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累计产量从2011年以前的20余辆发展至如今的900余辆,重庆恒通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已占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总量的近36%。货车方面,插电式混合动力货车暂无产出。2.2 纯电动汽车现状我国纯电动汽车发展较早,也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由于其使用环节零排放,相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更加节能。但由于其存在续驶里程短、初始成本高的问题,电网充电配套设备不完善,电池质量较差等瓶颈制约,纯电动汽车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乘用车方面,具备生产能力的车企已由2008年的4家发展到目前的21家,产量也增加了近5倍。我国自主品牌车企的纯电动汽车发展较快,2008年四川一汽丰田及上海通用两家合资企业生产的纯电动乘用车数量占全年纯电动乘用车数量的96%,而从2012年1-10月产量来看,这两家企业生产占比已降至21%,奇瑞汽车产量已达到最多。客车方面,2008年纯电动客车的产量不足一百辆,自2010年开始,纯电动客车产量激增,由于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会展,对纯电动客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2年10月其产量已近千辆。货车方面,2008年纯电动货车并无产量,随着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环卫领域对纯电动货车的需求较多,2012年以北京华林特装车及湖南江南汽车为首的车企已生产了五百余辆纯电动货车,且主要为清洁专用货车。随着车型技术条件的发展以及电池安全性能的提高,纯电动货车也将在不久后实现量产。2.3 燃料电池汽车现在国内共有7个企业拥有较成熟的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其中乘用车企业五个,商用车只有北汽福田和上海申沃两个。根据近5年来的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来看,2008年燃料电池汽车只有3辆,2010年燃料电池汽车已达到50余辆,但2011年与2012年燃料电池汽车已无产量。由于目前国内几款燃料电池产品多是作为争夺未来制高点的技术储备,故基本停留在样车或试运行阶段。3 新能源汽车发展展望新能源汽车可以降低汽车行业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研发和产业发展极大地受到了我国政府的资助和推动。但随着近年来的示范运营,新能源车型的短板也随之凸显。就目前状况来看,国内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程度仍较低,技术较为复杂导致产品成本较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能较差,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导致新能源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形成自己的市场,社会认可度较低。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方向不会改变。3.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由于其储能装置既可以外接充电,也可以通过依靠发动机行驶时进行充电,对充电设施的依赖性较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初具规模的市场。同时,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储能装置容量相对较大,可以实现在市区内依靠纯电动模式行驶,实现短距离“零污染、零排放”。预计至2013年底,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将突破3000辆。3.2 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由于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纯电动汽车短期内还不能得到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但随着国家及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车型技术的不断优化,预计2014年纯电动汽车发展将会出现拐点,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心,将在未来十年内得到普及,并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3.3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目前各大汽车公司推出的制造成本上百万美元的燃料电池概念车来看,现阶段燃料电池的推广还面临很大困难。最乐观的预测,以纯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生产至少还需十年以上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