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1页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2页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3页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4页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考点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2、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3、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4、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5、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学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原料、条件、产品是无毒无害的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考点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指物质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伴随着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也发光、放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发生蜡烛融化这样的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腐蚀性、毒性等。3、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能”、“易”等字眼。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考点3 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化学实验探究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氢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在蜡烛火焰上方放一白瓷板,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这说明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会发生物理变化。3、 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研究结论:呼出的气体是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少。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考点4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课本P151考点5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试剂放在细口瓶中。2、 药品的取用: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固体药品的取用:a、 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b、 粉末状固体或细晶体用药匙取,必须时可用纸槽送入。c、 操作:取块状固体药品时,应把试管横放,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到试管口部,再把试管慢慢地竖立,使药品缓缓地滑落到试管底部(一横二放三慢立,防止打破试管底);取粉末药品时,应先使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竖起,使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取下瓶塞,倒放桌上,试剂瓶的标签向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倒完后盖紧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定量药品的取用: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若仰视会使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俯视会使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小);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滴管,注意胶头在上,滴管不要接触反应容器内壁,不要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玷污滴管。固体药品称量:使用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g。左物右码。干燥的药品放在洁净的纸上称量,易潮解的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里称量(例如氢氧化钠)。3、 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检查灯芯的高度是否合适;检查酒精量是否为酒精灯容积的1/42/3(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能给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加热仪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给物质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水槽等。加热操作:a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b 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先预热试管,再把酒精灯固定在放固体物质的部位,用外焰加热。c 加热液体物质时,试管应向上倾斜约45度,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使液体均匀受热,再使外焰对准液体的中下部加热。为了避免伤人,管口不对着自己和他人。d 玻璃容器加热时注意:外壁不要有水,不要接触灯芯,不要远离外焰,过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直接放在试验台上。4、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凡是制备气体都要先检查气密性):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用手紧贴容器外壁,再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再稍停片刻,水柱不回落,则说明装置不漏气。5、 连接仪器装置: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左手拿胶塞或胶管,右手拿玻璃管轻轻转动,玻璃管口须先用水润湿。在容器口塞橡皮塞的方法:左手拿容器,右手拿胶塞轻轻转动。6、 玻璃仪器的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考点1 空气的组成及用途1、 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分数: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2、 空气的用途:氮气: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制硝酸化肥等、液氮冷冻。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等)。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气体的总称):保护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可做制冷剂,用于冷藏盒人工降雨;工业上可用于制纯碱、尿素、汽水等;还可用于灭火。3、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反应原理:4P + 5O2 点 燃 2P2O5装置及要求:装置如图。 气密性良好;可燃物选择足量的红磷(可燃物的选择: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消耗氧气,产物是固体)。实验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冷却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占1/5体积。分析:这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将水压人瓶内。结论:空气是混合物;氧气约占1/5,可支持燃烧;氮气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探究: 液面上升小于1/5的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等冷却完全就打开止水夹。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不能,因为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因为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4、 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 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来源: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三大环境问题:臭氧空洞(氟利昂、氮的氧化物等引起)、温室效应(CO2、 CH4等)、酸雨(SO2、 NO2等)。环境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废气经处理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等。考点2 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促进燃烧,供给呼吸。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几种物质的燃烧碳:C + O2 点 燃 CO2现象: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磷:4P + 5O2 点 燃 2P2O5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硫:S + O2 点 燃 SO2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镁:2Mg + O2 点 燃 2MgO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铁:3Fe + 2O2 点 燃 Fe3O4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注:a。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b铁在空气中不可燃烧。石蜡: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考点3 制取氧气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原理:利用液态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白色的氯酸钾(固体)和黑色的二氧化锰(固体)反应原理:2KMnO4 加 热 K2MnO4 + MnO2 + O22KClO3 MnO2 2KCl + 3O2 2H2O2 MnO2 2H2O + O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固体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或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茶庄定点收利息)b注意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使受热均匀铁夹夹在试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橡皮塞:便于其他排出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提高气体纯度。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满。检验瓶内有没有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考点4 重要的基本概念1、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催化剂仅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量。催化剂既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没有加入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化学反应不能发生。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剧烈氧化:燃烧等。缓慢氧化:铁生锈、动物的呼吸、物质的腐烂、酒的酿造等。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 都放热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A+B+=C(多到一,一种生成物)分解反应:D=A+B+(一变多,一种反应物)4、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如:空气、河水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能用化学式表示)。如:氧气O2说明:物质的成分与状态无关。例如,冰与水属于纯净物。混合物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保持各自的性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1 分子和原子1、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H2O水分子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就是其原子。例如,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即Hg。2、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分子在不停运动。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用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注意: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减小,考题中经常写是由于分子大小或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是错误的,因为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体积不变。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元素构成化合物的分子。4、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5、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6、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7、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8、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钠Na等 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 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等。9、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可以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可以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10、分子和原子之间不能比较大小,但是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的原子个体大。如:分子一定比原子大,这句话错误。考点2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可以深刻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等。考点3 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的粒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2、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一般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但氢原子例外,它不含中子。考点4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2、原子结构示意图 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本P排布规律: 每一横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每一横行,元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依次递增。每一横行,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每一纵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每一纵行,电子层数依次递增。注: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电子层数决定元素的周期数;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最外层电子数; 以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如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个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8个(氦为2个)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稳定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考点5 离子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还表示离子所带电荷。如: 表示镁离子(一个离子);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 阴离子:有关离子的小结:通常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数值常见原子团离子:氢氧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 碳酸根离子: 铵根离子:常见离子:钠离子: 镁离子: 铝离子: 氧离子: 硫离子: 钙离子: 氯离子: 铁离子: 亚铁离子: 考点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7 元素1、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3、地壳中含量前5位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钙。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4位的元素:氧、碳、氢、氮。考点8 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2、书写: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P等。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两小”)如:Ca等。3、 初中阶段常见元素符号: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钠Na镁Mg 铝Al 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 钙Ca钡Ba 锰Mn 锌Zn 铁F e 锡Sn 铅Pb 铜Cu 汞Hg银Ag铂Pt金Au 4、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 :表示氢元素; 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注意:元素宏观概念,只能讲种类,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两个氢元素。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元素符号还能表示该物质,如:Fe :表示铁元素 表示一个铁原子 表示金属铁考点9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物质、元素、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1、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水(H2O)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金(Au)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8 O 氧 16.00考点10 元素周期表简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8原子序数(核电荷数)O元素符号 氧元素名称 16.00相对原子质量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略3、排布规律: 每一横行,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每一横行,从左到右,金属逐渐过渡到非金属。等等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考点1 爱护水资源1、爱护水资源的措施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如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对被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等。2、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工业废水未达标就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考点2 物质的简单分类氧化物是化合物,它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如:考点3 水的净化生活用水的净化主要目的是除去天然水中的难溶物和有臭味的物质。1、净水的方法静止沉淀:利用难溶物的重力作用沉淀于水底,这样的净水程度最低。吸附沉淀:加明矾等絮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沉淀(明矾的作用:吸附杂质,使其沉降)。过滤:分离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吸附:除去有臭味的物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活性炭的作用:吸附色素和异味)。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原水静置絮凝剂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生活用水3、过滤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和滤纸。过滤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以免影响过滤速度)。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注: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外溅。4、过滤后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次。滤液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5、硬水与软水: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井水、河水多为硬水。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雪水、雨水是软水。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反之为硬水(或易起浮渣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干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硬水软化的方法:煮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蒸馏(实验室常用)。6、制取蒸馏水实验讨论: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从下而上是为了提高冷凝效果。蒸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定水蒸气的温度。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起到冷凝作用。加碎瓷片的作用:防止爆费。 考点4 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反应原理2H2O 通 电 2H2 + O2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实验现象: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气体的检验:负极的气体能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氢气;正极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2、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呗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加强对水质的监测。考点5 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及制取(拓展)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氧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2H2 + O2 点 燃 2H2O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使用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还原性(氢气还原CuO)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化学方程式:CuO+H2加 热Cu +H2O3、氢气的用途:充灌探空气球;作高能燃料;冶炼金属。4、氢能源的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5、实验室制取氢气:原理(常用):Zn +2HCl =ZnCl2+H2 Zn+H2SO4 =ZnSO4+ H2说明: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和用双氧水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用排水法或者向下排空气法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考点6 化学式1、初中化学需熟记的化学式:单质:氢气H2 氧气O2 氮气N2 氯气Cl2氧化物:水H2O 双氧水H2O2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氧化镁MgO 氧化钙CaO氧化铜CuO 二氧化锰MnO2 氧化汞HgO 氧化铁(三氧化二铁) 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 五氧化二磷P2O5 二氧化硫SO2 三氧化二铝Al2O3离子化合物:氯化钠NaCl 氯化镁MgCl2 氯化铝AlCl3 氯化锌ZnCl2 氯化铁FeCl3 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铜CuCl2 氯化银AgCl 氯化钾KCl硫酸镁MgSO4 硫酸铜CuSO4 硫酸亚铁FeSO4 硫酸锌ZnSO4 硫酸钡BaSO4 硝酸银AgNO3 碳酸钠Na2CO3 碳酸钙CaCO3 酸:硫酸H2SO4 盐酸HCl 硝酸HNO3 碳酸H2CO3 碱: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铜Cu(OH)2 氢氧化铁Fe(OH)3 氢氧化钡Ba(OH)2有机物乙酸CH3COOH 甲烷 CH4 乙醇 C2H5OH2、 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考点7 化合价1、表示方法: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要注意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试区别 中 数字的含义: 表示钙元素显+2价(或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表示硫元素显-2价。 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2、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在化合物里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化合价。3、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价:钾、钠、氢、银 +2价:钡、镁、钙、锌 +3价:铝-1价:氯、氟 -2价:氧 铁:+2价、+3价4、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根的名称铵根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碳酸根磷酸根离子符号化合价+1 -1 -1 -2 -2 -3常见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四六硫要记清;二三铁;二四碳;单质为零铜正二;金正非负和为零。常见原子团化合价: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考点8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2、计算物质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4、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种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5、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例题:课本P87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考点2 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意义)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是什么。量的方面: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之比。如:4P + 5O2 点 燃 2P2O5 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意义):质的方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量的方面:(微观)每4个磷原子核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宏观)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2、上册化学方程式:考点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略考点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略 课本P10210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考点1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他们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性质的差异又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比较金刚石:结构特点: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作钻头(硬度大)、刻玻璃(硬度大)、装饰品。石墨:结构特点:层状结构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作电极(导电性)、作铅笔芯(质软)、作润滑剂(滑腻感)等。C60:结构特点: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领域。2、无定型碳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组成:都是混合物(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木炭、活性炭因结构疏松多孔,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强于木炭)。木炭、活性炭的用途:去异味、吸附毒气、脱色等;炭黑用于制油墨、油漆、墨、橡胶制品填料;焦炭用于冶炼金属。3、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燃性:C + O2 点 燃 CO2 (O2充足) 2C + O2 点 燃 2CO(O2不充足)还原性(与氧化物反应)2CuO + C 高 温 2Cu + CO2 (置换反应)2Fe2O3+ 3C高 温4Fe + 3CO2(置换反应)4、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集中火焰,提高温度刚开始预热,石灰水中有气泡产生,但是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涉及到的两个化学方程式:黑色粉末变成红色:2CuO + C 高 温 2Cu + CO2石灰水变浑浊:Ca(OH) 2 +CO2 =CaCO3+ H2O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装石灰水的试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中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是防止空气进入试管,使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考点2 碳的氧化物1、一氧化碳COCO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细,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CO的化学性质: 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而中毒。可燃性:2CO + O2 点 燃 2CO2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还原性CO的用途:作燃料(利用一氧化碳燃烧时放出热量)冶炼金属(利用其还原性,通常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CuO + CO 加 热 Cu + CO2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因CO有毒,需增加尾气处理装置,防止CO污染空气。如何增加尾气尾气处理装置:在出气口接一个尖嘴玻璃管和燃着的酒精灯(或在出气口用气球或塑料袋收集尾气)。操作步骤:反应前需检验气体纯度,还原过程分四步:一通、二点、三撤、四停。一通:即先通CO以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使玻璃管炸裂;二点:点燃酒精灯;三撤:撤离酒精灯;四停:待玻璃管冷却后停止通CO。先撤离酒精灯后停止通一氧化碳使防止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3、二氧化碳CO2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 = H2O + CO2。另外,绿色植物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CO2+ Ca(OH)2 = H2O +CaCO3 用于来检验二氧化碳。与灼热的碳反应:CO2 + C 高 温 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CO2的用途灭火:利用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制冷剂、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物理变化)。制啤酒、汽水等碳酸饮料:利用的性质: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 CO2。 气体肥料: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的现象。除二氧化碳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这样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防治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B.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自然界碳循环:产生二氧化碳:主要是动植物的呼吸和矿物燃料的燃烧;消耗二氧化碳途径:植物光合作用。4、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制法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注: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H2SO4)与碳酸钙(CaCO3)反应生成微溶性的硫酸钙(CaSO4)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从而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不用浓盐酸因它易挥发使气体不纯;不用碳酸钠粉末或碳酸钙粉末,因反应速度过快不便收集。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装置:固液不加热制气体装置(同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CO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CO2已收集满。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 高 温 CaO + CO2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考点1 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2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如:用水、二氧化碳液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值得注意的是着火点是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灭火时只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考点2 燃料与能源1、当今世界三大化石燃料: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煤: 成分:主要含C元素,是混合物形成:古代植物遗体经复杂变化形成的。石油:成分:主要含C、H元素,是混合物形成: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天然气: 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是混合物。2、甲烷CH4: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化学性质:可燃性(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CH4 + 2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